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型腳2025懶人包!(震驚真相)
惟何嘉棋提醒,如果在6、7歲前雙腳有不對稱的變形,即一隻腳直一隻彎,就必須及早就醫,因為通常不是身體正常的變化,而是結構問題,例如先天性關節問題、缺乏某些骨骼令腳部變形。 如果長者有O型腳,同時有腳痛,就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可能由退化性膝關節炎引起。 退化性膝關節炎會首先影響膝蓋內側,令該部份的軟骨耗損,造成膝痛。 當軟骨完全流失後,就會呈現「骨磨骨 」的狀態。 另外,W型坐姿是很多孩子最常發生的,W型坐姿沒有不好,不好的是,孩子長時間處於這樣的坐姿,可能容易造成腿部緊繃的問題。 坐角式前屈可以拉伸到大腿腿後側肌肉(半膜肌,半腱肌,股薄肌),緩解腿內側肌肉的緊張也可以放鬆小腿的內旋肌。 另一方面,O型腳可能代表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情已開始走下坡。 手術常用於醫治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和其他種類關節炎。 香港人患有O形腳(膝內翻)者眾多,問題會隨年紀而惡化,若不消除病因,膝內側軟骨會因長期日積月累的受壓而磨蝕,走路時更困難,O形會愈嚴重。 韓國一項研究發現,O形腳是因為股骨內旋(Hip internal rotation)所致,直接引致身形出現三凸問題:包括臀部、小腿、小腹等部位凸出,影響外觀。 o 型腳 再來是「坐角式前屈」可以拉伸到大腿腿後側肌肉,緩解腿內側肌肉的緊張,也可以放鬆小腿的內旋肌。 雙腿張開,越開越好,上半身往前彎曲貼地,雙手伸直盡可能往前,努力維持1分鐘。 可伸展大腿內側肌肉及放鬆骨盆,身體較柔軟者,更可慢慢將整個身軀及臀部緊貼地面,並維持姿勢深呼吸,保持1-2分鐘後放鬆。 雙腿張開,上半身往前彎曲貼地,雙手伸直碰地後盡可能往前,維持1分鐘。 o 型腳: 矯正X型腿動作1.企直靠牆站好 墊片和菠蘿蓋部件則屬於塑膠部件, 採用的塑膠有抗磨特性, 能抵受長年累月的關節活動。 動作一:人平躺,雙腳合攏以Thera-Band 練力帶輕力纏繞兩腳腳掌後,再以盆骨闊度張開,然後雙腳用力向外轉開,維持動作2-3秒後放鬆,重覆20-30次。 背靠牆壁,雙腳踏前一步,將球置於膝間,慢慢向下蹲,在最低點維持3秒,再緩緩返回初始姿勢,重複12至20次,做3至4組。 較常見的腳型異常為X型腳(即膝外翻)及O型腳(即膝內翻),臨牀上主要透過股四頭肌生理夾角(又稱Q-角度)來估算。 正常成年男性的Q-角度為向外約12度,女性則為約17度,角度過大會造成X型腳,而過小則會造成O型腳。 側臥式抬腿有效訓練大腿內側肌肉,收緊和強化大腿內側肌肉後,不但大腿線條變得更美,O型腿亦會變得沒那麼明顯,對美腿很有幫助。 從剛出世至兩歲左右,小孩正常的腿形是內彎的,這種狀況兩歲左右會慢慢消失,一般不需要治療,除非內彎的情況嚴重。 若平日更不透過運動改善,肌肉的分佈只會愈來愈不平均,慢慢會令腿部線條在外觀上變得彎曲,令O型腿問題更嚴重。 身體不要放鬆,臀部要夾緊,雙腿膝關節和踝關節盡可能併攏,堅持站10分鐘,過程可能會有點累但是不僅可矯正腿形,還可以瘦身。 如果站立時內側足底仍是扁平,表示其舟狀骨向下移位造成內側足弓的塌陷,踏地時內側足弓消失,那就是所謂的「扁平足」。 膝關節置換是把膝關節嘅退化部分切去, 然後換上人工關節。 廖醫生表示:「兩歲前生理性O形腳,這種說法是對的。四五歲之前仍很大機會自我修復,通常不會做過多檢測或治療。」但現在不少上了年紀人,才發現關節退化很大因素是O形腳引致。 幼兒骨骼尚在發育沒有完全鈣化,2歲以前被視為正常現象。 不過,如前文所言,腳型變異也有可能涉及不同病變,如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所以如有明顯痛症,或左右腳的角度有明顯差異,最好都是及早求醫,找出確實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