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11大著數2025!(小編推薦)

文化局指出,桃園地景藝術節以「地方覺醒」、「社區風動」、「藝術打樁」3大主軸為目標,今年在平鎮雙連坡及中壢大崙地區,搭配中央大學校園共展出28件藝術作品,舉辦4場藝術家座談會、10場表演活動及15場主題活動。 作品以「竹」為主題,運用竹子柔韌易纏繞的特性,其中9件大型竹編藝術品將留在平鎮現地繼續展出至明年4月,位於中壢區大崙的作品多數將留存繼續展出。 桃園地景藝術節每年以換區輪辦方式推動,今年已邁入第7屆,成為桃園重要的品牌活動,更是各縣市地景藝術節學習典範。

城市是集結記憶的場所,像海綿一樣不斷汲取著發生在其中的事件和情感,透過聚集去形塑文化的樣貌與記憶,期待能放大桃園在地的草根力量,並讓社區的每一個份子重新認知自己在社羣中的位置,建立起嶄新的土地認同。 桃園擁有千塘城市美稱,埤塘是桃園獨特的景觀,邱奕勝肯定市府辦理地景藝術節活動越辦越好,成為桃園特色,他期盼地景藝術節開幕後,吸引更多觀光人潮,讓更多人感受桃園埤塘文化及地景之美。 已亮相並引起注目的裝置藝術中,由藝術家王文志以「水文化」為靈感設計的竹編作品「豫章之家」,長13公尺、寬12公尺、高10公尺,採用竹材、木材、鐵材、鋼骨素材,就像是一個家,集結了在地的人文氣息與彼此相遇的故事,呼應人類與自然共存。 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 《微型聆聽溫室》,從植物微觀世界的小尺度討論,到建築和植物之間,建築作為一個人造生態系統的大尺度研究,另一方面也配合聲學藝術家與植物生態專家工作坊的進行,探究平時被隱藏的生物訊息。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 桃園中壢 臺灣地景花園│親子遊戲區介紹

大崙展區以豫章湖、崇德宮及鄰近社區為主要藝術品展出位置,展出 9 件藝術作品。 《竹下鞦韆》貫徹藝術家遊文富一貫的流動風格,以大量的竹管與竹編創造出竹林情境、雲層天空及飛翔等自然意象,呼應玄盛發農場上飄逸的牧草,對照周邊工業化的發展,進入農場後彷彿進入另一個清新幻境。 方形幾何外觀,透過角度轉換產生變異,運用竹材素料及類工匠技術,形塑出與大自然結合的有機型態茶屋。 引用樹屋概念,將茶屋架高於竹構上,以既純粹又露骨的方式,傳達趣味性及隨風搖曳的優雅閒適,使茶屋成為舒暢的心情空間。 茶屋入口穿堂處地坪較高,左右側延伸為茶席空間,往右下兩臺階,為一組可供六人使用的茶席;往左下一臺階,為可供三組同時或分別使用的茶席空間。 一個位於樹下的放鬆、品茶的庇護空間,半開放式的茶席空間讓空氣自然地在內部流動,乘坐在茶席中感受涼風吹拂與自然光灑落。

  • 雙連坡展區以碉堡公園、石門大圳過嶺支渠休憩步道、國立中央大學一帶為展出區域,預計展出19件藝術作品。
  • 其中以附近紡織工廠角料及學生舊衣作為編織的材料,纏繞出一顆顆彩色水滴。
  • 也透過迷宮的概念,表達雖然人類在面對自然時顯得渺小,但在尋找出路的過程中,每個路徑與轉彎處都是美麗的。
  • 透過抽象及具象穿插著感性與理性的線條與色塊,交織出流動而無限延伸的類似樹木年輪的無限迴圈,象徵著時空經過包容新舊文化交融後的持續地多元成長。
  • 除了青埔有新光影城、IKEA、XPARK外,9/18開始又有一年一度的「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起跑!

座落於牧草之間的《竹下鞦韆》則是藝術家遊文富的作品,他以大量的竹管和竹編將天上的雲朵以截然不同的形式呈現,在寬廣的草原中打造出一片清境悠然的自然天地。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2025 本屆地景藝術節邀請到國內外51位藝術家參與,共創作了28件以「竹子」為主要媒材的作品,分別在大崙展區設置9件作品,雙連坡展區則展出了19件作品。 李蕢至老師自小便不喜歡在同一個地方停留太久,他認為自己的作品並不是屬於人類,而是在完成人類製作的部分後,再一度回歸於自然纔算在創作上的真正完成。 《高雙陴塘漣漪迷宮》的作品除了透過造型傳達水的流動性能量之外,也提示觀者跟竹子、跟土地的關係。 當人們在其中來回穿梭,人類、自然跟環境關係的美好,並非只有留存與否的前提,而是建立於彼此歷經互動的片刻。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 滴入看不見的河/康雅筑 X 桃園市中壢區大崙國民小學 X 桃園市立大崙國民中學

至「國立中央大學-國鼎圖書館站」下車,即到雙連坡展區-國立中央大學;轉乘藍線C 國立中央大學-國鼎圖書館上車,至A 二營區機車停車場下車,步行可到雙連坡展區-雙連碉堡公園、石門大圳過嶺支渠休憩步道。 今年的地景藝術節廣邀51位國內外藝術家共襄盛舉,包括日本、印尼、緬甸國際藝術家,創作28組藝術作品。 入選覈定之演出計畫,本局將規劃統一行銷宣傳,團隊亦可自行印製文宣並提出相關宣傳計畫(須於核銷時出示宣傳品實物3份)。

  • 重量讓懸挑固定的作品上半部形成一個自然的曲線,單元之間允許些許的角度改變,而提供了作品上半部整體形變的空間。
  • 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 建築作為和生態環境密不可分的學問,地景中隱性透露著的訊息卻不被細細覺察和傳遞。
  • 希冀作品能引起民眾對於感官轉化之好奇與美學思考外、進一步達成環境教育的可能以及在地關係連結。
  • ▼可愛的冰淇淋就花了我們不少時間和體力,頂著大太陽在花園裡繞了許久,才終於找到通往冰淇淋的路線,我想我需要真的冰淇淋消消暑XD。
  • 透過「漣圈」的藝術共創,產生人與人的新連結,進一步連繫起人與這塊土地的記憶與想像。
  • 除了有藝術作品可以參觀之外,「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還規劃了7場主題活動、5場周邊活動、4場藝術家座談,以及集章活動。

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 掬水,是生而為人的本能,雙手併攏或交疊出足以盛水之容器,將水捧起後可以飲用、清洗、澆灌…若說水是生命之源,掬水則是不可或缺的儀式。 我們為生命而飲用;為潔淨而清洗;為作物而澆灌,澆灌出土地與人的連結,人與人的連結,交纏出各樣美麗的文化。 本作品以掬水作為主要意象,一雙手從陂塘裡伸展掬水而出,如同大地之母的賜予,也象徵著人將水帶往陸地,此水孕育萬物滋養眾生,才使生命延續而生生不息,代表著我們都是水與土地的一份子。 今年的桃園地景藝術節,王文志以「人與自然」為創作意念,以竹材為重要創作媒材,結合在地的編織技術,傳達出強烈的地域文化情感。 《豫章之家》以多層次的線條編織,讓白晝陽光、夜間月光,以垂灑的姿態洋溢於空間中。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 臺灣商用車冠軍 FUSO汰舊換新推優惠

鋁線創作品在西門町、夜市都有,也就沒有那麼稀奇,但可以看到兩排的椰子樹,還是挺讓人驚奇。 就是這雙竹編之手,「掬水」有雙水捧水之意,雙手併攏或交疊就能當成盛水的容器,水可以飲用、清洗與澆灌,水更是生命之源,人只要三天不喝水就會脫水而亡, 水能孕育萬物滋養眾生,有水才能延續生命生生不息。 繞到第四圈終於看到這顆竹編球,進入迷宮後深深覺得這是座大工程,只能靠手工編製相當耗時耗工,也佩服客家人勤儉持家的精神。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 這件作品就位在豫章湖旁,擁有湖畔好風光,裡裡外外都美,裡面還可以休憩,相當舒服涼快,展覽結束後建議可以長駐在此,成為當地居民最佳的休憩所在。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 生態的流動/周采薇

直立式的設置方式呼應都市的景觀線變化,整體造型線條則帶有如自然之風一般的流動感。 淺棕色竹子編織製成的藝術品包括稻田間的圓形迷宮、大型竹材編織房屋,和以傳統客家竹編技法製成的隧道,各個作品不僅展現出藝術家的精湛工藝,也讓觀者們看見了竹子的不同面貌。 相對許倍銜教授的精準,歐舟老師則以精神性的創作作為出發,希望能設計一個具有溫度感的空間。 因此在媒材的選擇他們使用大量的自然材質或是既有的建築結構或遺留物,雖然不是完美的業界工法,但卻有獨特溫度,每個人都可以參於其中,之後也會伴隨著時間改變其風貌。 例如歐老師的《泡風景》系列創作,邀請觀者躺在搖晃類似吊牀空間,在大樹涼爽樹蔭閉上眼睛,身體姿勢與環境巧妙融合,召喚人們在自然環境思考與內在體驗。 許倍銜教授率領的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團隊,希望能結合傳統的媒材與創新的技術,來創作出更為當代的建築語彙。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 桃園地景藝術節交通懶人包

其創作的《慢撥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 曼波》,則運用強韌但線條寫意的竹片,編織出小時候他常常劃著竹船、經過阿美族在河岸邊搭建的一些臨時屋房,許多的老人家會坐在裏頭聊天的這一幅美麗景像。 這個作品,讓觀者能在從梯形窗柵一邊感受水的柔和,同時也再現出那個過往人與環境依存、人與人共好的美好年代。 他認為公共藝術最重要的三個互動主體分別為:政府、藝術家、民眾,以及三者相互連結流動的產物渴求的「情感」的「溝通回輸」與「協作關係」過程。 因此所謂的參與式公共藝術,反而強調的是一種「共時共在」、「陪伴成長」,藝術的創作即是進行一種社會的改造與開放的依存關係,進而與參與者對話的藝術中介介質。 交通方面,因為這次展區較為分散,「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建議,遊客先查好自己想看的藝術作品在哪個展區,再查詢交通方式,各展區交通方式可上官方臉書查詢。 近日官方臉書已經搶先曝光一批藝術作品,藝術家遊文富的「竹下鞦韆」以竹管和竹編,打造出竹林上方有雲朵漂浮的意象,帶領遊客進入一個清新的幻境。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 中壢大崙展區主題活動

試圖以空間的構築作為一種鑽探行動,探索地景中被忽略的資訊(地質、水文、植物、地表質感⋯⋯等),重新思考建築、植物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連結和運作狀態。 「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將從9月18日至10月4日,中壢大崙及平鎮雙連坡舉辦,今年跨國共同創作28組藝術作品,不僅有竹編迷宮,還有漂浮在綠地上的竹編雲朵,都成為今年活動亮點。 阿美族傳統社會中,竹、藤編織是男性的基本生活技能,同時成就了藝術家創作的基石,其運用竹片及竹管等不同形式的竹材,將其解構、重塑,模擬搭建出往日用於運輸、農忙等工作的竹筏意象,不僅營造出陂塘間的親水氛圍,作品呈現也在溫潤中帶趣味,傳遞生活美好的感受。 桃園臺地曾是千塘之鄉,時至今日,因產業變遷、高度都市化,桃園仍能保有陂塘景觀殊屬難得。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 記憶的光廊/徐暋盛

以物品為主軸核心,從各式可能看似不起眼的物品,講述小人物的遷居故事與記憶。 移民與遷居故事從來都不是看似一帆風順的,其中不乏有許多哀傷、無奈與艱辛。 無論是因戰爭而遷居來臺的人們、因公共建設而迫遷的原住民部落,或為賺錢謀生而從其他縣市至桃園工作的工廠工人、因工作或婚姻而遠道而來的新住民。 透過大行李箱裝置,化為記憶收藏庫,以擺放的各式物件讓觀眾瞭解移動的人生故事與回憶。 桃園是一個既開放同時又流動的城市,人口移入快速,我們在這片土地上,關心、參與而認同,進而能落地生根,實實在在以桃園為家,以桃園為榮。 此作品用築一個巢來表現家的意象,所有生命都需要一個家,以土地為家、以河流為家、以樹木為家、以情感為家,更可延伸是一種歸屬感與在地認同感。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 桃園龍潭南天宮

透過自由曲面編織創造出不同疏密紋理,呈現內外、上下彼此聯繫、對話、流動的空間,為 2020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2025 桃園地景藝術節帶來將臺灣工藝精神與現代連「繫」的竹構作品。 建築作為和生態環境密不可分的學問,地景中隱性透露著的訊息卻不被細細覺察和傳遞。 《微型聆聽溫室》,從植物微觀世界的小尺度討論,到建築和植物之間,建築作為一個人造生態系統的大尺度研究,另一方面也配合聲學藝術家與植物生態專家工作坊的進行,探究平時被隱藏的生物訊息。 以「構築城市」為主題,從城市未來、自然地景與循環經濟出發,探討都會與鄉村、土地及建築的關係,從高度都市化的核心區域跨越城鄉線,從一路之隔的距離討論桃園城鄉風貌的發展與變化,基於中壢大崙、平鎮雙連坡兩個區域的發展歷程,看見生態、建築與人文的關係。 Tamás 則選擇以自然素材為基礎,並以從在地文化所受到的啟發為靈感,創作出具有地方自明性裝置藝術創作,進而體驗,重新發現和重新解釋不同的現象。

主辦單位隨即送上大型的愛心手牌,上面貼滿民眾對她的祝福,還有民眾激動上前擁抱。 她致詞時說,今天到現場都真的感受到非常溫暖,能到看到龐大娘子軍,一同攜手對抗對手帶風向、發假消息的網軍,懇請大家幫鴻薇拉票,更是替蔣萬安守住重要的一席。 還有鐵件忘憂谷(鼓),鐵件啄木鳥⋯⋯等,看似不起眼的東西,都可以變化成有趣的物件,豐富我們的生活。 沙華克老師,他的作品以廢棄的魚網,與回收廢棄塑膠及寶特瓶製作的環保布料結合,融入鮮明的個人風格及原住民圖案符碼,傳達其對海洋生態汙染與環境迫害造成的隱憂,透過食物鏈回歸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 東海大學創藝學院院長林文海教授,早期在大肚山的工作室,經常看到成羣的野狗前來覓食,而大肚山上的紅土是臺中盆地最特殊的景觀。 原作《流浪狗之歌》作品用紅土粗獷中帶有野性的特質來創作,來到桃園「幸福城市」,這羣毛小孩也化身為療癒天使,表達林教授對這羣工作室鄰居與土地的關懷。

她也質疑大陸的註冊新制並沒有違反WTO規範,蔡政府每次都事情發生了纔怪人家,纔要說要去WTO檢舉,不檢討自身問題有用嗎? 執政黨如果只會天天耍嘴皮、甩鍋,結果最終損失最大的還是我們的農漁民。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張孝義/臺北報導 臺南市東區74歲的紀姓老翁欠繳106年至110年健保費18萬610元,逾期未繳納,被移送行政執行署臺南分署強制執行,執行人員將查封老翁名下透天厝,發現老翁受傷無法工作,只有越配做家庭代工維持家計,主動聯繫健保署協助申辦紓困貸款繳清欠費。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2025 臺南分署受理這件欠繳健保費執行案後,執行人員發現紀姓老翁名下在臺南市東區有一間透… 搭乘至臺鐵桃園站,往中正路方向出站(桃園火車站前站),於圓環旁借用自行車,由萬壽路二段進入桃林鐵路自行車道至活動會場。 沿著步道,來到由煙霧及幻彩燈光渲染的河岸,夜晚的來臨,隨著燈光周而復始的變化,飄渺雲霧讓人彷佛置身在雲中,感受到內心一片祥和。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 景藝術節 資訊

來到臺灣地景花園,不論你是情侶約會、親子出遊,戲水、玩遊戲,未來還會開放露營、烤肉、餐廳用餐等,只要是夏天前往,建議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曬措施,因為園區廣大,會有許多時間花在走路上,許多地景周圍都是沒有遮蔽物的,一趟下來可能都要被曬昏頭了… 」號稱北臺灣最大的花景藝術園區,打造25項大型藝術地景就分佈在30多個主題花區之中,等待情侶或網美們來尋找拍照打卡。 鐵道轉換成休閒廊道美學,各社區如不同星球之間的銀河鐵道交通,構築成新型態的生活網絡。 一張優雅的大臉,象徵人的思惟延伸(鐵道),在不同軌道上轉換新視野到達不同的世界。 頭上的造型象徵孩子的夢想與創意,在歷史與科技發展的現實之下還抱有的純真理想。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 鎧甲古戰服變時尚 女碩生「竹編髮雕」讓人驚豔

這次藝術作品共28個,遍佈中壢、平鎮,以竹為題材,構築城巿為主軸,展區非常廣,大分為雙連坡、大崙展區,細分為六個地方有大崙崇德宮、豫章湖、玄盛發農場、中央大學、碉堡公園、過嶺支渠休憩步道等,為期只有17天,喜歡的朋友可把握時間前往。 他舉例,平鎮碉堡公園原為營區,後經市府改造為碉堡公園,轉化為活動場域或藝術展場,這正是地景的變遷,也讓雙連坡地區的居民產生認同感。 「桃園地景藝術節」自2013年開辦至今,九年來走過桃園市內各具人文特色與地貌風情的地域環境,透過豐富多元的藝術品與表演藝術活動,結合社區參與及互動,以藝術之名持續帶領民眾用不同視角觀看並感受──屬於桃園在地的人文美學、歷史足跡及生態環境等交織紋理。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 活動免費接駁車 (搭乘免費接駁車,請配戴口罩)

本屆以「竹」為題,展區分為中壢大崙、平鎮雙連坡,邀集藝術家依自然與人文環境特性設置作品或駐地創作、或與民眾合作共創;此外,也思考竹材進入生活空間及竹產業發展的可能性,打造桃園的國際性文化節慶。 《序曲》是透過人造的媒材結合植栽,形成一個具穿透性、依著時間生長而產生各種面貌之地景裝置。 地球是人類賴以為生的唯一星球,文明發展程度與地球的生態緊密相連交織成的生活樂章。 因此,藝術家提出人的建築量體材料「混凝土」與大自然的攀藤植物共生為創作概念,以世界一家的視野,創造一顆在草地上隱喻為地球的球型鐵圈。

於中壢火車站前站「桃園客運公車總站」搭乘市區公車【132 中壢-中央大學】或於「中壢客運總站」搭乘市區公車【133 中壢-中央大學】。 雙連坡展區尚未結束,中央大學還有其它藝術展品,開車騎車皆可進入,學校附設停車格30元/時,時間夠、腳力強的朋友可繼續走。 以當地居民日常穿的衣物,加上線材作為編織材料,可別以為就這樣而已,這「漣圈」透過去能看到陂塘、水田和三合院共生關係,能連繫人與這塊土地的記憶與想像。 於高鐵桃園站,搭乘中壢客運市區公車【172 中央大學-高鐵桃園站】、桃園客運【173 中央大學-高鐵桃園站】。 於中壢火車站前站「桃園客運公車總站」,搭乘市區公車【132 中壢-中央大學】或於「中壢客運總站」搭乘市區公車【133 中壢-中央大學】。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 園地景藝術節「構築城市」結合在地竹材與工藝 編織創新空間

作品以簍空的竹連結起隧道的氛圍,帶領親子在裡面穿梭冒險,並以社區編織天燈搭配燈光呈現許願般的浪漫,在新的一年的春天,穿過隧道,帶走滿身的祝福。 此件作品以海芋花朵的線條轉換成我們的耳朵,主要表達在城市這片草原上,我們用視覺看見自然,與家人同遊在此休憩玩耍,讓我們聽見彼此的話語與笑聲,同時也是因為大自然的魅力,透過聲音的傳遞留下這片刻美好,創造出人與人共同珍貴的記憶。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 作品以南崁溪周邊生態進行設計,由夜鷺作為開端,並以魚尾將大家的目光自然帶到南崁溪中,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親近水岸,觀察到許多生命在交會,而維護友善生命的環境,每個人都可以盡一份心力。

褚瑞基教授則梳理桃園這座城市近代的發展過程,再到公共藝術如何連結人與空間,進而發生某種關係作為其存在價值。 以「生命之樹」這個公共藝術作品為例,在構築時埋入夯土牆面的種子,逐步在這道牆上發芽,直到植物的逐步長成,它們全然解體並化為大地土壤的一部分。 褚老師點出無論是公共藝術或是地景藝術都不需要是永恆不變的,好的藝術其實就只是好的擴散跟好的連結,如此而已。 藝術李蕢至的「高雙陂塘漣漪迷宮」發想自他的童年回憶,打造在田裡泛起的巨大漣漪意象,象徵著農夫細心照料下,金黃飽滿成長的收成。 也透過迷宮的概念,表達雖然人類在面對自然時顯得渺小,但在尋找出路的過程中,每個路徑與轉彎處都是美麗的。

最吸睛作品,就屬29.2公尺巨大竹編迷宮外型「高雙陂塘漣漪迷宮」,藝術家李蕢至將童年時期的稻田景象作為靈感,要傳遞「人在尋找出路的過程中,每個路徑與轉彎都是美麗的」之意涵。 作品以流動的空間型態表現出傳統竹編工藝之美,將過去的技藝連「繫」代表未來的數位空間。 透過自由曲面編織創造出不同疏密紋理,呈現內外、上下彼此聯繫、對話、流動的空間。

●桃林鐵路:假日花市停車場、福元公園停車場、全方位停車場寶興站、大檜溪公園地下室停車場、殯葬園區停車場。 沿著林道走近,原本靜謐的一隅豁然開朗,透過網幕看見貓頭鷹、桃園市鳥「臺灣藍鵲」,調皮地左右嬉戲,時而眨眨眼,耳邊時而響起蟲鳴鳥叫。 精選桃園具指標性景物,以透光材質層層相疊呈現前後景深效果,隨著燈光變化,交織呈現在地風情。 結構以立方體形式構成,猶如一天上玉璽坐鎮於此,四面刻劃著不同風貌,360°零死角仰望桃園風采。

本次藝術家座談會分別於2020年9月19、20、26與27日的下午,共分四個場次進行。 大崙展區以豫章湖、崇德宮及鄰近社區為展出區域,總計展出9件藝術作品,雙連坡展區則以碉堡公園、石門大圳過嶺支渠休憩步道、中央大學一帶為展出區域,總計展出19件藝術作品。 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的第一展區「雙連坡展區」,以碉堡公園、石門大圳過嶺支渠休憩步道及國立中央大學一帶為展出區域,共展出19件藝術作品。

從觀察與採集開始,藝術家收集在地素材進行分類與整理,實驗與確立「構築這些物件的技術」。 最終,以仁獸作為載體承載地方的「物與技術」,構成符合空間的特殊物件,創造情境和語境,好似信仰意念延伸的具現,虛實交錯地馳騁在大崙鄉間。 以竹子做為主要的材料,作品中的竹管互相不接觸且脫離地面,希望營造出一個輕盈漂浮的意境,彷彿一片騰空而起的竹林。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 以 “Tensegrity” 桃園地景藝術節20202025 (張拉共構)做為此竹構築作品中單元的基本結構,單元彼此串聯,構成概念中的漂浮竹林。 重量讓懸挑固定的作品上半部形成一個自然的曲線,單元之間允許些許的角度改變,而提供了作品上半部整體形變的空間。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