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詳盡懶人包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下簡稱總綱)的研修,乃由國家教育研究院(以下簡稱國教院)、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進行研發工作,透過國教院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以下簡稱課發會)等組織進行研議。 為促使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領導人員能充分掌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理念與精神,強化地方政府的組織運作、資源整合及完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相關配套措施及支持體系,國教署自105年起規劃辦理教育行政領導人員研習,本次研習為第四次,前三次分別於105年下半年、106年上半年及106年下半年辦理完成。 本次會議以地方政府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作法及策略的分享、對談作為辦理重點,希望透過地方政府間的經驗交流,回饋至各地方政府後續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方針。 優質銜接:高級中等教育一方面要與國民中學教育銜接,使其正常教學及五育均衡發展;另一方面也藉由高中職學校的均優質化,均衡城鄉教育資源,使全國都有優質的教育環境,使學生有能力繼續升學或進入職場就業,並能終身學習。 2.增加跨領域實作與統整的學習彈性,在「部定必修」方面,社會、自然科學與藝術領域必修課綱可研擬跨科之統整型、探究型或實作型課程內容,例如自然科學探究、社會領域探究、美感教育等,以供學生學習;在「校訂選修」方面,規定「跨領域/科目專題」或「實作及探索體驗」等兩類選修課程,學生至少修習4學分相關課程。 學校教育之核心為課程,我國於民國82年與83年公佈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和國民中學課程標準中,其課程規範之範圍從大綱到細目、目標、內容、方法、評量、上下學時間等,均鉅細靡遺地詳列於規定中。 另一方面超量的志工對社會反而有害,臺灣常見公立、私人單位採用免費志工擠壓到受僱者及求職者的生存權。 (三)多元選修:提供學生個別化課程,包括本土語文、第二外國語文(含新住民語文)、全民國防教育、通識性課程、跨領域/科目專題、實作(實驗)及探索體驗、通識性課程、大學預修課程或職業試探等各類課程。 (一)課程與教學研發,如:課程綱要前導學校建立、新舊課綱銜接、素養導向領域教學與評量的規劃、高中適性選修課程規劃等。 4.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從近年來的國際教育評比(例如TIMSS 2011或PISA 2009、PISA 2012)的結果發現,雖然臺灣學生在數學與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科知識的評比表現名列前茅,但自信心與學習興趣卻較為不足,總綱規劃的學習彈性,可望讓學生的學習更具主動性,提升全體學生的學習力與競爭力。 減少必修,增加選修,可以讓不同能力的學生,依性向、興趣及先備能力,選修適合其需要的課程,包括國、英、數等基礎課程及各領域課程。 學生修習「必修課程」具備基本的核心素養之後,還可透過「選修課程」中的「加深加廣」課程學習與大學教育銜接所需不同知識範疇的內容,滿足學生適性發展與通識教育的需要;學術資優的學生有更多選修空間(包含大學預修課程)學習更深入專精的內容;學習落後的學生則可修習「補強性課程」來鞏固基本學力,也可以修習其他適合其性向及能力的課程。 此外,「跨領域/科目專題課程」、「實作及探索體驗」以及「職業試探」等課程則可提升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的統整能力、實作能力以及職業相關能力。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為促進議題教育功能之發揮,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之附錄二提出“議題融入該領域/科目課程綱要說明“,提供學校、教師及教材研發、出版與審查等相關教育人員瞭解議題實質內涵,以及融入領域學習重點示例,以落實議題融入課程與教學之目標。 除了領域課程外,學校亦可於彈性學習課程/時間及校訂課程中據以規劃相關議題,將議題的精神與價值適切融入學校組織規章、獎懲制度及相關活動,以形塑校園文化,提升學生學習成果。 隨著時代快速變遷,國民教育的課程發展過程中,受到關注的議題也隨之增加,為回應社會大眾的期待,總綱就議題融入課程的方式規劃如下:(1)各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時,適切的結合議題,並將議題融入相關領綱中,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脈絡中思考這些議題,以達相互啟發與統整的效果。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總綱)家長宣講活動 在總綱中,技能領域課程係強調各科的基礎技術能力,這些能力比羣的能力更專精,為就讀本科學生所應具備之基礎技術能力,以商業與管理羣為例,文書處理能力、網頁設計能力、程式設計能力等,係全國資料處理科學生均應具備的能力,故商業與管理羣應將前述三項能力置入技能領域,以便資料處理科採用,確保資料處理科畢業學生都能習得此三項能力。 1.調整必選修比重:隨著各校學生能力差異的擴大,更需要適當下調必修學分,增加選修,並針對學生的適性發展及差異化學習之需求設計三種不同的類型選修課程,如下圖。 1.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與大學教育的銜接: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係延伸九年國民義務教育與銜接大學教育的承上啟下的獨特階段。 至於原住民族地區及原住民重點學校的「領域學習」,可依原住民族學生學習需求及民族語言文化差異進行彈性調整,實施原住民族教育。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英語文是外國語文,屬不同的拼音語系,作為與國際溝通的工具,利於學生與國際接軌。 但為了避免影響本國語文的學習,歐美國家多於國中階段才開始修習外國語文,而亞洲國家也多於國小階段的中、高年級才開始修習英語文,並有一定比例的教學節數。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提出的「素養」概念,並非推翻或否定九年一貫強調的能力,而是豐富並落實「能力」的內涵,透過課程及教學設計,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 2007年2月27日,當時的行政院長蘇貞昌在立法院施政報告宣示,將從該年度開始逐步推動十二年國教,受到各界的關注。 減少必修,增加選修,可以讓不同能力的學生,依性向、興趣及先備能力,選修適合其需要的課程,包括國、英、數等基礎課程及各領域課程。 教育部表示,期待透過本次研習,增進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領導人員課程推動之專業知能,並促成中央與地方政府及地方政府間的對話,讓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順利推動。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的課程綱要修訂,依循彈性學習課程的規劃,將空白課程亦納入其中,以支持學生學習之個別需要,並令學生有規劃自主學習的機會,促進學生養成對學習負責的態度。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本次課綱增訂「專題實作」教學指引,使各羣科能提升「專題實作」課程之實施品質。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