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11大著數2025!(小編推薦)
文化局指出,桃園地景藝術節以「地方覺醒」、「社區風動」、「藝術打樁」3大主軸為目標,今年在平鎮雙連坡及中壢大崙地區,搭配中央大學校園共展出28件藝術作品,舉辦4場藝術家座談會、10場表演活動及15場主題活動。 作品以「竹」為主題,運用竹子柔韌易纏繞的特性,其中9件大型竹編藝術品將留在平鎮現地繼續展出至明年4月,位於中壢區大崙的作品多數將留存繼續展出。 桃園地景藝術節每年以換區輪辦方式推動,今年已邁入第7屆,成為桃園重要的品牌活動,更是各縣市地景藝術節學習典範。 城市是集結記憶的場所,像海綿一樣不斷汲取著發生在其中的事件和情感,透過聚集去形塑文化的樣貌與記憶,期待能放大桃園在地的草根力量,並讓社區的每一個份子重新認知自己在社羣中的位置,建立起嶄新的土地認同。 桃園擁有千塘城市美稱,埤塘是桃園獨特的景觀,邱奕勝肯定市府辦理地景藝術節活動越辦越好,成為桃園特色,他期盼地景藝術節開幕後,吸引更多觀光人潮,讓更多人感受桃園埤塘文化及地景之美。 已亮相並引起注目的裝置藝術中,由藝術家王文志以「水文化」為靈感設計的竹編作品「豫章之家」,長13公尺、寬12公尺、高10公尺,採用竹材、木材、鐵材、鋼骨素材,就像是一個家,集結了在地的人文氣息與彼此相遇的故事,呼應人類與自然共存。 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 《微型聆聽溫室》,從植物微觀世界的小尺度討論,到建築和植物之間,建築作為一個人造生態系統的大尺度研究,另一方面也配合聲學藝術家與植物生態專家工作坊的進行,探究平時被隱藏的生物訊息。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 桃園中壢 臺灣地景花園│親子遊戲區介紹 大崙展區以豫章湖、崇德宮及鄰近社區為主要藝術品展出位置,展出 9 件藝術作品。 《竹下鞦韆》貫徹藝術家遊文富一貫的流動風格,以大量的竹管與竹編創造出竹林情境、雲層天空及飛翔等自然意象,呼應玄盛發農場上飄逸的牧草,對照周邊工業化的發展,進入農場後彷彿進入另一個清新幻境。 方形幾何外觀,透過角度轉換產生變異,運用竹材素料及類工匠技術,形塑出與大自然結合的有機型態茶屋。 引用樹屋概念,將茶屋架高於竹構上,以既純粹又露骨的方式,傳達趣味性及隨風搖曳的優雅閒適,使茶屋成為舒暢的心情空間。 茶屋入口穿堂處地坪較高,左右側延伸為茶席空間,往右下兩臺階,為一組可供六人使用的茶席;往左下一臺階,為可供三組同時或分別使用的茶席空間。 一個位於樹下的放鬆、品茶的庇護空間,半開放式的茶席空間讓空氣自然地在內部流動,乘坐在茶席中感受涼風吹拂與自然光灑落。 雙連坡展區以碉堡公園、石門大圳過嶺支渠休憩步道、國立中央大學一帶為展出區域,預計展出19件藝術作品。 其中以附近紡織工廠角料及學生舊衣作為編織的材料,纏繞出一顆顆彩色水滴。 也透過迷宮的概念,表達雖然人類在面對自然時顯得渺小,但在尋找出路的過程中,每個路徑與轉彎處都是美麗的。 透過抽象及具象穿插著感性與理性的線條與色塊,交織出流動而無限延伸的類似樹木年輪的無限迴圈,象徵著時空經過包容新舊文化交融後的持續地多元成長。 除了青埔有新光影城、IKEA、XPARK外,9/18開始又有一年一度的「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起跑! 座落於牧草之間的《竹下鞦韆》則是藝術家遊文富的作品,他以大量的竹管和竹編將天上的雲朵以截然不同的形式呈現,在寬廣的草原中打造出一片清境悠然的自然天地。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 本屆地景藝術節邀請到國內外51位藝術家參與,共創作了28件以「竹子」為主要媒材的作品,分別在大崙展區設置9件作品,雙連坡展區則展出了19件作品。 李蕢至老師自小便不喜歡在同一個地方停留太久,他認為自己的作品並不是屬於人類,而是在完成人類製作的部分後,再一度回歸於自然纔算在創作上的真正完成。 《高雙陴塘漣漪迷宮》的作品除了透過造型傳達水的流動性能量之外,也提示觀者跟竹子、跟土地的關係。 當人們在其中來回穿梭,人類、自然跟環境關係的美好,並非只有留存與否的前提,而是建立於彼此歷經互動的片刻。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 滴入看不見的河/康雅筑 X 桃園市中壢區大崙國民小學 X 桃園市立大崙國民中學 至「國立中央大學-國鼎圖書館站」下車,即到雙連坡展區-國立中央大學;轉乘藍線C 國立中央大學-國鼎圖書館上車,至A 二營區機車停車場下車,步行可到雙連坡展區-雙連碉堡公園、石門大圳過嶺支渠休憩步道。 今年的地景藝術節廣邀51位國內外藝術家共襄盛舉,包括日本、印尼、緬甸國際藝術家,創作28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