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中山福德宮好唔好2025!內含桃園市中山福德宮絕密資料
農曆二月十五日為開漳聖王聖誕,轄境十五街莊內桃園、蘆竹、八德等地的宗親與社團,會先後演戲慶祝千秋,各地信眾遠道前來進香,祝壽者數以萬計,舉行祝壽法會、分贈壽桃、分享福食。 景福宮每年有三大重要祭典,分別為農曆正月十七日舉行的進香繞境活動、農曆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聖誕時舉辦的大型祭典、以及每年農曆七月的中元普度祭典,近年也新增成年禮、拜月老求姻緣等信仰文化活動。 後來,景福宮廟方出售廟產二十甲,捐出來建築「桃仔園公學校」,也就是現今「桃園國民小學」的前身。 在日治時期的兒童教育有三種,「小學校」、「公學校」、「蕃童教育所」,當時的小學校是日本孩子讀的、臺灣和原住民的小朋友則是讀公學校和蕃童教育所。 以現在的眼光看來,小朋友可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學校還要有分別呢? 而後,在西元1923 年,景褔宮配合日本大正時代的「市街改正」計畫,往後遷建到現在中山路與中正路交叉口的位置。 各位小朋友,我們桃園大廟—景福宮,對桃園的文教也是很有貢獻的。 廟還有一個封號是「中途之家」,因不少人將神像送到該廟放置。 光明燈安於本宮,燈自農曆正月十四點至農曆十二月下旬,名字會安燈上,在玉皇上帝、三官大帝的庇佑下,光明燈的光芒神威顯耀,照亮每一個認真生活、努力向上的善男信女,使事業、學業、仕途都能收穫滿滿,迎向坦途,闔家平安,一帆風順。 農曆二月初二,福德正神千秋日,廟方會舉行春遊,由鎮長、鎮代、裏長抬其神轎,展開市區遶境。 在日治時期的兒童教育有三種,「小學校」、「公學校」、「蕃童教育所」,當時的小學校是日本孩子讀的、臺灣和原住民的小朋友則是讀公學校和蕃童教育所。 初期村民虔誠合力建造小廟宇,歷經四度重建成巍峨金壁相映之【福德宮】大廟,已逾百年光陰。 現該廟保存整修最早之木匾為歲次己丑年(民國38年)、丁亥年(民國36年)二年代。 該廟每年每年農曆2月2日及8月15日土地公生日時,均有舉辦盛大慶典及喫會(會員約有3、40人)活動,由值年爐主負責。 中山福德宮總幹事黃朱秀娥表示,福德宮於6月1日舉行上樑安廟典禮後,6月18日舉行土地公回駕、紅壇繞境活動,6月25、26日舉辦祈福法會,整個活動在登龕安座大典後,正式畫下圓滿句點,護衛地方祥和。 坐落於楊梅區中山裏環東路297號旁的福德宮,在市長鄭文燦、立法委員黃世傑、張育美、桃園市議會議長邱奕勝、市議員李家興、周玉琴、塗權吉、鄭淑方、楊梅區長邱世源、中山裏長黃盈淇、福德宮總幹事黃朱秀娥、昊天宮主委陳連松、福德宮委員與百餘位地方仕紳,焚香禱告,齊心為地方獻上祝福。 桃園市中山福德宮 主祀福德正神:福德正神有稱土神、社神、大伯公、土地公等,臺灣民間以土地公的稱謂最為普遍;土地公是掌管土地的神,所以有「田頭田尾土地公」的俗諺。 桃園市中山福德宮: 桃園護國宮太子廟 隨著時代的前進,皇宮、寺廟和民宅開始將有名的文臣武將也尊奉為門神。 下圖是日治時期桃仔園及桃園街的區域圖,景福宮當時屬於桃澗堡桃園街,其位置就坐落於圖中標示桃園街的「園」字上方一帶有廟的標示圖案。 由當時的地圖可見,桃園街外的各莊仍是多為田園草地的鄉村景象。 嘉慶十一年(西元1806 年)的械鬥中受到破壞,所以纔有漳人在嘉慶十四年(西元1809 年)在周圍建土堡保衛家園之舉,並新建街道— 中南街(中正路),景福宮在嘉慶十八年(西元1813 年)的重建,就在此最熱鬧的街上 。 日本人以景福宮內的部分空間成立了「臺北國語傳習所桃仔園分教場」,長達四年的時間都借景福宮的空間來上課。 依據史料記載在明鄭時期有謝姓人家溯南崁溪而上,進入現在桃園區一帶,而到清朝康熙年間有閩人陸續進入本地從事小規模開墾。 八德三元宮為桃園市八德區最古老的廟宇,創建於清乾隆二年,正殿奉祀主神為天、地、水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也是「三元宮」命名由來。 民國二十五年,歲次丙丁,因為日本政府(當時為日據時代)拓寬道路,而廟位置正處路中心,被迫遷移,地方仕紳遂集合眾善信,最後大家一致同意:暫時寄放在大廟景福宮內。 桃園景福宮位於桃園市中心,正對中正路的圓環上,前埕牌樓是民國50 年建造,之後數次整修,而面開三間的前殿, 正面多為大正14 年(民國14 年)的石雕作品,正殿空間寬敞內奉『開漳聖王』與『玄壇元帥』,寶像碩大,神龕鏤雕精美為其主要特點。 據李太平先生表示,廟附近土地大都為其李、楊家所有(其祖父入贅楊家),在其小時候,該土地公即在一棵大柏樹下,以三塊石為廟,內供奉石刻土地公神像,即現供奉於廟內之土地公神像,平日均其祖父在管理打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