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新藝術基金會詳細攻略

林曼麗董事在最後揭曉年度大獎前也特別表示:「歷經20個寒暑,無論臺新經營環境順境逆境,吳創辦人始終堅定支持藝術,臺新獎才得以走到今天,並繼續走向未來!」語畢全場給吳東亮董事長熱烈的掌聲。 隨著當代藝術視野,面臨中國民間藝術基金會崛起(伴隨種種國際藝術評選獎項)、東亞和東南亞的藝術串聯,以及臺灣內部的藝術建制轉變,臺新藝術如何思考身處此時代潮流中的自我定位? 執行長鄭雅麗表示,從廿多年前開始,就陸續出現關於跨領域藝術的討論,而藝術家創作思維的敏銳其實走得很前面,我們時常可以看到不同的表演者與藝術家聯合創作,相較之下,評選的觀察提名團,其實在專業領域的分野上還是有距離存在。 鄭雅麗認為臺新藝術獎的整套評選過程,最大的引動是在藝文評論的角色上,例如:在最初分類評選的過程中,也曾出現一些作品,因受到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兩方評審的提名,而面臨歸類上的困難。

高雄紅毛港的遷村案是臺灣有史以來歷時最久、規模最大、耗資最鉅的遷村案,反映了臺灣半世紀以來劇烈的社會變遷。 陳伯義長期關注此議題,以田野收集的方式,創作《紅毛港遷村實錄─家》。 就選材方式上,他拍的受災「戶」,是以戶為單位,而不是以人為對象,例如被怪手挖去的房屋本身和廢棄物;而他所使用的形式,用打光的技巧把廢墟拍得鉅細靡遺、把近景(廢墟的內部)和遠景(被開發的土地)壓扁成同一個平面等等,都超越了紀實報導的層次,透過影像重建獨特的廢墟美學。 在紅毛港這個被遺忘的廢墟聚落裡,陳伯義闡述、辯證這個世界,尋找紅毛港的黑暗之光。

臺新藝術基金會: 第20屆臺新藝術獎 7/2週六下午2點 獎項揭曉線上直播

目前,在臺新藝術獎專網「ARTalks」上的「Art&____」專欄,陳泰松以「主體與檔案熱」為命題,邀請陳譽仁、郭昭蘭、王柏偉、王聖閎四位藝評人各自以一篇評論文章回應題旨,並企圖於未來規畫評論者之間的實體「Talk」。 民視新聞/賴國彬桃園報導戶外運動蔚為風潮,野外求生課程也越來越重要! 桃園有一名野外求生專家吳旭昇,20年前,因為對登山的熱愛,放棄工程師的高薪工作,跑到美國阿拉斯加,攀登冰川。 看過大自然美景,也獲取專業證照,吳旭昇回國後,積極的向民眾分享野外求生技巧。 蔡英文神隱了745天,終於在2022年11月26日民進黨大敗之後,偶爾出面宣稱是「艱難的決定」進行「兵役延長」和「還稅於民」的…

  • 而沈伯丞則先就前四位藝術家的創作表示,黃明川與姚瑞中的處理手法儘管相形古典,但未來的觀眾還會持續欣賞經典;新的影像會誕生,但過去的不會消失。
  • 期待它能往前走過下一個、再下下一個,好多個20年,持續鼓勵藝者們如花朵迸發綻放的生命靈感。
  • 二結王公廟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近200年左右的歷史,也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之一。
  • 澎湖烏崁社區舉行2023高麗菜王比賽,民眾踴躍參加,今年「單顆最重」冠軍得主洪先生,種出14.2臺斤,也就是8.52公斤重的高麗菜,另外現場也評選出「體積最大」以及「最美高麗菜」;烏崁社區位於機場旁邊,當地居民開玩笑說,被飛機聲嚇大的高麗菜,才會這麼大顆。
  • 「我那時候也沒有真的要跟她們做什麼劇場,只是自己想待在這裡。」李秀珣笑道。

表演已從鏡框式舞臺或黑盒子式的劇場空間,擴張至當代藝術領域裡以美術館為主要代表的白立方展覽空間中。 雖然早已不是新鮮事,但在美術館場域中要如何探查表演藝術的新維度,依然深具挑戰性。 下半場由「NEXT」展策展人之一的姚立羣擔綱主持,並邀請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創作者李慈湄、李銘宸、饒加恩,與劇場導演及藝評人鴻鴻、「數位荒原」總編輯鄭文琦等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藝術實踐如何穿越劇場與美術館空間,思考再現與回應社會現實的多重路徑。

臺新藝術基金會: 臺北愛樂藝術相對論

塗維政則回顧自己最初的問題意識非常古典,探問藝術是什麼、臺灣藝術是什麼、當代藝術是什麼? 在南藝大的第一件創作《卜湳文明》,自認是「很傻」的作品,但也因為當年受到臺新藝術獎的鼓勵而有動力繼續創作。 臺新藝術基金會2025 作為第一階段主持人,蘇匯宇首先表示,全球美術館紛紛以電影名義處理當代藝術的諸多現象或把兩者界線模糊,也因此借「電影之名」作為吸引一般與新一代觀眾關注的形式,而非把當代藝術涵蓋在電影之內。 專訪臺新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至於NFT對於一般消費者的影響到底有多少? 鄭家鐘則認為,就是場景越多,其對消費者來說影響就越多,所謂的虛實整合是沒有界線的,NFT不只是數位收藏,也不單單是實體上的應用,非物質化產品,也是可以實現的,你可以腦洞大開充滿想像空間。 而未來NFT的應用場景,將伴隨著相關法律制定的越來越健全,場景也會越來越發展成更方便、更有趣、更多元化。

在傳統的思維上,會認為這些團體較具備所謂的「公共性」,以及「羣體性」,並且擁有「認證」。 然而,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直接將10萬至120萬間的獎勵金補助給個人,進一步擴大個體實踐社會的可能性。 相較於此,曾負笈紐約求學、於2008年回鄉立案「種子舞團」的黃文人,雖無上述原民舞蹈團體以傳統祭儀歌舞為訓練和創作的文化背景基礎,而是將其凝望的方向聚焦於周遭環境事務的共鳴與反思,從現代社會型態變化和生活現象衝突之中取材,加上自力建成舞團擁有「907空間劇場」,近年展演發表活躍。 2016年底,她於彰化成立「聲舞團」, 2019起連續3檔戶外環境劇場,作為與彰化對話的方式,未來將與地方繼續建立多少連結,有待關注。 督喜創立「TAI身體劇場」,開始在花蓮實驗探索原住民新的身體語彙;前雲門舞集舞者暨編舞家布拉瑞揚. 帕格勒法2015年「回家跳舞」,在臺東成立「布拉瑞揚舞團 BDC」,進行自我認同、返身自我凝視後的創作追求。

臺新藝術基金會: 表演藝術獎(獎金100萬元):

臺灣第一所針對 年級高中生,結合藝術設計、影視音樂、人文思辨、表演傳播、美感教育等多元跨域、適性學習的「學學實驗教育機構」,曾榮獲「親子天下創新100」和「遠見天下文化基金會 未來教育」雙項肯定臺灣最創新的學校之一。 這是個錄像裝置是來自杵音文化藝術團與陳彥斌所創作的作品,觀展者可以直接撥通手機,而手機撥出後會連線給臺東的某地人家,交換文化與生活經驗進行即時通話,另外眼前的螢幕大屏幕則顯示當地的即時影像。 學期結束前,臺北市學學實驗教育機構帶領師生來到了北師美術館,許多常設的裝置作品與不時發生的現場演出於展場,讓北師美術館化身一處正在發生的劇場,展開一系列多元有機的的交互作用,讓學學師生也看見這次的展覽激發許多意想不到的亮點,本次外訪即是「NEXT 臺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 認識了多元的藝術作品,也更瞭解臺新藝術獎發展的歷史,讓身為臺新的同仁也覺得公司能這樣支持和推動臺灣的藝文發展是很有意義的。

表演藝術本來並沒有跨領域的思維,整個藝術史裡面,它被稱為總體藝術,但當跨領域的概念出現之後,它面對不太一樣的生態產製,帶來的思考也就不太一樣。 周伶芝認為,跨領域很多時候是為了再次定義跟詮釋「技術升級之後的領域」。 臺灣首屆跨性別遊行,登曼波連續參加,跨性別遊行擴及層面更多社會該討論的性別意識,遊行現況也為碧兒不談作品之一。 陳映真持其左統政治立場離開臺灣、定居北京,在北京的最後十年,他逐漸成為一個未被遺忘、但因政治立場而不被主流多加談論的「政治不正確」尷尬角色。 樂生療養院設立日殖時期,用以強制隔離臺灣的漢生病患;1994年,臺北市捷運局選定樂生療養院為捷運機場預定地,意圖強迫院民搬遷,將院區改建為捷運機廠;2003年,工程正式啟動,部分院民家屋遭到強制拆除,樂生院民遂組成「樂生保留自救會」,在學生和社運人士的協助下,開始至今仍未止歇的「樂生保留運動」。

臺新藝術基金會: 臺北當代藝術館公佈年度展覽計劃,多具焦於新媒體藝術與跨領域嘗試,並延續推出新生代策展人系列展

蔡明亮《玄奘》是穿越了行動與裝置藝術、繪畫與劇場,打破類型限制與文化界限的卓越作品。 「一棵樹倒下的聲音能傳多遠?當代藝術身體、雕塑與策展的實踐及對話」論壇主持人高俊宏。 (臺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因而他希望展覽能成為對話平臺,讓藝術家可以讓彼此聽到。 此外,高俊宏之前與王聖閎在Podcast節目中討論到藝術圈20年的變化,其中一個便是身體的轉變,特別是在當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已經不復過去傳統的身體論之創作,而隨著新的互動模式形成,過往的身體互動到底會放在哪裡,成為論壇發想的主調。 因而邀請的藝術家,包括崔廣宇、塗維政及湯皇珍,在其各自的創作中都有強烈的「身體操作」特質。 本屆臺新藝術獎歷經九位提名觀察人全年度遴選推薦的16組入圍作品,將由七位海內外專業人士組成的決選委員會議連續數天討論後,於6月2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三大獎項得主。

臺新藝術基金會: Citytalk 城市通 – 活動情報第一站

其中,虛擬幣如何轉換成法定貨幣,其不受管理的特性,以及其幣值的不穩定,遠超法定貨幣的波動幅度,這些都是在目前NFT爆紅的背後,會面臨到的相關問題。 臺北市文化局文資審議會以18票同意、1票不同意決議,新增戰情大樓為空總古蹟本體,剩下原為歷史建築的9棟建築物再加上中正堂、美援大樓、通信處辦公室、文電中心、軍務處、碉堡(草地東南)等共15 處建築物則為古蹟附屬設施。 歷經2018重啟八零年代、2019包含《兀自照耀的太陽》重建的《M,1987》之後,原定於國家戲劇院推出的《許。南。村》演出,在兩廳院內部階段性呈現之後,與國家兩廳院合作終止。 超過三年的「人力飛行劇團/陳映真計畫」最後保留了原本規畫為平行製作的獨腳戲《南村》,並於2021年春天轉進牯嶺街小劇場,轉化成《感傷旅行–當你前往南方我漫長的憂鬱變成一座用遺忘構成的西伯利亞》。

在劇場中《羣眾》用了很多布幕、煙霧、表演者走位來達到這樣的效果,在白盒子中則轉變為打造一個密閉的盒子,限制觀眾的行動來創造孤獨的體感,再利用影像投影的方式,製造有很多人跟觀眾一起在個盒子裡的幻覺。 這裡的第二層思考是美術館成為「展演空間」,觀眾在密閉盒子內觀看展品的同時,也可以感覺到自己被外面的觀眾觀看。 在周伶芝針對臺新獎的研究內容中指出,新編傳統戲曲的展演,蠻受到頭一個十年的臺新獎評審們青睞,因為這個獎項有著定義臺灣當代藝術的欲求。 今年頒獎典禮再次邀請劇場導演李銘宸統籌,藍貝芝擔任主持,頒獎典禮舞臺以LED燈牆展現主視覺立體幾何畫面,凸顯當代數位科技設計感。 頒獎典禮現場亦首播「臺新藝術獎20週年—榮耀時刻」以及「來自國際委員的祝福」影片,回顧藝術獎20年珍貴的獲獎時刻以及國際委員對臺新藝術獎的觀點與祝福。 頒獎典禮中場演出,邀請有50年歷史、擅長混和傳統歌仔戲與爵士樂風音樂形式的「民權歌劇團大樂隊」,渾然天成的樂音鋪陳出輕鬆又別緻的現場感。

臺新藝術基金會: 臺北當代藝術館:【流.感- 王仲堃個展】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省事事省(臺語),並在對話中反覆表達對此有所保留的態度。 這段對話,最後有什麼結論,印象已經模糊,總之,執行長的態度就是:勢在必行。 陳武康與葉名樺為舞蹈界知名夫妻檔,以個別製作雙雙入圍本屆藝術獎,最後奪下表演藝術獎與年度大獎,也是臺新藝術獎19年來首見的喜訊。 揭曉典禮由劇場導演李銘宸統籌,演/歌/製作多角人才藍貝芝主持,因應疫情,首次臺下無觀眾,包括入圍者、評委等人都觀看直播,臺新金控二樓元廳200坪場域,則切分出主持、致詞、揭曉三大區域,既設計出視覺觀看的空間部署,也拉出了所有工作人員、上臺者的安全距離。 「藝術在線Art on Air」Live & Podcast| 包含「致未來」、「策展人對話框」、「藝評帶著走」以及「藝術家對話場」四個對談系列,展期間每週二、五於北師美術館直播間現場對談、線上直播,隔週上架各大Podcast平臺「北師美術館」頻道。

臺新藝術基金會: 【第18屆臺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是否 | 布拉瑞揚舞團文化基金會

(臺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如同公路電影般,他在全臺進行普查式的拍攝並始終以底片相機拍攝,屏除「活動」、「祭典」或有「人物」與彰顯其神聖性的民俗式攝影,傾向以人類學家的角度觀看神像與常民共同生活的狀態,同時,姚瑞中也在拍攝過程中逐漸釐清檯灣錯綜複雜的宗教體系之源流考。 他以數量龐大的規模美學,揭示臺灣神像崇拜、宮廟文化來呈現信徒的欲力投射,此一結構性現象不只是物質層面的渴求,也體現在宗教的狂喜與追求,然而深層的宗教皈依又是什麼? 而在本次展出的「魔地佛」系列新作,係延續「巨神連線」、「地獄空」的脈絡將黑白底片轉為錄像,反思《楞嚴經》的「相皆虛妄」之要旨,探討死後的天堂/地獄概念,更意在做為後疫情時代的警世圖鑑。

臺新藝術基金會: 【第17屆臺新藝術獎專題】 獎項公佈現場直擊 年度大獎《路吶LUNA》

整件作品簡潔單純,回歸現代舞蹈傳統的初衷,也扣敲現代舞本質為何的問題,並能成功以細膩的微小動作,演繹豐富的視覺美學饗宴。 此外,以即興演奏及創作為主的音樂家李世揚,提供相當現代前衛也充滿立體感的音樂,讓整體舞作適切、收斂也豐富迷人。 臺新藝術基金會 刑事局接獲情資,有一個「吸塵器包裹」,要從德國運送到臺灣,但過海關X光,發現異狀,警方逮捕前來取貨的越南籍男子,檢查之下,果然發現裡面夾藏將近6千顆搖頭丸,而嫌犯背後的指使者,還是他的表哥。

【記者陳明萱/臺北報導】臺灣大學前校長管中閔於昨天(1/7)正式卸任,並交棒給盼新任校長陳文章。 不過管中閔昨也特地搶在23時59分,於臉書「NTU臺大學生交流板」發了校長任內最後一篇廢文,除給予同學們祝福、盼未來校園再見,也說因沒學校管了,未來可稱他「管長」,最後一刻也以幽默風格告別。 [NOWnews今日新聞]臺北市大安區延吉街一間私人招待所,今(8)日凌晨2時許發生酒後衝突,兩派人馬疑似因酒醉在走廊擦撞、走錯包廂演變成激烈衝突,現場10多人互拿酒瓶亂揮毆打,期間還有人持空氣槍射擊…

[NOWnews今日新聞]教育部正在研議中小學納心理健康假,針對學校、家長擔憂學生可能濫用、被標籤化、請假在家更危險等問題,臺師大心輔系教授王麗斐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指出,社會應先建構… 【警政時報 李慕妍/臺北報導】 日前萬華分局西門町派出所獲報西昌街111號卡拉OK店有打架情事,警方到場後傷者 […] 原始新聞來源 男子酒醉妨礙公務|萬華警強勢逮捕送辦 警政時報. 臺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據預估,2070年老年人口將和青壯年人口相當,儼然成為國安危機! 新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李毅評指出,國內約有15%夫妻有不孕症問題,晚婚晚生是最大因素,所幸人工生殖技術不斷進步,生兒育女不再需要看運氣,講求「天時地利人和」,創造更多迎接下一代的機會。

臺新藝術基金會: PeoPo 討論區

他們在1990年代左右決議重建,但在社區營造的推動下,當時的宮廟管理委員和居民們共同討論,決定將舊廟整棟保存,並「橫移」至鄰近,原址另建新廟。 於是為保存舊廟,他們花了4年的時間,逐漸將舊廟的地基挖出;直到1997年,號召近1,200名居民共同合力,用著粗大的麻繩權當拉繩,原木作為滾輪,一點一滴地拉動舊廟到新址。 舊廟後來遂成為「二結莊生活文化館」,展示的當地宮廟的文化,以及社區營造的歷程。 臺新藝術基金會 臺新藝術基金會2025 演出除了作為成團紀念,也是藉由劇場創造平臺,邀請年輕人參與協力、也凝聚社區事務。

他認為政治在臺灣的影響力極大,有關救贖、永恆、滅亡等概念,之於臺灣國族經驗是很深刻的探討,因為我們還處在找不到自己是誰、從哪來、將往何處去的心理狀態。 由本會聘請國內學者專家及藝評人擔任提名觀察人,提名觀察人需蒐集、發掘、深入研究符合本獎項獎勵項目的當代藝術展演,定期發表評論,每季提出季提名名單,並得視需要進行「補提名」作業。 鴻鴻開宗明義即點出進美術館和進劇場的觀眾心態是不一樣的,美術館主要是以瀏覽的方式觀看,而表演藝術進入美術館究竟是一種更接近羣眾的方式還是另一個框架? 對表演藝術來說進入美術館當然是很新鮮的一件事,等於進入了另一個被觀看、被評價的結構中。

臺新藝術基金會: 學學師生參訪 ART TAIPEI 2022 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秦雅君首先回覆,當藝術家有高度不確定性而且社會對其有超越世俗的期待,但藝術家在追求理想時也要面對何以維生的現實;基於藝術家何以創作與持續創作,成為她嘗試策展的動機。 而針對本場題目,她認為這意味藝術家的作品在空間中能否被傳達以及傳達的極限。 接著以2010年她在誠品畫廊的策展作為回應,將藝術家的全新創作匿名展出,售價則由藝術經紀人訂立,也邀請藝評人發表內容,嘗試在此情況下,觀眾對藝術品有多少共鳴,而畫廊、藏家又有多大的接受度。

臺新藝術基金會: 藝術產業

臺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以下簡稱本會)秉持藝術創意乃是社會進步重要動力,用藝術打造臺灣新價值之信念,特設立「臺新藝術獎」,以獎勵能激發人文關注,彰顯時代精神,同時富含專業美學成就之當年度傑出展演。 臺新銀行2001年資助成立「臺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以關注「臺灣當代藝術」為目標,2002年創辦「臺新藝術獎」,支持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及跨領域藝術的創作、展演與評論。 臺新藝術基金會2025 第二十屆臺新藝術獎九位提名觀察人在全年度親臨展演現場,評論書寫,四季提名會議中交互討論後,提出個人季提名名單及提名理由,並就總提名作品共同完成複選會議,遴選入圍名單。 終期以年度觀察報告,從作品與藝術發展脈絡中,提出多樣性的生態、現況或趨勢觀察。 第一屆的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藝文紮根類的首獎,即由黃鼎堯的「優雅農夫藝文特區—青年藝文深耕展演計畫」獲得。 蹲點臺南土溝村6、7年的時間,他們在2013年承租下村落裡荒廢近30年的皮包工廠,邀請藝術家、農民,將2,000坪範圍的廠區打造為農村的藝文特區,展示裝置藝術、音樂表演,之後更名為土溝農村美術館,期望同時突破僵化的農村想像和藝術疆界,打造一個另類的美術館。

媽媽們的生活沒有改變,仍一樣需要相夫教子、晨起勞動工作,隨時間流逝也成為阿嬤,幫忙子女顧孫。 臺新藝術基金會2025 這些年,這一羣女人除了做劇團,也自己開過餐廳、組過蔬果合作社,這些行動對男性思維的客家聚落造成了一定的衝擊。 然而經過20年的經營,秉持一貫中立的做事態度,不理解的猜想逐年消失,劇團跟在地關係也變好了。 雖然頒獎典禮落幕,仍可透過「第20屆臺新藝術獎」專網,觀賞線上揭曉直播影片,並追蹤瞭解所有入圍及得獎作品。 得獎藝術家在揭曉時同步連線表達得獎感言,點選「第19屆臺新藝術獎」專網,可觀賞線上揭曉直播影片,並追蹤瞭解所有入圍及得獎作品。 黎煥雄導演以決選主席致詞時用「又謙卑又自信、又刻苦又富有、又底層又超越、又弱勢又勇敢」來形容藝術家,並感到榮幸同屬於這樣的社羣。

執行長鄭雅麗補充道,經過多年的臺新藝術獎執行經驗,她認為臺新藝術獎不以被動徵件方式,而是主動提名、藝評發表、不分類評選等連動機制,對執行單位以及評選委員而言,都是挑戰與跨越,之所以能夠以現有的規則和資源持續舉辦下去,也是奠基在臺灣特殊的地理和人文條件。 「因為臺灣地理環境小,所以評審團們還能夠跑得動。」鄭雅麗開玩笑地說道。 事實上,綜觀臺灣的政經發展,藝術類型基金會對臺灣社會貢獻很大,執行長鄭雅麗表示,民間基金會是社會裡重要的活流,臺新藝術也非常樂見有更多輔助臺灣藝文生態的獎項出現。

臺新藝術基金會: 我們淑敏老師 這一班 上

民族/國家,漢人/原住民,殖民/解殖,鄉土/現代,商業主流/另類獨立,這樣由聲音行動者的思想脈絡軌跡所拋出的命題,在展覽中以感性的聲音文件呈現,成功生造藝術展演的社會能動性。 以五項年度得獎為主,同時介紹入圍作品的「第十三屆臺新藝術獎大展」,將再度與北師美術館合作,於5月30日起至7月26日隆重展出。 6月中旬,由國內外專業人士組成的決選團,將從這五項得獎作品中,評選出大獎得主,獨得新臺幣一百五十萬元獎金,其他四組為「年度入選獎」,各獲五十萬元獎金及獎座,總獎額為三百五十萬元整。 第十五屆臺新藝術獎於5月13日舉行頒獎典禮,今年於十九組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作品中,選出三名得獎者;相較於過往由五名入圍者中,選出一名年度首獎的規則,今年新制增設表演藝術類與視覺藝術類的獎項,獎金各為新臺幣100萬元,除此之外,為了突顯跨領域創作的價值,亦保留不分類的年度大獎,獎金150萬元。 高俊宏表示,邀請秦雅君與談的原因之一,在於她在2000年代有策展經驗。

「NEXT─臺新藝術獎20週年大展」於2022年12月18日呈現的兩場論壇,持續進行關於未來、環境、跨界的整合與探討。 對照本次大展所呈現新、舊作品之間的預示、延伸與回應,以及串接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之間的合作、對話與共振,都交織出對於臺灣當代藝術邁向下一階段的期待。 最後,李銘宸回歸到自己如何面對美術館空間、所謂場所的邊界跟性質是什麼的思考中分享,他認為每個藝術家都會在美術館提出自己的實踐與關注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空間會變得非常豐富,不過他始終一直思考的命題還是,人在這個空間內的身體感,以及什麼樣的身體才會吸引他觀看。

臺新藝術基金會: 青年為何出走 藝術何以介入? 從藝術文化「社區總體營造」到「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的地方觀察

隨之她邀請觀眾進行身體「激盪」,並唸著「我是身體,身體是我/我是頭腦,頭腦是我」等內容,讓觀眾接龍般逐次傳接。 她藉此強調「我」與「非我(我以外的人)」之間的關係,從最小的家庭關係,到最大的與宇宙之間的關係,只有四個字:你死我活(我死你活),其實也就是資源的互相爭奪。 臺新藝術基金會 最後,湯皇珍朗讀《用岩石寫地球》的一段內容,提示生物在漫長的演化進程發展出「我活你也活」的智慧,人類跟地球之間又能產生什麼關係與想像,最內裡的東西又是什麼? 整段分享即是一段簡短的演出,具體而微地看到湯皇珍對於「身體性」的直接展現。

臺新藝術獎秉持著支持藝術家的「此時此刻」與「未來方向」的初衷,以開放的態度,不限定美學立場、價值取向與表達方式,追求觀念或形態上的創新與突破。 由於獎項獨特的定位,臺新藝術獎創設以來,便持續與藝術家一起不斷思考:藝術是什麼? 本展以「NEXT」為題,以得獎藝術家的「現在進行式」為主體,正是與獎項精神的相互呼應。 身為本次展覽總策劃林曼麗則表示,這次的展覽前期,幾乎找回了所有得獎藝術家一一面談,展場作品皆由藝術獎歷屆得主共同策畫,並試圖創造出「突破框架」的展覽,亦是她專業策展生涯的一個重要挑戰。 她感謝臺新藝術獎20年來對臺灣藝術家的支持,在很多藝術家人生最關鍵的時刻,給予支持,讓很多精彩的創作不斷發生。

臺新藝術基金會: 【第20屆臺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感傷旅行(kanshooryokoo)- 當你前往南方我漫長的憂鬱變成一座用遺忘構成的西伯利亞|黎煥雄、吳子敬、崔臺鎬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