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天后宮7大著數2025!(小編貼心推薦)
媽祖,本名林默娘(960~987年),興化莆田湄洲嶼(今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人,又稱夫人、妃、天妃、聖妃、天后、天上聖母。 在臺灣民間,一般通稱「媽祖」或「媽祖婆」。 臺灣民眾對於媽祖之尊崇,不僅虔誠,同時也很普遍。 乾隆22(1757)年,復加封「誠感鹹孚」。 廟內主神供奉:天上聖母、六聖母、大媽、二媽、三媽、四媽、五媽,共六位天上聖母,玉皇大帝、文昌帝君、財神爺、包公爺。 乾隆53(1788)年,再加封「顯神贊順」。 新竹市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有來過」,香山濕地是北部地區最大的國家級濕地,香山天后宮是香山漁民與郊商的信仰中心。 新竹市文化局將此廟列為九十六年度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保存維護工作計畫對象,將協助向文建會分別爭取古蹟整修、調查經費。 因過去未辦理寺廟登記,導致廟地被政府收歸為國有地。 1955年8月17日,內天后宮管理人許清炎向新竹縣長陳情,控告廟地被新竹市民代表吳萬傑侵佔二十公尺長、一公尺寬的地皮。 廟方後來花一千一百多萬元,購買廟埕右前方空地,1997年間成立財團法人,請求政府贈與原廟地,2002年3月獲行政院來文同意贈地。 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重建地圖新竹內天后宮,是位於臺灣新竹市北區興南里的媽祖廟,相對於民間設立、信徒為閩南人為主的新竹長和宮,此廟為官立、信徒以客家人為主,為清領竹塹官祀四大廟之一。 新竹天后宮: 天后宮六聖母媽祖廟 ⭐⭐⭐⭐ 三川殿前的石雕構件相當古樸,雕刻手法反映出大正年間之時代特色,惜因環境因素致石材風化嚴重;原有中庭位置加設頂棚,頂棚下置天公爐,左右過水懸掛大鼓與銅鐘各一,有「敲鐘擂鼓」之意。 新竹天后宮 香山天后宮座東偏北朝西北方位,早年臨海濱從廟埕外圍尚留有防波堤,近年開闢西濱快速道路,將海岸又往外推出許多。 乾隆時代的竹塹城地圖,城內就標明新竹都城隍廟、此媽祖宮這兩廟。 為清代府治祀稷壇中,號稱城隍廟、文廟、武廟、天后宮等四大官祀廟宇之一。 竹北天后宮宮址舊稱豆仔埔,亦即今之竹北里、竹仁裏與竹義裏一帶地區,該地名稱之由來,源於此地聚落位於新莊子圳上游,引水不易,而過去荒埔地經開墾後,僅能種植豆類,因此稱為「豆仔埔」。 廟宇創建於清乾隆13年(西元1748年),日治時期將廟中神像移入新竹其他寺廟暫寄,一直到民國51年(西元1962年)在現址重建,新建廟宇於民國61年(西元1972年)竣工。 是新竹市政府以魚鱗式的階梯取代傳統消波塊打造出的臨海特色觀海階梯,站在魚鱗天梯的護岸上,可以比過去更加靠近海灘。 新竹天后宮 漁港的堤防周邊必須做護坡工程,過去使用… 魚鱗天梯 新竹天后宮 近期成為民眾拍照打卡新寵的魚鱗天梯。 新竹天后宮: 天后 宮參拜 類似因閩客族羣矛盾而由政府另建的媽祖廟有合港田寮永貞宮。 康熙廿四年(1685年)地圖麥寮拱範宮,是臺灣雲林縣麥寮鄉麥豐村的一座媽祖廟,主要奉祀媽祖。 前身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建於海豐港所的廟宇;乾隆七年(1742年),遷建於海豐莊現址。 延請名地理師陳新龍遍尋氣局兩全之吉地五百餘坪,予以價購,按經堅定坎離。 民國五十年(歲次辛丑)農曆五月二十七日擇吉動土興工,同年農曆十一月十日主體工程初備,恭請媽祖登龕晉座,至此宮貌雖未完竣,然香火鼎盛,信眾頂禮膜拜絡繹不絕。 正殿神房上方有一匾「靈昭海國」於清光緒丙子(西元1876年)孟春由郊戶金長和敬獻,為廟中重要古匾,從中也可獲知天后宮與新竹城之間的連結,內殿有一石香爐,其兩側造型不同以往以龍或是長形爐耳呈現,而是雕塑獅頭。 依據日治時期的調查,內天后宮有數塊清代匾額,可惜這些匾額皆已不存。 今日廟內保存的歷史文物,主要有大正6年(西元1917年)與大正9年(西元1920年)的供桌,這兩張供桌尺寸大、做工精良,見證日治時期新竹的工藝產業,為廟中保存珍貴文物。 主體建築前方設置前埕,廟埕與戲臺間為西門街。 新竹天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