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王宮2025詳細攻略!(小編推薦)
外殿奉祀池府王爺暨諸神列聖,由池府王爺主掌一切互不相侵,宮中重大慶典,宴請外來神聖,應另設素席供祭觀音佛祖以維平等。 於是本境鄉耆協議雕刻池府王爺神像奉為本宮主神,至今已達二百七十餘年矣。 亦即公元一七〇二年,經過七十五年於乾隆四十一年即公元一七七七年,集議籌資做第一次重修。 再經七十一年因破漏不堪祀神,於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一八四八年做第二次翻修。 復經過六十七年於中華民國四年即公元一九一五年,因破舊狹隘無法應付信徒活動,為擴大為六十建坪左右增建廂房而做第三次重建,於民國四年拆卸整地開工重建,於民國五年竣工落成,至此時期本宮始略具廟宇規模也。 因那時醫藥不發達,常在半夜發燒不退,雖然有村子外之高砲營軍醫,但遠水救不了近火,所以祖母還是以神為主要信仰,每次似乎真的有效,因此我可說是在池王爺庇護下長大的孩子。 宮內現今的主神為池王爺,本神是從外垵溫王宮請過來,正確的年代已不可考(已有上百年,約康熙年間)。 於土地分割後,本宮建物所座落之基地,其土地分為本鄉勝利段1016地號及同段1017地號。 各家各戶配合遊本境,在神明經過其路口時施放鞭炮,並要預先置好香桌(置香案備五果),且須去各自甲屬的營頭祭拜營頭。 為宣揚神恩聖蹟,敦睦信眾,促進社會祥和,適逢盛事之際特予為記,以誌永銘。 本宮縱深八八、二臺尺,橫寬八六、六臺尺,高度七八、八臺尺,佔地二一0建坪。 本宮縱深八八、二臺尺,橫寬八六、六臺尺,高度七八、八臺尺,佔地二一0建坪。 廟庭面積七五坪,廟前道路之開闢長度二一0公尺,寬度十四公尺,其用地悉數由各信徒捐地築成。 0二年,斯時全境僅五千多戶竈,人口不足三百,經鄉耆集議鳩資,擇現址未及三十建坪,創建一簡陋狹隘廟宇,為朝夕信徒膜拜心理寄託之所。 據祖先傳說,池府王爺為唐朝時代之人(依據齊治平著節令的故事記載,五王爺之尊稱起於明代。當時有科進士三百六十人,其中以李、池、吳、未、範、五姓稱五府千歲)為官清廉,愛國親民,判案分明,民稱青天。 亦即公元一七0二年,經過七十五年於乾隆四十一年即公元一七七七年,集議籌資做第一次重修。 於民國七十年七月二十三日(辛酉年六月二十二日)組成『池王宮興建委員會』後,於民國七十七年初並受池王宮信徒大德 李德祿、李竹根、李得春、李進發、李清連等之大力捐獻及割愛其所屬新田段345地號土地面積共181.3坪,以得於當年農曆三月五日動土開工,翌年四月三十日完工落成。 池王宮: 觀音禪寺 宮內現今的主神為池王爺,本神是從外垵溫王宮請過來,正確的年代已不可考(已有上百年,約康熙年間)。 內垵與外垵因地緣關係,素來關係密切,如內垵姓呂的宗族亦是從外垵來(兄在外垵村弟在內垵村),故池王爺是從外垵請過來的應為無誤。 得知初建之年代為康熙年間,而第四次重建據調查者抄記陳列室內的其中一匾額紀錄大正六年(民國六年)的捐錢芳名錄(其中字記大多已退色難辨),約與碑文年代相符。 內垵與外垵因地緣關係,素來關係密切,如內垵姓呂的宗族亦是從外垵來(兄在外垵弟在內垵),故池王爺是從外垵請過來的應為無誤。 道說了兩種池王爺的傳說;第一種說法為池王爺本為凡間地方官,因得知上蒼將降瘟疫於其治理地,故喫其瘟疫物以代民受災,喫完後面色發黑身亡。 天庭因感敬其愛民如子,而民間亦感念其德,故敕封為「代天巡狩」,此說法與劉昌博蒐錄的第七種傳說約略相同。 三樓西廂房則闢建為文物館,擺置多幅清代匾額,具地方採風價值,並內藏舊廟鑿花、天公爐、木造結構等雕飾、神轎、神龕等,極具可看性。 內塹宮現貌乃奠基第五次重建,今總佔地110坪,廟庭面積75坪,多由信徒捐地而成。 池王宮 第一次修建時間在時隔75年後的乾隆41年(1776);道光27年(1847)為第二次翻修;日治時期的大正四年(1915)則大規模擴建至60坪,增設左右廂房,翌年竣工。 池王爺的生平眾說紛紜,各宮廟間互有差異,成神的過程則無爭議,就是「為百姓捨生取義、吞瘟藥過往成神」。 據載池王爺本是文舉人,有感於當時社會重文輕武,毅然決定文武雙修,後來高中武進士,奉派前往漳州就任的途中,得知漳州府傳染瘟疫,池王爺慈悲哀憫百姓,即決定捨身護民,並在交界的馬巷小盈嶺過夜時,將玉皇大帝所派兩位使者所帶來凡間鏟除危害子民之瘟藥吞服,毒性猛烈,王爺即時暴斃。 兩位使者見狀只好帶著池王爺亡魂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告,玉皇大帝聽完後對池王爺捨身護民成仁取義的壯舉相當感動,授予「代天巡狩總巡王」一職,令他代替玉皇大帝下凡察陰理陽、賞善罰惡,對於怠忽職務、墮落為惡的人、神、鬼得以「先斬後奏」。 池王宮: 大里池王宮廟埕被劃入臺74六順路南入匝道工程範圍 議員指責違反承諾 日治初期,竹圍莊廢,池府千歲轉到新田部落以爐主制輪值由信徒供奉。 民國70年,三曹老爺大顯神威,濟民救世,信徒為感神恩遂在今廟前搭建地池府代天壇以供朝拜。 民國77年初,地方人士倡議鳩資擇地建廟,由李德祿、李德根、李進發、李清連等合捐土地做為廟地,同年動工興建,民國78年竣工。 馬巷鎮 馬巷自明代中葉以來已形成貿易集市,清乾隆年間設馬巷廳,已有千年歷史,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南音、歌仔陣、車鼓弄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活躍坊間,馬巷池王宮信仰文化成為對臺對金交流的重要載體,現有旅居30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