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間在歐洲盛行的一種藝術風格。 它產生在反宗教改革時期的意大利,發展於歐洲信奉天主教的大部分地區,以後隨着天主教的傳播,其影響遠及拉美和亞洲國家。 巴洛克作爲一種在時間、空間上影響都頗爲深遠的藝術風格,其興起與當時的宗教有着緊密的聯繫。 清唱劇:將宗教或史詩題材的歌詞譜曲,音樂形式包括獨唱、重唱、合唱和管絃樂,在教堂或音樂廳演出。 與歌劇不同之處在於清唱劇沒有複雜的舞臺裝置和戲劇動作表演。 受難曲:音樂形式與清唱劇一樣,在題材上集中於基督耶穌受難(釘十字架)的故事。
教堂藝術的主題、內容,不外乎《聖經》與教義的圖像化呈現。 全書似乎是以教堂承載的藝術內涵為經,再以基督中心的歷代藝術表現為緯來加以編織,後者包括了耶穌的降生、三王來朝、受洗、好牧人、登山變像、被捕、受難,以及全能者基督與最後審判。 另外,再加上各種類型的建築風格、畫風學派、鑲嵌藝術、雕塑、神聖幾何等等眾多主題為點綴,讓整本書的呈現有如結構嚴謹、內容豐富、色澤飽滿的藝術品! 從每個教堂藝術和主題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作者辛勤收集資料、多年鑽研的成果。 深具功力的文字解說,配合從遠到近、整體到局部的高解析度照片和教堂平面圖(示意圖),在在呈現相輔相成、美不勝收的結果。
巴洛克藝術: 風格概述
代表作有《在以馬杵斯喫晚餐》(1601,,倫敦國家畫廊)、《埋葬基督》(1604,梵諦岡美術館)、《水果籃》(靜物, 1596,46×64.5cm,米蘭,諳布羅西阿納美術館)、《酒神》(1597,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個性狂野、暴躁、易怒,命短,他要脫離陳規,重新思考藝術,風格上被稱為「自然主義者」。 雖然”巴洛克”直指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藝術作品,但其實巴洛克藝術家,與文藝復興的前輩相同,都很重視設計和效果的整體統一性,巴洛克風格以強調”運動”與”轉變”為特點,尤其是身體和情緒方面的,同時,巴洛克也是對矯飾主義的一種反動。 不僅在繪畫方面,巴洛克藝術代表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內涵也極為復雜。 但最基本的特點是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註重強烈情感的表現,氣氛熱烈緊張,具有刺人耳目、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意大利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3~1610),是巴洛克繪畫的先驅,作品的特色是利用光線以獲得畫面戲劇性的效果,也利用明暗表現法以襯託真實的空間感,並捨棄細節的描寫。
- 又為聖彼得大教堂設計了門前雙臂環拱形的廣場和柱廊(1657),使它成為西方最大的廣場建築之一。
- 1620年後,貝尼尼的雕塑逐步成熟,代表作是《保羅五世教皇》、《被劫持的普洛捨賓娜》、《大衛》、《阿波羅與黛芙妮》,及《聖德雷莎的狂喜》。
- 而視覺藝術,則如同一雙靈巧的推手,將晦澀的神學觀念予以簡單地視覺化,讓一代代信徒藉著閱讀這些雕刻或繪畫,天國的福音就這樣沒有阻礙的流傳至後世。
- 和聲:已形成了完整的以主、屬、下屬為中心的大小調功能和聲體系,利用不協和音作調性轉換並使和聲進行富有動力和情感色彩。
- 其樂器作曲較為幸運,出版過10集,當時深受歡迎,並多次印刷,可惜他所有的音樂手稿和印刷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轟炸中幾乎毀於一旦。
- 在這些經典名作前,時常震撼我的不再只是這些傑作,同時也是藏在作品背後的那位導演偉大的造物主。
而現代的阿格里真託則是西西里島上最有活力、最具進取心的小鎮。 海景名勝,兼而有之:陶爾米納Taormina,“如果有人只能在西西里呆一天,他問到:我該去參觀哪裡? 這個小村莊只是一個小小的景觀,但其中的一切都能夠讓你的視覺、精神和想象盡情沉溺,享受其中。 鹽湖邊:夕陽最美特拉帕尼Trapani,位於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島特拉帕尼省的首府特拉帕尼,曾處於迦太基到威尼斯的繁榮貿易網路的中心位置,這片彎月形的土地擁抱著美麗的海港,港口遊客往來眾多,交通甚為繁忙。 從這裡通向西西里,墨西拿Messina墨西拿是西西里島的門戶,經陸路通往歐洲大陸的必經之路。
巴洛克藝術: 音樂
但由於音樂的風尚迅速轉向為洛可可和古典主義風格,巴哈的復調音樂音樂被視為陳腐之物,其成就長時間未得到應有的評價,僅僅作為管風琴演奏家而聞名。 安東尼奧•盧奇奧•韋瓦第( Antonio Lucio Vivaldi ,1678-1741年),暱稱紅髮神父,是一位出生於威尼斯的神父和巴洛克作曲家,同時還是一名大師級小提琴演奏家。 他最主要的成就在於樂器協奏曲(特別是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還有聖歌和歌劇。 約翰•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1653-1706年),德國著名巴洛克作曲家、管風琴家,先後曾在許多地方擔任過管風琴師的職位。 帕海貝爾在西洋音樂史上經常被忽略,事實上他的作品曾對巴哈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因為他是當時最偉大的風琴作曲家,而巴赫的哥哥就曾在他門下學習。 巴洛克藝術 一六二二年,魯本斯開始為巴黎的盧森堡宮製作著名的「瑪莉.麥第奇的生平」二十一幅的系列作品,這系列的連作,長期以來被認為是魯本斯作品的精華,現在在巴黎盧浮宮,特闢魯本斯專廳展出,遊盧浮宮千萬別忘記前往參觀。
- 其中最重要的要數閹人歌手,一些在青春期之前做過閹割手術的男性歌手。
- 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建築物,層次豐富,立體感很強,光影變化劇烈,風格剛勁有力,洋溢著英雄主義精神,同他的雕刻和繪畫風格一致。
- 他的音樂以協奏曲最著稱,總共寫有約500首,其中以小提琴和巴松管最多。
- 巴洛克風格雖然產生於義大利,卻在法國發揚光大,當時法國正處於“太陽王”路易十四統治的時期,法國成為歐洲大陸執牛耳者,國力處於鼎盛時期。
- 文藝復興意味 著平衡、適中、莊重、理性與邏輯;而巴洛克卻意味著運動、追求新奇、熱中於無窮、不安和對比、以及各種藝術形式的大膽融合。
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 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義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羅馬耶穌會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龕,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 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 教堂立面借鏡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翡冷翠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 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採用了倚柱和扁壁柱。
巴洛克藝術: 巴洛克藝術特點
為配合展覽,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跨學科研究)兼創意藝術學院創院院長潘明倫教授為精選展品編製巴洛克音樂及聲音景觀,為藝術欣賞添上聽覺元素,引領觀眾走進巴洛克的藝術世界。 巴洛克藝術 藝術館亦邀請了三位本地藝術家透過不同媒界的創作,回應巴洛克大師的作品,共同為展覽注入香港視點,讓觀眾享受一場穿梭於古今之間的藝術體驗。 巴洛克藝術2025 洛可可藝術主要是指在法王路易十五時代(1715 年以後)的一種室內裝飾風格:常使用C形、S形曲線或漩渦狀花紋是其特色。 要解釋什麼是「數字低音」,可以先想像一下時下年輕人唱歌時用吉他伴奏的情形。 或許有人曾注意到,在他們唱歌的歌本上,除了旋律的簡譜外,還有一些供吉他彈奏的和絃記號,這些記號的運用和巴洛克時期的「數字低音」在概念土是一樣的。
巴洛克藝術: 巴洛克風格是什麼?裝修特點說明,有效果圖!
不規則纏繞的華麗鑽石項鏈,極具浪漫情懷的心型,閃耀著晶瑩透亮的光芒,獨特之處在於每一顆心型都呈現出完美的切割形狀,處處流露奢華與迷人的氣質。 除了建築和雕塑和繪畫之外,巴洛克傢俱無疑是巴洛克藝術最市民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了。 巴洛克藝術2025 第三種是在科學發展和對地球進行探索的影響下,對大自然產生了新的興趣。
巴洛克藝術: 風格評價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衝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嚮往自由的世俗思想。 義大利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3~1610),是巴洛克繪畫的先驅,作品的特色是利用光線以獲得畫面戲劇性的效果,也利用明暗表現法以襯託真實的空間感,並捨棄細節的描寫。 雖然“巴洛克”直指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藝術作品,但其實巴洛克藝術家,與文藝復興的前輩相同,都很重視設計和效果的整體統一性,巴洛克風格以強調“運動”與“轉變”為特點,尤其是身體和情緒方面的,同時,巴洛克也是對矯飾主義的一種反動。 巴洛克藝術2025 不僅在繪畫方面,巴洛克藝術代表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內涵也極為複雜。 但最基本的特點是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注重強烈情感的表現,氣氛熱烈緊張,具有刺人耳目、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作為一門難以形狀的藝術領域,如同文藝復興的音樂落後於繪畫與建築,巴洛克的音樂也落後當時代其他藝術領域有50~70年的時間。
巴洛克藝術: 巴洛克藝術
建築師: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巴洛克藝術 Wren, 1632 ~ 1723﹞ 克里斯多佛‧雷恩是一位實際卻又富有實驗性的建築師,他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在巧妙多變的教堂設計中非常明顯。 基本上,他的設計合乎實際需求,氣勢莊嚴而沒有壓迫感,他以極節制的手法,表現建築的基本線條和室內空間,將古典宗教精神與豐繁的巴洛克完美融合。 西班牙在十七世紀,由於航海事業的發達,建立強大的艦隊,成為歐洲的強權。
巴洛克藝術: 巴洛克式的自由
法國歌劇是十七世紀從意大利傳入後,立即帶上了法國化特徵:重視宣敍調,在其中突出了法語特有的韻律和節奏感;在歌劇中加進大量舞蹈場面;舞臺裝飾極為華麗,表現帝王生活的氣派;歌劇序曲採用與意大利相反的速度安排:慢——快——慢。 奠定了法國歌劇形式的是原籍意大利的呂利(Lully,1632-1687)。 作有大量歌劇和古鋼琴作品,但更重要的是在1722年發表了《和聲基礎理論》,為現代和聲理論奠定了基礎。 巴洛克藝術 路易十四風格,即“王室官方風格”,可以説是意大利巴洛克的一種古典化翻版,普桑是法國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作品高雅、嚴肅、合乎邏輯、有條不紊,因而忠實體現了古代藝術風格,形成法國巴洛克的特點。 他在創作中常常借用希臘羅馬的歷史和神話題材為路易十四歌功頌德。
面料雖然不是典型的浮花錦緞,卻採用光滑輕盈的紗綢,彰顯別具一格的奢侈感。 色彩上,香檳色、米白色都不再獨領風騷,取而代之的是艷麗的桃紅色,配以荷葉邊領口的奶白色針織外套,優雅矜持又不失俏麗可愛。 另外還有魯本斯Rubens、林布蘭特Rembrandt、維拉斯奎茲Velazquez和威梅爾Vermeer等知名藝術家。 於18世紀,巴洛克藝術才被更優雅及精緻的洛可可藝術RococoArt所取代。 而且,當時的16世紀到18世紀裡依然是君主專制時代,各國因領土問題而戰爭,於是纔有一項「英法百年戰爭」出現。 仿巴洛克的提胸和束腰,層層疊疊的裙擺,在細節上將繁複且精細的做工體現得淋漓盡致,再融合現代流行剪裁與時尚元素,像蝴蝶結、褶皺等,創造出亦古亦今的別樣風格。
巴洛克藝術: 巴洛克藝術(二)卡拉瓦喬
巴洛克晚期的詠嘆調被作曲家賦於了深刻的音樂性,優美流暢的旋律對觀眾有很強的感染力。 當演員面對觀眾,抒發被塑造人物的情感時,所有的情節都停頓下來,演員盡情展示他們的聲音技巧。 巴洛克晚期詠嘆調的典型形式為ABA結構,被稱為返始詠嘆調。
巴洛克藝術: 巴洛克藝術評價
電影裡的妝髮造型雖然融入了現代流行,但整體還是遵從當時巴洛克式風格的前衛時尚,所以我們可以在裡頭看到誇張的髮型和頭飾。 其中有一段導演還特別安排女主角以超誇張的髮型問:「這沒有太超過,對吧?」(It’s not too much, is it?)對這樣的流行時尚做了詼諧的戲謔。 但這一點也不超過,因為歷史上真的就是如此,我們從尚. 辜帝-達辜第(Jean-Baptiste-André Gautier-Dagoty)的瑪莉. 巴哈是所有後世音樂家一致推崇的人物,因此,被尊稱為「音樂之父」,給予近世音樂強烈而深遠的影響。 有些人一直在高聲疾呼「回到巴哈」,此事正像基督徒在聖經中發現無數信仰的經文那樣,充分流露「巴哈是一切音樂的根源」的想法。
有些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意大利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3~1610),是巴洛克繪畫的先驅,作品的特色是利用光線以獲得畫面戲劇性的效果,也利用明暗表現法以襯托真實的空間感,並捨棄細節的描寫。 他對自然的態度是直觀的,以粗野或純樸的市民爲模特兒作肖像畫。 代表作有《在以馬杵斯喫晚餐》(1601,,倫敦國家畫廊)、《埋葬基督》(1604,梵諦岡美術館)、《水果籃》(靜物, 1596,46×64.5cm,米蘭,諳布羅西阿納美術館)、《酒神》(1597,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個性狂野、暴躁、易怒,命短,他要脫離陳規,重新思考藝術,風格上被稱爲「自然主義者」。
巴洛克藝術: 巴洛克藝術特點
巴哈一族人的音樂傳統,在巴哈身上,把精髓都凝聚了。 他的音樂,雖然是極高度的對位法音樂,但有無窮無盡的變化,由他開拓的新路,至今仍使後人驚嘆不已。 巴哈取用二十四種不同的大小調,並在曲中進行許多轉調,一連寫作兩卷「平均率鋼琴曲集」,證明用平均律樂器,能彈奏所有的調子,而且在曲調中轉調,也不曾覺得音程有不自然之處。 爲了回應當時興起的宗教改革,教會在特倫託會議上決定藝術應當直接地充滿感情地表達宗教主題。
巴洛克藝術: 義大利有個小島叫西西里,這裡簡直應有盡有~
項目場地位於墨西哥普埃布拉市旁邊的一個公園邊上,博物館將用來展示巴洛克藝術作品,從繪畫、雕塑、時裝到建築、音樂、戲劇、文學和美食。 洛可可的建築外觀,與巴洛克的建築相近,著重內部繁複的裝飾。 雕刻則與傢俱等成為室內裝飾的一部份,缺乏獨立的機能。 繪畫方面以風俗畫為主,用色清淡、甜美,充滿了幽雅、華麗的感覺;描繪的題材,除了豪華的貴族以外,尚有肖像、風景、神話以及平民生活。
巴洛克藝術: 巴洛克的先驅──米開朗基羅
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德國作曲家,與 J.S.巴哈同年出生,是巴洛克時期並列的兩位偉大音樂家,也是十八世紀的歐洲樂壇最偉大的兩位風琴演奏家。 韓德爾的父親以理髮為業,原本希望韓德爾修習法律,但韓德爾自小喜好愛音樂,7歲時便能演奏風琴。 巴哈被尊稱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洛克藝術: 巴洛克藝術的特點有什麼?
巴洛克建築風格也在中歐一些國家流行,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 17世紀下半葉,德國不少建築師留學意大利歸來後,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築風格同德國的民族建築風格結合起來。 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築藝術成爲歐洲建築史上一朵奇花。
再現性藝術 再現藝術指將客觀社會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真實地再現在作品中的藝術。 所謂“再現性”是指物體藝術、地景藝術、裝置藝術,具有客觀的再現性或直呈性,是隨手拿來的… 把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畫成平面圖,其共同特點是正方形、圓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築的典型特徵是橢圓形、橄欖形以及從複雜的幾何圖形中變化而來的更為複雜的圖形。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藝術創作博士,美國芳邦大學藝術碩士,義大利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素描研究中心進修,加拿大安大略藝術學院藝術創作碩士。
文藝上的名家如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繪畫上有魯本斯,倫勃朗等,影響都極深遠。 也在這時期,歐洲向外擴張殖民,漸漸佔據了世界文明的中心。 為了回應當時興起的宗教改革,教會決定藝術應當直接地充滿感情地表達宗教主題。 當時的貴族認為,具有戲劇性的巴洛克建築和藝術,是一種傾倒其賓客並表達勝利、權利和控制的一種手段。 帶有前庭、大樓梯和豪華的會客室的巴洛克宮殿為之興建起來。 法國皇家藝術學院專門培養藝術人才,巴洛克時代(一六零零年至一七五零年)到了後期,國際的藝術中心逐漸從意大利移轉到法國,藝術學院可謂功不可沒。
巴洛克式傢俱傳入法國後﹐發展成一種既豪華又獨特的法國巴洛克傢俱﹐稱為路易十 四式傢俱。 文藝復興以來的藝術家們往往強調作品的均勻、靜雅之美,在用光上亦是如此,很多中長調、高調的作品給人以光線平和的觀感。 而卡拉瓦喬藉助運動或姿態變化的人物,以誇張而集中的光照方式,將主要光線集中於主體人物身上而讓畫面其他部分籠罩在較暗的氛圍中,以濃厚的明暗對比手法在畫面中營造出一種強烈的舞臺劇氣氛。 同時,在油畫技巧上將來自於提香時代的深底上坦培拉提白技法予以簡化和發揚。 18世紀上半葉,奧地利許多著名建築都是德國建築師設計的。 如維也納的舒伯魯恩宮,外表是嚴肅的古典主義建築形式,內部大廳則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風格,大廳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頂和拱頂滿布浮雕裝飾,是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產物。
這種風格於1600年左右起源於義大利的羅馬,隨後便散佈到歐洲的大部分地區。 巴洛克風格傢俱的主要特色是強調力度、變化和動感,沙發華麗的布面與精緻的雕刻互相配合,把高貴的造型與地面鋪飾融為一體,氣質雍容。 巴洛克藝術 強調建築繪畫與雕塑以及室內環境等的綜合性,突出誇張、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覺、幻想的特點。 甚或使用各色大理石、寶石、青銅、金等裝飾華麗、壯觀,突破了文藝復興古典主義的一些程式、原則。 在音樂表現形式方面,巴洛克時期要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體裁豐富的多。 皇室以及貴族對音樂的需求,促使許多巴洛克音樂家開拓出很多新的音樂表現形式,歌劇的興起(並不是起源,歌劇的起源要追述到更久之前)便是最為突出的一點。
巴洛克藝術: 文藝復興時代(廿九) 文藝復興的巔峯(十) 巴洛克藝術(Barocco) /韋瓦第(Vivaldi) /巴哈(Bach) /韓德爾(Handel)
雖然雷恩沒有去過羅馬,但他和義大利建築師博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一樣,在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 Cathedral﹞ 的中央設計一個巨大的圓頂,兩測是華美的塔樓,中央大門入口則是神殿面貌的展現。 從16世紀末、17世紀初開始,這種氣勢宏大、富於動感的藝術便開始從意大利的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等地很快遍及歐洲,人們稱它為「巴洛克」(Baroque)。 這個詞來源於葡萄牙語「barroco」,原意為「形狀不規則的珍珠或石頭」,故而有別於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作品強調靜謐、均衡的風格。 雕刻家: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 1598 ~ 1680﹞ 貝尼尼是巴洛克時期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刻家與建築師,生於那不勒斯﹝Naples﹞,父親是佛羅倫斯人,也是一位矯飾主義的雕刻家。
十七世紀歐洲強權擴張,掠奪海外殖民地累聚鉅富,生活上提倡豪華享受,因此對建築、音樂、美術也要求豪華生動、富於熱情的情調。 巴洛克藝術不排斥異端的感官喜悅,亦忠實於基督教的世界觀,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藝復興”。 建築,是視覺藝術中極特殊的一種類型,更甚者則為教堂藝術。 顧名思義,教堂藝術所涉略的不僅是教堂建築的結構與設計,還含括了平面(如壁畫、鑲嵌畫等)與立體藝術(如雕刻、講臺、用器等)的表現。 它彙集了視覺、聽覺(如頌讚詩歌及餘響)、嗅覺(儀典中的燃燭或香爐之氣),甚至觸覺(空氣的冷暖與隙風)於一身;豐富的媒材特質(木、石、玻璃等)、空間格局、採光挑高與動線的開展等,共同交織出複雜深刻的空間經驗。 的確,在十九世紀華格納(Richard Wagner)提出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 Synthesis of arts)理念之先,教堂藝術早已實踐此種精彩表現千年有餘。
畫師常把背景延伸至城市的拱門和街道,觀眾的視閾可拓寬至遙遠的地平線。 同時西洋管絃樂器也在巴洛克時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小提琴的出現、撥絃古鋼琴的成形都爲巴洛克音樂提供了更豐富的表現力;其他樂器的發展也使得某些特定風格的巴洛克音樂其配器得以朝着多元化、大規模的方向發展。 不過諸如管風琴、羽管健琴、維奧爾琴這類頗具歷史的古樂器依然被廣泛使用。 又爲聖彼得大教堂設計了門前雙臂環拱形的廣場和柱廊(1657),使它成爲西方最大的廣場建築之一。 強調光線:設計一種人爲光線,而非自然的光,產生一種戲劇性氣氛,創造比文藝復興更有立體感、深度感、層次感的空間。 巴洛克藝術 不拘泥各種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界線,將建築、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融爲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