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子港慈德宮10大優勢2025!內含宅子港慈德宮絕密資料
昭和十二年(1937年)地圖麥寮拱範宮,是臺灣雲林縣麥寮鄉麥豐村的一座媽祖廟,主要奉祀媽祖。 宅子港慈德宮 前身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建於海豐港街的廟宇;乾隆七年(1742年),遷建於麥寮街現址。 依學甲當地民間相傳,學甲慈濟宮開基二大帝曾於西元1860年左右失落,由嘉義北社尾軍伕迎奉,僅留下大帝神像木椅,1945年下社角李抄、李長記父子連夜受保生大帝託夢,李長記遂前往北社尾查訪,趁機迎回開基二大帝神像。 嘉義北社尾保安宮當地傳說則大異其趣,相傳有學甲人士,有感於北社尾保生大帝神威顯赫,遂趁管理人不備,迎往學甲慈濟宮奉祀。 宅子港慈德宮 而後開基二大帝於信徒問事時,顯靈起乩,由乩童帶回保安宮,僅留下神像座椅而已。 學甲慈濟宮開基二大帝由李勝迎來臺灣之後,早期由李家奉祀於下社角(位於學甲鎮仁得裏、慈福裏之間),李勝有三房子孫,大房奉祀開基保生大帝,二房奉祀開基謝府元帥,三房奉祀開基中壇太子。 因大房事業不順,遂將開基二大帝留置於路旁,由當地鄉人建草菴祭祀,多有神蹟,遂逐步擴建成為大廟。 而原下社角則另刻保生大帝神像,後則建廟白礁宮祀奉保生大帝、謝府元帥、中壇太子等,為當地莊廟。 宅子港慈德宮: Review · 宅子港慈德宮 完工後2005年進行慶成清醮大典,由知名道長陳榮盛先生主醮。 學甲慈濟宮信仰圈範圍由清代以來逐漸擴大。 今天,除學甲前社,中社、後社外,慈濟宮的信仰範圍涵蓋三寮灣、溪底寮、二重港、灰窯港、渡仔頭、宅仔港、倒風寮、學甲寮、草坔、大灣、中洲、山寮等十三個莊頭,合稱為學甲十三莊。 大抵包括今天學甲區、北門區錦湖、玉港、三光、慈安、仁裏、中樞各里及鹽水區飯店裏等區域。 臺灣電業發展史超過百年,更因歷史發展,土地、建物產權移轉等因素,至今保存許多電力與鹽礦業等歷史古蹟建築,臺電特別集結來自13個獲「政府認證」的歷史古蹟建築等相關近百件珍貴歷史文物資料,舉辦「築蹟特展」,自今日起於臺電大樓開放展出至明年1月18日,歡迎民眾一同共賞電力古蹟之美。 後於日治時期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增祀迎自舊城東門外先農壇的神農大帝,大正十年(1921年)又增供釋迦佛祖。 民國95年(2006年)6月,雲林縣政府公告指定「麥寮拱範宮」為縣定古蹟,範圍包括「三川殿、(前)過水廊、拜殿、正殿」。 完工後2005年進行慶成清醮大典,由知名道長陳榮盛先生主醮。 1982年在保生賓館前另建慈濟文化大樓,兼作為戲臺。 臺南市安南區原為臺江內海,經泥沙淤積逐漸形成陸地,拓墾先民多自曾文溪北岸遷徙移居,逐漸形成所謂「臺江十六寮」的區域。 宅子港慈德宮 而許多拓墾者便來自學甲地區,並自慈濟宮分靈、分火前往奉祀,建立角頭廟宇,逐步擴張成為以保生大帝為祭祀主神的聯莊祭祀組織。 當地百姓追懷原鄉祖廟,於每年保生大帝誕辰後便迎請慈濟宮保生大帝神像前往當地繞境巡狩,後來因時代變遷,繞境習俗中斷多年,然而該地廟宇每年仍會迎請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前往當地廟宇輪流駐蹕,接受百姓祭拜。 宅子港慈德宮: 臺灣首次 淡蘭古道沿線百年土地公廟大調查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純真璞禪師自湄洲廟迎來媽祖神像,登陸於海豐港(海豐村),於海豐港街創建「拱範宮」。 乾隆七年(1742年),遷廟於麥寮街現址(海豐莊/麥豐村)。 特殊分靈廟宇:學甲慈濟宮分靈廟中特殊者乃是分靈至中國福建晉江的寶泉庵,乃是清代晉江深滬人旅居臺灣,由臺南學甲迎請回鄉祀奉,並進而分靈至香港、菲律賓馬尼拉、宿霧等地。 因大房事業不順,遂將開基二大帝留置於路旁,由當地鄉人建草菴祭祀,多有神蹟,遂逐步擴建成為大廟。 另外尚有泉州市麒麟山慈濟宮亦是學甲慈濟宮之分靈廟。 左營店仔頂慈德宮主祀天上聖母、福德正神,陪祀神農大帝、北極玄天三上帝、九天娘娘、順天聖母、西天佛祖、太歲星君,配祀虎爺、千里眼順風耳將軍、撐扇宮女、招財郎君、進寶神童、五穀百草神童、康趙元帥、撐印撐旨宮女、花公花婆。 民國64年(1975年)因廟宇破舊,經信徒共同決議重建廟宇,民國65年(1976年)竣工落成,並在兩側廂房增奉九天玄女娘娘及順天聖母。 前身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建於海豐港街的廟宇;乾隆七年(1742年),遷建於麥寮街現址。 學甲宅子港居民聽聞,出動八人大抬神輿,迎奉神像返回學甲。 下社角放棄迎奉開基二大帝權利,將神像歸回學甲慈濟宮奉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