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水〈水牛羣像〉:翻製品,原作為文化部列冊國寶,典藏於臺北市中山堂。 每日將指派專人收取電子信箱郵件,並依照您的問題進行分類處理,網站操作技術問題預計3個工作日之內回覆,其它問題將視複雜程度盡速辦理。 國立臺灣美術館2025 歡迎您使用本信箱,為維護陳情人及被陳情人權益,避免浪費行政資源,請您務必填具真實姓名及聯絡方式作為受理依據為能盡速瞭解您的寶貴意見,意見內容請盡量清楚明確說明。 此外,美術館前景緻優雅的美術園道和綠園道,隨處可見歐風建築和日式庭園造景,兩側開設了許多具有獨特風味的餐廳與咖啡館,結合創意和異國佳餚的視覺與味蕾感受,置身其中立即讓人忘卻城市喧囂。
- 各檔展覽皆可透過專業的導覽解說員,陪伴觀眾從導賞中獲得多元的藝術知識。
- 本館展覽空間共分為三樓層,展示內容以建構臺灣藝術史為核心目標,辦理研究型主題展及資深藝術家個展,聚焦臺灣藝術歷史發展與多元觀點的研究成果,以呈現本館擁有豐富的臺灣現、當代藝術典藏。
- 此外,亦辦理臺灣美術之各類學術活動,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參與,提出深化且多元的研究觀點。
- 寒假親子活動/文玩再現:紙質工作坊 藝術家的創作,除了理念與表現形式外,使用的媒材也各有所長與偏好。
- 李永得指出,總統蔡英文「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以本土主體性論述臺灣藝術史,促成越來越多的前輩藝術家作品捐贈國家典藏,共同豐富臺灣美術史篇章。
- 此外,美術館前景緻優雅的美術園道和綠園道,隨處可見歐風建築和日式庭園造景,兩側開設了許多具有獨特風味的餐廳與咖啡館,結合創意和異國佳餚的視覺與味蕾感受,置身其中立即讓人忘卻城市喧囂。
- 服裝很奇妙,它是我們的第二層皮膚,是我們的保護,甚至是盔甲,卻也可以變成我們體驗不同角色的投射想像。
2012年5月21日,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改隸國立臺灣美術館。 1981年5月6日,由漢寶德主持評審會議,結果由太嶽建築師事務所(郭基一)取得設計權,建築工程則由臺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辦理。 若經查證資料明顯不完整或資料不全、不實,或不符合「行政程序法」規定者,將不予處理。 您所填寫的資料依個人資料保護法及相關規定,不對外公開或作為其它用途,僅提供承辦單位業務使用。 此外,針對12歲以下孩童閱讀需求,特別規劃兒童繪本區,營造一個以「美術」為特色,彰顯繪本與藝術特質的閱讀空間,希望藉由繪本的故事性鋪陳,引領孩童欣賞繪本的藝術語彙,培養孩童美感認知與閱讀習性,期待文化藝術的種子永續深耕。
國立臺灣美術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對象費用:一般民眾/免費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2020金鼠報喜˙國美報春趣」系列活動: 名稱 時間 … 本館展覽空間共分為三樓層,展示內容以建構臺灣藝術史為核心目標,辦理研究型主題展及資深藝術家個展,聚焦臺灣藝術歷史發展與多元觀點的研究成果,以呈現本館擁有豐富的臺灣現、當代藝術典藏。 此外,亦持續辦理國際性大型雙年展、當代藝術特展及國際交流展等,期以展現全球藝術發展趨勢與多元型態創作,創造臺灣在國際藝文視野之話語權。 各檔展覽皆可透過專業的導覽解說員,陪伴觀眾從導賞中獲得多元的藝術知識。 策展人葉廷皓、邱誌勇表示,這次的9件作品皆是利用「寫程式」,而非傳統透過繪圖創作,利用演算法抓取各項資料變成易閱讀以及易觀看的策展作品。 今年有6組臺灣藝術家及3組國外藝術家展出,在影像與聲音方面有諸多亮眼表現,「這次作品多在戶外展出,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即便在每天國美館閉館期間,也可前往欣賞作品。」國美館館長廖仁義道。
歲,就為臺灣創造一個幾乎是可以代表臺灣精神,不可取代的重要文化資產〈甘露水〉。 國立臺灣美術館 第二個要感謝張鴻標醫師,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勇敢的守護著〈甘露水〉。 第三個要感謝張氏家族,這幾十年來他們忍辱負重、默默保存〈甘露水〉。
國立臺灣美術館: 導覽
為開拓各種新興科技議題的討論和探索,本館積極建置符合科技趨勢的創新展演實驗場域。 建置「U-108 Space」,結合5G技術、沉浸式視覺/聽覺共演、虛實整合的全沉浸式複合式空間,提供藝術家發展數位展演作品及跨領域藝術發表;增設「漂浮島城VR藝廊」,打造為全臺第一座藝術VR常設體驗空間。 〈光的時間量子〉帶來多頻道的音像畫面,營造聲歷其境的體驗,作品中畫面生成是透過重疊不成律的音符,以及複節奏的音樂結構、顆粒合成、大量處理影像紋理,並利用點雲技術來創造3D模型並營造出一種具有迷幻氛圍的視聽體驗。 同時以即時生成演算和即興隨機的技巧,在視覺畫面和聽覺體驗間建構出更多不同的可能。 國立臺灣美術館 國立臺灣美術館 27組表演團隊帶領你走進東臺灣的山海風土邁入第三屆的2022年花蓮城市空間藝術節即將登場,年度主題「內行花蓮」透過土地、族羣、產業生活、文化技藝與信仰五大面向,串起探索城市的「內行路徑」,並同時打造兩大舞臺,號召在地27組表演藝術團隊。
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感謝這幾十年來,臺灣人民及臺灣政府,還有臺灣藝文界的學者專家,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在今天見證了黃土水,他在〈出生在臺灣〉的文章所寫「文化的福爾摩沙時代的來臨」,也許今天就是因為這個時代的來臨,〈甘露水〉才會出現,所以〈甘露水〉的出現不是任何人的功勞,而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 陳彥斌Fangas Nayaw,〈亞人阿咪使〉,2022,複合媒材裝置暨行為演出,尺寸依場地而定。 創作者須在計畫書內提出具創新概念及實驗性之藝術創作計畫,並呈顯其提案對臺灣數位藝術及跨域藝術發展的意義。 黃土水參加帝展的前後,日本有位雕塑家北村四海,都用大理石作為材料,我推測黃土水可能受他的影響。
國立臺灣美術館: 歷史
除了展覽,還有國際論壇與工作坊談論5G世代的展演及應用,也探討科技藝術的永續經營及公共化議題,帶領民眾自展覽中瞭解科技藝術的重要性。 這次作品多在戶外展出,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即便在每天國美館閉館期間,也可前往欣賞作品。 本館設有資料中心,為美術專門圖書館,館藏範圍以藝術相關之圖書、期刊、電子資料庫、多媒體資料為主。 開館以來不斷累積各項美術資源,近來更積極徵集臺灣美術文獻,是國內研究臺灣美術發展史最重要的資源中心。 資料中心主要服務項目包括:書刊開架閱覽、網路資源服務、美術參考諮詢、資料複印服務、館藏資源指引、多媒體資料觀賞,及文獻傳遞服務等工作,提供深度內涵與友善分享的知識服務品質。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即日起至2023年2月5日在國立臺灣美術館戶外廣場展出,由策展人葉廷皓、邱誌勇策畫,邀請臺灣藝術家王連晟、吳秉聖、張欣語、貳進、蔡宜婷、蔡寧與404N.F,以及國際藝術家查克・利伯曼(美國)、笠原俊一/神田竜/比嘉了(日本)、尤里・勒赫(烏克蘭/西班牙)一同參與。
國立臺灣美術館: 典藏研究
館內圖書資料中心、影音藝術廳、影音平臺、教師資源室等學習及休閒空間,讓觀眾透過多元形式親近藝術、探索藝術。 另有專為親子設置的兒童繪本區和兒童遊戲室,讓孩子在歡樂的學習環境中體驗玩中學、學中玩的手作互動。 數位藝術方舟與資訊轉運站等空間,則讓民眾體驗數位藝術,感受到科技與人文結合的新世界。 2019年1月7日,原國立臺灣博物館執行部分業務移撥至國立臺灣美術館,由國美館成立「國家攝影博物館籌備小組」。
國立臺灣美術館: 高雄藝術家陳水財、倪再沁、李俊賢與蘇志徹 溯島而遊回家鄉 高美館《島嶼溯遊:「臺灣計劃」三十年回顧展》精彩呈獻
今年重頭戲之一即是來自烏克蘭/西班牙跨領域數位藝術家尤里. 勒赫與臺灣藝術家吳秉聖的跨國連線5G異地共演,跨國共製的〈光的時間量子〉於U-108 SPACE環形的場域展演,該場域打造環景影音高畫質同步融接系統,導入高畫質及16.2聲道環繞聲場,能進行5G高速、大量數據運算,是國內獨一無二的沉浸式影音複合空間。 兩人共創的〈光的時間量子〉帶來多頻道的音像畫面,營造聲歷其境的體驗,作品中畫面生成是透過重疊不成律的音符,以及複節奏的音樂結構、顆粒合成、大量處理影像紋理,並利用點雲技術來創造3D模型並營造出一種具有迷幻氛圍的視聽體驗。 同時以即時生成演算和即興隨機的技巧,在視覺畫面和聽覺體驗間建構出更多不同的可能,這次演出也是U-108 SPACE成立以來,同時結合視覺與聽覺共演,更是目前為止最遠距的臺灣/西班牙跨國連線,相當具有指標性。 國美館表示,今年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以「數據光景」為題,邀請擅長創意程式設計、實驗聲響與表演藝術的新媒體藝術創作、教育者葉廷皓,以及現任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暨所長暨新媒體藝術策展人、評論與評審邱誌勇擔任共同策展人,以「數據光景」為題,分別展開3大展覽主題,包括「數據運算介入」、「感官資訊轉換」、「5G即時交流」。 今年以「數據光景」為主題,透過不同場域安排展現作品特色。
國立臺灣美術館: 參觀資訊
第二個我們將以黃土水做為一個標準,繼續擴充、整理國美館的典藏經典,我們的努力希望能夠延伸到臺灣美術史上,曾經以他們的才華證明臺灣人創造力的這些偉大藝術家。 廖仁義強調,本項計畫的完成,首先感謝藝術家創作偉大的作品充實這個世界,其次感謝藝術家的家屬,因為他們的支持,成就藝術家創作出豐富的作品,更要感謝文化部、藝術史學家、評論家,還有國美館歷任館長的支持,一捧接一棒的努力。 國立臺灣美術館 國立臺灣美術館 我常夢見藝術家督促追趕我,我也自我督促希望將更多藝術家的故事呈現出來,今年度計畫的完成,我也深感榮幸,放眼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累積這麼多的美術家叢書及紀錄片。
國立臺灣美術館: 數據光景―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展覽資訊
為了讓參觀民眾能夠輕易找到這件作品,〈甘露水〉規劃展示於美術館大廳入口右側,並特別為它設計獨立的展示空間。 觀眾除了能以各種角度欣賞作品,國美館也保留該一空間的玻璃隔窗,讓觀看的視覺可以延伸到美術館園區的寬闊視野。 美術館大廳的另一側,也是黃土水的作品〈水牛羣像〉,這兩件黃土水經典作品共同展示於國美館大廳,既是對於黃土水的推崇,也宣告著國美館致力於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決心。 〈鼠藝登新〉認識版印年畫學習體驗活動 本館為防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疫情之需,預定於109年2月1日及2月22日下午辦理之【鼠藝登新–認識版印年畫體驗活動】停止辦理。 活動介紹 在傳統的社會裡,年畫是農曆春節家家戶戶除舊佈新時,被用來張貼在門窗上趨吉避兇的應景裝飾。 最早的年畫多為木刻水印為主,常見的是線條的單純、鮮明的色彩與熱鬧的畫面,題材多為五穀豐登、春牛、嬰兒、風景、花鳥等為內容,具有吉祥歡樂及避邪祈福的特性,是廣受大眾喜愛的民俗藝術。
國立臺灣美術館: 「ONE ART Taipei 2023 藝術臺北」第五屆展商名單公佈!集結全球68間畫廊參展,十大亮點作品搶先看
時至今日,因居家環境已有所不同,年畫的需求與運用日漸式微。 為保留這項傳統文化資產的延續「中華民國版印年畫徵選活動」於民國74年起開辦,迄今已邁入第35年,隨著時代環境的改變,版印年畫的意象與表現已從應景裝飾的需求邁向運用各式版畫技巧,表現兼具傳統文化與當代創意形式的版畫創作了。 為了讓親子認識年畫的緣起與演進,於本屆年畫展覽期間劃〈鼠藝登新〉認識版印年畫學習體驗活動一式,除進行展覽導賞外,同時帶領親子透過凹版技法的運用與製作,親自體驗版畫技巧運用於年畫引喻與文化意涵的饗宴。
《學美之旅:用心看見美,生活即詩境》就是在這樣的寫作背景下,加上作者近年的美感學習心得,重新審視修整文字,構成本書的主要結構和內容。 作者希望經由書中的文字及影像紀錄,帶領讀者走訪臺灣這座美麗島嶼和其它國家的不同角落,分享他所接觸到的可愛人物﹑體驗到的美好事物,培育每一位讀者的生活美學思維,打開五感,體會生活中的美,讓每個人都能擁有一雙隨時隨地可以發現美的眼睛,用心觀看當下﹑細細體會周遭。 書中提及的每一個地方,呈現的都不只是地方創生的動態節奏,更是一堂生活中的美感課。
2021年4月20日,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正式成立,臺中辦公室設於國美館內、臺北館設在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庫擴建工程」開始規劃、設計、監造案的發包(2007年動工,2008年停工)。 藝術家梁秀中提及,她在師大教書多年,默默耕耘從事繪畫及教學。 在從事創作中,「最重要的是不忘初衷」,因為藝術的真善美中,「真」是最重要的。 外側園區在主館東側、英才路側門小山坡上,設有一處「碑林廣場」,專門蒐集臺灣先賢已故書壇元老及臺灣當代書壇耆宿之手澤墨蹟、書法精品,再以現代吹沙技術精工鐫刻,呈顯原有墨韻風貌,集各家真蹟於一處,益增碑林之美感。
國立臺灣美術館隸屬文化部,是臺灣唯一的國家級美術館,也是目前亞洲最大的美術館之一,地處於臺中市中心點,交通便利,館佔地約三公頃,於1988年開館使用。 國立臺灣美術館周邊景點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美術園道商圈、草悟道等知名景點,特殊的藝術氛圍帶動附近的藝文與商業活動,形成充滿文藝氣息的生活圈與觀光遊憩區。 為強化臺灣美術主體價值,建構美術史發展脈絡與詮釋體系,本館每年皆規劃臺灣藝術主題展,除介紹本館重要典藏作品,亦爬梳臺灣美術脈絡、創作思維及發展趨向。 此外,亦辦理臺灣美術之各類學術活動,邀請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參與,提出深化且多元的研究觀點。 此外,為搭建跨國界、跨領域的交流界面,拓展美術研究的視野,亦結合本館重要國際展、主題策劃展、雙年展等活動,舉辦學術性研討會、論壇或座談會,以建構與國際相關專業機構、美術館、學術社羣、藝術家之交流對話空間。
國立臺灣美術館: 出版品
國美館指出,兩項出版計畫在嚴謹的學術研究基礎下,以學理兼具、平易近人的筆調,將繁複的史料轉化成生動的文字和影像,滿足學習、閱聽、推廣等需求,呈現這些開拓臺灣美術視野、創作不輟的優秀美術家們的不凡人生。 這些美術家透過油畫、陶藝、漆藝、雕塑、壓克力、水彩、水墨、版畫,乃至藝術行動等多樣的媒材與創作形式,延續珍貴的藝術傳統,並持續開創新猷,與國際現、當代藝術脈動接軌。 藝術家郭敬耘「克里奧化身體―2022 版」源自2016年起藝術家因自身移居經驗發展出的工作方法「微型採礦」-採集當地可以取得的土壤生產能符合自己文化儀式的情感物件,透過物件的儀式性使用探討移居者自我文化認同實踐。 藝術家將以茶席邀請觀眾身體一起演繹採礦物件,創造異質文化揉雜後趨向認同的儀式,並於表演後邀請學者餘舜德對談「克里奧性V.S身體感的探索」讓觀眾進一步探索身體與文化之間的關聯。 同樣對身體與所在環境的觀察回應,藝術家陳彥斌Fangas Nayaw「亞人阿咪使─蹤跡 移動行為展演」藉由自由移動的跑酷表演者,於美術館中四個畸零空間的作品放置處移動,貫穿美術館中的公共路線。 過程中將以緩速進行,觀眾可於公眾通道步行跟隨觀賞,體會身體與環境之間的應對變化。
國立臺灣美術館: 教育活動
二、徵募對象 (一)年滿18歲以上志願參與且具服務奉獻熱忱,能依排定時間到館服務,服務期間至少可達一年以上。 三、徵募程序 (無法配合下列時間者請勿報名) (一)報名:自109年1月1日至 2月15日止以網路報名。 (通過書面審查) (三)講習: 1.全體新志工基礎訓練暨實習講習:109年 3月21日及22日(週六、日)共二天。 (四)實習:109年3月24日(週二)至6月14日(週日),共12週(含實習考評)。 國立臺灣美術館(簡稱國美館)是中華民國唯一的國家級美術館,位於臺灣臺中市西區。 1988年開館時為「臺灣省立美術館」,隸屬於臺灣省政府,1999年實行精省後,改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中華民國文化部),並改為現名。
即日起展出至2023年2月5日的光影藝術展,以《數據光景》為主題,邀請美國、日本、烏克蘭與臺灣等地的藝術家,透過不同場域的規劃與安排,展現各作品特色。 而這次的展覽最大亮點,是民眾可以直接走進作品,透過身體姿態或是用手機傳輸的方式,與作品互動,體會作品所帶來的聲光音效。 臺灣部份共6組參展作品,其中5組更是全新創作,包含由臺北美術獎首獎藝術家王連晟、跨域藝術團隊404N.F、裝置創作者張欣語、蔡寧帶來結合燈光、聲光與體感互動的大型戶外裝置作品;利用5G低延遲特色創作的,包含新生代藝術家貳進的互動地面投影作品,以及吳秉聖與尤里. 作品常見於國內外燈節的蔡宜婷,曾於2021年參與過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這次也再次參展。 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熱鬧開展,即日起至2023年年2月5日在國立臺灣美術館戶外廣場展出,超過九組國內外藝術團隊打造絕美影像。
被視為文房四寶之一的“紙”因當代藝術的出現與興起,其運用與詮釋有了更豐富的表現。 時至今日“紙”除了以書畫形式繼續承載文化的傳統外,當今對“紙”的關注已從材料特性邁入尋求與其他元素融合的可能,其運用也從平面展向立體與空間裝置的表現。 為讓親子認識有關紙質世代意義與形式轉換的議題,寒假期間規劃包括「紙張源流」與「紙張運用」概念與實作之「文玩再現:紙質工作坊」,以期引導親子從紙質的認識與比較、加工箋紙認知與理解等單元,開啟關於紙質本質、特性、獨特與創作運用的實驗。 美術家傳記叢書」與「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的出版,體現國美館對於藝術家創作經歷與美術成就蒐集整理的不遺餘力,也落實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的政策精神,為臺灣美術史料建構深厚的基礎。 兩項出版品將廣為贈閱給各大藝文機構,包含圖書館、文化與駐外機構、附設美術班的中小學及大專院校等單位,發揮藝術走入社會、落實全民美學的功能性,讓藝術家的生命故事與國人的日常生活相互輝映。 未來也將持續挹注資源使這兩項計畫延續發展,使臺灣獨特、生機蓬勃的創作能量持續滋潤文化地景,共同創造與時俱進、延綿不絕的藝術發展生態。
國立臺灣美術館: 臺灣博物季刊
一座自園區延伸入內貫穿美術館南北的中央空橋,劃分為東區及西區,西區為A、B型展覽室,東區為C、D、E、F型展覽室。 展覽空間包含A至F型展覽室、美術街、資訊轉運站、數位藝術方舟-數位創意資源中心等。 在展覽空間的使用上,一、二樓為特展區,三樓為臺灣美術典藏常設展,F型展覽室則以捐贈展為主。 橫跨東西兩域的「美術街」空間、竹林內廳及下凹庭園的廣場可作多重組合的變化,提供跨領域的展演場域。 國立臺灣美術館 內有專題展覽室、360度環場廳、繪本館、兒童遊戲室、數位藝術方舟、影音平臺、影音藝術廳、圖書資料中心、教師資源室以及古典玫瑰園、春水堂、美術館精品店等空間。 國美館有系統策畫以臺灣美術發展為主軸的各類型展覽,同時致力於國際文化藝術交流。
國立臺灣美術館: 服務設施
本館服務對象包括個人、家庭、學校與各式機構團體(含偏遠地區學校及弱勢團體)等。 國立臺灣美術館 觀眾除可以參觀展覽外,更可以透過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與學習資源,進一步認識美術館的展覽與藝術作品,如:專題講座、研討會、工作坊、教師研習、人員導覽及語音導覽等,大門廣場及園區亦不定時規劃各類推廣活動,提供觀眾休閒時更多親近藝術的機會與可能性。 感謝張鴻標醫師家族幾十年為國家妥善保存,以及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率領的藝術史學者團隊鍥而不捨地讓〈甘露水〉重見江湖,並先後於北師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於今日正式入藏國美館成為鎮館之寶,未來〈甘露水〉將成為國美館的常設展,展現於全國民眾眼前。 李永得指出,總統蔡英文「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以本土主體性論述臺灣藝術史,促成越來越多的前輩藝術家作品捐贈國家典藏,共同豐富臺灣美術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