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穀倉藝術館6大分析2025!內含池上穀倉藝術館絕密資料
二樓則有早期的農作用品、學校教室、阿嬤家廚房的展示區,以及飯包配菜的由來介紹。 喫個飯包還能同時學習飯包小知識,並感受濃濃的懷舊復古風,真是一箭三雕的必去景點。 池上書局並沒有華麗高貴的外觀,也沒有特別吸引人的網美風裝潢,有的只是傳承了數十年的街坊記憶,當然,還有兩隻美麗又傲嬌的店貓。 池上書局中最特別的是寫著陳文茜、蔡康永、蔣勳等六名作家大名的書櫃,他們將自己的藏書捐給了書局,不僅延續了老書局的生命,也讓喜愛文青氣息的旅客來到池上,又多了一個朝聖的景點。 這幅畫作的創作靈感是來自於海岸山脈的日出,可以看到遠方的日出照耀在海岸山脈與雲霧交織而成的美麗風景,此風景也是蔣勳老師在池上駐村時所見。 然而,住久了,經歷了收割後的寒冷冬天,經歷油菜花田的明黃耀眼,經歷了來年春天苦楝吐露粉紫的花,經歷一期稻作、二期稻作,,四季變遷,經歷兩年的歲月,到2016年,我在臺東美術館展出池上駐村作品,那時,我已經知道:要讓池上或縱谷成為自己創作上的養份,不是一年兩年能夠完成。 充滿南國海島氛圍的「普悠瑪風格旅店」,擁有度假感十足的陽傘、椰子樹意象與超級浪漫的越南白沙,打造遠離塵囂的靜謐空間。 「池上穀倉藝術館」由60餘年的老穀倉活化翻轉,透過蔣勳老師與臺灣好基金會董事柯文昌牽引,在地農民梁正賢提供家中的老穀倉,作為池上藝術館的基地,再由建築師陳冠華團隊進行改建。 近年來老屋新生、舊空間再利用、閒置空間活化等, 非常受到政府及民間企業或 私人企業重視, 原因除了因屋舍老舊需要翻新、機能消失、尺度不恰當等, 更重要的是 要保存過去生活的紋理及延續歷史脈絡, 也符合環保永續經營的時代潮流。 為了讓藝術能深深根植於這片土地上,基金會進一步又想為池上留下一間藝術館,就這樣,從一棟六十年的老穀倉慢慢長出了藝術新芽,讓池上從米之鄉轉變為文化之鄉。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因應新冠疫情肆虐,臺北榮總與陽明交大於2020年2月6日成立「榮陽交新型冠狀病毒研發聯盟」,共同合作投入快篩試劑、抗病毒… 一走進藝術館,會先看到一條長廊,這長廊原先是卡車秤重的地磅所在處,現已將地磅移到戶外區域,並同時保留原本的功能。 池上穀倉藝術館: 地址 如眾所皆知,國際化的根本就是在地化,臺東池上,是個累積了大自然的好山好水好情境,現在休閒秀菁英,拼命往東跑,所謂,三失齊聚(失戀、失業與失勢),外加像柯文昌這樣人生經歷波折,笑看周遭的人,更樂於下鄉打造另一個人生的春天。 開館近3年,受到好評的展覽不少,例如,光影的對話—蔣勳 董承濓、賴純純 安聖惠;雲影天光:我們騎過池上的綠與黃;心是最大的樂團-蔡康永・侯文詠收藏展;雲淡風輕—蔣勳私藏展;雲門風景—劉振祥攝影展;我從山中來—林銓居個展:開幕展;駐村藝術家聯展,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我們敬愛的臺靜農展」。 「池上穀倉藝術館」不僅是陳列畫作,更是校園外的美感教育基地,更是一甲子以來穀倉乘載記憶,而展覽開啓並創造無限新故事,迎向池上蛻變躍起的新未來。 標誌著臺灣等一個居民結合民間資源的「池上穀倉藝術館」,在建築設計上,煞費苦心。 建築師李冠華解釋,該館形式上,必須遵從池上農舍的基礎原型,以斜瓦屋頂、低矮的簷口為主要意象。 柯文昌提及,當他第一次與池上在地所有組織、協會的負責人見面時,他提出在臺灣好基金會投入人力及資源前,希望池上全鄉一起努力,把池上轉變成全臺灣最乾淨的鄉村。 因此最早的池上飯包就是為了讓搭火車的旅客能夠在漫長的旅程中享受美味的餐點,最開始的飯包是用竹葉裹著四個三角飯糰,而後才逐漸演變成木盒包裝,並以當地池上米煮成的白飯,加上燒肉以及經過醃製作不易腐敗的醬菜。 稻米原鄉館原為社區內的米倉,經過一段時日的荒廢,後以當地有心人士整理外觀並整修館內後,賦予舊米倉全新外貌。 稻米原鄉館集合池上鄉各式各樣的農產品,如果想買當地特產的這裡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一樓大門進去便可見古色古香的展示區,古早的農具、搗米等農業用具的展示,也是遊客駐足欣賞的一大熱門。 池上穀倉藝術館: 池上穀倉藝術館|米倉生活館 池上的稻田在12月收割後,陸續會撒下油菜花的種子,約1、2月就有機會看到黃澄澄油菜花開的景象。 因金城武的廣告,讓近幾年的池上成了東部熱門景點,只是造訪時,著名的伯朗大道、天堂路等景點大多充滿遊客。 其實遊池上要一點小技巧,因為這裡的美其實不用刻意尋找知名景點或地標,漫遊在縱谷間大片的稻田裡,隨意地鑽向小徑、自在地轉個彎,躍入眼簾的可能都是如畫作的美景,尤其清晨天剛亮踩單車悠遊,好似包場般地徜徉在美景之間。 穀倉藝術館存在的意義,也象徵社會來到了足夠平安的時刻,藝術創作在館內以各種姿態流竄,活生生就像這些年來,穿過穀袋裡粒粒稻米的風與光,飄在空氣中的,盡是一股令人滿足的心安。 來到池上飯包博物館,除了喫飯是一大重點外,其他看的、玩的也是一大賣點,博物館內將飯包的歷程以模擬場景、互動裝置的方式呈現給遊客,希望遊客能親身體驗當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