桃園齋明寺好唔好2025!(小編貼心推薦)
據說是因為國民政府遷臺時期,軍隊行經齋明寺時,要求寺方空出部分空間提供給軍人居住,寺方因而將放牌位的偏廳清出給國軍住,轉而將牌位移往正殿暫置,移動後即擺放至今,也形成了齋明寺正殿中供奉這有功之人牌位的獨有特色。 桃園齋明寺 日治時代西元1937年,第五任住持江普乾居士任內,因應日本宗教整理的政策,將齋明堂申請加入禪宗流派之一日本曹洞宗,並改名為齋明寺。 大溪農民李阿甲皈依三寶(三寶即佛法僧)後,渡海到大陸普陀山受戒,後迎回觀世音菩薩來臺,成為第一任住持性悅法師,並創立福份宮。 齋明寺座東北朝西南,原是一座單進兩護龍的三合院廟宇建築,後因空間需求增加,現況已成為單進四護龍形式。 寺前有雙重牆欄,入口立成對水泥門柱,上題:「莊嚴憑法音,圓覺悟禪機。」門內原有寬闊前庭,現為拱橋、水池、老樹與花臺分隔,雖具綠蔭恬靜之美,確已失平坦舒適之意。 齋明寺的平面風格及廟貌與五股西雲寺頗為相似,有禪寺的風雅安寧之意,與一般建築大有不同。 因齋明寺為龍華派重要廟宇,且建築格局有別於一般建築, 已列為桃園市市定古蹟。 百年前的臺灣,齋教信仰顯盛,時勢所趨,佛教道場逐漸為齋教信眾所護持,以致齋明寺除了首任住持性悅法師之外,其後的五任住持,皆為齋教居士。 民國87年(西元1998年),第六任住持江會觀居士期使齋明寺能革新再造、永續發展,毅然力邀法鼓山承接齋明寺的法務工作,並於民國88年(西元1999年)9月11日舉行晉山典禮,由聖嚴法師接任第七任住持。 法鼓山倡導的「人間淨土」理念,於齋明寺,處處可見其優雅的化現。 以三合院式閩南傳統建築為特色的寺院主殿與兩側護龍,謙遜地佇立在四面環繞的自然美景之中,如含苞的蓮華,以古樸典雅的氣質,呼應著觀音慈顏,溫婉地照拂來此的遊客與信眾。 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共生,融合成一幅人間淨土的勝景。 桃園齋明寺: 桃園大溪景點推薦|法鼓山齋明寺。百年寺廟,新建清水模建築清幽又美麗 齋明寺建造於清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並且於日據時代有過多次的修建,現屬於國家三級古蹟,是大溪鎮歷史最為悠久的禪寺。 寺廟裡主祀觀世音菩薩,左右兩側各為目蓮尊者與地藏王菩薩,配祀神祇則為金童玉女、哪吒太子、韋馱菩薩與五顯靈官大帝。 維護齋明寺古蹟之完整,並發揚光大,使成為國家重要的文化資產。. 結合法鼓山的理念與齋明寺的古蹟特色、自然清幽的環境,成為集宗教、自然、教育、建築、藝術、人文等的正信佛教道場與佛教文化重鎮。. 1873(同治12)年,福份宮住持及當地仕紳集資改建廟宇,易名為齋明堂。 齋明寺建造於清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並且於日據時代有過多次的修建,現屬於國家三級古蹟,是大溪鎮歷史最為悠久的禪寺。 第六任主持江張仁的弘法理念,以推動齋明寺回歸佛教為其最大心願,便三次親訪符合派系傳承曹洞宗的聖嚴法師,希望法鼓山接下寺產作管理。 也因為交通不便的關係,來這裡除了自行開車外,就沒有別的辦法了。 齋明寺古道接桃64線處,一牌坊靜默豎立,其上題字「日夜溪聲尋道岸,縈緇轍跡擁賢關」,百年歲月彷彿在此停駐。 後來信仰者漸多,地方仕紳募資建造廟宇,並將原本正統佛教信仰改為當時流行的齋教,屬龍華派。 因日期與母親節接近,近年漸漸發展成浴佛報恩時,也提醒信眾要感念母親之恩,為人子女者當孝順父母,因百善孝為先。 正身和兩廂護龍形成三合院形式,全部由榫節接合而成,展現中國式木造建築獨特之美。 以上是這次來到桃園大溪齋明寺的心得,覺得這裡是一個莊嚴的地方,來到這裡忽然內心就平靜,百年歷史的寺廟,加入新元素,也讓更多人來這裡尋訪。 桃園齋明寺 西元1850年,桃園大嵙崁農民李阿甲皈依三寶後,渡海赴大陸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法號性悅。 西元1998年,第六任住持江會觀居士期使齋明寺能革新再造、永續發展,毅然力邀法鼓山承接齋明寺的法務工作,並於西元1999年9月11日舉行晉山典禮,由聖嚴法師接任第七任住持。 桃園齋明寺: 景點分區導覽 1.於桃園客運總站搭乘桃園客運5044、5053線往龍潭於齋明寺站下車,沿齋明街步行500公尺至齋明寺後即是,或搭乘5096線往大溪,在崎腳站下車,沿臺4線走往下走約400公尺見路邊指標即抵。 2.於中壢公車站搭乘桃園客運5050線往石門水庫於齋明寺站下車,沿齋明街步行500公尺至齋明寺候即是,或於後站搭乘5098線往大溪,在崎腳站下車,沿臺4線走往下走約400公尺見路邊指標即抵… 民國87(西元1998)年,第六任住持江會觀居士期使齋明寺能革新再造、永續發展,毅然力邀法鼓山承接齋明寺的法務工作,並於民國88(西元1999)年9月11日舉行晉山典禮,由聖嚴法師接任第七任住持。 齋明寺又叫齋名堂,最早是屬於齋教龍華派的齋堂,而所謂齋派,又稱在家佛教,為明中葉興起的佛教支派,信眾主要在家持齋奉佛,不需出家。 齋明寺隔著大漢溪與大溪街相遙望,舊稱「份仔城」,嘉慶年間林本源家曾招墾於此。 1850(道光30)年,本地農民李阿甲,法號性悅,自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返臺後,見此地山水靜逸適清修,乃結草菴而修,供奉南海請回之觀音菩薩,名曰福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