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宮2025必看介紹!(小編貼心推薦)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1日在南京市成立“首都高等法院”,首任院長爲趙琛。 首都高等法院,是中華民國時期南京市的省級法院審判機構之一,屬於普通法院,行政組織上直屬司法行政部之監督;審級上以最高法院爲上級審法院,院址在朝天宮。 主管首都南京及江寧縣的民刑事第二審及日僞漢奸第一審審判工作。 1956年,朝天宮被列爲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朝天宮被闢爲南京市博物館;2005年,朝天宮被列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3年,國務院公佈朝天宮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信眾相傳,該廟由樹璧和尚創立於康熙廿十三年(1684年)。 大成殿後是崇聖殿,亦稱先賢祠,歇山頂,檐下斗拱。 朝天宮之名,由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御賜,取“朝拜上天”、“朝見天子”之意,是明代皇室貴族焚香祈福的道場和節慶前文武百官演習朝拜天子禮儀的場所,與神樂觀同為明朝最高等級的皇家道觀。 1956年,朝天宮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朝天宮被闢為南京市博物館;2005年,朝天宮被列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3年,國務院公佈朝天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演員陣容達250人,其中文武舞百戲、丹陛大樂和中和韶樂等,聲勢浩大,氣勢磅礴,再現了明初盛世歌舞昇平的浩大聲勢。 在日治初期遶境規模較小的農曆3月19日活動應承襲自清代北港媽祖至臺南大天后宮作客,回鑾後遶境祈安植福。 殿後高處有敬一亭,亭東有飛雲閣、飛霞閣等;閣前有御碑亭,碑上刻乾隆六巡江南時爲朝天宮景區所題詩文,故名。 敬一亭兩旁疊石堆山,築水池,佈置庭院,這裏是治城的最高點。 清朝末年,朝天宮是江寧府文廟,皇帝從未駕臨過,所以戟門形同虛設,也從沒有打開過。 朝天宮 朝天宮院內四周是長廊,有東西配殿,東殿旁有《重修江寧府學碑記》,這裏有清初栽植的銀杏一株,已有三百餘年的樹齡。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湘軍攻陷天京打敗太平軍後,朝天宮內的道觀改成了孔廟,原在成賢街的江寧府學也遷到了朝天宮裏面,成爲清後期南京主要的官辦學校。 朝天宮: 朝天宮格局 只有啟駕日、刈火日與回宮日是事先知道,路線及日程全由媽祖指示鑾轎前進,堪稱為全臺最特殊的進香隊伍。 南瑤宮笨港進香堪稱臺灣進香文化的濫觴,延續至今約205年以上,是一個多元歷史、社會、文化融合的縮影,更是臺灣先民文化的探求視鏡;沒有過多的商業渲染,只有文化的深層保存,足為中臺灣最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之一。 笨港進香曾在民國70至90年代,改為乘坐車輛的3天2夜方式,直到民國103年才又恢復徒步7天6夜舊制,4年來活動規模逐年擴大,使得傳襲2世紀的質樸進香儀典完整重現;漫漫古香路回溯了移民的墾拓路徑,亦提升其信仰圈內的信仰大眾對於自身文化價值的意識。 在清朝道光年間,泉州府南安縣的蕭姓人士,被後人稱作「蕭孝子」,跟他的母親一起從唐山來臺灣找尋父親,在渡海的過程中,母親卻被大浪沖走,到了臺灣時,他同時得尋找父親與母親。 朝天宮 這時他到了笨港的媽祖廟,向廟裡的媽祖祈求能早日找到他的父母親,他看到地上有一根粗的鐵釘,於是他便向媽祖請求如果能找到他的父母,就讓這根鐵釘能釘入花崗巖之中,他徒手將鐵釘往地上釘去,鐵釘應聲釘入堅硬的花崗石中。 這個消息傳遍了笨港,許多人紛紛幫他打聽他的父母的下落。 自樹壁和尚傳下17代禪宗法脈結束後,以管理委員製取代原本僧侶管理系統,但至今仍聘請佛教臨濟正宗僧侶擔任住持及駐廟法師,其管理組織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監事會現任董事長為蔡詠鍀。 朝天宮是國民政府首都高等法院特別審判庭,其主要職能就是審判在抗戰期間投敵的漢奸。 先後審判的漢奸有汪偽國民政府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兼中央黨部組織部長梅思平、汪偽中央宣傳部長、汪偽南京特別市市長周學昌,汪偽司法行政部部長、上海市政府祕書長兼財政局長羅君強,汪偽行政院副院長、財政部長、上海市長周佛海,以及作家周作人等人。 朝天宮 朝賀天子禮儀表演是南京市博物館的專家學者在中國著名明史專家指導下,按照明朝的程式編排的。 共有6場11項程序,即駕幸、進表、傳制、進見、樂舞昇平、還宮。 演員陣容達250人,其中文武舞百戲、丹陛大樂和中和韶樂等,聲勢浩大,氣勢磅礴,再現了明初盛世歌舞昇平的浩大聲勢。 朝天宮: 南京朝天宮 前殿為三川殿,正殿為媽祖殿,第三殿為觀音佛祖殿,第四殿為聖父母殿。 1、乘坐南京地鐵2號線到上海路站下,沿莫愁路向南步行1公里到人工運河“運瀆”,繞朝天宮的紅色外墻向東南步行100米,沿著外墻向東北走50米到達朝天宮入口。 為保留古玩市場傳統練攤特色,市場還專門在一層開闢了2000平方米的戶外練攤空間,再加上四樓整層和三樓部分空間都將用於練攤,總攤位數2000多個,無論室內商鋪面積還是練攤規模均比原市場擴大數倍。 第6代振明和尚鹹豐7年(1857)至光緒3年(1877)嘉慶13年(1808)出生,光緒3年(1877)圓寂。 從此冶山開始成為道教勝地,香火連綿不絕,流傳千載。 東晉太元十五年(390年),於此建冶城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