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街分成舊街與新街,合稱頂莊,相對於下莊而言,今日行政劃分,下莊與崎仔頭同屬敦和裏,圳寮屬明正裏之一部分,全部合併為草屯街區討論。 現新街、舊街、下莊、崎仔頭、圳寮各有土地公廟,下莊尚有一敦和宮歷史悠久,新街太平路旁有惠德宮歷史較短,現在兩者之祭祀圈重疊,均在街區七里內收丁錢。 收丁錢是隻收男丁,收丁口錢是男女均收,但口錢為一半,而且有時僅收已婚婦女;按戶收錢是以每戶多少來收;按人數收是以每人多少而挨戶去收;募捐是由頭家爐主或專人到各戶去收,有者出多,無者出少;樂捐則是指廟中所收的緣金及油香錢。 你相信只要讓兩尊神像背對背就可以斬小三、神像面對面就可以讓夫妻感情升溫嗎? 位於屏東新園鄉的烏龍大聖公媽廟,長年以來就以挽救信眾的婚姻出名,廟裡供奉的是早年住在當地的一對恩愛夫妻,因為年代久遠,連當地居民都不知道大聖公媽的真實姓名,大家只知道大聖公媽對於婚姻事非常靈驗。
- 第三個便是超村落的祭祀圈,這一層次祭祀圈未必有祭祀上的必要性,但卻有村莊之外社會組織上的需要性,它所反映出來的社會意義比信仰上的意義更重要。
- 就筆者所知老二媽會最近兩次的進香活動,一次在民國五十三年,一次在民國六十六年,雖說是十二年一次,實則進香日期都要媽祖應允,故不一定每次都相隔十二年。
- 新北市一名90歲蔡姓婦人,今(15)日早上8點多獨自出門到永和區永和路一段附近等公車,但她才走到一半公車就來了,匆匆忙忙想上車,卻因為下雨天不慎滑倒倒在地上,陳姓駕駛當下似乎沒發現,發動準備離開,導致蔡姓婦人左手臂遭後車輪輾傷。
筆者不願說這只是一個巧合,它更可能含示著漢人之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s)的基本結構特質。 總之,此處用同莊的結合來解釋第一個層次和第二個層次的祭祀圈,也就是聚落性的祭祀圈和村落性的祭祀圈。 把此一小節的敘述和前一小節有關信仰的結合之敘述一起來看,綜合而言,聚落性和村落性的祭祀圈是漢人村莊之同莊結合與共同祭拜天地神鬼的具體表現;村社人羣的結合與信仰的需求本來就是一體的兩面,這一體指的就是村莊。 敦和宮玄壇爺的祭祀圈歷經變遷,最早的小祠是下莊李姓所建,嘉慶廿一年建宮時是下莊與頂莊李姓出資,至光緒十年,重修敦和宮時是由草鞋墩、匏仔寮、南埔、頂崁仔、北勢湳等莊民士紳鳩資(劉1961:45─46)。
南池萬應公: 廟宇不能隨便拜?陽廟、陰廟幾點區分 祭拜眉角要注意
因為並非大部分的聚落都有能力共同祭祀土地公與天公,即有錢可以支付土地公戲及年尾戲的演出,故很多隻有拜土地公的聚落,遂與鄰近的聚落或同裏的聚落聯合起來作年尾戲,而形成村落性或超村落的祭祀圈;而已經自己作年尾戲的聚落就無此需要了。 (五)超鎮域的祭祀組織 除了上述聚落性、村落性、超村落與全鎮性的祭祀圈之外,草屯鎮尚可見兩個大型的、超鎮域的祭祀組織,皆屬神明會。 由於其成員資格具排他性,故其雖如祭祀圈一般具有組織地方社區之特性,乃不稱其為祭祀圈。 南池萬應公 南池萬應公2025 不過若捨此二祭祀組織不論,則對大範圍的地緣組織之瞭解難免有遺珠之憾,故贅述其組織與活動如下。 原是四個石頭疊成的土地公廟,內奉石土地,民國五十五年才改建成如今的廟貌,廟後仍留有原廟所用的石頭。 其祭祀範圍包括碧峯裏5~16鄰、碧洲裏1~3鄰及復興裏部分地區(八七水災後月眉厝居民遷居的部分),幾乎含蓋草屯鎮林姓大部分聚落,由於林姓聚落區內同質性非常高,又分佈得非常密集,故大部分都參與此廟的共同祭祀。
Crissman曾以中地理論來探討彰化平原的市場體系,並確定標準市場圈即通婚範圍的界限(Crissman1973),這是延續Skinner(1964)有關中國農村社會生活以市場為主軸的假設而來的研究。 我們若從各姓宗祠的建立的時間來看,顯然都在各姓主要廟宇的建立之後。 大抵說來,主要寺廟的建立都是在建莊立莊之初就有了,而宗祠,則是在鄰近同姓的血緣聚落已經穩固之後纔有的。
南池萬應公: How far is the train station from 南池萬應公 in Pingtung?
為北投埔、月眉厝共有,以前溪洲未建萬應公廟時,居民亦來此拜。 南池萬應公2025 在下街及番社內募捐演戲,居民每年在收穫菸葉“繳煙仔”之後(四月左右)會來此廟拜。 每年清明節及七月廿九日演戲,用居民捐獻之油香錢支出,演戲時扮仙收入歸公,現由李春田管理,裏長掛名。
- 本文主要以草屯鎮之公眾祭祀(communal worship)的資料來探究祭祀圈的內含和本質。
- 大部分會員多互不認識,但以老二媽之共同信仰,賓主各盡其宜,無不盡歡。
- 但我們不能因土地公沒有巡境,也沒有請神,就說土地公沒有祭祀圈。
四十八年水災後修築是由敦和、炎峯、玉峯、和平四里裏長發起重修。 南池萬應公2025 由早期李姓聚落出資共建,到現在由草屯街七里共祀,顯然其祭祀圈的範圍是縮小了,其血緣性也模糊了。 以前逢三月十六日下莊李姓出錢演一臺戲,三月十七日外姓出錢演一臺戲,現在外姓人數超過李姓,再加上政府推行統一拜拜,改為三月十五日演戲,其祭祀組織也改為每一里卜兩人擔任頭家爐主,計有正爐主一人,副爐主六人,頭家七人。
南池萬應公: 臺南關廟最大造鎮案 時間房價吸引南科購屋
有時用收丁口錢的方式,即女人也要收錢,不過只收男丁錢數的一半,而且通常也只算已婚的婦女,未婚者是不收的。 有時則按每戶多少錢來收,有時則按人數收,每一戶不論男女老幼每人都收一樣的錢。 除了固定收多少錢的方式以外,也有隨每戶居民願意捐多少就捐多少之募捐方式,稱作“題緣金”,通常大家不會相差多少。 此外,祭祀費用的來源也可能是居民到廟裏來“寄付緣金”或添油香錢,而不採收丁錢或募捐的方式。 通常神誕演戲可收丁錢,但普度﹝或稱普廟口,普好兄弟的﹞時,若要收錢,則“題緣金”,不能“檢丁錢”。
南池萬應公: Public Transit to 南池萬應公 in Pingtung
由此可見四個例外的情形,其聚落雖各自屬於土地公之外他神的祭祀圈,但並非無土地公之祭祀。 就各該聚落而言,下崁仔應屬第一類型,即單祀土地公(以石頭公為名),龍仔頂、頂茄荖與田厝仔則應屬土地公之外並祀他神的第二類型,只是其所屬土地公祭祀圈非為聚落性。 南池萬應公 土城裏:以土城街仔即頂城為最大聚落,另有下城、紅瓦厝(客家)、二坪仔、三層崎等小聚落,各有其土地公廟。 二坪仔境內土地公廟(為石頭廟),但並無祭祀圈,乃因其居民分散,土地公廟又在田園之中,很少人去拜之故。
南池萬應公: From 南池萬應公 to the Grocery store
本文主要以草屯鎮之公眾祭祀(communal worship)的資料來探究祭祀圈的內含和本質。 本文第一節略述以往有關祭祀圈的研究,著重學者對祭祀圈概念的認識與用法,以及對祭祀圈概念之確立與發展的貢獻。 第二節由岡田謙和許嘉明對祭祀圈的定義,來確立研究的範圍和項目,具體的說,本文研究一定地域範圍內之居民對某一主祭神的共同祭祀,包括其祭祀組織與祭祀活動。 此外,本節亦探討有哪些與民間信仰有關的祭祀活動無祭祀圈可言,而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列,並略述其在草屯鎮的分佈情形。 南池萬應公2025 永清宮帝爺的祭祀圈如前所述,往昔由下茄荖、石頭埔、頂茄荖、新莊、番仔田、田厝仔、水汴頭、北勢湳等洪姓聚落分為四角頭祭祀,如何劃分四角頭,筆者訪問的報導人說法不一,暫從略。
南池萬應公: BonCity-棒城市:臺灣好喫好玩好生活
本文承續以往學者所建立的祭祀圈的概念,對草屯鎮的所有地域性民間信仰的組織與活動作一詳盡的探討,以釐清祭祀圈的內涵和本質,並瞭解臺灣漢人社會地緣組織的原則和特性。 祭祀圈是指一個以主祭神為中心,共同舉行祭祀圈的居民所屬的地域單位。 南池萬應公 根據此一定義及以下幾項參考的指標,我們可以劃出草屯鎮所有的祭祀圈:﹝1﹞共同出資建廟或修廟,﹝2﹞收丁錢或題緣金,﹝3﹞演公戲,﹝4﹞頭家爐主,﹝5﹞巡境,﹝6﹞其他共同的活動,如宴客等。 在信仰結合、同莊結合、同姓結合、水利結合、祖籍結合或族羣結合等原則之外,本文亦不否認歷史因素之整體的影響或對某一祭祀圈之形成的個別影響,尤其是移民的歷史與聚落發展史對祭祀圈的形成與發展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草屯鎮的例子告訴我們,移民開拓史未嘗不可把它當作是血緣聚落發展史(參閱林1986b)與地緣組織(以祭祀圈為主)發展史的綜合呈現。 第七節主要從祭祀圈形成的因素來看地方組織的原則與特性,而歸納出漢人以(1)信仰結合,(2)同莊結合,(3)同姓結合,(4)水利結合,(5)自治結合來組織不同大小、層次的地方社區。
南池萬應公: See 南池萬應公, Pingtung, on the map
再如北投裏崁仔腳之土地公,因為史館路旁“新莊國民住宅”的興建,而擴大其祭祀範圍。 該國宅因地屬新莊段,而名為新莊,實與崁仔腳相近,距新莊反而遠,故參與崁仔腳土地公之祭祀。 村落性的祭祀圈彼此之間當然也是不相隸屬,但是只要是村落性的祭祀圈必定包含幾個聚落性的祭祀圈,而且其所含蓋的聚落大都是單一祭祀,並以土地公祭祀為常態的聚落,而非有兩個重合的祭祀圈之聚落。 除了四個以土地公為主祭神的祭祀圈之外,其餘十三個村落性的祭祀圈當中,十一個作神誕戲,有十個作年尾戲,可見村落性的祭祀圈主要以祭祀土地公以外的其他神祇為主,而其目的是在無聚落性的年尾戲之地區,作村落性的年尾戲,以謝眾神及天公。 我們若把村落性的祭祀圈,分別土地公與其他神祇探討其演戲的情形,可幫助我們瞭解村落性之祭祀圈的一些特色。
南池萬應公: 神明傳說 南鯤鯓五王大戰囝仔公
臺南南廠萬靈祠一開始的故事也是這樣的,根據記載,日治時期南廠社有兩具無名遺體隨著水溝漂進了魚塭,當地人發現後打算將兩具遺體隨著海的方向推出去,但一連好幾次又飄了回來。 當地人議論紛紛,決定收埋這兩具無名遺體,再建一間草寮祭祀,一開始沒有廟名,就稱「萬應公」。 當然,這些「沒牌的」陰廟如果能夠安分守己好好修練,進一步守衛鄉裏,仍能獲得天庭正式冊封,名正言順地踏入陽廟之列,例如楠梓東門王爺原本只是「有應公」,在民國73年獲玉旨冊封為「東門聖公」,民國93年又被玉旨封為「東門王爺」,這種由陰轉陽的神明故事在臺灣屢見不鮮。 各位如果到南鯤鯓代天府參拜,除了供奉五王的正殿之外,還有一條通道指引香客前往萬善堂,這間萬善堂祭祀的並非萬善爺、有應公,而是大名鼎鼎、香火鼎盛的囝仔公,祂與五府千歲爭廟地的故事至今仍讓許多信徒琅琅上口。
先來說說陽廟,這比較好判斷,只要是常聽見的神明如各府王爺、保生大帝、玄天上帝、關聖帝君、天上聖母,祭祀這些神明的廟宇都可以直接歸入陽廟之中,簡而言之,就是「有牌的」,有向天庭請旨開廟濟世。 南鯤鯓代天府的五位王爺神通廣大,各有其專長領域,保庇NOW花了很多的篇幅介紹這個強大的神界人氣團體,但五人戰隊有最佳第六人是基本常識,怎麼可以忘了人氣鼎盛的囝仔公萬善爺? (圖/保庇NOW資料圖)各位如果到南鯤鯓代天府參拜,除了供奉五王的正殿之外,還有一條通道指引香客前往萬善堂,這間萬善堂祭祀的並非萬善爺、有應公,而是大名鼎鼎、香火鼎盛的囝仔公,祂與五府千歲爭廟地的故事至今仍讓許多信徒琅琅上口。 原位於三抱竹農場的甘蔗園內,主神陳府元帥又稱「屋尾伯仔」,據說是清光緒年間三抱竹人,名喚陳屋,養鴨維生,因而又被稱為「鴨母伯仔」,有跛足。
孤魂信仰,或稱孤魂祭祀,古代稱厲祭,為東亞儒教及民間信仰,祭祀因天災、戰爭、屠殺、械鬥、疾疫、冤屈、罪行、車禍等意外枉死,或無後、夭折死者的信仰,避免無嗣、橫死、冤死者之魂魄,因無香火供養而於人間作祟,逐漸衍生而成,大多是建小祠(即所謂陰廟)或以拜門口方式祭拜。 南鯤鯓代天府是一座位於臺灣臺南市北門區之王爺廟,因分靈眾多,又被稱為臺灣王爺總廟,主祀「代天巡狩」李、池、吳、朱、範 府千歲五府千歲。 廟址在臺南市之西北方,位居槺榔山虎峯,俗稱南鯤鯓王爺廟(簡稱南鯤鯓廟、南廟)、南鯤鯓五王宮,並與歸仁保西代天府、佳里金唐殿一同被稱為「南瀛古三大代天府」。 囝仔公以一敵五,看起來稍嫌弱勢,但雙方交戰多次都是平手,不難看出囝仔公的戰力高強。 槺榔山當地每天都有廝殺吶喊的聲響,當地居民不堪其擾,而結束這場神界大戰的,是赤山巖的觀音佛祖。 赤山佛祖請來保生二大帝與北港媽祖一起調停,希望戰爭能盡快落幕。
南池萬應公: From 南池萬應公 to the Coffee shop
1979年代據說有位看西的農人見祠頂傾斜,想拉正卻反將草祠拉倒,日後重建為磚瓦結構,但原供奉的阿立祖矸被棄置,僅繼續供奉太陽公。 該廟為因開發樹谷園區而遭拆遷,其主神太陽公經新港堂鎮港元帥賜為護堂將軍後入祀新港堂,改稱太爺將軍。 位於蘇厝南「當仔宅」蘇萬福的田地旁,據說可能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主神為萬善爺,入祀新港堂時稱號未變,為副祀神明。 南池萬應公 該廟原位在道爺農場水圳旁,供奉陳元帥(廟中所立石碑上寫「陳縣公神位」),1980年代大家樂盛行時增祀王元帥與三仙姑娘。
舊會員每年三月廿三日共食,辦四桌,當天卜爐主,媽祖置爐主家三天後,移至村廟永和宮,香爐仍隨爐主。 石川里老二媽會有會員四十人,每年三月二十二日演戲,聚參者共四桌。 此外,隘寮老二媽會會員二十九人,每年三月廿三日祭典,當天“喫會”。 由以上所述可見,超村落的祭祀圈大半與歷史悠久的寺廟之發展有密切的關係,而這些歷史悠久的寺廟中,洪姓的永清宮、李姓的敦和宮、林姓的龍德廟均位於各該姓移民開發之較早的據點;簡姓紫微宮則建立較晚,故能選擇在簡姓聚落的中心位置,便利祭祀。 草屯洪、李、林、簡能各以永清宮、敦和宮、龍德廟、紫微宮為中心連結同姓聚落與村落,實與草屯鎮內同姓聚落的集中分佈有密切的關係。
唯廟宇之財力並不能取決於公戲之多寡,倒是個人謝戲多者,表示廟宇香火愈盛,財力愈厚。 今草屯鎮內謝戲最多者要算南埔的陳將軍廟,該廟正月初二至六月底,八月初一至十二月廿四日(送神)每天有布袋戲,正月十二日至廿二日每天有大戲(即歌仔戲),除元宵節當天為公戲之外,餘皆為信徒酬神之謝戲,一年當中除了七月停戲之外,幾乎每天都有戲,而另外追加的電影、康樂隊還不計在內。 陳將軍廟香火大盛是光復之後一外省人捐獻廟地以後才逐漸形成的;陳將軍義子眾多,每年前去“ 貫 ”,點光明燈者,不計其數。 上表中土地公廟沒有演戲的情形大多見於石頭和小祠形式的土地公廟,而石頭與小祠形式的土地公廟,又多見於開發較晚的山區或是人口計較少的聚落;或是聚落內已有作年尾戲,或信奉其他神明,而不願多開支作土地公廟(如富寮裏之匏仔寮、水尾仔、隘寮、坪頂裏頂城都是如此)。
原屬簡姓“五莊內”,即山腳、林仔腳、中莊仔、阿法莊仔、山腳下莊仔共有,現山腳下莊仔與阿法莊已不參與,收丁錢的範圍僅在山腳、中莊仔與林仔頭之內。 阿法莊雖自行收丁錢祭祀帝爺,若有剩下的錢,仍拿到紫微宮,且每年三月與十月祭典時,仍到紫微宮諸帝爺。 不論單祀土地公,或土地公之外並祀他神,聚落之內拜土地公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筆者曾為文指出土地公廟是聚落的指標,從土地公廟的祭祀圈可以定義聚落的範域,土地公廟的祭祀圈與聚落之間有對應的關係(林1987)。
南池萬應公: 神明傳說 南鯤鯓五王大戰囝仔公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