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廟不可不看詳解
一般內河拜水仙,海上拜媽祖,媽祖信仰的鼎盛時期應該是在清代,當時朝廷對媽祖的冊封達15 次之多,有意思的是媽祖既保佑了鄭成功,也保佑了後面的施琅,施琅收回臺灣,做的第一件事也就蓋媽祖廟。 梅山古稱同山,是唐末置「大同場」和西晉設「同安」的命名根據,朱熹在同安任職時,留有「同山」二字,刻在巖壁上,至今仍清晰可見。 如今梅山寺內的建築取唐卡的模樣,金碧輝煌,是福建少有的藏傳佛教風格寺廟。 而最讓人感慨的要屬供奉在大雄寶殿裡的全國最大的緬甸白玉釋迦牟尼像,據說重達65 噸,高9 同安廟 米。 此後更加入慈聖宮、法主公廟及境內八大軒社陣頭的支持,因而有「5月13人看人、迎神賽會甲天下。」的盛況。 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石井家族離開臺灣,將目前同安街28巷1號的房舍交由同在農化研究室的陳玉麟教授住宿,後來陳教授再將該房舍轉交由臺灣大學管理,這一過程,將原屬私有財產轉變成為公有財產。 他自己生活也十分儉樸,「府舍卑陋,未嘗葺居」、「勞不坐乘,暑不張蓋」,深受百姓愛戴。 重要的機關學校包括樟腦專賣局(今公賣局)、城南小學校(南門國小)、林業試驗所(植物園)、臺北中學(建國中學)、臺北第一高女(北一女)、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今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等等都選定於城南,延續著昔日的城南文風。 10月28日下午16時許,臺北市五股賀聖宮大殿裡,香火正旺,貢果飄香,古木沉香…在數千信眾的見證下,一場莊重簡短的收徒儀式在這裡舉行,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李光富收賀聖宮宮主王美雲為門下弟子。 不只城南,萬新鐵路也在臺北盆地南緣開發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只作為產業運輸,也帶動了當時臺北沿新店溪畔的觀光。 成立於1991年,敬造趙公明元帥、康妙威元帥,兩尊元帥爺為帝爺公駕前護法。 昔稱「番社同安廟 康趙元帥會」,因為會員人數增加,再恭製三尊太子,正式改名為「番社同安廟 元帥會」。 同安廟: 同安廟 青年人在這裡用青春歲月將尋常生活歌詠為不凡,城南幾所學校中的高校生、大學生經常流連於巷子裡的咖啡館、書店、學生酒吧,聽著地下樂團的放歌,年輕的心神隨時構劃五花八門的活動。 除了大河,城南地區也散佈著溝渠與灌溉水路,郭錫瑠所發起興築的瑠公圳道引水計劃中,部分流段便穿流過當時的古亭町、水道町、臺北帝國大學一帶。 另外的一隅,則有個極富浪漫情調的地名「螢橋」,一座木板橋搭在輕水之上,入夜時螢光點點,親見此景的耆老敘說此景,也一面跌入當時的情調裡。 昔日的城南範圍約莫是日人所規劃的南門町、龍口町、佐久間町、兒玉町、千歲町、新榮町、古亭町、川端町、馬場町、水道町、富田町等,也就是現在的古亭區、中正區、大安區。 現在的溫洲街和青田街的小巷裡,除了舊式的木造住住宅外,還出現許多雅緻的咖啡館和舊書店,請注意是「店」而不是「攤」,這裡的舊貨或舊書販賣與牯嶺街風格迥異,牯嶺街裡的舊書店多了一點豪氣。 百年歷史與地方傳承 每逢元宵節於碧江公園舉辦轟炮臺活動已有近百年歷史,玩法類似投籃,民眾各自朝高達十米的鐵桶炮臺丟擲炮仔,藉由引燃鞭炮趕走噩運,丟進鐵桶炮臺則可招來福氣,刺激不輸鹽水蜂炮,每年都吸引上百人爭相搶好運。 當時因情況緊迫,遂將神明暫時安置於大稻埕陳浩烈(生卒年不詳)所經營的「金同利」舖中,並開始於大稻埕重建家園。 大稻埕街市的形成,可說就是以城隍廟為中心往北發展,雖然大稻埕街市遠遠晚於新莊、艋舺、滬尾等地區。 然而卻因為外國勢力的進駐,使得大稻埕在短短10數年之間,一躍成為臺北盆地商業活動最蓬勃的地區。 而由於大稻埕商業蓬勃發展,商家願意資助更多城隍廟的廟會活動,信眾也越來越多,使得霞海城隍廟的香火越來越旺。 發展到清末、日治時期,大稻埕霞海城隍廟遂逐漸從當地同安霞城海內派的守護神廟,轉成為臺灣本島香火最旺的廟宇之一,每年的霞海城隍出巡繞境活動,更是與北港的媽祖繞境活動齊名,並列為臺灣兩大宗教活動,在日治時期素有「北港迎媽祖、臺北迎城隍」之稱。 同安廟 龍虎宮所在的位置是古時石潯進縣城的過道,宮口是通往金門、臺灣、廈門、石碼、泉州等地泊船的渡頭,因此熱鬧非凡。 同安廟供奉北極玄天上帝為主神,今年已經有110多年的歷史,因為玄天上帝神威顯赫,頗為靈驗,所以香火鼎盛,經常舉辦各式各樣道教的宗教信仰跟公益慈善活動,是整個壯圍鄉跟復興村周遭民眾的信仰中心。 同安廟: 廈門:全國寺廟最密集的城市,大大小小寺廟有2200多座 住家、各式機關、學校均設立於城南地區,沿河岸地帶更是規劃成為臺北近郊旅遊之地。 現在的臺灣大學、師範大學、建中北一女等,都是當時日本人創辦的學校。 同安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