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當代藝術中心9大伏位

本會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之託,經營管理藝文館所包括:松山文創園區、西門紅樓、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剝皮寮歷史街區、臺北當代藝術館、臺北偶戲館、臺北國際藝術村及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新北投車站、北投中心新村、北投梅庭,並策辦臺北電影節,及設置臺北市電影委員會、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 此次參展的三位外籍藝術家皆首次瞭解臺灣曾被殖民的歷史,並以現地製作的作品為回應。 巴洛索錄像作品《遙遠的福爾摩沙》,記錄一場由菲律賓移工擔任響導的臺北市區導覽行程,走訪市區內移工假日休憩的地點,包括號稱小菲律賓的金萬萬名店城,透過這場城市漫遊,回應自十七世紀西班牙殖民擴張至臺灣、菲律賓策略,造成跨國族羣移動與城市文化變遷的痕跡。

  • 富順大飯店距離寧夏夜市 400 公尺,距離臺北轉運站 700 公尺。
  • 策展人介紹:程少鴻(1987年生)為臺灣獨立策展人,關注身分認同與殖民議題,策畫的展覽「歐西里斯與迦尼薩」(墨西哥,2017)、「社會現實中的虛構」(臺灣,2016)、「睿智的史斐爾」(馬來西亞,2016),於2014年獨立出版訪談集《先知與他們的喻言》。
  • 因此,跟著Bishop看當代美術館與當代藝術空間的任務,或許可以再將如此以當代時間性掛鉤的藝術空間,思考為一種可能的運動空間 (space of activism)。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 OrigInn Space 民宿坐落在由臺北市政府市定古蹟內,距離迪化街僅有幾步之遙。
  • 臺北當代藝術館是世界少見的美術館與學校共同使用的例子,而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模式,必須回溯到一百多年前當代藝術館的前身開始說起。

風的感受很難具體的形容,氣流的無形就像是聲音無所不在,但當你感受到它時才具體成為一種明確的感受。 如在豔陽下揮汗勞動,稍作休憩之際如有一陣風吹來,必感到無比的輕鬆。 步入展間長廊旋即可見第一件平衡雕塑作品《風的姿態》,創作概念源自小時候製作風箏駕馭風力的經驗,12張纖薄的棉紙水平式地懸掛於天花板上,一張張撐起的棉紙,藉由穿越的人潮或流經廊道的氣流而擾動,作品的機體結構為達到平衡狀態,逐一展開輕盈的律動姿態。 近年創作,多圍繞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力量出發,也正是那些孱弱的氣力,重新撐起了一連串的思考。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當代館二樓展區由策展人王韓芳策劃「主題樂園幻想工程挑戰賽」展覽,概念來自於社會高度複製迪士尼化的沉浸體驗,為了反思充斥於真實與虛幻間的問題與真相,邀集國內外6組藝術團隊:何採柔、科斯塔. 託尼夫Kosta Tonev (保加利亞)、埃裏卡. 貝克曼Ericka Beckman (美國)、張允菡、張紋瑄、琳賽. 席爾Lindsay Seers (英國),重新探究各種歡樂、高強度且過載的刺激,擬仿創造出各式意識形態的建設。

展覽將自8月3日至9月29日於臺北當代藝術館MOCA Studio展出。 2018年4月10日,王孟超表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建築工程原本預定2017年10月完工,但因內部裝修工程尚未標出,預計2020年12月完工,2021年2月14日試營運。 2016年11月10日,理成營造宣佈倒閉,理成營造董事長衣治凡發給員工的公開信表示,「因北藝中心工程已經超過我們施工專業範疇與財力負擔能力,在收入與支出無法合理平衡下,造成今天我們發生跳票的不堪結束」,理成營造將透過法律程序聲請破產。 同日,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表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建築工程進度已經達73.82%,捷運工程局獲知理成營造跳票之後已經封鎖工地大門,管控工地人員車輛只出不進,並依契約規定扣留理成營造應得的工程款及履約保證金等。 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畫廊之一,「以專業的眼光,為收藏者選擇好的作品;與畫家共創未來的遠景,與他們共享成名畫作的喜悅與榮耀」是館長一直以來的堅持與信念,在作品的擺放間與陳列設計,都可見館方的用心,在此也曾為許多畫壇上的藝術家展出生平的初次展覽,到此參觀能讓你感受玩味藝術、為生活增添色彩的機會。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 皇家季節酒店- 臺北‧ 南西館

博物館內含展示館、體驗館與茶藝教室等空間,定期辦理各式茶相關主題特展, 帶領大家認識臺灣茶產業,述說一心二葉嫩芽下的無數動人故事,感受「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中那得來不易的曼妙茶香底蘊。 此處不只門票超便宜,且除了本館外還能順遊觀看古生物館、土銀展示館和附近舊古蹟南門園區;館外的建築有著古希臘式的石柱建築,其內的圓頂幾何圖形抬頭向上望去也相當壯觀,館內的展示作品和文字介紹著臺灣的起源和生物的奧妙歷史,帶著小小孩的家庭還可到地下一樓讓小朋友來個互動式的遊戲體驗。 許悔之,1966年出生於臺灣,是臺灣文壇重要的詩人、作家、出版人。

  • 近五十年的時間,這棟建築扮演了推動臺北市政建設的神經中樞角色。
  • ▼Talem,排灣族語是種植的意思,寓有「深植/傳承」孕育生命,繁榮昌盛的意念。
  • 除此之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建築內部有著一條貫穿劇場後臺的「環狀公共參觀動線」,舞臺設備、後臺運作情況和排演的場景,都有機會讓觀眾一覽無遺,拉近劇場表演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與想像。
  • 布朗(Deborah Brown, 1955-)、鹽田千春(1972-)、亞當.
  •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TCAC)成立於2010年2月,是爲一羣藝術家、策展人、學者、文化實踐者所獨立籌設的藝術機構,以協會的組織型態運作。
  • 藝宿商旅-臺北(寧夏館)位於臺北市大同區,距離寧夏夜市僅幾步之遙,提供乾淨且現代的客房。

大器的筆墨流曳,濃墨蒼勁、渲染婉約,她的畫在氣魄宏大中顯得流轉靈動、明亮的色彩在墨韻中跳躍穿梭。 其獨特風格與持續半世紀以來的創作生涯,使她在臺灣抽象水墨界佔有一席之地,並且散發著剛柔並濟的魅力。 1935年出生於中國上海,1950年代隨李仲生習畫、參與組織「東方畫會」,以抽象繪畫為探索主題,引領臺灣現代藝術的前衛風潮,亦為「八大響馬」成員之一。 將對赤峯街社區的細微觀察與感受,轉化為壁面彩繪,希望引領民眾在社區散步的同時,認識/體驗這個社區既有的生活文化與新生的文創力量。 國道1號(中山高):由臺北交流道,下(重慶北路)下,皆接重慶北路二段轉長安西路續行即可抵達臺北當代藝術館。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 臺北當代藝術館「唸塵〈一顆飛行的石頭與一首漂浮的詩〉」王鼎曄個展:串聯家族世代,與拼貼幾段未知的時光

迷幻而飽含美學,神祕中帶點幽默,這是羅智信的迷人藝術世界。 牆面上有著寧靜又充滿活力的物件,從一組罐子呈現了藝術家對霧島的印象,詩意地捕捉並改變了對世界從裡到外的觀感。 一組以磚頭與紙盒構成的構圖,一幅名為《有天,你會離開這裡》的畫作與霧島的火山相關,然後有一段無期限的影片。 賴志盛跨媒材的各種格式展現他過去十年的創作面相,簡約而當代。 他曾任職13年專業的砌磚工,從90年代起持續探索在不同材質間的關係,其作品獨具魅力,能讓人走進空間面對一廢棄物之視野卻又感受詩意,又或者空寂的抽離且專注地思考。 村上隆的藝廊Kaikai Kiki Gallery推出包含MADSAKI等重磅藝術家參展,為此次亮點之一。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期望透過超越實驗的混合跨域特性,將各類型的動畫創作者齊聚一堂,突破媒材的界線,自由自在地呈現內心的直覺和感受。 位於士林區的臺北數位藝術中心,於2022年12月10日到2023年1月8日,展開超越實驗5 「VOLUME UP!」特展,邀請12組國內外藝術家、以15件作品,突破媒材的界線,呈現臺灣動畫藝術創作的無限可能。 此專題要向當代館的過去致敬、道別,更要將視角望向當代館的未來、迎向新生。 於2017年在當代藝術館展出的《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即受到相當的重視,成為亞洲第一檔可以光明正大在與市政府相關的公開、公營場所討論非主流性向議題的展覽。 相較於私營的藝文場所,這也讓臺北當代藝術館的動作有另一層的意涵。 而臺北當代藝術館如今已有20年的歷史,從七年的公辦民營到現在委託臺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手營運,臺北當代藝術館一直都與臺北這個城市有著「正式」的關係。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 信星青年旅館- 臺北車站

另外,大劇院內設有兩個包廂:可坐16人、當作接待室用的VIP包廂,以及提供給創作者、導演使用的包廂,以就近觀察觀眾的反應。 來自成都,刁德謙1955年之後居於紐約,受到紐約1960年代抽象繪畫潮流的影響,他開始發展圖像化的觀念繪畫,作品嘗試突破了抽象框架,有獨特的強烈知性辯證以及反身思考的特質,且成為當時少數立足西方藝術界的華人藝術家。 當抽象再無法滿足,70年代後期刁德謙前往巴黎探索屬於當代的繪畫語彙,1984再次返回紐約展開對環境的反思、對藝術史的分析批判,更對自己作品的銷售成績調侃做為創作題材。 Alex Face 近年來先後於曼谷、威尼斯、芝加哥、洛杉磯、法屬留尼旺島、新加坡和東京等地舉行展覽,去年在臺灣的個展在展覽前作品就已售罄,由此可見其人氣。 作為今年官方協辦單位,Vogue Taiwan 自 5 月 1 日開始,我們透過每日介紹一位精選藝術家的形式,在臉書與 IG 上為你整理本屆展覽參觀重點藝術家。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 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尊彩藝術中心:臺灣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的交會

計畫中的作品媒材廣泛的從平面、裝置到新媒體影像,將杜象在二十世紀初時對藝術型態的煽動,重新地用更廣闊卻又細微的角度切入,思考地跳脫了單純的藝術作品的形式,進入對過去與當下兩者之間交纏的錯綜關係。 「當代」這樣的時序也因此在王俊傑的作品中更是貼切——沒有歷史的當下並不存在。 就近十至二十年的臺灣當代藝術看來,這樣的呈現在藝術作品與展覽策畫表現中更是明顯不過。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 吳瑪俐於2009起始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計畫以藝術介入社羣,在溪旁的竹圍地區種下社區關懷的種子,用像是早餐會的行動邀請使用相關環境的居民,瞭解你我每天互動的河與地,進一步帶動計畫本身對相關問題的質疑、一邊尋找共同的境地,一邊協調你我與環境的關係。 不以物件作為表現方式,行動、作為、互動與闡釋在吳瑪俐的觀念藝術成為主要的核心;不受限於形式,實踐即為呈現。 藝術中心的活動規劃,包括「青年藝術家沙龍」、「星期五之夜」、「文化政策論壇」、「國際推廣項目」如「臺北當代藝術中心東京分部計畫」等。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 國際新聞

他將負責策劃臺北當代的公眾參與活動,跟任天晉一同帶領博覽會的宏觀發展,邁向萬眾期待的第二年。 臺灣藝術家高俊宏的錄像作品《丁修女–但是我們從來不會去西班牙傳教》,從殖民及鄉野傳說角度切入,透過靈異探測器、觀落陰等民俗田調方式,企圖追蹤四百年前西班牙人在臺灣傳教事蹟。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2025 臺灣藝術家李紫彤《時差書寫》作品是自2014年以田野方式,以影像記錄海內外政治場域、原住民族部落議題,作為族羣認同與傳統歷史書寫的實驗民族誌。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是一座地下1層、地上12層高、外表新穎的特殊建築物。 建築主體外牆的帷幕牆系統由S波浪玻璃組成,三個劇場的外牆則採用平面鋁板和弧形鋁板,隔震系統也是非常重要的設計之一,採用新穎的基礎隔震系統。 本建築包含一座1500席之大劇院、兩座800席的球形鏡框式及多形式中型劇場,最大特色為三座劇場平時可獨立運作;若需大型演出,還可將其中兩個劇場連通組合成可容納2550席、長65公尺、寬18公尺的「超級大劇場」。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 臺北雨天好去處

孫以臻表示「這場展出的作品廣泛涉及意識與肉身、生者與亡者、人類與神靈、非人物種與資訊體乃至人類社會與科技物,試圖探索最大幅員的『共識』,在這片由藝術創作與觀者同在凝聚而成一片原始海洋,誕生的不僅是新的意識狀態與覺知能力,過程中更反映出關乎當代社會中的關係、技術與政治的寓言空間。」。 財團法人臺北市文化基金會成立於1985年6月,為政府捐助設立的非營利機構。 自2007年8月底,改組轉型納入臺北市政府運作後,以推動臺北的城市藝文發展為使命。 藝術家王仲堃自2006年創作首件聲音裝置至今,近年來持續透過各式各樣的機器,將抽象的「聲音」轉化為具象音樂,並透過體驗式的感知,讓大眾藉由這些捕風捉影的機械,察覺日常那些視若無睹、充耳不聞的的片刻。 面對疫情所導致的離散,在教堂中展示的擱淺鯨魚成為了少數能夠自由進出的集合地點。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策展人介紹:程少鴻(1987年生)為臺灣獨立策展人,關注身分認同與殖民議題,策畫的展覽「歐西里斯與迦尼薩」(墨西哥,2017)、「社會現實中的虛構」(臺灣,2016)、「睿智的史斐爾」(馬來西亞,2016),於2014年獨立出版訪談集《先知與他們的喻言》。 身為臨牀醫師,總是不可避免地遇到有一天要送手頭上的病人回家。

第二個區塊,展呈亞洲籌備已久、邁入全球藝壇的長期計劃,由於近年來對國際藝壇的關注,深切感受到國際化是一個雙向的深化交流,因此特規劃展出歐美以及臺灣當代藝術正受矚目的新生代與中生代藝術家作品,如國際藝術家亞歷山大. 阿科斯塔(Alejandro Acosta, 1991-)、黛博拉. 布朗(Deborah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2025 Brown, 1955-)、鹽田千春(1972-)、亞當. 史密斯(Adam Parker Smith, 1978-)、卡特琳娜. 沃許(Katarina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 Janečková Walshe, 1988-)、喬瑟夫.

美術館的存在與當代藝術的相互關係一直都十分緊密,美術館對某藝術家與某種藝術的呈現也為具有象徵性動作,例:某件在美國紐約當代美術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被典藏,又或誰英國泰德當代美術館 (Tate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 Modern) 受邀展出。 當藉由風作為驅動作品的力量,感受到的是許多不可用常理判斷的不確定性,而風從何處來,它又將成為何種型態,於是設計一個感受風場的機械裝置,透過豎立起百來支立桿,架上扇葉旗桿,並牽連著一同隨風轉向的鐘錘,敲起風的鈴聲。 在這兩年的領航計畫中,藝術中心將持續對官方與企業進行遊說與提案,爭取未來的固定空間以及穩定預算支援。 這個由藝術專業工作者所獨立營運的藝術中心,歡迎、開放所有贊助資源及合作提案,在維持獨立性的前提下,藝術中心將極力爭取各種形式的資源,以建立未來穩定而獨立的運作機制。 臺北當代藝術館為了不同屬性的參觀者,量身打造了數條參觀路線,每個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而選擇適合自己的參觀路線,讓來MOCA的每個人都帶著滿足離開。

建成小學校的建築風格,受到當時日本西化的影響,具有濃厚的英式氣息,與日式建築的融合,形成獨特的折衷風格建築。 球劇場最大亮點即是,每一排座位均可享受等距的觀賞視角,其中19個半開放式包廂,讓觀眾獨享不受幹擾的觀賞體驗,既實用又美觀。 北藝中心標誌性的那顆銀色巨球,便是擁有近800席座位的「球劇場」,其內裝更依球體設置半弧形觀眾席,使每一排座位均能享受等距的觀賞視角;後方也設有19個包廂,裡頭則各有14~16個位置。

1980年代後期,後殖民相關議題開始發酵,刁德謙在大亨裏系列和香港系列中,將家人提供的史料影像及李小龍等名人形象作為形式語言,追溯他在成都和香港的童年回憶,重新檢視自身文化和意識型態的建構歷程。 刁德謙以思想佈局,呈現視覺藝術的薈萃,從生活與記憶中探索深掘點滴昇華為永恆。 2022 年也正屆藝術大師霍剛 90 歲生日,採泥藝術將於臺北當代展出霍剛於 2020 創作的大型作品,觀眾將見到霍剛以其知名的幾何抽象表現主義呈現出全新風貌,藝術家本人也將親臨現場。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 TCAC Closing Remarks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謝幕宣言

尊彩隆重呈獻,這場跨越半世紀臺灣藝術史的重量級羣展,不同世代的創作理念與材質展現,將為這屆臺北當代呈現精采的臺灣藝術家典範。 亞洲藝術中心參與2022年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於當代網域的D05展位帶來11位國內外頂尖藝術家,並以美國藝術家霍華. 我們將展出分成2個主軸,以董小蕙(1962-)、朱銘(1938-),以及李真(1963-)作為一個錨點,展現亞洲藝術中心40年以來一以貫之的新東方美學之課題。 即將於12月31日在臺北當代藝術館登場,來自藝術家王仲堃的全新創作個展「流.感」,以三組由風力與機械作為驅動關鍵的動力裝置作品,讓每個穿梭在展間中腳步、動作、聲音,驅使作品展開輕盈的擺盪,造就共鳴的聲響,也使大眾體驗日常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感受,與聲音展開對話。 又或者是王俊傑於2015年在臺北當代藝術館的個展《若絲計畫:冷漠的賽拉薇》,運用不只是一種型態的表現方式來呈現對藝術本質的質疑。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 王俊傑以杜象曾經的女性化名若絲 (Rrose Sélavy) 為題,繼〈真實的流動〉、〈愛與死〉以長時間計畫性的樣態、用藝術史緊密的組織,討論知識系統建立的西方影響、在藝術作品中的政治角色與政治性。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 臺北當代藝術館 官方網站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同日,音樂人陳樂融說,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註定無法在柯文哲第一個市長任期內開幕,以柯文哲市府的溝通能力與應變態度,理成營造宣佈倒閉絕對是場大災難,但「除了表演藝術圈的人關心外,一般人民大概無感」。 敦煌藝術中心由畫家洪平濤發起創立,提供中青藝術家發表的園地,也曾走過臺灣經濟發展的八十年代、文化多元鼎盛的九十年代,跟著時代與藝術的流轉持續在此展出新一代藝術創作家的作品,寬廣的空間與展品安排設計,讓人可以在此細細品味藝術氛圍。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 皇后旅店位於臺北市中心,地理位置極佳,距離臺北車站和寧夏夜市步行僅 8 分鐘,距離西門町購物商圈步行 15 分鐘。 飯店距離桃園國際機場 1 小時車程,距離松山機場 20 分鐘車程,距離中正紀念堂僅 5 分鐘的捷運車程,距離龍山寺則為 7 分鐘車程。 皇后旅店的客房都裝有空調,並配備了平面有線電視、冰箱和現代化的個人衛浴。 賓王時尚旅店位於臺北市中心的南京西路,交通便利,精品住宿提供私人衛浴及免費無線網路連線,距離寧夏夜市約 3 分鐘步行路程。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 導覽

伊凡斯的《魔鬼之鳥,鳥佔術》重現被太魯閣族視為靈鳥Sissil(繡眼畫眉)的傳說,觀眾戴上數位裝置捕抓靈鳥的身影,瞭解原住民族與不同物種的溝通習俗及傳統儀式。 帕格里文安繪製一幅長達240公分的畫作《後–謨區查抄本》,描繪各式因受西班牙殖民影響,已西班牙化的菲律賓生活用品、生產工具與宗教器物,反映殖民與文化融合的關係。 2013年10月13日,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宣佈,資深劇場舞臺設計師王孟超於本年9月擔任臺北藝術中心籌備主任,任期三年。 2014年12月25日柯文哲市府上任後,臺北藝術中心改名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TICA臺北原住民當代藝術中心」由「誠美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贊助成立,致力於推廣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文化及公益項目,持續為原住民藝術在藝術市場大展鮮明,讓原住民在藝術上所展現的躍動生命力,能有效的推廣到主流社會,並期許將原住民的藝術、文化與國際接軌。 8、在以下的情況下,臺北當代藝術館會向政府機關、其他人士或公司提供你的個人識別資料:與其他人士或公司共用資料前取得你的同意。 而今年更是與特拉維夫依瑞茲以色列博物館合作,精選2020特拉維夫工藝與設計雙年展中的作品展出,打破以往對於陶瓷的型態與色彩樣貌,透過不同的作品理念感受陶瓷藝術之美。 寶藏巖聚落主要由60、70年代興建的違章建築所形成,在2010年正式營運,以「聚落共生」的概念活化並保存寶藏巖原有的建築架構,持續創造聚落多元豐富的樣貌,不時有藝文特展和特色展覽,在粉絲專頁也都有詳細介紹和跨國際的計畫持續與民眾分享、推廣,為寶藏巖注入新的生命力。 臺北與新北可說是集全臺資源於一身的大都市,此處的藝文發展也因此成長茁壯,透過許多藝文家、創作者和支持者的努力讓這些文化得以保存下來,時代演進與文化交流也讓我們用不一樣的視野看世界,在古建築中翻轉出創意與新生。

威爾森(Joseph Olisaemeka Wilson, 1999-),以及臺灣原住民藝術家伊誕. 巴瓦瓦隆(1963-)、新銳藝術家洪禎佑(1992-)。 經過戰後東西方文化密切的交流積累,「新東方精神」蔚為一帖解方,然而,新東方精神並不只是單純在表現文化差異的藝術風格,亦非一味追求西方語彙而形塑成的另類符碼,它更是以一種自信的姿態在當代的藝術邊界上突破,藉以尋覓在此之外的面貌。

臺北當代藝術中心: 藝術特展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