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受觀眾喜愛的「海上美術館」,今年則以不同的形式再現正濱漁港,由臺灣愛馬仕御用櫥窗設計師於安如在漁船上打造〈海龍宮之夢〉,最迷幻、最ㄎ一ㄤ的體驗都在這裡;陳穎亭〈晾曬的記憶〉、星濱山共創工作室〈潛意識〉也一同邀請大家上船感受鏽蝕的、搖晃的,海的日常。 漁港周邊更匯聚各種型態作品,包含藝術家王煜松以漁網、保麗龍等富含港口意象的素材創作;旅荷設計師詹喬鈞、楊水源分別以幽默手法入題〈我依然等待著你〉、五金行的視角〈五金學:正濱五金〉探討人與環境的關係。 去年深受觀眾喜愛的「海上美術館」,今年則以不同的形式再現正濱漁港,由臺灣愛馬仕御用櫥窗設計師於安如在漁船上打造〈海龍宮之夢〉,最迷幻、最ㄎ一ㄤ的體驗都在這裡;陳穎亭〈晾曬的記號〉、星濱山共創工作室〈潛意識〉也一同邀請大家上船感受鏽蝕的、搖晃的,海的日常。 「2022基隆潮藝術」特別鎖定基隆的歷史與在地,其中最大的亮點活動就是以時代建築「漁會正濱大樓」為主舞臺,讓眾多的創作者,藉由基隆的獨特氣候、飲食來呈現諸多的基隆市的生活日常~同時,因為基隆和漁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活動中還特別規劃出「海上美術館」! 到了晚上的基隆潮藝術,裝置設施搭配景色更是讓人驚艷~像是夜晚的「阿根納造船廠」就會設置的光束照射,保留了原有的神祕之外還多了幾分未來感,民眾若是到訪,絕對可以在這裡拍出與過往不一樣的水水美照。 基隆潮藝術 (基隆文化局提供)此外,今年更邀請三位國外藝術家參展,攝影師指定最夢幻展品「HOLONS」,由荷蘭設計團隊Martens & Visser製作。
〔記者林欣漢/基隆報導〕「基隆潮藝術」活動邁入第6年,25日起在正濱漁港周邊、阿根納造船廠、市定古蹟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等地,展出15組創作至10月11日止,市長林右昌說,歡迎民眾來挖掘不一樣的海港風貌。 〔記者俞肇福/基隆報導〕「2020基隆潮藝術:海的一日」今晚於正濱漁港港邊舉辦開幕晚宴,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基隆市長林右昌、文化局長陳靜萍、藝文界貴賓在晚宴後,為臺灣最大船型光雕〈阿根納的船〉作品點燈,正式宣告基隆潮藝術從25日開展到10月11日,為期17天的海港藝術季登場。 基隆市文化局推薦潮藝術順遊路線,「文藝青年之旅」推薦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基隆文化中心、市長官邸、正濱漁港、阿根納造船廠;「網美取鏡之旅」,連結潮境公園、海科館、正濱漁港、阿根納造船廠、和平島公園。 這次還有在基隆土生土長、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家吳天章「潮汐1884」,於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特別展出;2019潮藝術民眾票選最愛的兩件作品〈大地衣著〉、〈呼吸〉回到岸邊等待大家來訪,15組藝術計劃透過不同面向藝術創作,帶來更豐富「基隆潮」。 此次由新生代創作者陳彥安擔任策展人,15組藝術家從時間軸角度切入,運用藝術、記錄、社會參與方式,挖掘出不一樣海港風貌。 自9月25日至10月11日於正濱漁港周邊、阿根納造船廠、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展出。
基隆潮藝術: 探索漁業與海洋魅力!走進漁會正濱大樓、阿根納造船廠,2022「基隆潮藝術」限定登場!
基隆「潮藝術」活動自2015年舉辦,以地景裝置豐富了海岸線,讓作品在海天相遇,透過藝術重新喚起在地認同。 潮藝術每年9-10月於基隆舉辦,透過循序的主題,從海洋關懷到藝術浸潤,不斷的鼓勵及刺激民眾,思考基隆與海洋的關係,藝術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美感與教育的關係。 海上美術館展區中,藝術家陳建智以作品〈進行島〉,在移動與停泊間,探尋人類與濱海於孤島中共存的經驗;港邊的粼粼波光也映照於吳季禎〈那座孤島正向前航行〉的巨型裝置,結合球面上的文字,與觀者進行一場無聲的互動。 當暮夜到來,阿根納造船廠則換上華麗的衣裳,以基隆港為據點,由藝術家張方禹詮釋出一道道光束,串綴居民的記憶、重構遺址的現在進行式,冉冉劃過城市天際。 說到在地,歷屆「基隆潮藝術」均有計劃性的邀請基隆在地藝術家參與創作,如2015年的林宏維到2019年的林書豪,為的是藉由這國際交流展演平臺,讓基隆在地藝術家得以從中有發揮的機會。
展覽期間每週日上午 10 時將由星濱山共創工作室深入介紹基隆、潮藝術節、正濱漁港間的關係;10 月 3 日(六)流浪教室舉辦設計工坊,帶領民眾以創作形塑自己的漁港印象。 另有由策展團隊親自帶領的導覽活動,體驗海的一日散步趣,可於展覽期間平日報名參加。 潮藝術邀請飲食作家葉怡蘭和盧怡安策劃「海味食堂」,並邀請地方媽媽共襄盛舉,介紹當地飲食文化。
基隆潮藝術: 基隆潮藝術」!海上美術館、巨大船型光雕,玩遍景點周邊、港邊美食慢活過
好一大早,基隆外木山協安宮、漁村港邊,王爺海上遶境活動,正如火如荼展開。 俗話「落海靠媽祖,起岸靠王爺」,主管海上之事《媽祖》為臺灣為民間重要信仰,走訪臺灣西岸漁村,會發現以王爺廟居多。 據說全臺每七間廟宇,就有一間為王爺廟,讓迎王爺、王爺海上遶境文化祭,也成每到王爺生日重要的慶典活動。 我拿著基隆潮藝術集章手冊,將濱海奇蹟線一日票夾在裏頭,抬頭望正濱漁港引人注目彩色屋依然迷人,港邊還是有釣客拿著釣竿等待下一隻上鉤的魚,跟身邊的人開心分享,深吸這口海港氣味,知道了好好停一日腳步,集章換紀念品,認識正濱漁港特有情感的好。 像極了色彩繽紛的海膽停留在海中石塊上,和港邊之景無違和的形成了最迷人的景象,墨西哥籍藝術家 Lua Rivera 的〈祖母的海膽〉,在舊正濱派出所及巡守隊鐵皮屋前展示,要向海上職業的「海女」表達尊敬。 白天有特色彩虹,到了夜晚則將披上耀眼光衣,燈光藝術家陳宗寶《拾光歲月 阿根納》將以簡約及較為空間像的手法,柱子連接內側形成框架,適當施以燈光照之,呈現阿根納造船廠的歲月流逝帶來的斑駁痕跡。
- 搭乘大眾運輸,有幾個站點不見得是依照作品順序閱覽,但仍可漫步正濱漁港,邊完整欣賞展品。
- 藏身於舊正濱派出所地下停車場中,由透明塑膠膜片所構成的條狀裝置,在動能驅動下搭配光影折射,進而產生出魔力沉浸視覺效果,可以說是本次潮藝術節最夢幻的作品。
- 《500輯》創刊成員,經營社羣、偶爾寫文,涉略建築、影劇、藝術、設計領域。
- 還記得之前《國立集集美術館》火車能成為美術館,當然海上船隻也可以成博物館!
- 據說全臺每七間廟宇,就有一間為王爺廟,讓迎王爺、王爺海上遶境文化祭,也成每到王爺生日重要的慶典活動。
- 〈流變空間〉彷彿製作出時間的皮層,以純白色樹脂創作,其凝固的流動感寓意著過去、現在、未來的總和,樹脂的物理特性也使其在展出期間將隨著時間、溫度逐漸產生變化。
- 此次新作為從空中延展到地面的巨型影像裝置,為藝術家對於基隆這座城市的回應,搭建出基隆從高地到港邊的地貌剖面,表達自身觀看基隆這座城市的抒情視角。
- 海派浪漫光雕秀 結合插畫家-小高潮活潑色彩鮮明畫風,具有眾多基隆元素之外,以及 853 件小朋友、全臺民眾的 200 份作品,展現城市的色彩與力量,也象徵所有人都有參與改變這座城市的機會。
帶領球隊追平隊史最佳戰績的日本教練森保一近日確定繼續擔任國家隊教練,實質任期至下屆世界盃結束,另外,也將目標放眼「2030打進4強」。 因為輕颱「紅霞」登陸越南,臺灣沿海地區容易發生長浪,19日上午瑞芳區水湳洞陰陽海有8名潛水客,被海流給帶走無法游回岸邊,基隆海巡獲報後調派海巡艇前往救援,順利將6男2女救回艇上,所幸人員均無傷亡。 不務正業男子 Ayo、水內貴英、竹圍工作室、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張舒晴、陳宗寶、陳律佑、陶亞倫、蔡潔莘、何彥諺、李承亮、林書豪、許廷瑞。 大家等了13年,《阿凡達:水之道》今天(14日)上映,影城摩拳擦掌升級設備,打造全球首座LG 4K LED螢幕,高明亮對比讓顏色更沒死角,觀眾能更沉浸在潘朵拉星球的藍色世界。
基隆潮藝術: ‧ 臺北車站K區地下街招標訂「誠品條款」 應曉薇籲切實遵守
港邊空間則由擅長複合媒材創作「步裏赫森」、新媒體藝術家丁建中,運用數位科技打造三維藝術空間,為夜晚正濱漁港帶來夜間海洋意象,溫暖陪伴夜釣客與旅人。 2019年基隆潮藝術今年以「流」為主題,用藝術來流動這塊土地的時間與故事,展期從即日起一路到11月8日,可愛繽紛的裝置藝術皆散落在基隆文化中心廣場、正濱漁港、阿根廷納造船廠這三處,當中最美的藝術公車亭《城市中的舶》、海上美術館、造型超奇特的小「太空艙」等等5大亮點,就讓儂編帶你一次看。 正濱漁港周邊還有各種型態的作品,包含藝術家王煜松以漁網、保麗龍等富含港口意象的素材創作出的「一層層 – 丘陵, 集散地,漁網,魚 貨,鳥,港口」;旅荷設計師詹喬鈞以保麗龍為主要原料製作、漂浮於海上的「我依然等待著你」;楊水源「五金學:正濱五金」結合五金行常見的各式材料,象徵漁港生活的縮影。 另一亮點,就是去年受到大眾歡迎的「海上美術館」,今年以另外一艘船在正濱漁港邊重新登場。
基隆潮藝術: 活動
他表示由於彩虹是具穿透性的自然現象,因此除了在色彩上著墨外,他也會考量到周邊環境,特別是彩虹背面,那些長期被忽略的景緻,他盼望能夠藉作品,展現彩虹所代表的「多樣性」及「共存」,象徵著藝術與自然的共存,歷史與現代的共存,甚至是人與自然的連結與共存。 純白的空間打造出宛如夢境的超現實場景,此次展覽中人氣相當高的IG打卡作品〈流變空間〉出自於藝術家郭月女,結合物件、裝置繪畫性來營造超現實的空間,材質因時間不斷生長繁衍變異的意象,將漁 會大樓百年精神,由固態建築轉變成流動性的狀態。 基隆潮藝術 基隆潮藝術 而大樓中庭的作品〈潮來潮往〉,是藝術家陳淑強直面地方的藝術創作,通過踏查、拜訪漁⼯的經驗,尋找出切合本次藝術季精神的創作素材,回應基隆漁會正濱⼤樓的中庭構成與歷史脈絡,利用環保回收廢棄漁網為主體,進行的現地創作,交織成⽴體的結構讓⺠眾得以在其中穿梭,並將作品形式打造為匯流成奔向未來的浪潮。 陳彥安說,這15組都是與當地對話後產生的作品,有美麗的燈光裝置、在地故事值得細細品味,絕不是突兀的放進去。 展覽期間,每星期日上午10點由星濱山共創工作室深入介紹基隆、潮藝術、正濱漁港間關係,更多展覽與活動資訊,可上「2020潮藝術」臉書粉絲專頁查詢。
基隆潮藝術: 日本北海道三大夜景之一!…
【潮藝術】在大海的呼喚、潮水的吶喊中,在6月10日開始連續10天的展期與大家見面,也希望大家觀賞作品的同時保持社交安全距離,也做好參觀禮儀、誤觸碰或破壞藝術品。 搭乘基隆市公車101號於「正濱路口站」下車即可抵達,或103、104號(經中正路)於「中正區衛生所站」下車,即可抵達。 1960、70年代鄉土意識興起,臺灣人開始探問起「我是誰?」而在最南的恆春半島,陳達彈奏月琴唱著島嶼故事的滄桑歌聲,成為那個時代的原聲帶。 此後恆春半島歌謠曾漸漸安靜,但始終有人在堅持傳唱屬於這片土地上的獨特音樂。 近年來,由年輕世代和屏東縣政府籌劃的「半島歌謠祭」,用全新的方式重現恆春民謠的魅力,讓阿公、阿嬤們的聲音被更多人聽見,也讓島嶼南方的臺灣歌謠可以不斷唱下去。 粉絲引頸期盼26年,《灌籃高手The First Slam Dunk》於12月3日在日本上映,首週末票房橫掃12.9億日幣,吸引85萬人次觀看拿下票房冠軍,首日開票7.1億成績,拿下今年第二高紀錄,網路評價好評也快速攀升。
基隆潮藝術: 從老漁港到船廠遺址,「基隆潮藝術」如何讓一座海港變成美術館?
若說「彩虹屋」讓臺灣人重新將目光投向被遺忘許久的正濱漁港,那麼「基隆潮藝術」則在正濱漁港扮演了一個導讀在地的重要角色,有了在地記憶的脈絡,才能為這座小港鎮真正注入鮮活的生命力。 自2019年接下「基隆潮藝術」執行重任的宜東文化,重新聚焦品牌理念,首度將正濱漁港作為主展場,以藝術引介到訪遊人認識這座歷史悠久的漁港小鎮;「2020基隆潮藝術」則更進一步邀請藝術家進駐,深度挖掘少為人知的在地風貌。 2022年基隆潮藝術|正濱漁港舊大樓登上這艘如同兒時童話、動漫冒險船般,又同時面臨或加入抽象的未來的島船後,回望正濱漁港現在、當下、過去的時間軸關係彷彿被抽離,一切感官與這具體的場域空間打交道後,也許纔是這個作品引人深思,並藉此理解認識自己的道路的設計概念。
基隆潮藝術: 臺灣設計BEST 100 公佈 基隆潮藝術:海的一日 獲獎
基隆市政府落實本土語文學習,自2017年起以口說藝術競賽做為學生本土語文學習的成果展,今天競賽學生不論年級,齊聚一堂,展現本土語文學習成果。 以生活用品電器組裝的,像是從莫名時空掉落在展場的時空機器,從太空艙的一小部份讓觀者去連結更巨大的宇宙生活空間。 試圖創造一個漫遊在太空與日常生活的裝置奇觀, 一個由現代生活的疏離狀態下拓展的幻想場景。 亞洲自由行專家與輕旅行合作授權,原文刊登於:2020全臺秋天藝術季│最潮藝術節、祕境小島藝術季…一起度過藝術之秋吧! 而後千百年來生活在此的原住民族羣就有十族之多,再加上漢人族羣和近年來頗為可觀的世界各國移民,總人口數卻不過五萬多人,那麼多族羣散居在一片如此狹長的山海交會之處,而衍生的多元流動特質孕育出獨特的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細密的共生關係。
基隆潮藝術: 日本幹貝產地分享「醬油口味的蒜香奶油煎幹貝」作法!鹹香下飯又能鎖住鮮甜原味
2019潮藝術展期從9月27日至11月8日,每週六下午3時由策展人蘇瑤華定時導覽。 展中有多件呼應這座日本時代建築的創作,如藝術團隊 AMCP 基隆潮藝術 Studio 以此地過去作為「水產館」的歷史出發,創作〈明日之境〉將展覽場地打造為正濱漁港首座未來標本博物館,邀請觀眾踏入一本海洋編年史,探究漁會大樓的古典祕密。 而大樓中庭的作品〈潮來潮往〉,藝術家陳淑強利用環保回收廢棄漁網為主體,進行的現地創作,在徐徐的海風中,感受到這塊土地的鹹甜記憶。 創作者自2017年至今在正濱漁港生活和認識彼此,將曾經每一日與正濱漁港相遇的大小之人、事、物,可能是一段印象深刻的話、一張最感動的照片、一位感念的老船長,或是民眾留言和提供相關記事文件、也有我和在地人們互動所留下的,化為如浮島般一座的故事小船屋。
和平橋上畫了一處最佳觀賞位置,但有電線交錯在阿根納的船作品上,美麗似乎就少了那麼一點。 《我依然等待這你》等你靠岸、等你回家,用著我滿心期待,滿滿的思念拿起港口飄來的保麗龍,堆高塗上搶眼色彩,你就會看見,也試著反思作品真正在透露的意涵。 登船吧,入口先讓人員測量額溫,戴上安全帽,船裡階梯已殘破用木板取代,階梯小而陡不好行走,務必小心留意。 一顆被光線照出閃亮球體引人注目,走進船艙一窺,霓虹燈燈板指向用彩色珠子掛起的門簾,陣陣音樂,夾雜人們歡樂聲在靠近的時候越發明顯,就像KTV的環境氣氛,隱藏版《海龍宮之夢》試圖邀來這唱上一首,酒瓶、在海上捕魚上船如同出海人縮影,漁工離鄉的心情此刻好近。 為瞭解惑,他於2015年前往荷蘭恩荷芬設計學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主修社會設計,學習用另一種角度思考,並在過程中接觸了策展。 「策展其實也是一種設計。傳遞訊息不見得要靠消費,也可以是體驗。而策展對我來說,就是給大家這樣一種體驗。」他說。
基隆潮藝術: 相關文章
2020音似愛你愛你,象徵充滿戀愛氣息的一年,今年沙雕展特別選在八里婚紗廣場,來展示16座沙雕作品,透過沙雕師的巧手,以「液態之美」為題,引領民眾走過對愛情的憧憬、戀人相識相愛到步入婚姻等幸福三部曲。 潮念舊生活節,帶來新潮與念舊的結合,呈現板橋府中地區新舊交融的深厚文化底蘊。 也許在市集中找到驚喜,也許在巷弄中遇見藝術,也許在古蹟中體驗光影之美;或者,在每一次的轉身中,沉浸在板橋老故事的趣味與人情。 古典與當代的交錯並置,藝術與生活的交融和諧,科技與美學的連結互動,各種樣貌的府中,等待著旅人來探索品味。 一塊黑矇矇的布,門口有人員站著說:走下船艙,裏頭空間很大四個人沒問題,這件作品《潛意識》要將門口的布放下觀看纔是更清楚。
2022基隆潮藝術邀請各路創作者轉譯基隆特有的氣候、飲食直至地方生活情感與文學物件的諸多樣貌。 社會學家李明璁聯手詩人向陽,首次以文學入港基隆潮藝術,作品〈為了夢見海,所以在雨中小睡片刻〉,是獻給地方的浪漫詩歌。 除了漁會正濱大樓的電梯彩繪外,漁港旁高8公尺、長150公尺的魚棚頂蓋則成了大型畫布,在藝術家李承道率領的小李顏料行團隊現地執行彩繪,完成了本屆最巨大的城市彩繪裝置。 「海上美術館」的2組作品則與考古學所秉持的實證法則相映成趣,除了粼粼波光映照在吳季禎關係美學的作品中,陳建智在移動與停泊間,探尋人類與濱海於孤島中共存的經驗。 正濱漁港彩虹屋則點綴著蔡潔莘、LUA RIVERA、許廷瑞歷年繽紛的趣味之作,它們既象徵著海港文化的典藏,更指涉著島嶼價值的構築。 當暮夜到來,「阿根納造船廠」將以基隆港為據點,百年遺構所承載的閱歷,在張方禹的詮釋下化作一道道光束,運⽤⾼功率燈具搭配水霧,依循遺構發射光線結構, 像擴增的虛擬建築,串綴居民的記憶、重構遺址的現在進行式,再冉冉劃過城市天際向未來航行。
「無敵海景之旅」,則推八斗子火車站、望幽谷、大坪海岸、正濱漁港、阿根納造船廠、基隆文化中心、海洋廣場;三路線囊括歷史建築、藝文特展、海岸風光及網美拍照熱點,希望民眾來看潮藝術,順遊特色景點,探索更多基隆美。 漁港周邊匯聚各種型態作品,包含藝術家王煜松以漁網、保麗龍等富含港口意象的素材創作;旅荷設計師詹喬鈞、楊水源分別以幽默手法入題〈我依然等待著你〉、五金行的視角〈五金學:正濱五金〉探討人與環境的關係。 林市長指出,進入第六年的基隆潮藝術,深化城市品牌,越來越精彩,透過大家發想創作,看到不曾思考過的視角,讓市民或外地遊客對基隆有不一樣的認識。 今年有臺灣、荷蘭、法國、墨西哥等國藝術家參與,延續一貫以海洋為主題,包括受歡迎的海上美術館2.0及夜間大型船型光雕,帶給大家視覺上享受與衝擊。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美國論壇「Reddit」貼出一張基隆西定河的照片,還分類到「都市地獄版」,照片中顯示除汙染外,還有老鼠流竄,在網上引發熱… 自來水公司埋設在基隆市富狗橋附近地底的700公釐管線破損漏水,水公司昨晚10時起施工換管,將造成約2萬戶停水、約4萬戶水… 自來水公司埋設在基隆市富狗橋附近地底的700公釐管線破損漏水,水公司今晚10點起施工換管,將造成約2萬戶停水、約4萬戶水…
基隆潮藝術: 認識不一樣的港都 基隆市票選「聲音地景」
女性漂浮面孔的雕塑為視覺帶來支持與對比,表現出基隆市區及其周邊自然環境的接近性、面海城市的反差。 當暮夜到來,「阿根納造船廠」將以基隆港為據點,百年遺構所承載的閱歷,在張方禹的詮釋下化作一道道光束,串綴居民的記憶、重構遺址的現在進行式,再冉冉劃過城市天際向未來航行。 此外,今年也加入「味覺」體驗,邀請飲食作家葉怡蘭與盧怡安攜手策劃「海味食堂」,每日販售限量藝術套餐,讓藝術季自視覺實際轉化為行動體驗。 林右昌說,今年潮藝術由新生代創作者陳彥安擔任策展人,海內外15組藝術家從時間軸角度切入,運用藝術、記錄、社會參與方式,呈現過去不曾思考過的視角,並加入夜間效果,24小時呈現基隆海港城市的多元文化及繽紛色彩,讓市民或外地遊客對基隆有不一樣的認識。 像海一樣多元豐富的2022城市博覽會B展區,6月7日於正濱漁港旁舉辦開展記者會。
基隆潮藝術: ‧ 新北13校齊訪海大 海洋海事職探教育再深耕
2020黑沙玩藝節活動豐富多元,涵蓋具寓意及時事議題的沙雕展、融合星空隧道地景的壁畫創作、集結時下流行樂團與高雄在地年輕表團的音樂饗宴及各式各樣的水域活動和與在地餐飲業者合作推出的沙灘饗宴。 此外,地表最大的月亮這個秋天,將降臨嘉義市,在湖中央搭配湖水倒影閃耀著黃澄澄的燈光,點亮無比浪漫。 與光織影舞的鏡花水月,在湖邊與月亮留下美麗剪影,將會是文青網美熱愛打卡景點。 而在十月初兩個連假期間,將搭配推出無人機展演,邀請大家來嘉團圓賞月,體驗越夜越美麗的嘉義市。 專屬夜晚的饗宴─「光織影舞」,將在北香湖公園裝設7大光藝術裝置,我們把北香湖的「音符步道」用織帶布條與燈光圍繞,讓您漫步在七彩步道內,順著紅橙黃綠藍靛紫的織帶色彩,走一圈音符步道伴隨光影層次變化及輕快樂音,走向北香湖美麗的湖面。
基隆潮藝術: 臺北隱世小山城的光影藝術盛事!2022 年寶藏巖光節「未來在此發生」以藝術裝置轉化當代社會
藏身於舊正濱派出所地下停車場中,由透明塑膠膜片所構成的條狀裝置,在動能驅動下搭配光影折射,進而產生出魔力沉浸視覺效果,可以說是本次潮藝術節最夢幻的作品。 當你我停止呼吸,然而環境的生命將持續,一切都在繼續移動、流動、互動,在光與影的瞬間奇幻中,霓光反射,彷若置身海洋中會呼吸的泡泡,忽大忽小、忽胖忽瘦,「當我們看著身旁的自然環境,一切都在持續的過渡與演變」。 基隆潮藝術 今年將以「永續觀光」為出發點,並以「黑。潮」為主題,取其孕育海洋生命,宛如旗津帶起高雄城市興盛,並藉多元活動喚起民眾對海洋生態的重視,並期許打造出屬於在地的「旗津觀光藝術島」。 基隆潮藝術 雖然因為疫情的關係,本屆潮藝術的藝術家名單歷經大幅度的「滾動式調整」,讓執行過程舉步維艱,但羅健毓與團隊還是從與當地居民的合作中獲得大量正面的回饋與感動,對她來說,與基隆在地居民與工匠職人協力疏理這座城市的點滴,是策展過程中最珍貴的回憶。 基隆潮藝術 「這是一個當地人可以有感的展覽。我們希望作品down to earth,當地人看到,會覺得這和自己的生命經驗有關。」比起做一檔「漂亮」大展,陳彥安和宜東文化更在意是否連結在地。 讓藝術走進生活,發現平日所做的事也有詩意的一面,聽起來磅礡的海洋藝術祭,其真諦或許便存在於這樣微小的日常反饋也不一定。
創作團隊選擇改造公車站來作為重要的入口意象,象徵藝術與居民交流的首站,以不同的角度讓民眾與漁港文化相遇,感受來自正濱漁港的風情。 此外,還有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家吳天章的「潮汐1884」於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特別展出;2019潮藝術民眾票選最愛的兩件作品〈大地衣著〉、〈呼吸〉也回到岸邊等待大家來訪,15組藝術計劃透過不同面向的藝術創作帶來更豐富的「基隆潮」。 展覽期間每週日上午10時將由星濱山共創工作室深入介紹基隆、潮藝術、正濱漁港間的關係。
基隆潮藝術: 基隆老字號「象屋牛排館」|走過三十多個年頭,是大人小孩心中的深夜好味道
透過觀察漁船、漁港邊居民生活《五金學:正濱五金》將現有五金加以改良,做成可方便漁民掛漁網、等魚竿、浮球掛勾等新五金。 海風的鹹,乘著臺灣好行-濱海奇基線自臺鐵基隆站起,經中正公園俯瞰基隆市景,選在基隆小鎮散步漫遊套票和平島公園暫停,回到原住民文化會館(正濱漁港)。 藝術家從基隆汲取靈感,並使用在地物件創作,使「2020基隆潮藝術」像一面鏡子,讓外界看見基隆,也讓當地居民看見自己。 法國攝影師Claudine Doury目前正於威茲勒徠卡畫廊(Leica Gallery Wetzlar)展出她的三個系列作品。 該系列均以她的徠卡M6底片相機所拍攝,並提出了一些基礎性問題,探索了人與自然、記憶、稍縱即逝和過渡變遷、失去、改變和全新開始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