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器樂曲的主要發展也是從十七世紀開始,原因之一是和巴洛克時期歌劇和神劇等戲劇音樂的發達有關。 好的樂器加上當時一些優秀的演奏人才,自然也使得作曲家樂於去譜寫器樂曲。 巴洛克風格另一個原則是「對比效果」(contrasting effects),這個原則表現在早期的歌曲中的突然變化,在「大協奏曲」中「獨奏-齊奏」的交替,以及聲樂與風琴音樂的回聲效果。 早期巴洛克音樂,在其歌曲與觸技曲,特別顯露著驚人的任性、豐盈與不規則特徵,而較後期的作曲家,如卡利西密(Carissimi)與柯賴裏(Corelli),則代表了一種傾向,趨向比較自制與規則的風格。
- 喜好小說、電影、音樂…一切能提供幻想元素的事物;同時也是一位膽大心細的犬展指導手。
- 巴洛克藝術不排斥異端的感官喜悅,亦忠實於基督教的世界觀,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藝復興”。
- 洛可可藝術是法國十八世紀的藝術樣式,字的來源為法語的『rocaille』,是貝殼渦形的花紋圖案的意思。
- 它能用直觀的感召力給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這正是天主教教會的用意(讓更多的異教徒皈依)。
- 而說到洛可可(Rococo),這個詞由法語 ro-caille(貝殼工藝)演化而來,原意爲建築裝飾中一種貝殼形圖案。
- 在用色上巴洛克常見的顏色有金銀色、寶石質感的紅黃藍綠等,這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某個年代盛行的風格會導致其時任何物件的風格都以其命名,基本到了沒理由的程度,所謂的理由都是後世強行附加的,同樣的情況還有洛可可、維多利亞等。
他對自然的態度是直觀的,以粗野或純樸的市民為模特兒作肖像畫。 代表作有《在以馬杵斯喫晚餐》(1601,,倫敦國家畫廊)、《埋葬基督》(1604,梵諦岡美術館)、《水果籃》(靜物, 1596,46×64.5cm,米蘭,諳布羅西阿納美術館)、《酒神》(1597,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巴洛克2025 個性狂野、暴躁、易怒,命短,他要脫離陳規,重新思考藝術,風格上被稱為「自然主義者」。 巴洛克文學是一種貴族形式主義文學,主張文學爲少數有文化修養的人創作。
巴洛克: 巴洛克藝術的特點有什麼?
據說他虛榮心強,喜歡誇耀自己,甚至謊報作品數目。 巴洛克2025 儘管如此,維瓦爾第在協奏曲史上的地位仍是無可爭議的。 他甚至規定,只有皇室和貴族纔有資格穿紅色跟的高跟鞋。 上面這個娘娘腔的男人,就是“太陽王”路易十四,他也是巴洛克風格最忠實的擁躉和推動者。 他身穿蕾絲邊絲襪、頭戴波浪式假髮,腰間還彆着一把鑲滿寶石的寶劍。 主要的音樂體裁:聲樂:彌撒、經文歌、衆讚歌、歌劇、清唱劇、康塔塔、受難樂以及各種獨唱、合唱曲。
巴洛克追求誇張的戲劇性,把過去靜止不動(穩定的坐姿或站姿)的畫中人物描繪成進行中的動態,彷彿下一秒畫中人物就會動起來。 音樂在巴洛克時期的大發展也得益於這個時期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作曲家。 巴洛克 維瓦爾弟是大家很熟悉的作曲家,其實他和蒙特威爾蒂一樣,也是意大利人,但是他卻比蒙特威爾蒂晚出世一百多年!
巴洛克: 巴洛克藝術評價
阿波羅(傳說中的詩歌、音樂與太陽之神)那光輝燦爛的儀容,在某種程度上象徵著王公貴族們文明和開化的統治。 另外,巴洛克時期的法國音樂不可小視,庫普蘭是其中的代表者,同樣出生於法國的拉摩也是同期著名的音樂家,他曾被譽為“十八世紀法國最傑出的作曲家”。 拉摩與庫普蘭一同構建了法國巴洛克音樂的輝煌,兩者都是撥弦古鋼琴領域出色的作曲家。
- 具體事件就是是16、17世紀前後興起宗教改革運動,羅馬教廷賣贖罪券,民眾對之日益不滿,造反的人覺得:聖經是信仰的最高權威,不承認教皇和教會有解釋教義的絕對權力,強調信徒因信稱義(得救)。
- 巴洛克音樂是指17~18世紀歐洲華麗、精製的音樂,具有對比強烈而略帶誇張的特點。
- 十二平均律在17世紀的發明與和聲體系的充分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 香港浸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學者範澄兒博士將講述巴洛克音樂中用來激發人類情感的技巧。
- 巴洛克時期是一個崇尚高度華麗的年代,不管男裝還是女裝,都具有無與倫比的繁複感和雕飾感,其中又分爲荷蘭風格時代(01620~1650)和法國風格時代(1650~1715)。
- 對當今的指揮與樂團而言,演繹巴洛克音樂有兩種主要的方法。
- 第一次有人用“巴洛克”來形容珍珠以外的東西,是1734年法國的一篇藝術評論文章,這篇文章是專門針對法國作曲家拉莫的歌劇作品《希波呂託斯與阿里奇埃》。
西歐諸國的巴洛克建築又結合各地的特點而各有所長,如英、法等國帶有較嚴謹的色彩,例如巴黎凡爾賽宮(1669~85,鼠標點選可看到360度外觀旋轉圖),德國南部則華麗輝煌達於極致,西班牙及其統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 除以上羅馬地區外,意大利北部的杜林(Turin)地區也有相當發展,瓜里尼(G.Guarini,1624~83)建的《聖布小教堂》(1668~94)圓頂,表現天堂的穹窿,給人一種飄渺無盡永恆的幽思。 善用動勢:不管是實際的,如波形的牆面或不斷變化的噴射狀的噴泉:還是含蓄的,如描繪成充滿活力或動作顯著的人物(不再如古典文藝復興時的靜態表現,而呈現歪斜配置的動感)。 力圖表現或暗示無窮感:例如伸向地平線的道路,展現無際天空幻覺的壁畫,運用變換透視效果使其變得撲朔迷離的鏡面手法。 除以上羅馬地區外,意大利北部的杜林(Turin)地區也有相當發展,瓜里尼(G.Guarini,1624~83)建的《聖布小教堂》(1668~94)圓頂,表現天堂的穹窿,給人一種飄渺無盡永恆的幽思。
巴洛克: 巴洛克藝術
大多表現於皇室宮廷的範圍內,如皇室傢俱,服飾和皇室餐具器皿和音樂等。 「巴洛克風格」是指,在這個世紀中繪畫或者音樂領域中的,各大師共通的特點。 巴洛克2025 義大利,法國,荷蘭和西班牙,這些國家中的巴洛克時期的藝術作品風格也不盡一樣。
巴洛克: 巴洛克式建築
不過,巴洛克作爲一種風格,卻一直是美術史家們有爭論的問題。 “巴洛克”一詞的原義,含有不整齊、扭曲、怪誕的意思,大約是十八世紀古典主義者奉贈給自己不太贊同的前輩藝術的一個稱號。 從時間上說,“巴洛克”流行於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初。 所以有人把整個十七世紀各國的藝術–意大利、西班牙、弗蘭德爾、荷蘭、法……都列在“巴洛克”範圍之內。
巴洛克: TLC 音樂會鼓手
帶伴奏宣敘調採用樂隊伴奏,用於緊張的戲劇性場面,由於它在某中程度上帶有詠歎調特點,因此又稱之爲詠敘調(arioso或recitativo arioso)。 “Da Capo 巴洛克 Aria”(返始詠歎調)是ABA三段式詠歎調,再現時可以隨歌手喜好加上一些自由的炫技。 曲式:以相互間形成節奏、速度、風格對比的多樂章結構爲主,如組曲、變奏曲、協奏曲、康塔塔、清唱劇等,常用前奏曲與賦格、宣敘調與詠歎調的搭配關係。 復調樂曲的內部結構是以模仿手段寫作的連續體(不分段),但可看出明確的呈示、發展和再現因素。
巴洛克: 巴洛克藝術流行
話說那年,路易十四死了,他的巴洛克順便遭到了嫌棄,路易十五的當紅情婦蓬巴杜看出巴洛克過時了,轉而用纖細輕快的嫩綠,粉紅的小碎花設計低胸服裝,取悅路易十五,皇上喜歡了,自然蓬巴杜也成了當時整個法國貴族效仿的時尚領袖。 具體事件就是是16、17世紀前後興起宗教改革運動,羅馬教廷賣贖罪券,民眾對之日益不滿,造反的人覺得:聖經是信仰的最高權威,不承認教皇和教會有解釋教義的絕對權力,強調信徒因信稱義(得救)。 相較於巴洛克時期的貝尼尼,法爾科內的作品顯著溫婉許多;比較多擬人化與象徵性的語彙在雕塑之中。 畫中人物穿着華美的絲綢,有的坐着有的站着、也有互相依偎着;感覺人生就是爲了享樂。
巴洛克: 巴洛克 Baroque VS 洛可可 Rococo 名詞解析
第三種是在科學發展和對地球進行探索的影響下,對大自然產生了新的興趣。 這兩方面的活動促使人類對自身有了新的看法,一方面覺得自己微不足道(特別是受了哥白尼地球不是宇宙中心這一論點的影響),另一方面又感到自己神聖偉大,因爲在知識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總之,這些文化傾向連同它們在藝術中的反映,形成了藝術史家斯特喬所謂的宗教勢力和非宗教勢力共同保持的一種基本上令人樂觀的新的均勢。 巴洛克 巴洛克晚期的詠歎調被作曲家賦於了深刻的音樂性,優美流暢的旋律對觀衆有很強的感染力。 巴洛克晚期詠歎調的典型形式爲ABA結構,被稱爲返始詠歎調。
巴洛克: 巴洛克復興藝術
真想時光倒流,親身走入這縱身數十公尺、寬兩棟街屋的酒樓。 巴洛克時期,魯本斯這樣給權貴服務的是主流,維米爾這樣自娛自樂的是清流,他們都是歷史的一部分,但要清楚主流纔是巴洛克歷史的主體。 範戴克是魯本斯的學生,筆觸有些相近卻比較沒有攻擊性;畫面溫柔高雅的感覺。
因此,所謂的“巴洛克風格”之所以不明確而且不好概括,就是因爲確切地講,它不是一種既定的樣式和規則,而是一種對既定樣式和規則的顛覆。 這篇負面評論指出,拉莫這部歌劇的旋律不連貫不和諧,總是來回變調,結構散亂不規整,聽上去非常的“巴洛克”。 7、大多數巴洛克的藝術家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如在一些天頂畫中,人的形象變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紋。
巴洛克: 巴洛克藝術建築
敵方釋放羣體技能時,我方可能有生存壓力,因此穿插一個阿貝爾的連招1做一下防守。 巴洛克音樂生活館成立至今以逾十年之久,回首最初只有二十人參與的音樂活動,到每年數百位學生演出的盛況,巴洛克飲水思源,由衷地感謝每一位家長的支持與鼓勵,因為你們,纔有今日輝煌的巴洛克。 巴洛克珍珠或說是異型珍珠,由於形狀有機,不能完完按照人的設計成長,形態也不像圓形珍珠那樣整齊柔滑,正是這種不規則造就了異型珍珠的獨一無二。 每一款異型珍珠都無法複製,也只能屬於一個佩戴者。
巴洛克: 巴洛克藝術繪畫
而創新的主要路徑是,首先,賦予建築實體和空間以動態,或者波折流轉,或者少亂衝突;其次,打破建築、雕塑和繪畫的界限,使它們相互滲透;再次,則是不顧結構邏輯,採用非理性的組合,取得反常的幻覺效果。 歐洲文化“除舊布新”,在各方面都有重大的改變與成就。 巴洛克 資產階級興起,君主政治漸獨立於宗教之外(但民主思想萌芽)。 藝術上趨勢是“世俗化”,精力充沛,勇於創新,甚至好大喜功。 文藝上的名家如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繪畫上有魯本斯,林布蘭特等,影響都極深遠。
巴洛克: 巴洛克時期特徵
西元1521年,英國舞蹈大師Robert Coplande收錄了以”La Allemade”為名的七種不同編舞,此為目前歷史上最早可查證的例子1。 早在十六世紀中期,已被固定使用在組曲中的第一首舞曲,而且逐漸成為音樂會上演奏的一種舞曲音樂。 然而在今天這個時代,“巴洛克”元素最好還是小心慎重地去使用,無論是在家居還是商業方面。
巴洛克: 巴洛克(藝術學術語)
同時,巴洛克因爲有特定風格意象所以不會完全消亡,比方如今我們看到比較多的商業設計應用在於電影、服飾、妝容及軟裝設計當中。 關於巴洛克風格的形成問題,如果認真細說起來將會變成綿長的歷史課,所以我們將以一個精簡方式陳述,就是著名的“時間、地點、事件“法。 巴洛克 亨德爾留下了三十二部清唱劇和四十六部歌劇,最有名的的當屬清唱劇《彌賽亞》。
此後的巴洛克音樂能夠風靡至今,與它在諸多領域的創新與變化是有密切聯繫的。 有人曾經將文藝復興時期與巴洛克時期的美學觀放在一起,做了如下的對比——“如果把文藝復興的美學觀比做渾圓的珍珠,而巴羅克的美學觀則是形狀不整的珍珠,它是寧可打破形式上的均整也要着重於表現強度的一種形式”。 所以我們可以很形象地總結巴洛克音樂的特點,那就是“對比強烈而略帶誇張”。 巴洛克2025 相比文藝復興時期音樂作品力求獲得和諧統一、舒緩流暢的效果以及整體四平八穩的風格,巴洛克音樂衝破了這種傳統,而變得更加熱烈而張揚。 雖然這種風格在歷史上也曾被指責爲“過於誇飾而不夠規範”,但巴洛克音樂帶動整個西方音樂歷史發展的事實,沒人能將之否定。
著名實例是班貝格郊區的十四聖徒朝聖教堂、羅赫爾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聖徒朝聖教堂平面佈置非常新奇,正廳和聖龕做成三個連續的橢圓形,拱形天花也與此呼應,教堂內部上下佈滿用灰泥塑成的各種植物形狀裝飾圖案,金碧輝煌。 教堂外觀比較平淡,正面有一對塔樓,裝飾有柔和的曲線,富有親切感。 羅赫爾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觀簡潔,內部裝修精緻,尤其是聖龕上部天花,佈滿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飛翔天使,聖龕正中是由聖母和兩個天使組成的羣雕;聖龕下面是一組表情各異的聖徒雕像。 從17世紀30年代起,意大利教會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
海水珍珠皮光細膩,光暈多彩而美麗,但一定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海水珍珠內含珠核,珍珠質薄,配戴和保養要格外小心。 不同於無核淡水珠,整個是由珍珠質組成(可參考淡水珠、海水珠、巴洛克珠有什麼不一樣?上篇),海水珠更為嬌貴,長期摩擦或是意外刮傷都容易毀損珍珠質。 OYJ 精選的海水珍珠款式,設計都很極簡,近乎完美的珍珠不需要更多的裝飾,簡單就能呈現他渾然天成的美。 在荷蘭北部(主要是新教徒,獨立-通常被統稱爲“荷蘭”),在裝飾華麗的墳墓的胸像或肖像上,肖像出類拔萃,Hendrik de Keyser和Rombout Verhuls參與其中。
巴洛克: 郡都巴洛克 生活地圖
色彩上,香檳色、米白色都不再獨領風騷,取而代之的是艷麗的桃紅色,配以荷葉邊領口的奶白色針織外套,優雅矜持又不失俏麗可愛。 巴洛克時期是一個崇尚高度華麗的年代,那時的鞋子大多採用優質的材料,像皮革、錦緞,配以奢侈豪華的裝飾,如絲綢帶、大釦子、刺繡、珠寶等。 如今仿照巴洛克風格的靴子著重在細節上體現復古,像鞋幫上的十字抽繩,以及不和諧花紋和混搭風尚,雖然低調,卻極其簡潔優雅。 法國古典主義文學以戲劇成就最為突出,產生過三個卓越作家:悲劇家高乃依和拉辛,喜劇家莫里哀。 在別的方面,古典主義作家也作出了優異的成績,像拉封丹的寓言詩、波瓦洛的理論著作等。
巴洛克: 巴洛克藝術歷史淵源
把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畫成平面圖,其共同特點是正方形、圓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築的典型特徵是橢圓形、橄欖形以及從複雜的幾何圖形中變化而來的更爲複雜的圖形。 西方都市計劃的歷史是從巴洛克時期開始的,那時最醒目的建築物是教堂與宮殿。 建築師認爲建築物是根據許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個獨立的總體,所以巴洛克建築通常看來就像一尊大型雕塑。 西歐諸國的巴洛克建築又結合各地的特點而各有所長,如英、法等國帶有較嚴謹的色彩,例如巴黎凡爾賽宮(1669~85,鼠標點選可看到360度外觀旋轉圖),德國南部則華麗輝煌達於極致,西班牙及其統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 把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畫成平面圖,其共同特點是正方形、圓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築的典型特徵是橢圓形、橄欖形以及從複雜的幾何圖形中變化而來的更為複雜的圖形。 西方都市計劃的歷史是從巴洛克時期開始的,那時最醒目的建築物是教堂與宮殿。
巴洛克: 巴洛克藝術特點
除了建築和雕塑和繪畫之外,巴洛克傢俱無疑是巴洛克藝術最市民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了。 1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築。 教皇當局爲了向朝聖者炫耀教皇國的富有,在羅馬城修築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這爲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風格開闢了新的途徑。 17世紀羅馬建築師豐塔納建造的羅馬波羅廣場,是三條放射形幹道的匯合點,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圍設有雕像,佈置綠化帶。 法國在凡爾賽宮前,俄國在彼得堡海軍部大廈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廣場。
巴洛克: 巴洛克藝術特點
意大利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3~1610),是巴洛克繪畫的先驅,作品的特色是利用光線以獲得畫面戲劇性的效果,也利用明暗表現法以襯托真實的空間感,並捨棄細節的描寫。 他對自然的態度是直觀的,以粗野或純樸的市民爲模特兒作肖像畫。 代表作有《在以馬杵斯喫晚餐》(1601,,倫敦國家畫廊)、《埋葬基督》(1604,梵諦岡美術館)、《水果籃》(靜物, 1596,46×64.5cm,米蘭,諳布羅西阿納美術館)、《酒神》(1597,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個性狂野、暴躁、易怒,命短,他要脫離陳規,重新思考藝術,風格上被稱爲「自然主義者」。 巴洛克藝術於16世紀後半期在意大利興起,17世紀步入全盛期,18世紀逐漸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