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雲寺8大分析2025!(震驚真相)
主要結構柱及服務性空間(樓電梯/廁所等)則安排在東西二側,因而留設出中央結構大跨距達15米的無柱空間,供寺院最重要的各式集會空間彈性使用。 因此,這個在各層樓都出現、跨距達15米,幾乎空無一物的「空」,成為寶雲寺建築平面上最大的特色。 由於忠明路200號共修會所受損,基於安全考量,另覓地租賃臺中市西屯區市政路37號,改建鐵皮屋,做為弘化新空間。 2000年9月,自建的新道場落成啟用,臺中分院也由先前的護法組織型態,轉為寺院運作型態,由果舫法師擔任第一任監院。 2002年3月,果理法師接任監院,果雲法師到任常住法師,在中部推廣法鼓山理念,力量更為凝聚。 就讀南投永樂國小的廖卉喬、廖庭瑩、廖信棠三位小朋友,來自南投中寮山區,由爸爸、媽媽陪同參加頒獎。 這次在法會十供養時刻,她以塗、茶、衣來感恩讚歎諸佛,「當我用最誠懇、最恭敬的心意,雙手如捧著一尊佛走向佛前,感覺非常殊勝。」她祈願自己能洗滌煩惱,開啟智慧光明。 寶雲寺 從市政路正門進入寶雲寺,入眼即見來迎觀音像,歡喜接引每位有緣人前來觀音道場。 同一層樓面,有讓人佇足閱讀的行願館,陳列聖嚴法師著作、法鼓文化出版品,提供豐富的心靈食糧;有放鬆身心的輕食區,提供一方安定輕鬆的角落。 主持人特別介紹法青會推動「我讀心經,為世界祈福」活動,轉動《心經》發揮安定的力量,從一個小小善念,成就一個大大的好。 寶雲寺: 法鼓山 寶雲寺 基地北側主建築塔樓形成設計上的另一個挑戰:如何將傳統寺院水平排列的空間垂直化? 在設計上對於其如何與現有都市環境形成一種「積極性的對話」,始終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同時,市民在都市空間中駐留時,周遭環境及都市景觀各行其是的紛亂,亦嚴重影響了視覺美感及心理上的安定,也就是缺乏「場所感」。 寶雲寺 源自於如此對臺灣都市空間上的觀察與體驗,如何創造都市空間中「連續性」與「場所感」,便成為我們作品在經營都市建築「積極性的對話」上的主要策略。 搬至市政路後,鐵皮建物空間依然有限,仍需經常租借場地、戶外搭棚架,信眾無不期盼固定道場。 而面對現今都市中的地塊狹小、形狀畸零、使用密度高、空間垂直化等等現象,更加提高了形塑內部場所感的挑戰難度。 二年前曾參加活動並獲獎,但因頒獎地點在臺北,所以沒有參加;這次領獎地點在臺中寶雲寺,所以全家一大早就出發來參加。 而南側政和路入口,則規畫與周邊住宅相應的戶外庭院及車道,充分展現人我和諧的佛法精神。 同一層樓面,有讓人佇足閱讀的行願館,陳列聖嚴法師著作、法鼓文化出版品,提供豐富的心靈食糧;有放鬆身心的輕食區,提供一方安定輕鬆的角落。 二個多月前,林玉曼菩薩的父親往生,一位師姊的關懷與鼓勵,讓她開始親近法鼓山,閱讀聖嚴師父著作。 柳川東路時期,臺中分院弘法活動不斷開展,對外弘化方面,舉辦中區企業界、社會菁英座談會;信眾關懷方面,開始每年舉行中區聯誼會、新勸募會員授證、皈依典禮,以及接引小菩薩學佛的兒童營隊。 因為我們相信,好的建築必須能夠在精神向度上觸動人心,建構出具有場所感的空間經驗,是體現建築精神向度最有力量的途徑。 1996年5月,遷至臺中市忠明路,並分成辦事、共修二處空間:辦事處位於忠明路54號,為信眾賴忠星、賴忠明兄弟提供;共修處則位於忠明路200號3樓,由何周瑜芬發心承租。 寶雲寺 1990年2月,聖嚴法師第二度受邀於臺中市新民商工演講,賴育津、謝淑琴、陳文理等六十多位聽眾聞法歡喜,發起成立「臺中護法會」,集結眾人力量,齊心護持佛法,促成日後成立「臺中分院」的因緣。 6樓為法鼓山故事館、創辦人聖嚴法師書法展區;7樓則為寶雲故事館,以及感恩護持建寺的流芳堂。 8、9、10樓為學佛修行的課堂,眾生修學各自相應的佛法課程,經由聞法過程,從而轉化習性,開啟消融煩惱的智慧,長養關懷他人的慈悲,進而發起菩提心,展開利益眾生的菩薩行。 寶雲寺: 法會共修 法鼓山在臺中的弘化工作,由臺中護法會陸續推動,1990年,信眾林美蘭提供位於臺中市永興街的空間,方便眾人練習禪坐、聽經,但仍沒有固定辦公及共修場所。 1991年,信眾賴育津、謝淑琴、楊黃玉淑、陳照興等人共同發心,於臺中市大墩十九街購買一間公寓,做為大眾共修會所;同年4月4日,聖嚴法師主持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法鼓山「臺中分院」於中臺灣正式成立。 寶雲寺 設計上所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如何在形狀狹長的都市基地上,做出飽滿合宜的使用配置。 由於基地前後面臨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北側臨60米寬的市政路,且正對新市政中心中央軸線;而南側面臨寬度僅10米的政和路及寧靜的住宅區。 因此設計上將建築量體及使用空間盡量安排近基地北側,而將空地留設在南側,形成可接引團體來賓的戶外大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