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展覽為剛畢業於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班的兩位藝術家所策劃,我們在花蓮成長、相識及創作,透過繪畫創作與多媒材的表現方式,將個人成長經歷中相同的記憶脈絡,重新編碼後呈現於創作作品之中,其中表達了對於這片土地的情感與想法。 也透過展覽將整個創作的脈絡匯整起來,呈現於大眾面前,傳達出我們這個新世代的思想。 亞紀畫廊展出攝影、繪畫、裝置甚至是書畫作品,都能在勻稱的調性中,充滿鮮活的互文與豐富的思辨。 交融攝影般的寫實,與又不符合現實視角的繪畫性,濕熱氤氳的氛圍成就了陳昭宏超寫實主義風格,此次展出即獲得不錯的的迴響。 臺灣年輕藝術家張碩尹作品《房間》與林亦軒「無題」系列分別在版畫和繪畫中,道出反叛的革命思維和書寫性繪畫的探索。 2003 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國際名家雕塑邀請展 創作歷程 張乃文對藝術存著愛恨交集、是非分明;他沒有宗教信仰,卻關注宗教在現實生活中的情境和窒礙,進而藉創作引喻挑戰宗教的權威和批判。
- 其作品的身體感與空間性,甚至是「氣味」的摻入,讓徐瑞謙的「雕塑」有著穠纖合度的精準。
- 雕塑家張乃文長年致力於雕塑藝術的創作,從早年抽象形式逐次發展成為具象的造像系統,並融合傳統宗教的圖像,發展其特殊的造型語言。
- 從這樣的理解角度,以作品〈原〉為例,觀者可以看到一以光滑面為主的主體,被許多鑽孔孔洞崩裂一分為二,呈現由內存自然的樣貌。
- 張乃文於5月2日在臺南絕對空間展出《隱退的詩性》個展(以下簡稱為《隱》展),延續了他1997年以來對雕塑美學的批判與思考,他認為要定義當代雕塑的領域,需確認雕塑的主體為何,並「完成雕塑的主體美學系統」。
- 在「劇場」的人造風景主題中,則以傅饒、李明則、鍾江澤、謝鴻均、黨若洪的繪畫和複合媒材作品演繹,呈顯多樣的敘事。
- 此次特別提出「景觀社會」概念,並將展區規劃成「再現景觀形象」、「再現景觀視角」和「再現景觀場域」三個子系列。
以回收玻璃瓶安裝在不鏽鋼與鋁合金的骨架上,改造成以程式控制的《日光域》等作品。 「匯聚」是豪華朗機工作品脈絡中的重要意義,不同領域技術的激盪、眾多回憶與共感塑造成觸動人心的狀態,在新媒體、技術、藝術表現與場域等面向,呈現一個跨領域藝術團體十年的積累與脈絡。 幸運的在今年五月至六月,臺灣當代石雕雕塑藝術家吳孟璋、張乃文與詹士泰分別在臺中、臺南與新竹展出石雕創作展。
張乃文藝術家: 不是東西:張乃文個展
作品〈Ah-dub〉取臺語發音,再轉譯成普通話成為「被放倒的佛陀」,還在頭上長出了羅漢松。 直觀簡直極盡無禮失敬,際上頗有唐朝聖僧臨濟所謂:「見佛殺佛,見僧殺僧」的味道。 張乃文藝術家2025 在顛覆與拆解的過程中,試圖要觀者放棄圖像與權威的連結,放棄信仰與神權,進而打破既有的權威與知識系統,回到自身的思索能力上。
刻畫怪異的神佛面貌,創造出一系列融合「神佛」與「妖魔」的特殊造像,消弭了人與怪、善與惡、完整與破碎、正常與異常的界線,成為某種曖昧極端,並顛覆東方哲學中陰陽對立的二元思維,給人神祕、未知、充滿超自然威脅的感受。 簡子傑,〈以「展覽論述」之名–「2009關鍵字:日常、雕塑、無處」〉,《雕塑研究 》,2009,79。 倪再沁,〈海納百川,大匠無隅_從臺灣雕塑的現代性進展兼論楊英風、朱銘〉,《新活水 》,2006.3,90。 「不按牌理出牌」已經成為張乃文創作的某種常規,類似達達主義之姿,時時刻刻清醒地反身思考,懷疑經典以及信仰的威權,並在顛覆與拆解的過程中,重新面對這個世界。 鄭乃文於義大利水都苦練技法十年,在糾結鄉愁中疊砌創作活水,從傳統扎實宮廷畫派到巴比松畫派系統,一路延展到最近法國盛行新表現主義風格,均能輕鬆掌握。 經驗與幹勁貫全書:作者累積三十餘年的豐富教經驗,及多年編書的經驗,教育的新一代教育新血輪,具多樣清新的創意。
張乃文藝術家: 世界觀
張乃文雙個展於新莊客旅人文藝術館、「不是東西 NOT A THING」於臺北市立美術館、「難佛」於臺中二十號倉庫、「一息尚存」於臺南市文賢油漆行、「天機」於臺南藝術學院造形所、「非常傳統」98個展於淡水藝文中心、「巴黎大獎成果展」等。 張乃文的雕塑,涉及一種特別的內爆與混搭,一種自己承認不是東西之後的自我回幹,講的是沒人聽得懂的舞鶴式多向雙關語。 時而進行精細手工式的拼裝,一會兒又開始暴走,搞著反雕塑的無釐頭;一下子冷冷自嘲式的犬儒,然後馬上轉身對歷史旁徵博引,卻硬要搞笑;最後不忘處處自設陷阱,視歷史的造形為碎片、為無物。 我的創作主要在思考由雕塑創作脈絡衍生出的相關狀態,進行介入當代藝術的可能性發展。 此處雕塑的實體也不在作為研究當代藝術的工具與手段來加以操作,而是當代雕塑的可能性在差異的思考與主體發展下所結合出的超越性變異。 當代藝術形式的發展過程,從純粹形式到社會性的多重意義建構,反映到雕塑創作從獨立實體、裝置羣組到影像媒體的創作趨勢變動,不能只單向解讀為物癖的流行更替,至少我們無法忽視從社會生產機制帶來的生活技術,所造就的創作權變革。
- 創作者開始反身自省,自己的創作認同、創作媒材的意義、形式的切身關係甚至是自我身分的認同。
- 耿畫廊以「光景拾年」為題,透過吳大羽、蘇笑柏、薛保瑕、蔣友梅、姚瑞中及陳浚豪這六位不同世代的華人藝術家近兩年的新作系列,展現畫廊的野心與品味。
- 雕塑創作的傳統範式因今日創作形態需要大量的身體勞力與材料的財力做為支援;加上其體積與重量造成展覽預算成本、運送計畫的勞力成本的困難度相較於其它創作形態要高,因此,相對地較不受親睞,也就因此在學院中逐漸地邊緣化。
- 而從《隱》展所展出的石雕作品,可以看出張乃文延續他在《慾望語言歧路—身體跡象》(以下簡稱為《慾》)個展中對寫實主義雕塑美學的探討與批判,企圖建構自身的雕塑美學之外,也藉此奪回雕塑美學的話語權。
- 另外,謝牧岐透過繪畫省思與重繪臺灣美術史的脈絡思考、王璽安透過繪畫與物件的結合創造出層次豐富的對話關係。
- 他近來絕大多數作品名稱皆以〈無題〉稱之,大體上也說明瞭他作品裡的多層性的結構。
- 毛利悠子的裝置作品,也成為展位顯著的亮點,藝術家經常透過蒐集日常生活的物件、機械零件,重新改造組合成一個新的集合體與意象,傳達出再定義、再創造可能的能量,並以幽微的感官與動力,例如磁、重力、光線和溫度來構築出作品體驗的豐富層次。
雕塑創作的傳統範式因今日創作形態需要大量的身體勞力與材料的財力做為支援;加上其體積與重量造成展覽預算成本、運送計畫的勞力成本的困難度相較於其它創作形態要高,因此,相對地較不受親睞,也就因此在學院中逐漸地邊緣化。 北京天信瑞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天信瑞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2011年04月15日在海淀分局登記成立。 法定代表人張乃文,公司經營範圍包括技術開發、技術推廣、技術轉讓、技術諮詢、技術服務等。
張乃文藝術家: 展覽簡介
2008年6月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播音主持專業04級本科畢業取得“文學學士”… 張乃文藝術家2025 以雪橇為臺座的《老孔》一方面背對著鼓動人造氣流因而不可見的《獅子頭》,同時又面向歪斜的《啻》的臺座底部。 如果說《獅子頭》背面的風扇導致觀者難以睜著眼好好視察這座頭像,我們可以說,這些風抵抗著視覺,又當這些氣流扇動著《老孔》那喪失性命兒子的兩條內褲,殘餘的風所吹動的是不在場的寓意性,而《老孔》則將要滑入《啻》臺座底部的鏡子所造成的地底,這個臺座標誌著雕塑本體論的終結,透過鏡像,它滑入地底。 以疲憊的雕塑動作,張乃文創作了「不是東西」,「這可能是最後一次」開幕時不知是否開玩笑,他告訴我,以後可能不會再做雕塑了。 畫布如同一面「鏡子」,在那片鏡子裡反射出最真實的樣貌,也照映出最真誠的內在,在虛幻的鏡子中可以盡情的幻想,呈現出每個不同心境的當下,將自己內在的情感呈現於繪畫之中。 將花蓮這塊土與我之間的脈絡,透過繪畫創作的方式將它自我轉化,融合自我的情感與情緒並抒發出來,從中與他人溝通與交流,不僅瞭解自己也傳達給予他人。
張乃文藝術家: 作家華嚴病逝 作品《蒂蒂日記》改編電影曾獲金馬獎
池農深的「建築」系列與《桃溪》(Brahms)分別以線條、色塊等抽象語彙凝聚兼容具象與寫意之空間;王淑鈴的兩件大幅新畫作描繪河川山景,天衣無縫地融匯了寫實風格、物質性媒材(細碎砂石)、古典山水與抽象意境。 謝貽娟晚期經典的創作主軸「非空間」(None-Space)始終是展區亮點,此次尤為特別的是同時展出的小品與藝術家家屬私藏的作品系列「自畫像日記」。 1971年出生的吳孟璋,也同屬1990年後活躍於石雕藝術創作領域,作品以抽象的形式造型表達自我的追尋。 觀照自我應該說是吳孟璋最主要的日常功課,他將自身主體的存在的探試藉由石材轉化為可視及可識的物件。 吳孟璋的創作跳開了東西方的殖民論述困境,藉非具象形式捕捉自身「不明朗的思緒」。 《雙關語》中吳孟璋所展出的系列作品,大體上展現了吳孟璋所稱的自然與人工間的關係。
張乃文藝術家: 臺灣動畫電影
但在張乃文這次個展「不是東西」裡,他刻畫怪異的神佛面貌,組合支離的雕像軀體與各種現成物,創造出一系列融合「神佛」與「妖魔」的特殊形象,藉此消弭了人、怪;善、惡;完整、破碎;正常與異常等界線。 詹士泰與張乃文、吳孟璋屬於同一時代的石雕創作者,詹士泰的創作可以酖溺來稱之。 他酖溺於石材的質感變化,酖溺於建築般的幾何造形,如果說吳孟璋的作品在於探討自我與自然或者說是自然與人工間的平衡關係,詹士泰就是表現了他對於理性美學的癮,一種戰戰兢兢控制過了頭的美感。 在石材創作的過程中,原本石材經崩裂後的造型是屬於隨機的、多樣的,不同於幾何造型的石材。
張乃文藝術家: 自然饗宴
總是充滿爭議性與話題性,經常性的隱喻、諷刺、譏笑出現在作品當中,看似離經叛道,但,這不過是一場遊戲而已。 張乃文藝術家 自1994年來,張乃文開始以佛教圖像及經典作為創作的主要脈絡,發展出一種獨特的「類佛教造像」作品,從佛教經典中擷取靈感,卻轉化佛像雕塑的傳統形式,改變了宗教的意涵,反過來顛覆佛像在知識體系裡代表的某種宗教權威,也試圖挑戰觀者對知識體系的思考。 他以「自然與人工的對應關係」稱之,並透過這樣的對這樣關係的掌握,作為他石雕創作裡「自身與自然和諧的平衡關係」的視覺呈現。
張乃文藝術家: 「自然的韻律,文明的節奏」(共五件)之三:思考之間
「可惜,整體來說,臺灣公共藝術的市場還是偏重國外作品,對本土藝術家的注目和重視實在太少。」老師稍稍感慨了一下。 本展覽提供臺灣中生代(1960年以後出生)藝術家一個重新發聲的展覽舞臺,此年代出生之藝術家大約在1990年代進入臺灣當代藝壇,然而在藝術市場經濟變遷以及上一代資深藝術家佔據部分當代藝術資源的包夾下,即便是面對困難重重的藝術生態環境,以毫不取悅於藝術市場品味的勇氣,堅守創作者本位,十數年來如一日。 本展覽的舉辦,除了肯定了這個年代的所有類似處境的藝術創作者,並激起了不同世代藝術家的關注,也鼓勵了年輕世代創作者投注非市場主流藝術創作議題的熱情,展覽結果甚獲好評,其中幾位參展藝術家並獲邀參與其它展覽,可見展覽效益頗佳。 張乃文過去的創作作品,經常在思考由雕塑創作脈絡衍生出的相關狀態,進行介入當代藝術的可能性發展。
張乃文藝術家: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院
我之所以認為的幸運是,臺灣在經歷1980年代及1990年代的創作材質及形式的解放後,屬於傳統典範的雕塑作品似乎慢慢的被邊緣化,更遑論石雕創作領域。 1980年代歸國的旅外及留學藝術家帶回的觀念,形成臺灣抽象藝術和前衛概念的前端(前沿),促使臺灣現代藝術思潮走向自由奔放的創作及美學意識。 《前沿與邊緣:1980年代臺灣藝術當代性探討》收錄八篇國內藝術史學者研究專文,嘗試在臺灣本地藝術語境的意涵下,為1980年代臺灣藝術發展的「空間」及「物性」提出可延伸詮釋的思考面向。 奠基於過往合作基礎,同時延續畫廊在不同展覽均會呈現的「風景」主題,此次安卓結合旗下合作12位來自臺灣、羅馬尼亞、菲律賓、英國及日本的藝術家,以「風景」和「劇場」兩主題,投射「人們看待世界」和「在舞臺上被觀看」的面向。
張乃文藝術家: 自然‧物‧語 — 自然之舞 Natural ‧ Ware ‧ Culture — Dance of Nature
從他這批作品中可以看到吳孟璋的光滑面,也就是創作者光滑面控製的造型是對應著自然面而存在的,也就是說在視覺上,雖光滑面有時佔有的比例遠大於自然面,但自然面卻擁有著及強大的視覺吸引力,這應可解讀為吳孟璋所理解感受的自我與環境間的關係。 《慾》中《酷兒唄!》(Courbet!)系列作品則是以寫實主義繪畫大師庫爾貝之名,藉由他對寫實主義的觀察與批判。 庫爾貝藉由對庶民生活的描寫將寫實的聚焦於一般的社會民眾,改變了寫實的對象與審美意識型態。
從極簡的抽象造型到具像風格,雕塑家張乃文致力於探索媒材與感官的聯繫,並從中國佛教經典中擷取靈感,遊走於意義的流動之間,開拓現代雕塑多元深邃的形式語彙。 「不是東西:2007張乃文個展」延續作者以佛像為藍本的創作傳統,張乃文刻畫怪異的神佛面貌,鋪陳支離的雕像軀體,創造出一系列融合「神佛」與「妖魔」的特殊造像。 這些神妖的混種消弭了人╱怪、善╱惡、完整╱破碎、正常╱異常的界線,成為某種曖昧異端,顛覆東方哲學中陰陽對立的二元思維,予人神祕的、未知的,充滿超自然威脅的感受。
張老師首先告訴我們「文創商品並不等同於藝術品,文創園區更不是藝術村。」鼓勵藝術家進駐,提供可以盡情揮灑,展示作品的空間,人文的素養與文化的深度,將會因藝術的滋養而萌芽茁壯。 由於他提醒我們都有的那種原始癡愚,卻又弔詭地要求必須先具備某種「判斷這是什麼」的消極狀態,但如果沒有「是什麼」的問題也就不會有「不是什麼」的回答。 作為創作者,張乃文對於宗教與其文化意涵,肯定有些意見要表達,要如何解讀對著佛教象徵打籃球與「無明」愚癡狀態之間的關聯? 這當中遺漏了重要的解讀中介,這個遺漏卻也生動地描繪出藝術創作的跳躍狀態。
也就是說,這個時代多數的優秀創作者,開始從自身的環境、歷史、文化、記憶及日常經驗反思,而非只是跟隨或是對應殖民理論的意識形態。 本文的對象張乃文、吳孟璋及詹士泰,就是由這個時期開始搜尋並實踐他們建構自身主體的石雕創作。 張乃文藝術家2025 就在藝術空間今年參與臺北當代的策略,是採平均地將平面藝術與裝置藝術並置於展出空間,並精選出陳建榮、王璽安、謝牧岐與毛利悠子(Yuko Mohri)四位能體現畫廊品味的藝術家。 就在藝術空間代理的藝術家,擅長運用不同媒材顛覆與擾動當代藝術的定義,並呈現出亞洲藝術家多元的藝術風格。 陳建榮展出其不斷反思繪畫的「平面性」,並以詩意的佈局處理平面空間的模糊定義。 毛利悠子的裝置作品,也成為展位顯著的亮點,藝術家經常透過蒐集日常生活的物件、機械零件,重新改造組合成一個新的集合體與意象,傳達出再定義、再創造可能的能量,並以幽微的感官與動力,例如磁、重力、光線和溫度來構築出作品體驗的豐富層次。
另外,謝牧岐透過繪畫省思與重繪臺灣美術史的脈絡思考、王璽安透過繪畫與物件的結合創造出層次豐富的對話關係。 策展人王品驊表示,藝術家們運用形態各異的「造影」模式,開展出不同的討論意涵。 在本次臺北當代中,雙方藝廊所推出表現亮眼的藝術家非臺灣的陳萬仁、德國籍創作者佛羅裏安. 張乃文藝術家 前者延續其將運動人物去背融合至其他單純平面背景的系列,展出的《宇宙允許時間反轉》當中讓兩個不同時空狀態下的兩位運動員,分別依序地隨著順時針與逆時針的方向前進,藉此隱喻時間流逝與補回的抵消狀態。 克拉爾則擅長使用數位虛擬影像,將現實中的場景重構,展出的錄像創作《漫遊者》(Wanderer Frame) 透過攝影機穩定器風格的滑動影像,讓觀者從視覺開始進入由日常碎片拼湊的異質空間。 索卡藝術以洪凌、毛旭輝、趙夢、張英楠與池田光弘(Mitsuhiro Ikeda)五位亞洲藝術家聯展,呈現畫廊根植華語地區、擴延亞洲的經營脈絡與光譜。
藝術家張乃文長年致力雕塑藝術的創作,從早年抽象形式逐次發展成為具象的造像系統,並融合傳統宗教的圖像,發展其特殊的造型語言。 張乃文藝術家2025 觀者可以看到其旺盛的創作慾望,同時也領略雕塑就是在藝術家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構其形式與內涵的意義。 張乃文生於臺南白河,1994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03年自臺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畢業,2016年起成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從作品視覺上來理解,也就是隨機的斷裂面(自然)與人文理性控制(人工)間的交相互動,藉此過程捕捉不能言語名之的情緒。 生於臺灣宜蘭,德州州立理工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博士班博士畢業,藝評人及策展人。 研究領域為藝術評論、臺灣美術史、臺灣雕塑、臺灣攝影、及記憶、歷史、鄉愁與認同。 此次張乃文於絕對空間展出的「隱退的詩性」,以散文與詩譬喻視覺藝術的變形,思考著藝術在當代的日常化下,從前衛的詩意轉而變成世俗的散文下是否為真實對應藝術的方法,顯現出個人反叛藝術世界潮流的個性與思維。 從極簡抽象的造型到具像風格,作者致力於媒材探索與感官的聯繫,並從佛教經典中擷取靈感,遊走在意義的流動間,開拓現代雕塑的多元形式和深邃語彙。 作者刻畫怪異的神佛面貌,創造出一系列融合「神佛」與「妖魔」的特殊造像,消弭了人╱怪、善╱惡、完整╱破碎、正常╱異常的界線,成為某種曖昧極端,並顛覆東方哲學中陰陽對立的二元思維,給人神祕、未知、充滿超自然威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