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大地藝術節詳解

古勒勒透過〈旅人的眼睛〉提醒我們,眼睛其實是內在靈魂與外在世界接壤的通道,來到加路蘭遊憩區欣賞山海之美,同時更可以解開心靈的桎梏。 「月亮,就住在海裡。」伊祐•噶照的作品就像一雙詩意的眼睛,為加路蘭遊憩區美麗的景色賦予不一樣的想像和美感。 伊祐是花蓮港口部落阿美族人,自小與海為鄰,平常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海邊度過;大海在伊祐眼中更是具有生命的,他從小便開始跟隨族人觀察潮汐變化,海的起伏就像人的呼吸,耳熟的節奏彷彿成為了他與大海的默契。 而每當月圓之夜,皎潔的月亮從海面升起,在年幼的伊祐心中,大海變成一所偌大的房子,就像月亮的家。

他在這次的創作「協調的混沌」中,特別關注南島語系之分佈與起源,並以此為靈感設計圖騰,結合臺灣及紐西蘭南島文化的內涵,運用南迴的地貌與素材,以沙雕及大量土團堆疊的手法,創造二文化間的對話。 陳宣誠是一名建築藝術家,企圖用最真實的身體感,反覆地去體會事物最根本的價值。 臺東大地藝術節 本次在藝術季的創作「存在的相遇」,透過石板和不鏽鋼補網建構的植栽裝置,成為一個乘載生命樣貌的容器,在太麻里金針山花田的雲霧中,透過裝置捕捉霧成為水滴,沿著線,滑落至頁岩石片堆疊出的地面,在自然與物質間輕輕相互觸碰的花火中,展現人們與自然互動對話的樣態。 臺東大地藝術節 因此會在東海岸各處看到來自各國的藝術作品,只要是藝術家設計製造的作品,前方都會有立牌標示藝術家以及作品名稱。 民俗中心除了展演之外也提供餐點,團體有需要可提早預約,上次初訪我們安排早上看錶演,中午時間在這兒用餐。 英國藝術家貝馬丁用大量回收反光鏡打造的《生命的反思》,希望能引起人們對大波池的關注、反思自己在自然中的角色;阿美族青年拉飛.

臺東大地藝術節: 「欣賞她,也要愛護她」,我們說真的!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著重於駐地創作及在地參與,強調讓藝術與自然與人文對話,適應東海岸的氣候及環境地景脈絡,也透過觀光策略,吸引觀光客到東海岸欣賞創作者的作品,也讓觀光客更瞭解東海岸特有的文化與地景風貌。 這次以「島羣之間」為主題,呈現東部的獨特的生活美學,還有搭配東海岸特有的「月光海」舉辦的「月光‧海音樂會」,以及一系列的藝文活動讓大家體驗東海岸特有的風情。 2015年開始舉辦的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為沿著臺灣東海岸所舉辦的藝術活動,內容包含藝術家駐地創作大型戶外裝置藝術,並設置於東海岸沿線風景區,除一年比一年更獲肯定外,更能藉由藝術、音樂會等,打開人文與自然的對話,讓每個人都能體驗東海岸的各種風貌。 結合在地景色與人文風情,讓藝術作品在臺灣最美公路—197縣道遍地開花,2022臺東「漂鳥197-縱谷大地藝術季」帶著10組全新創作登場,今年邀請6位臺灣藝術家以及英國、土耳其及韓國等4位國外藝術家參與,10件作品分別設置在海端、關山、鹿野,讓旅人們飽覽臺東美景之餘,也受藝術薰陶。 臺東大地藝術節 「2022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今年以「羣山之島.眾島之洋」為主題,將藝術家的作品與音樂會相互結合,讓各位前往的旅人可以欣賞到不同的臺東之美,為自己在今年的夏日留下一個另類的回憶。 【旅奇傳媒/編輯部整理】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下稱東管處)第八屆「2022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將於6月21日正式展開,「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以結合「藝術創作」、「節慶風采」、「部落文化」、「小鎮遊程」期盼透過以藝術的方式引領遊客領略花東人文及自然之美。

  • 無論使用的媒材是鋼筋、漂流木、石頭或竹子等,他的作品總有許多柔韌且充滿張力的線條表現,近十年來受到東海岸開發案不斷的衝擊,他的創作特別關注在人與環境的關係。
  • 今年《漂鳥197–2020縱谷大地藝術季》邀請芬蘭、德國、土耳其、日本及臺灣共10位藝術家駐村創作,6月1日開展前已經完成5件作品布展,因新冠疫情影響,其餘5件作品會在7月到10月之間相繼設置完成,同時也保留了去年的11件作品,並希望讓民眾有機會欣賞到藝術家的創作過程。
  • 每二年籌辦一次的「臺東美展」是臺東縣重要的美術參賽活動,目前已邁入第16屆,喜愛當代藝術的你一定不能錯過﹗臺東美展自2012年以全國徵件形式廣納優秀作品、2013年奠定雙年制形式,藉著美展薈萃藝術人才、以紛繁多元的創意及視角呈現臺東的美。
  • 今年以「羣山之島.眾島之洋」為策展主題,旅人們除了可沿著東海岸欣賞6位藝術家,打造融合環境的藝術作品,6月21日夏至這天,直至9月,更可席地而坐,聆聽「月光‧海」音樂會。
  • 設置於鹿野新良濕地的「粉紅河馬」作品,別有趣味,其由高雄雕塑家陳奕彰將臺東熱氣球與濕地元素做結合,當河馬隨著微風在湖面上緩緩擺動,不僅療癒,也讓人不論何時造訪皆有感官驚喜。

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辦理第六屆「2020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將於8月4日下午4時於臺東縣成功鎮都歷遊客中心盛大展開,並持續至10月30日。 本次藝術節活動包含「藝術家駐地創作」、「月光•海音樂會」、「開放藝術工作室」及「創藝市集」、「環保餐具設計競賽」及「Trashion海洋創意時裝秀設計競賽」等項目,喜愛人文、藝術、音樂及美食的朋友們,在2020年疫情解封之後,一定要到東海岸來趟山與海的安心藝術饗宴之旅。 觀光局東管處辦理第六屆「2020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將於8月4日下午4時於臺東縣成功鎮都歷遊客中心盛大展開,並持續至10月30日。 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辦理臺灣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於東部海岸風景區內創作與東海岸自然環境、地形地貌或空間美學結合的作品,展現東海岸特有的大地閒暇美學。 本藝術節著重於駐地創作及在地參與,強調讓藝術與自然與人文對話,適應東海岸的氣候及環境地景脈絡。

臺東大地藝術節: 臺東漂島197縱谷大地藝術節作品位置地圖 Installation Site Map

沿臺東海岸線,奔馳在東海岸臺11線公路,藉由來到第8屆「2022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以「羣山之島.眾島之洋」為題,6件與風景區連結打造戶外大型的駐地創作,觀察臺東日常細膩的情感,並在島嶼陸地用以更開闊的視角,觀看海洋,看見自己身處之地,一件件美麗藝術創作,傳遞對生態環境與原民的文化精神。 東管處透過走訪及召募轄內各藝文單位,重新梳理藝術節三大架構及品牌內涵,延伸出「開放工作室」及「藝串行動」系列,公開召募在地藝文空間、藝術家、部落等以藝術、文化及生活元素進行提案,進而徵選出符合藝術節節奏的單位,串聯大小空間,連接藝串行動,讓東海岸的藝文氛圍不間斷。 哈拿‧葛琉是臺東都蘭部落的阿美族人,以織繡工藝為基礎,延伸他對族羣文化、生態環境與人文脈絡的思考。 無論使用的媒材是鋼筋、漂流木、石頭或竹子等,他的作品總有許多柔韌且充滿張力的線條表現,近十年來受到東海岸開發案不斷的衝擊,他的創作特別關注在人與環境的關係。 這次在藝術季的創作「方圓之間」,以方、圓形式將人與作品融入大自然,「圓」代表處世的智慧,而「有缺口的圓」則是分享的文化場域裡的原住民價值觀。

「月光•海音樂會」主要以自然景觀做為舞臺背景,藉由月升日落浪起潮退等自然現象的動態展演,具體而微隱喻了大地藝術節想要表達的閒暇哲學與東海岸生活的美學風格。 東管處指出,今年以「羣山之島.眾島之洋」為策展主題,邀請到六位藝術家在東海岸創作融合環境的藝術作品。 安聖惠擅長利用複合媒材雕塑與環境裝置,創作出充滿無限張力與溫暖的作品,是臺灣原住民藝術家中,備受國際矚目與認可的女性藝術家。 而這次的作品「起點」展示在尚武9420濱海休憩區,對創作者而言,這不只是一條公路,而是起點站,一個出發的地方。

臺東大地藝術節: # 2021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藝術作品尋訪地圖

都歷遊客中心與阿美族民俗中心是東海岸知名免費景點,每年的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月光。 在這常見到家族、團體及親子團,別以為東海岸交通不方便,自由行也是非常容易到達喔,尤其是月光•海音樂會期間,搭乘臺灣好行觀光公車反而是最快速又方便。 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臺東分局於2019年首度舉辦的「縱谷大地藝術季」,以有最美公路之稱的197縣道為大自然舞臺,邀大家飽覽縱谷風光,同時領略藝術作品之美。 而今年邁入第3屆的縱谷大地藝術季,邀集6組藝術家打造出分別位於關山親水公園水樹林、榕樹羣、人造山丘頂,以及鹿野鄉的6件地景藝術作品,期盼透過融入大自然的創作,陪伴人們走過疫情之下的不安。

臺東大地藝術節: 臺東推薦懶人包

擁有好山好水的花東地區,已成為今年度的國旅最熱門景點,預計要來趟熱氣球或消暑小旅行的人,可以再把「2020縱谷大地藝術季」加入行程中。 共會有10件結合詩集文學與地景的大型藝術作品展出,開展時間、地圖都整理好了。 ▲ 圖片提供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藝術家安君實,以四葉草為主要意象,營造尋找稀有四葉草的遊戲空間,呈現兒時在美好環境裡玩耍的記憶與氛圍,同時圍繞著四葉草竹屋主結構的三葉草金屬椅子,讓旅人們在此停留休息,靜靜感受眼前無垠海洋、天空和腳下的島嶼給予的訊息。

臺東大地藝術節: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第二件作品:無聲記憶

邵馬的作品以木雕為主,但是幾乎見不到傳統原住民的圖騰和語彙,反而是以抽象且當代的線條和風格創作。 《溯土Revert to Earth》重拾阿美族古老的製陶技法來製作陶片,透過身體力行與土地保持連結,並以麻線來懸掛數百件陶片,創造一個多層次的圓形空間,象徵和諧、圓滿。 竹藝師徐暋聖創作出猶如繭、蛹外觀的竹編作品,除令人看見他精湛的工藝技術,也盼望觀者從中感受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正如作品名稱,迎向美好的蛻變前總需等待。 因造型多變的海蝕景觀像北海岸的野柳而得名,園區內設有遊客中心、賣店、露營區與海邊步道等設施。

臺東大地藝術節: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登場

為增強在地連結,塑造藝術網路平臺,聚集東部文化能量並連結到世界,持續辦理由藝術家開放自己的工作空間作為藝文展演場域,增加活動精彩度。 今年開放藝術工作室計7處,除去年徵選出的4處外,特別再加選3處,並從8月4日至10月30日每週五、六、日下午定時開放,並有小型展演市集、工作坊DIY體驗、展覽等。 今年邀請英國、土耳其及韓國等4位國外藝術家,及6位臺灣藝術家參與創作,今年10件作品分別設置在海端1件、關山3件,以及鹿野6件,每件作品藝術家都以地景為主角,用作品傳達自然景觀的生命力與獨特之美。 〔記者黃明堂/臺東報導〕邁入第4屆的「縱谷大地藝術季-漂鳥197」,今年邀請10組藝術家到縱谷借景創作,10件作品分別設置在關山、鹿野及海端等農村少為人知的絕美祕境,藉此吸引遊客深入到縱谷農村。 本年度東海岸大地藝術節邀請到6位藝術家哈拿.葛琉、撒部‧噶照、吳韋廷、張國耀、菅野麻依子、安君實,分別在渚橋遊憩區、石梯坪遊憩區、石雨傘遊憩區、齒草橋遊憩區及綠島進行創作,讓你可以透過藝術創作品更瞭解藝術家們對東海岸環境的看法。

臺東大地藝術節: 臺東自由行優惠行程

每年邀請知名舞團或歌手演出,在山嵐稻浪中,在舞蹈與贏唱的綻放中,激盪豐彩的生命能量,找回生活中最深入心底的感動。 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已是不爭且正在發生的事實,極端的氣候型態是對地球上所有生命最大的威脅。 臺東大地藝術節2025 延伸「光.再生」展回收創作與藉由旅人們一雙雙體驗的雙手,改變回收物價值的精神,7月22日起J工廠 & W工坊不僅再次開展「漫漫山谷大地循環-月光下的寶石」,7月30日大家更可透過「循環再生燈DIY課程」利用回收來的物件,做一盞點亮生活空間獨特的燈飾。 緊接著,串聯大小工作室的藝文平臺活動也將陸續展開,直至年底,帶大家以藝術面向感受環境、參與體驗活動認識環境,坐在草地上享受東海岸舒服的旋律,度過仲夏美好時光。

臺東大地藝術節: 知名作家華嚴離世 文化部將呈請總統明令褒揚

高7.5公尺,以1000根臺灣相思木組成的水滴,能夠看見卑南溪,Jaakko Pernu希望藉由作品,讓旅客瞭解水資源的難能可貴。 中餐就在這解決,架在溪河上的桌子已料理好豐富野味,使用柴燒方式做成冷盤的煙燻肉、加入雞心辣椒的紅甘魚還有筍子,看來賣相不優,口感就跟豌豆相當的長豆,皆使用水煮或涼拌的料理方式,讓坐在溪邊雙腳泡著溪水喫起來,更是加倍涼爽舒服。 也記得曾和「浮定咖啡」規劃其中一項,走進麻荖漏步道體驗溯溪,在山裡喫一餐最地道的原住民野味,這次,一樣跟著他們來到這除了手機訊號全無,還是沒有在地人導航也不會發現的野溪祕境。 另外在「足渡蘭」體驗以冷製法做成的手工皁,不需要加熱,只要依照Dagula說的步驟,將提煉物(菸草)攪拌,加入主原料再攪拌、倒入模具。 這項特殊工法製成的手工皁不受天氣、環境,與空氣接觸而影響變質,更沒有存放期限的問題,因此店內販售的裸皁減去了非必要包裝,相對也為環境盡了一分善循環。

臺東大地藝術節: 欣賞她,也要愛護她

提供各種富含巧思的主題客房,坪數從露營車的 6 坪、雙人房的 9 坪到四人房的 12 坪都有。 每間客房都只有一間,而且皆是海景套房,在房內就能欣賞月昇日出、暗夜星光和海天一色的美麗風景。 本年度駐地藝術家包括國內藝術家李簣至與魯瓦.裏維拉(墨西哥)、歐舟與簡盈吟如、周學涵、杉原信幸與中村綾花(日本)、井上唯(日本)、 A’PO與王亭亭以及拉黑子・達立夫共7組創作者。 在月光海音樂會的市集中可以看到許多原住民的編織品以及原住民元素的美食,如果有來這邊參與音樂會的旅人,建議帶個野餐墊或是小板凳,找一個適合的位置席地而坐,不需要帶美食或是酒,在市集中不管是美食、咖啡或是啤酒這邊通通都可以買的到。 藝術家李維睦作品「在一朵像魚的雲下看風景」像魚的雲象徵豐收且年年有餘,民眾還可自由坐躺在作品下休憩讓風吹過;「飛向宇宙」是韓國藝術家宋周妍作品,以烏頭翁和鳥巢探討提醒民眾尊重彼此的生命。 大隆田展區《沉水流光》/總爺藝文中心FB圖/臺南市政府除此之外,在大隆田展區還將展出巨型藝術裝置、沈昭良潛行攝影隊作品,包括曾參與 2022 桃園地景藝術季的《和大地撐起的家》,以及安聖惠《療癒系列2》、王昱心《MATA的凝視》等。

臺東大地藝術節: 旅行「東海岸大地藝術節」3大亮點活動

自 2015 年首辦以來,參與駐地創作的藝術家已有數十位 ,除了本地創作家,也有來自日、澳等地的外國創作家加入。 歷屆累積的作品也高達 臺東大地藝術節 45 件,散落在臺灣東海岸沿線各處:遊客中心、公園、綠色梯田、金黃稻田,山海交界或海岸礫灘上。 來到此地的旅人,彷彿尋寶般,拿著地圖去追尋那些顯眼奪目,又融合於大自然之中的藝術作品。

臺東大地藝術節: 臺東景點。2022月光海音樂節|熱鬧市集

噶照、吳韋廷、張國耀、菅野麻依子、安君實,分別在渚橋遊憩區、石梯坪遊憩區、石雨傘遊憩區、齒草橋遊憩區及綠島進行創作。 伊誕・巴瓦瓦隆的藝術創作極為多元,橫跨詩、散文、報導文學、繪畫、版畫、雕刻、廣告設計、裝置藝術及影像紀錄⋯⋯等,作品風格神祕又富想像力。 而在此次創作「呼喚南島的風」中,他運用族人的百合花圖像與精神做為創作內涵,成為救贖與復活的新象徵,希望可以療癒大家。

臺東大地藝術節: 影/武陵農場早櫻品種河津櫻開成一片粉色 遊客上山賞櫻

今年《漂鳥197–2020縱谷大地藝術季》邀請芬蘭、德國、土耳其、日本及臺灣共10位藝術家駐村創作,6月1日開展前已經完成5件作品布展,因新冠疫情影響,其餘5件作品會在7月到10月之間相繼設置完成,同時也保留了去年的11件作品,並希望讓民眾有機會欣賞到藝術家的創作過程。 今年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六件的駐地創作作品均已完成並在現地展出,亦會以線上展覽方式,透過語音導覽、360度影音等方式來介紹作品。 此外,為打造月光海舞臺價值,今年更規劃售票場次「島影浪花」,特別邀請史詩級超強卡司潘越雲、萬芳、家家、老王樂隊、漂流出口,為大家帶來精采演出,票價每張新臺幣1000元(含150元市集抵用券),6歲以下兒童免費,即日起可至全省7-11的ibon系統購票。 5月起陸續在臺東加路蘭遊憩區、東管處都歷園區及花蓮遊客中心內進行並完成創作,將在地生文化的根基,生活脈動透過藝術創作呈現給旅客。 臺東大地藝術節2025 今年10件作品分別設置在海端1件、關山3件,以及鹿野6件,每件作品藝術家都以地景為主角,用作品傳達自然景觀的生命力與獨特之美,也呼應結合印度詩聖泰戈爾動人《漂鳥集》優美文字,創作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地景藝術作品,安撫焦躁不安的疫情時刻。 月光海音樂會今年已經邁入第五年的時間,以大海和天為天然的背景,而旅客坐在草皮上居高臨下的視野感受欣賞著每一組表演,感受美聲、音樂與藝術的曼妙結合,感受著月滿東昇、海天月明的震撼美景。

其中,卑南族石生系統的口傳故事,用五個自然形體站立登陸之地,地名「陸發岸」即是發芽之地的意思,以卡大地布部落石生為根基,漂流木則象徵洪水後的考驗。 I Wayan Sadera(伊.瓦漾.薩德拉)是東南亞的當代藝術家且深受國際關注,而此次創作的「BUBU」在峇裏島語代表的是漁筌之意。 創作者希望在這個古老文化技藝不斷流失的當代,透過作品提醒及傳承給下一代,再次編織生活記憶,找到新的時代脈絡。 Idan Zareski (伊丹・扎勒斯基)是來自以色列的藝術家,同時也是旅遊世界各地的旅者,創作受多元文化影響。 令人驚訝的是,Idan Zareski從未參加過任何藝術或解剖學課程,作品都是跟隨自己的直覺和情感創作,此外,出類拔萃的創作能力使他能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內完成作品! 此一「Bigfoot」系列創作於拉丁美洲,他希望藉由作品能夠讓觀者反思:「我們是誰?我們究竟為什麼而活?」,並藉此呼籲人類要和平、希望與團結。

以電光村的環境地貌,以及大片稻田的美麗風景為創作藍圖,加上在地電光的傳說由來,以牛的型態來表現人與自然的關係。 這集的受訪者是月光海音樂會的常客,他們也在都蘭糖廠大煙囪旁有自己的一處空間。 我們邀請到Sweet Night Kitchen的主人 – 小雯 & Sebastien來和我們聊聊囉。 八點多,最後一組表演嘉賓登場,同時月亮也升到差不多的位置,正式開始名副其實以月光海為背景的月光海音樂會。 晚上月亮升起,現場由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來自臺東卑南族南王部落的南王姊妹花接力演唱,氣氛在美麗月光下實在是很感動。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