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開法師2025詳細懶人包!專家建議咁做…
「真誠擁抱生命,坦然面對老病;自在迎接死亡,永續經營來生。」佛光山普門寺,4月19日禮請佛光山副住持慧開法師主講「面對生死.瀟灑自在」。 慧開法師 慧開法師由佛法、心理學、精神醫學等各層面,為350位聽眾剖析三世生命與生死流轉的過程;並以臨終關懷實例說明,如何讓往者與生者兩相安,圓滿一期的生命。 為助民眾瞭解並面對高齡化社會,《人間福報》舉辦「松柏公益系列講座」,首場發行人心定和尚從「老就是寶」切入,第二場慧開法師用「生命永續、生死自在、瀟灑來去」三階段教民眾釋放陳舊觀念,二小時內解讀自己四十年生死研究的精華。 去年(二〇一〇),我將已喬遷出去的普門中學,其空下來的活動中心,成立「福慧家園」共修會的道場,教室則設成福慧兒童班上課教室,讓親子利用假日回到福慧家園參加共修會。 在他想:「既然要我來當住持,我就是佛光山。」後來,接任的過程也風平浪靜,沒有人說話,這也是受他的威德正義所感化。 生命的奧祕就蘊藏在我們對於死亡的認知與理解之中,對死亡和死後生命的理解愈深,對現實生命的領悟與把握也相對地愈深。 慧開法師分享雙親臨終的經驗,在雙親往生之前,醫師不斷要求為他們插鼻胃管,但家人嚴詞拒絕,慧開法師也擔負「往生後援會」會長重任,不但捍衛了雙親的死亡尊嚴,也維護了他們的死亡品質。 所以,在臺灣競爭激烈的報業裡,《人間福報》能夠在這許多大報中林立,走出屬於自己的乾淨道路,每日發行二十萬份,誠屬不易。 慧寬法師之所以到松山寺任職,是因為位於臺北市松山區人口密集的松山寺,寺裡的納骨堂供奉著七、八千個靈骨龕位,不幸於一九九七年遭遇祝融之災,使得靈骨龕位幾乎全毀,難以辨別清理。 家屬憤慨不平,住持靈根法師因已年近九十,不堪過問這許多的繁雜事務,就改組董事會,決定交由佛光山來處理。 慧開法師 經改選後,慈惠法師當選董事長,佛光山就派任慧寬前往擔任住持一職。 一九七七年,我正為創辦的普門中學找尋教師時,他因為曾經擔任臺灣大學晨曦社社長,以及參加過佛光山大專佛學夏令營的因緣,就前來應徵,並展開普門中學教學生涯。 他的專業是數學,化繁就簡的教學方法,贏得全校師生的佩服,也讓原本對數學排斥的學生喜愛上課,且進步快速,這對學校的招生也有所影響。 慧開法師: 慧開法師普門寺講座 談生死自在 「在古老的社會如古希臘,對宇宙天地的描述有如神話且具靈性,而科學日益昌盛,這部分反而日趨衰退。」當初考大學時選擇數學系,就是是抱著如此浪漫的想法。 因此大學志願填的是九所學校十八個志願,也就只填物理、數學兩系,之後進入第一志願臺大數學系。 在眷村裡成長的慧開法師,家境雖清苦,但家裡有真空管收音機,還有許多藏書。 慧開法師最後傳授「瀟灑走一回」的心法祕笈:「福慧雙修,力行三好;所作皆辦,萬緣放下;深心發願,求生淨土;預知時至,身心康寧;正念現前,捨報安詳。」並且祝福大家「活得充實而精采,老得成熟而睿智;病得深思而豁達,走得瀟灑而無憾」。 就讀臺大數學系時的慧開法師,因父親病苦,轉而探求宗教與哲學領域,發現人要勇敢參透死才能瞭解生,生與死無法切割看待,是一體兩面。 一九七五年出生於馬來西亞丁加奴州(Terengganu)的慧顯,大專畢業後到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就讀。 禪宗參如何是我本來面目,就是要傾聽自己的聲音,連賈伯斯也說要「尋求內在自我的聲音」,不是為迎合滿足別人,即使人在江湖,仍可追尋自我。 叢林學院畢業後,就到都監院任職,耐煩、肯為大眾服務的性格,很快就擔任頭單書記。 慧寬能說能寫,有《自在──人生必修七堂課》一書問世,非常受到大陸領導的肯定與護持。 除了感謝眾多讀者的肯定,及信眾共同推動佛光大學、百萬人興學外,這當中心定和尚也卓有功績。 印度教徒大多排斥外來的宗教,甚至有殺害其他宗教人士、政府打壓宗教的事件發生。 但我不曾見到慧顯在弘法道上退心,他依舊堅守崗位,每年還與大馬華人醫療隊、臺灣奇美醫院等醫療團隊的醫護人員及青年合作,至偏遠地區義診。 慧昭法師肯於學習,做事腳踏實地,性格耐煩,對於常住大小事物熱心參與,尤其他樂於說法,各地邀約他去講經,只要時間允許,從不拒絕,總是歡喜前往結緣。 佛光山自一九六七年開山,我擔任了十八年住持,等到基本建設初步完成後,為維護制度,讓活水長流,法輪常轉,不做萬年住持,因而退位。 慧開法師: 慧開法師談生死自在 「愛‧生命」系列講座 雖然我知道這需要一筆很大的款項,在那個社會經濟尚不稱富裕的年代,並不是那麼容易籌措得到經費。 幸好,我們在高雄有佛教文化服務處和普門幼稚園,我心想,把房屋賣了,買下一片土地,將來在這片土地上,還是一樣可以從事文化、教育的工作。 慧開法師為大眾解開生死的奧祕,傳授超越及克服死亡恐懼與束縛的心法祕笈。 跨領域的佛學研究在當今世界各地蓬勃發展,成為當代宗教研究的重要範疇。 為致力於推展佛教教育及佛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與「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合辦此課程,培育有志於佛學研究之人士,理解漢傳佛教之整體歷史脈絡及各個學派、宗派之思想理論,既而繼續深研、拓展其佛學研究之深度與廣度。 後來,佛光山在大陸有一些法務因緣,需要跟各處往來,最先派遣慧倫、慧是前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