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艦國造部分,朝野不少立委主張大幅刪減或凍結「潛艦國造」的原型艦籌建預算,經海軍強力溝通爭取後,仍保留至全院會討論 ,最後在海軍全力遊說以及民進黨全力護航的情況下,民進黨立委撤回刪減/凍結案,並否決了國民黨的半數凍結提案,全額通過。 「鴻運計畫」兩棲運輸艦預算被凍結2億,「永捷專案」快速佈雷艇預算減列100萬、凍結2000萬元。 「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預算被減列1億、凍結3億(海軍對立院做專案報告後始得動支),變更設計的量產型首艦通過作戰測評才能進行量產。
- 4.駕駛臺、戰情室、機艙等部位操控臺,採統一、標準化設計,並具雙迴路備援功能,確保故障時由其他部位操控臺替代,以提升艦艇安全係數,確保艦艇航行安全及具氣密防護設計,增強核生化防護能力。
- 臺船內部指出,這次增資案經行政院覈定,由國發會、耀華玻璃與國防工業發展基金出資27.5億參與,當時以每股16元計算;但因臺船股價持續上漲,最後算出的發行價是17.5元,三大基金預算不足,所以3月18日開始以特定人身分認購,約少認購1.4萬張。
- 由於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國際造船業環境不景氣,加上持續面臨削價競爭、臺幣升值減損出口優勢,以及若干造船案船東砍價或因經驗不足、工程失誤(同時期臺船為了經營,接下很多不同船型的訂單,有些並不熟悉)遭受鉅額罰款,2014年臺船造船用大吊車意外毀損而嚴重影響造船業務長達三;眾多因素之下,臺船從2016年第二季之後又開始了連年虧損。
- 而海洋委員會海巡署亦於民國106年6月19日經行政院覈定執行「籌建海巡艦艇發展計畫」,預計於民國107~116年(2018~2027年)間籌獲「4000噸巡防艦」等6型大小艦艇共計141艘,建造經費亦達426億5100萬元新臺幣。
- 在2016年8月上半,臺灣海軍司令部公開招標四項關於前述造艦計畫的技術服務案,包括「高效能艦艇後續艦」的合約設計與監造技術服務(各為一案)、「快速佈雷艇」合約設計的技術服務、「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合約設計的技術服務 。
- 根據民國106年度預算書,海軍快速佈雷艇總經費9億餘新臺幣,分5年執行,民國106年度編列3382萬元。
- 「海軍高效能艦艇後續艦」追加的預算同樣未經立法院批准,被國民黨立委馬文君批評「立院還在審預算,海軍就擅自加價而且標給船廠」。
例如,造艦計畫中金額最龐大的IDS「潛艦國造」中,「第二階段-原型艦籌建」總預算為493億6170萬9000元新臺幣;排名第二的「震海專案」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籌建原型艦的總預算額度也高達245億4916萬元。 而海軍「鴻運計畫」兩棲船塢運輸艦首艦總預算追加後為73億3212萬4000元新臺幣(原為62億9736萬4000元新臺幣),臺船最終在2018年3月8日得標時價格為46億3576萬元。 一位臺船高層人士舉例,「潛艦國造」每艘合約金額動輒2、3百億新臺幣,目前臺船資本額根本無法以現金流來購買製造潛艦所需的昂貴加工設備,「到目前都是燒錢」。 立法院預算中心表示,部分正在執行的造艦計畫,已有部分因招標不順而需提高計畫總經費,或需要延後辦理期程;例如,「籌獲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第二階段」、「特種作戰突擊艇暨硬殼充氣艇籌建案」、「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案(第一批)」計畫等數案均多次流標,有的大幅增加預算(如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案),有的完工遙遙無期。 在2017年3月臺灣海軍年度敦睦艦隊進行環島開放行程時,艦內展出的告示板出現一種全通甲板兩棲直升機船塢登陸艦(Amphibiou Landing Helicopter Dock Ship);依照海軍公佈的模擬諸元,其艦體尺寸220 x 35 x 臺灣海軍2025 8m,航速約30節,排水量約22000噸,艦上武裝包括76mm快砲、自衛用的防空飛彈等,偵蒐系統則有相位陣列雷達、聲納。
臺灣海軍: 臺海軍情》國防部宣佈海劍二飛彈量產 需求數量逾200枚以上
在2007年,配合陳水扁政府的「正名」以及「去中國化」政策,中國造船公司股東會通過將公司改名為「臺灣國際造船公司」(簡稱臺船),英文更為「CSBC Corporation, Taiwan」。 不過即便民營化,臺船仍有四成以上股份由政府以及民營化轉型的前國營企業持有;例如在2017年時,臺船第一大股東是經濟部(持股比率33.57%),第二到第四大股東分別是臺船員工信託帳戶、中油與中鋼,泛公股持股比率高達42.5%。 從2002年開始,中船纔再度轉虧為盈,到2008年改為臺灣國際造船並完成民營化時,已經全部恢復「再生計畫」前的原本薪資。
依照2017年3月年度敦睦艦隊開放參觀時公佈的資料,新型救難艦模擬數據為尺寸80 臺灣海軍2025 x 15 x 8m,排水量3000噸,航速18節,續航力1000海里。 可於海象4級下執行救難及水下打撈任務,並於海象5級(含)、海流2.5節以下具定位能力執行救難作業。 依照2017年3月年度敦睦艦隊開放參觀時公佈的資料,新一代主戰艦艇模擬數據為尺寸180 x 臺灣海軍2025 25 x 8m,排水量8000噸,航速32節,續航力6500海里。 美國此次出售的項目,包括:40輛M109A6自走砲、20輛M992A2彈藥支援車、5輛M88A2裝甲救濟車、1組砲兵戰術數據系統、1698個精準導引砲彈套件(PGK),另有專用工具測試裝備、全球定位系統接收器及車輛翻修服務等,相關武器裝備交運來臺後,將成為陸軍軍團砲兵指揮部的主力。 國軍採購M1A2T戰車總計108輛,分別在2022年、2023年各在美國交貨18輛、2024年28輛、2025年30輛、2026年14輛。 2022年交貨的18輛,由於是第一批,陸軍的種子教官會在美國完成接裝後再運回臺灣,因此,預估要到2023年上半年才會運抵臺灣。
臺灣海軍: 海軍動態MORE
在關鍵系統方面,國內投入經費研發包括船體塗料、主電力推進馬達、舵機、相位陣列雷達、電戰系統等相關項目,而國內無法自行研 發的部分則透過外購來獲得。 總體而言,國內船廠具備載臺設計能量,並已有多型船艦的建造實績;此外,中山科學研究院具有研製戰鬥系統裝備的能量,可充分支 援,因此國艦國造風險較低。 在2016年8月上半,臺灣海軍司令部公開招標四項關於前述造艦計畫的技術服務案,包括「高效能艦艇後續艦」的合約設計與監造技術服務(各為一案)、「快速佈雷艇」合約設計的技術服務、「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合約設計的技術服務 。 隨後臺船重新修改增資計畫,以現有資本額,加上之前發行的20億元可轉換公司債到期後,資本額會增加8億元;然後再現金增資4.5億股,比現有股價折價約8折,以每股不到20元發行新股,估計將增資金額逾70億新臺幣(真正定價要等到2021年1月),此後臺船股本也將增至超過百億。 行政院國營會表示,新股依約四成(實際上約47%)由官股比例認購,原始大股東(經濟部、中油等)大約要認28億元左右,其餘則在市場募資;但因為中油與經濟部的年度預算已編,來不及參與臺船增資計劃,希望由國發基金、國防工業發展基金與半官方的耀華玻璃等認購,這部分需要行政院協調。
鄭請辭的消息在臺船內部傳開,引發員工們高度關切;工會指出,鄭文隆在2016年中回鍋臺船董座後,規劃出國艦國造、離岸風電、打造自有海事工程船隊和體質改善等四路齊進的發展策略,準備扭轉臺船營運劣勢。 臺灣海軍2025 工會認2019年的虧損是非戰之罪,赤字主要是受航運市場不景氣等影響;在鄭文隆的帶領下,臺船在2020年將全力衝刺離岸風電和國艦國造業務,力拚虧轉盈,因此工會盼經濟部能慰留。 因應日益艱困的造船業大環境,2016年上任的臺船董事長鄭文隆(先前2008年臺船剛完成民營化轉型時的首任董事長,2016年回鍋)決定以瞄準國艦國造業務以及多角化經營為主,例如關於離岸風電產業的業務(包括船舶製造與維運、水下基座業務)等。
臺灣海軍: 臺海軍情》BLOCK 1B方陣快砲新鮮抵臺 配置塔江軍艦如虎添翼
〔記者羅添斌/臺北報導〕美國售臺40輛M109A6自走砲,首批8輛將在2023年交運來臺,根據陸軍規劃,明年將派出由30位資深軍士官組成的種子教官團隊,赴美進行各項接裝訓練,要讓新式武器裝備能夠發揮最大效益。 對於M1A2T戰車伸而來的工業合作協議項目,軍方曾在立院法答詢時表示,已談12項工業合作項目,技轉研發部分有120公釐戰車砲、戰車彈2項,希望美商能夠釋出,採技術移轉、合作生產方式來做;另外有10項涉及廠級維修,從射控、底盤、砲塔,盼可以做到五級翻修能量。 在2021年1月21日,臺船董事會正式決議發行普通股4.5億股增資,其中10%(4500萬股)開放公司員工認購,另有10%公開承銷,其餘80%(總共3.6億股)由原股東按持股比例(依照認股基準日股東名簿記載的資料)認購;稍後臺船公告每股發行價格為17.5元。
臺灣海軍: 臺海軍情》美售臺40輛M109A6自走砲 陸軍明年派30人赴美接訓
,10月19日決標(原訂16日),並在11月27日公告決標,由宜蘭龍德造船廠以7億3820萬元得標,履約時間是民國107年(2018年)11月27日至民國110年(2021年)11月27日,共計三年 。 5.可視任務搭載水下遙控載具系統(ROV,作業深度200公尺以上)及水下救援裝備等救難系統(潛水鐘)。 4.核生化防護方面,採氣密設計,重要艙間設置防護區,防護區採內循環通風增長滯留能力;另設置人員沖洗站及噴灑系統。 4.駕駛臺、戰情室、機艙等部位操控臺,採統一、標準化設計,並具雙迴路備援功能,確保故障時由其他部位操控臺替代,以提升艦艇安全係數,確保艦艇航行安全及具氣密防護設計,增強核生化防護能力。
臺灣海軍: 臺海軍情》重機憲兵揹紅隼火箭彈夜巡總統府 強化衛戍區戰備任務
經濟部官員表示,臺船必須提出可靠的增資計劃來說服大眾獲得支持,要評估將來業務是否養得起這家公司? 臺灣海軍 「鴻運計畫」兩棲運輸艦方面,原本民國107年度(2018年)預算編列62億9700萬元新臺幣,其中艦體載臺預算為36億204萬新臺幣,由於被民間船廠認為過低,經過四次流標,臺灣海軍自行增加10億3476萬元新臺幣纔在2018年3月由臺船得標,但此一追加預算並未獲得立法院同意,被批評「先斬後奏」。 潛艦國造方面,此時臺船正在執行的「第一階段合約設計」是到2020年12月才完成並產出細部設計與施工方案,但海軍卻搶在2019年就提前編列「第2階段原型艦籌建」預算約75億新臺幣(原計畫是等產出細部設計後才進入原型艦建造階段)。 臺灣海軍2025 在國防部民國106年度各軍種一般裝備的編列預算中,陸軍獲得133.8億新臺幣,海軍獲得127.4億新臺幣,空軍獲得162.1億新臺幣,此外防空飛 彈指揮獲得269億新臺幣(含愛國者PAC2飛彈性能提升、採購愛國者PAC3計畫、天弓防空飛彈系統項目等)。
臺灣海軍: 海軍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指揮部新聞稿,有關新兵訓練中心人員受傷乙情(民國111年12月28日)
在2016年2月,「風傳媒」有報導進一步披露,臺灣海軍於2015年底啟動迅海二階段「迅能計畫」,沿襲沱江型艦使用的雙體穿浪構型,建造三艘2500噸級雙船體防空巡防艦,搭載「迅聯戰系」,並配備48管垂直發射器。 2018年11月27日,民進黨立委蔡適應今表示,國防部已經採納他的建議,將新型救難艦換裝「安海計畫」時程大幅提前10年,首艘新艦將於2023年完工。 臺灣海軍2025 安海計畫」新型救難艦在2018年完成概念設計,2019年度起編列首艘原型艦的設計建造預算(預計36億5800萬餘元新臺幣)並展開合約設計。 新型救難艦首艦的預算中,建造艦體平臺部分約31億餘新臺幣,採公開招標方式由國內造船廠執行;而艦上作戰、武器裝備經費約5億餘元新臺幣,由中科院負責。
臺灣海軍: 臺海軍情》「遠程打擊」飛彈1+3種 飛彈「無限高」8月中旬密集測試
其中,「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是用來替代現役成功級、康定級的新巡防艦 ;而「新一代主戰艦」就是先前規劃用來紀德級的防空驅逐艦,設計概念延續1995年取消的ACS先進戰鬥系統(小神盾),排水量可能介於 6000~8000噸,數量可能建造4至6艘,預估在2018~2019年左右開始執行。 而海洋委員會海巡署亦於民國106年6月19日經行政院覈定執行「籌建海巡艦艇發展計畫」,預計於民國107~116年(2018~2027年)間籌獲「4000噸巡防艦」等6型大小艦艇共計141艘,建造經費亦達426億5100萬元新臺幣。 臺灣海軍「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船型以稍早完成的「多功能快速人員運輸艦」(即「迅能計畫」,在2017年6月由船舶中心完成設計)為基礎,原本外界認為海巡署版的4000噸級巡防救難艦應該直接會衍生自「多功能快速人員運輸艦」。
臺灣海軍: 臺海軍情》傳涉及臺海對抗 美軍兵推慘敗後擬更換戰略
中科院在「震海計畫」啟動之前,就依照海軍需求開始發展新一代艦載防空戰系,以中科院現有的天弓三型防空飛彈和配套被動式機動相位陣列雷達為基礎,系統規模必需要六千噸以上的船艦平臺才適當,根本無法裝備於4500噸的艦體。 即便在2020年內包括整套「迅聯」作戰系統、相位陣列雷達、海弓三防空飛彈系統在改裝的高雄號(LCC-1)實驗艦上陸續完成全功能實彈測試,中科院表示完全達成原訂目標,但臺灣海軍仍認為中科院的裝備不符合「震海計畫」要求。 雖然中科院也展開了主動相位陣列雷達的研發工作,但由於起步較晚,開發進度跟系統成熟度趕不上「震海計畫」的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