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館7大著數2025!(持續更新)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感謝國美館,以及所有傳主、作者、審查委員及執行團隊等的努力。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國美館「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暨「臺灣傑出藝術家影音紀錄片」是總統蔡英文前瞻基礎建設「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的具體成果,以文字、影音完整記錄各領域藝術家所走過的足跡,以及一生的思考、思想與風格,不僅提供其他研究者持續研究的重要參考,更能將臺灣豐厚藝術史傳諸後世。 國美館長廖仁義表示,每年的「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暨「臺灣傑出藝術家影音紀錄片」是國美館的年度盛事,「國美館是以辦喜事的心情辦理本項計畫」。 廖仁義強調,本項計畫的完成,首先感謝藝術家創作偉大的作品充實這個世界,其次感謝藝術家的家屬,因為他們的支持,成就藝術家創作出豐富的作品。

  • 作品中的蕈狀裝置,接收來自樹木內部的聲音,並在彼此間形成複雜的神經網路。
  • 透過科技應用深化藏品價值,以多元視角欣賞臺灣重要美術創作,結合AR、VR、MR等新興體驗裝置或互動投影的開發應用,期能以更貼近觀眾生活方式引介臺灣美術特色。
  • 霍瓦特-斯坦西斯(K. Horvath-Stansith)的哀悼肖像被認為是該館藏巴洛克藝術中最重要的收藏之一。
  • 此外,針對12歲以下孩童閱讀需求,特別規劃兒童繪本區,營造一個以「美術」為特色,彰顯繪本與藝術特質的閱讀空間,希望藉由繪本的故事性鋪陳,引領孩童欣賞繪本的藝術語彙,培養孩童美感認知與閱讀習性,期待文化藝術的種子永續深耕。
  • 許美華說道,臺積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吸收養分、成長茁壯,成為世界級的企業,更被臺灣人視為護國神山、臺灣矽盾。
  • 公設規劃以人為本,充分考慮居住者的需求,設想住戶如何在空間中穿梭、停留,規劃豐富的公設,創造出別緻而完善的空間機能。

如今,這些原本僅屬於美術家本人的生命刻痕,透過這兩項計畫成為臺灣社會共享的歷史軌跡,至今已累積了161冊傳記與56部紀錄片,未來也將繼續執行,為臺灣美術的耕耘者留下美麗印記。 (中央社記者王寶兒臺北6日電)已故藝術家黃土水雕塑作品「甘露水」去年現身,國美館今年透過藝術家紀錄片計畫,進一步挖掘黃土水生平,而除黃土水外,也透過專書、紀錄片等方式描繪14名臺灣藝術家故事。 審查委員代表李欽賢表示,黃土水百年前入選帝展,百年過去,臺灣美術持續活絡,不斷有藝術家出生、成長,從今年藝術家傳記叢書中,也可見除中壯輩的書寫學者持續活躍,也有不少年輕寫作者加入其中。 已故藝術家黃土水雕塑作品「甘露水」去年現身,國美館今年透過藝術家紀錄片計畫,進一步挖掘黃土水生平,而除黃土水外,也透過專書、紀錄片等方式描繪14名臺灣藝術家故事。 出席今年「美術家傳記叢書」及「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聯合發表會的各界貴賓有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藝術家霍剛、梁秀中、陳正雄、洪根深、謝棟樑、簡嘉助、林智信;學者黃冬富、賴明珠;審查委員李欽賢、林保堯、李思賢,及藝文界黃光男、黃才郎等數十人,共同見證臺灣美術家、藝術家精采的生命歷程。

國美館: 美術園道,你的美景,我的生活

無論是親友、鄰裏的聚會、清晨傍晚的運動時間…動靜之間活出精彩歲月。 若經查證資料明顯不完整或資料不全、不實,或不符合「行政程序法」規定者,將不予處理。 國美館2025 國美館 您所填寫的資料依個人資料保護法及相關規定,不對外公開或作為其它用途,僅提供承辦單位業務使用。 國美館 南面以大片玻璃帷幕引進自然光,在館內形成光影嶙峋交錯的景象,建築體隨著時間與天候的變遷,處處可見光影的層次變化,使建築和天空渾然成為一體。

  • 前者是服裝跟我們自身的關係,後者是透過服裝為我們所塑造的形象,給予外界的印象,甚至產生進一步的關….
  • 若經查證資料明顯不完整或資料不全、不實,或不符合「行政程序法」規定者,將不予處理。
  • ▲文化部長李永得(前排右七)與出席111年「美術家傳記叢書」暨「臺灣傑出藝術家影音紀錄片」聯合發表會的藝術家、作者羣及各界貴賓合影。
  • 為開拓各種新興科技議題的討論和探索,本館積極建置符合科技趨勢的創新展演實驗場域。

建築背景的創作者蔡寧,創作主題聚焦人類行為的互動性、邊緣主體、視覺文化與存在感知,多使用構築型裝置、互動投影、聲音與跨領域媒材。 全新創作〈耳語〉一件體感互動裝置,也是2022年「藝術家進駐工研院計畫」的延伸作品。 數十片環繞、包覆的鏡像板片上,交互出現觀者被倒映的臉孔,以及透過AI生成出不屬於世上任何人的臉部凝視。

國美館: 為呼應「國美特區、園道首排」如此特別的地段條件,建築外觀、室內設計、夜間燈光要能夠融入城市景觀。工程品質,與建築金石獎營造團隊協力,共同把關。結構安全,採用最新專利工法,提升耐震性。匯聚各領域菁英與專家,將最美好的生活,呈現給尊榮的住戶們。

此外,亦持續辦理國際性大型雙年展、當代藝術特展及國際交流展等,期以展現全球藝術發展趨勢與多元型態創作,創造臺灣在國際藝文視野之話語權。 國美館2025 各檔展覽皆可透過專業的導覽解說員,陪伴觀眾從導賞中獲得多元的藝術知識。 全館總佔地面積約有10公頃(含戶外雕塑公園),主建築體呈東西向長條形設計,核心空間為地下兩層與地上三層,並設有多樣性的展覽與學習空間。

為尊重藝術、展品及顧慮自身安全,請勿在館內穿著輪鞋或使用滑板、腳踏車、手推式兒童三輪車。 我同意 並且瞭解 大錸開發 隱私權政策 本表單所填寫之資料,僅作為行銷業務與客戶服務之用途,不會提供第三人知悉。 國美館2025 增加開窗面積、放大陽臺尺度,拓展幸福的疆域;立面色彩與園道盎然綠意相輝映,兼具穩重質感。

國美館: 社區概況

這次為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所全新創作的〈非歐幾何延伸公設〉,利用國美館的建築切角,以燈光創造出由許多直線所構成的類拋物曲線,利用超音波感測器偵測現場人移動足跡轉換為新的樣態。 在數學定義中,基於點、線、面公設,「歐幾裏得幾何」指的是平面空間和三度空間中的幾何學;而公設則延伸為「公共設施」的縮寫。 國美館2025 藝術家在既有建物上附著了新的結構,燈光構成的拋物曲線,隨著往來的觀眾人流,閃爍著不同頻率的光線,美術館的一角因此成為可被觀賞的公共設施,並形成了新的感知空間。 國美館指出,兩項出版計畫在嚴謹的學術研究基礎下,以學理兼具、平易近人的筆調,將繁複的史料轉化成生動的文字和影像,滿足學習、閱聽、推廣等需求,呈現這些開拓臺灣美術視野、創作不輟的優秀美術家們的不凡人生。 這些美術家透過油畫、陶藝、漆藝、雕塑、壓克力、水彩、水墨、版畫,乃至藝術行動等多樣的媒材與創作形式,延續珍貴的藝術傳統,並持續開創新猷,與國際現、當代藝術脈動接軌。 文化部長李永得致詞表示,重建藝術史對臺灣非常重要,若能透過傳記專書、影像紀錄,將每一名藝術家的足跡、思考、思想、風格記錄下來,不只讓研究者有豐厚資料,同時也能傳諸後世。

國美館: 服務設施

中西區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中西區的事務,共有15名議員,現屆中西區區議會由民主派主導,現任的3名議員當中2名為民主派議員,1名為建制派議員,現任中西區區議會副主席是楊浩然先生。 服裝很奇妙,它是我們的第二層皮膚,是我們的保護,甚至是盔甲,卻也可以變成我們體驗不同角色的投射想像。 前者是服裝跟我們自身的關係,後者是透過服裝為我們所塑造的形象,給予外界的印象,甚至產生進一步的關….

國美館: 教育

同時在自我與想像他者的交替閃現中,隨著觀者與裝置間的距離,散落的單體喇叭播放著細碎耳語至眾聲喧嘩。 「2022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寫下10位藝術家豐富的創作人生,包括王清霜、陳永森、陳正雄、梁秀中、簡嘉助、林智信、蕭麗虹、鐘俊雄、謝棟樑、黃銘哲。 國美館2025 (左起)閣林文創總經理林慧珍、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藝術家代表陳正雄、文化部長李永得、國立臺灣美術館長廖仁義、藝術家出版社發行人何政廣、作者代表蕭瓊瑞進行啟動儀式。 2013年3月25日,文化部於國立臺灣美術館成立「藝術銀行」(2014年4月藝術銀行總部遷至西區自由路),相關事項由國美館執行。 國立臺灣美術館(簡稱國美館)是中華民國唯一的國家級美術館,位於臺灣臺中市西區。 1988年開館時為「臺灣省立美術館」,隸屬於臺灣省政府,1999年實行精省後,改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中華民國文化部),並改為現名。

國美館: 社區環境

美術館的建築空間強調開闊性與現代感,造型簡潔方整,呈階梯遞降,以天然石片為主要外飾材料。 開闊的園區陳列雕塑精品,並有蒐集臺灣先賢書家之墨跡而成的碑林廣場。 國美館2025 1980年2月8日,臺灣省政府在臺灣省主席林洋港主持的會議中決議規劃籌建一座美術館,臺中市政府提供第六號公園預定地無償撥用,10月14日臺灣省政府教育廳開始公告競圖。

國美館: 臺中kafeD水湳旗艦店亮點!包浩斯風格空間結合專業咖啡體驗、甜點工藝

國美館表示,「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與「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的出版,體現國美館對於藝術家創作經歷與美術成就蒐集整理的不遺餘力,也落實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的政策精神,為臺灣美術史料建構深厚的基礎。 國美館2025 兩項出版品將廣為贈閱給各大藝文機構,包含圖書館、文化與駐外機構、附設美術班的中小學及大專院校等單位,發揮藝術走入社會、落實全民美學的功能性,讓藝術家的生命故事與國人的日常生活相互輝映。 未來也將持續挹注資源使這兩項計畫延續發展,使臺灣獨特、生機蓬勃的創作能量持續滋潤文化地景,共同創造與時俱進、延綿不絕的藝術發展生態。 國美館長廖仁義表示,每年的「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暨「臺灣傑出藝術家影音紀錄片」是國美館的年度盛事,「國美館是以辦喜事的心情辦理本項計畫」。 廖仁義強調,本項計畫的完成,首先感謝藝術家創作偉大的作品充實這個世界,其次感謝藝術家的家屬,因為他們的支持,成就藝術家創作出豐富的作品,更要感謝文化部、藝術史學家、評論家,還有國美館歷任館長的支持,一捧接一棒的努力。 我常夢見藝術家督促追趕我,我也自我督促希望將更多藝術家的故事呈現出來,今年度計畫的完成,我也深感榮幸,放眼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累積這麼多的美術家叢書及紀錄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