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約200,000平方公尺的博物館區相關工程,包括軟體建置計畫在內的整體工程預算約新臺幣79.33億元,博物館主體建築覈定興建面積59,958平方公尺,首期開發面積為38,413.07平方公尺。 由姚仁喜領軍設計監造的博物館主體建築工程和長度141.74公尺的至美橋先後在2013年2月和11月動工,2015年12月28日啟用試營運。 他的設計理念是由象徵水墨畫濃墨和飛白筆法的博物館主體建築,以及銜接迎賓大道、至美橋延伸到中庭的流線形渲染筆法所構成。 墨韻樓設有展廳和典藏庫房;採用鋼結構和混凝土建材,弧形外牆裝飾著馬賽克磁磚和35,861個5種尺寸的鑄鋁圓盤,羅列成似青銅器上的龍紋和雲紋,賦與建築如同青銅器般厚重沉穩意象。 飛白館設有售票、接待大廳、兒童創意中心、圖書館、禮品供應中心、餐飲部和多功能演講廳等空間;通體採用鋼結構和由玻璃帷幕曲牆包覆,別於墨韻樓僅用98個小圓窗引進自然光到參觀走道,與墨韻樓一虛一實的交錯,意謂著亞洲文明的交織融合。 國立故宮博物院依據2008年3月7日行政院覈定的《國立故宮博物院處務規程》,以「一個組織、一套制度、全宗典藏、分處管理、文物不分散」規章營運位階平衡的北部院區和南部院區。
- 國寶龍紋碗2021年二月被打破,被陳以信舉報吳密察下令不典藏不舉報,引發軒然大波。
- 鐵鉆前倚放一錘,尖端懸著鐵環,表示學理間環環相扣,密不可分:理論與實作並重。
- 行政院在1939年7月頒布《抗戰損失調查辦法》和《抗戰損失查報須知》,展開被劫文物的調查蒐證作業。
- 1909年,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製藥所檢查課,擴張為「臺灣總督府研究所」,下設2部,1916年增設3部,1918年「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附屬糖檢局」併入研究所。
- 臺北帝國大學成立之初,僅定位為醫學和農學的實業大學,之後由臺灣總督伊澤多喜男改變辦學方針而成為綜合大學。
臺大植物系舊實驗室:1936年12月完工,臺北帝大農林專門部「林學實驗室」,現為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中心。 國立介紹 樂學館:1928年10月完工,原臺北帝大文政學部「研究室」,位於舊總圖(現校史館)後方,現為音樂學研究所使用。 歷史建築臺大農業陳列館(1963年,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原為臺北帝大行政大樓預定地,1963年,建築師張肇康設計,牆上的洞洞替代傳統屋頂上的琉璃瓦,橘色代表麥穗,綠色代表稻葉,入口處採階梯設計。 義芳居古厝:1876年建,臺北市基隆路3段155巷128號,位於臺大預定校地,臺大預備徵收拆除但屋主爭取列為古蹟。 國立介紹 芳蘭大厝:1806年建,臺北市基隆路3段155巷174號,福建泉州安溪移民建造,其後代又續建玉芳居與義芳居,本案位於臺大預定校地,臺大預備徵收拆除但屋主爭取列為古蹟。
國立介紹: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核心課程 (6-8學分):由通識教育中心規劃開設課程,分為人文、社會、自然等三向度,須依各學院不同規定修習必選向度課程。 1973年,原有11.13公頃的校地已無法負荷漸增的學系和學生,為了未來發展需要,交大開始尋覓新校地,最終找到中華民國陸軍威武營區。 在臺復校初期,交大沿用1943版校歌的前半段,歌作詞者佚名,作曲為蕭友梅教授。
10月18日召開第一次校務會議,通過校徽、校歌及教師評審委員會組織章程。 此條目的主題是1989年7月設立於臺灣嘉義縣民雄鄉的大學。 關於1940年6月設立於江西泰和縣杏嶺村的大學,請見「國立中正大學 (江西省)」。
國立介紹: 臺灣聯合大學系統
行政大樓:校總區行政大樓,為校總區第一個學校機構高等農林學校的辦公室,興建於1926年,以紅磚建築為主,後來成為帝大理農學部、農林專門部辦公室及帝大本部。 國立介紹 校總區共同教學館:李俊仁王立甫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拆除帝大7號館所建,因保留庭園三棵琉球松,建築評價高,獲1984年臺灣建築師雜誌獎。 校總區電機一館:1969年完工,本校第一棟的中央空調建築,同時也是臺大首度經由募集捐款所完成的建築。 醉月湖:過去稱為牛湳池,原是塯公圳的調節水塘,在臺北帝大時期就已經存在,具有歷史文化的意涵。 終戰前,醉月湖為水田、池塘及沼澤,初期原為農家儲存地下水之儲水池,後來成為動物系養殖池。 國立介紹2025 戰後時期,民國61年是醉月湖區重要改變期,由潘榮煌先生設計,湖面形成今三池之形狀。
交大共有6棟男生宿舍、3棟女生宿舍、9棟研究生宿舍,研三舍則採大學部(大二以上)和研究所共同使用。 宿舍大部分設於光復校區內,收費、房型等安排各異,詳細參見國立交通大學住宿服務組網頁。 竹湖為交大的象徵,也是附近居民平時散步的好場所,交大的學生也時常在竹湖附近約會,而竹湖音近似「竹狐」,因此梅竹賽交通大學的吉祥物為「狐」(而清大的吉祥物為熊貓,因為其主食為「竹子」)。
國立介紹: 交大藝術季
馬祖校區成立於2017年9月,共有3個學系,除教學與實驗研究外,校區特色重點課程與馬祖產業發展方向緊密結合,同時成立「馬祖海洋研究中心」,規劃有關產學合作、生技加值、交通建設、航運、水域活動及觀光休閒等多面向發展,希望培養海洋產業跨領域高階人才。 2018年11月,桃園觀音校區設立「海洋創新育成基地」,建置海域環境觀測平臺與海洋科學園區,協助桃園市政府建設桃園為兼具陸海空大型國際都會城市。 從2001年的數位先導計畫開始,國立故宮博物院陸續參與了國家科學委員會(今中華民國科技部)多項專題研究計畫以及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讓教育資源可以透過多媒體數位藝術呈現和文化創意產業應用等方式,突破實體展覽場域限制而更貼近大眾。 同時也將1975年起專門負責出版品發行和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與銷售業務的故宮文物圖錄印製作業基金納入文物蒐購業務,並更名為故宮文物藝術發展基金。 2004年起用「Old is New時尚故宮」概念行銷典藏,推出《國寶總動員》、《經過》、《盛世裡的工匠技藝》和《透視內幕:國立故宮博物院》等多部3D動畫片、電影和紀錄片,教育推廣之餘也藉此重塑新的形象。
國立介紹: 國際交流
當時921地震之後,專家發現車籠埔不但保存了921地震的地表破裂原貌,連槽溝的剖面也呈現出非常清楚的褶皺與斷層構造,擁有高度的學術研究及保存價值,也是世界上非常難得見到的地質景觀。 1950年1月起,日本歸還的105箱古物先後六批改運往臺灣,由聯管處接收代管。 其中51箱237件古物在1956年移交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今國立歷史博物館)。 依《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第3、4條規定,特任院長1名,簡任14職等副院長2名(政務和常務各1名)、簡任12職等主任祕書1名。 唐玄宗和宋真宗在帝國承平時期先後於725年(開元十三年)和1008年(大中祥符元年)舉行封禪典禮,在社首山築壇祭祀地衹儀式中各自所使用的祝禱文隸書〈禪地祇玉冊〉,以及附有52件飾有龍鳳紋和卷雲紋玉匱嵌片的楷書〈禪地祇玉冊〉,都是能夠補足《舊唐書》、《新唐書》、《宋史》和《宋會要》等史籍闕漏並刊正傳訛的實物文獻。 還有汪精衛1941年6月訪問大日本帝國時,獻給昭和天皇的〈碧玉屏風〉、香淳皇后的一對〈翡翠雕花鳥瓶〉和貞明皇太后的一對〈白玉花鳥瓶〉。
國立介紹: 臺灣總督府附屬學校時期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稱科博館,主要展示區分為六大區塊,包括:太空劇場、科學中心、生命科學廳、地球環境廳、人類文化廳、植物園等。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位於臺中市北區,為國家設立的第一座科學博物館,也是首座將自然科學生活化的博物館,亦是一處可以實地動手操作學習的知識殿堂。 圖片授權:IG @cathylin614921地震教育園區內有車籠埔斷層保留館、地震工程教育館、影像館、防災教育館及重建記錄館等展館。 除了保留地震遺址,也透過自然科學、人文、歷史記錄不同面向展示出這段歷史,從許多當時的照片、影像和留存下來的斷垣殘壁,震撼的模樣令人感觸良多。
之後,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籌建修正計畫於2010年10月22日覈定,在歷經杜正勝、石守謙、林曼麗、周功鑫和馮明珠等5任院長接續推動籌備後,於2015年12月28日試營運,自此形成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架構下,擁有位階平行的北部院區和南部院區2座展覽場域。 1978年10月至1984年10月期間也和國史館共同就關外本《清史稿》進行審訂編校,完成《清史稿校註》。 北溝文物陳列室受限於展示空間狹隘且所處地點偏僻,社會教育功能無法有效發揮,加上簡陋館舍難敵雨水滲入庫房的危害,兩院共同理事會於是在1959年12月7日常務理事會提議於臺北興建現代化博物館,由兩院共同理事會理事長王雲五經請行政院院長陳誠同意撥款新臺幣6,200萬元興建,隔年9月便設立兩院遷建小組展開新館籌備工作。 1965年8月16日公佈《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臨時組織規程》,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人員和其文物編入國立故宮博物院,並恢復建制隸屬於行政院。 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王雲五在後續召開的會議中通過蔣復璁為院長的人事案,又選定於11月12日孫文百歲冥誕在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流域現址開幕,時任總統蔣中正為此題署了「中山博物院」門額,廳內並設置孫文銅像作為紀念。 之後,《國立故宮博物院辦事細則》、《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條例》和《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設置要點》等法條相繼頒佈施行。
國立介紹: 中華民國時期
清華大學復校初期重點為原子科學,其後則擴展至理工方面,近十幾年來更積極發展人文社會、生命科學、電機資訊與科技管理;漸漸地,清華已成為一文、理、工均衡發展的學府。 對日抗戰爆發後,遷校昆明,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組為西南聯合大學,勝利後復員北平。 學院名單請依109學年度各校網站公佈為準,1111僅提供大學部一般學系資料作為參考,並不包含專科、學程、學士班、不分系,以及已公告停招學系。 各學生人數之資料來源為教育部所公佈之108學年度各校基本資料。
國立介紹: 校園生活
中路9,370箱文物,由杭立武和楊師庚等人押運招商局江安輪與英商黃埔輪沿長江水路,先後在1937年11月9日和12月2日運抵漢口;後倉促從宜昌運至重慶,暫時存放在四川禁菸局倉庫,接著又不斷更換位置;1939年春再遷往宜賓,9月中旬抵達樂山安谷鄉,由歐陽道達出任樂山辦事處主任,因條件惡劣,部分文物常遭白蟻和倉庫滲漏危害。 1939年6月,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部分貯放重慶的143箱文物也先後3批分別轉往昆明和樂山;隔年8月再分別遷到貴州安順和四川南溪李莊鎮,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合署辦公。 梅竹賽於每年三月舉辦,競賽內容包括:棋藝、籃球、排球、足球、桌球、羽球、棒球、橋藝、網球等……,為兩所大學間的年度盛事。
國立介紹: 管理學院
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羣福州街20、22、26號: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原臺北帝大校長官舍,其中22號為現任臺大校長官邸。 國立介紹2025 城中校區位於臺北市中正區,佔地14.55公頃,由臺大醫院西址(常德街1號)、臺大醫院東址(中山南路7號)、醫學院(仁愛路一段1號)及公衛學院(徐州路17號,係利用政治學系及經濟學系學生宿舍球場改建)所構成。 大學廣場位於臺灣大學校門口前的空地,自日治時期到1978年,都是一個能自由發表言論的園地,尤其在1970年間為戒嚴時期唯一能發表自由言論卻不會被政府逮捕的廣場。 1978年中央民代增額選舉後,黨外運動蓬勃發展,校方為避免羣眾聚集,在年底,在校門口廣場中央搭起三角形花壇,築起圍牆,使原本開放的校前空地,變成封閉空間。 2003年12月,校方進一步決定回復1970年代之初樣式。
國立介紹: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中科博館
思念構成2010年,Clock Studio多媒體工作室推出新作品-【思念構成】。 此次製作利用白文正T50獎金以及羣聯電子100萬贊助,以「紅野狼」的男女主角,製作100分鐘的「思念構成」。 這也是新竹的故事,也希望透過思念構成,為大家建構出不一樣的新竹。
1919年,「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創立(位於校總區),1922年改制「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1927年改名「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農林學校」,1928年成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 1942年4月,脫離帝大改為「臺灣總督府臺中高等農林學校」,10月遷臺中市,1943年改名「臺灣總督府臺中農林專門學校」,今「國立中興大學」。 2020年:上海交大發佈「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兩岸四地第93名、全臺大學第16名(國立大學第13名)。 “大學為知識殿堂,探尋真理,沒有包袱,亦無所畏懼,被視為國家行政、立法、司法與媒體之外的第五權。 因此,學生與教師以非暴力方式關心公共事務與國家發展,乃公共知識份子的表現,不容抹黑與漠視。
國立介紹: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中正大學的知名校友多數是貢獻於學術界、法律界,以及政治界,且在教育界、工商業界、體育界等領域中亦不乏才俊人士。 2018年7月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大學快報第156期刊登國立中正大學違法解僱員工遭嘉義地方法院判決違法,但校方卻要求律師利用各種法律手段霸凌林心理師,試圖逼迫員工在低於判決標準條件下和解。 國立介紹2025 2005年:4月29日-5月3日舉辦第34屆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 11月落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全校師生憤慨,教務長率領師生北上前往教育部抗議,並手持「頂尖大學,該有中正」的布條,12月時主任祕書陳孝平至教育部前絕食抗議。 8月1日借用嘉義師範學院(現為嘉義大學)民雄校區作為初期校區。
此後,博物館致力打造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加值應用的虛擬博物館,館舍也歷經多次整修擴建。 國立交通大學(英語: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是一所位於臺灣的國立大學,2021年2月1日與國立陽明大學整併。 交大為中華民國高教深耕計畫遴選出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四所大學之一,前身為上海徐家滙南洋公學,1958年在臺復校,與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及國立清華大學相鄰。
2004年11月,與臺灣電力公司認養人行道暨地下道整修工程同步施工。 2005年3月完工,在03月19日臺灣大學杜鵑花節當天,舉行啟用儀式,完工後的廣場,重新命名為「大學廣場」。 位於臺北市大安區,佔地115.49公頃,是臺北帝國大學舊址,涵蓋眾多行政單位及教學單位,如總辦公處、總圖書館文、理、工、生物資源暨農、管理、生科、法律、社會科學、電機資訊等院系所、夜間部、等,以及農業陳列館、農業試驗場、動物醫院、漁業生物試驗所、水工試驗所、女生宿舍六棟、研究生宿舍二棟,另外四周尚有男生宿舍八棟及部份教職員宿舍。 1909年,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製藥所檢查課,擴張為「臺灣總督府研究所」,下設2部,1916年增設3部,1918年「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附屬糖檢局」併入研究所。
3號館:1931年5月完工,原臺北帝大理農學部「化學校舍」,2號館後面,現農化系所在地,多稱農化舊館。 2號館與3號館原先為「工」字形排列,1980年加蓋東側,1988年加蓋西側,現已成「日」字形。 大安區青田街7巷8號、9巷4、6、8號宿舍:1930年代日式宿舍羣,由臺北帝國大學及臺北高商教授自資興建住家。 青田街7巷2號:1930年代,由臺北帝國大學及臺北高商教授自資興建住家之一,戰後為獸醫系教授劉榮標寓所。
國立介紹: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交大與中山、中大、中正、中興、臺科大、成大、政大、清大共同發起設立,期望有助於參與學校多元化發展獨具之特色,彼此優勢互補,提升臺灣整體EMBA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2006年,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將嘉義校區開發經費轉移至臺南校區,使嘉義校區開發停止。 教育部也對交大擁有臺南校區、竹北校區後,要如何同時開發嘉義校區持保留態度,未準許開發案。 交大校友會臺北分會及交大管研所校友會在臺北校區設有常駐辦公室,經常舉辦各項產學合作及校友聯誼活動。 因學校規模成長、兩岸關係的和緩,因此,時任校長的張俊彥在1999年時,宣佈恢復使用復校之初所用的交通大學校歌原詞。
中正大學為臺灣綜合大學系統的成員,其設有文、理、社會科學、工、管理、法、教育七學院。 中正大學工程、一般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位於ESI基本科學指標世界排名前1%,另外化學、電腦科學、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亦有不錯表現。 中華民國教育部1912年在國子監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17年劃定端門至午門為國立歷史博物館;1928年北伐成功後,改隸屬古物保管委員會;1929年春又恢復隸屬於教育部;同年8月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接收國立歷史博物館文物,並在1933年4月協助成立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隸屬於教育部)。 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蔡元培主導下,1928年3月在民間組織中國學術團體協會的基礎上成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先是隸屬於中華民國大學院,隔年3月改隸屬教育部,以維護學術研究資料和古物的合法權益,避免遭到在華的外籍人士藉「科學考察」名義掠奪。 後來《古物保存法》和《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組織條例》相繼制定,對古物的範圍、種類、保存方式和管理方法等有了具體規範。
2015年1月,臺大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校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聯盟,2016年3月31日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覈定改組為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國立臺北大學1945年8月日本二戰投降,10月25日臺灣由中華民國接管,11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易名「國立臺北大學」[注 國立介紹2025 4]。 當時與省立師範學院(臺灣師範大學前身)、省立農學院(中興大學前身)、省立工學院(成功大學前身)並列為臺灣省僅有的4所高等教育機構。 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1919年,「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創立,1926年更名「臺北高等商業學校」,1944年更名「臺北經濟專門學校」,1945年改隸「臺灣省立臺北商業專科學校」,1946年9月升格為「臺灣省立法商學院」,1947年1月7日併入臺大法學院,是為「臺灣大學法學院商學系」。 臺大商學系於1985年分為工商管理學系、會計學系、財務金融學系、國際貿易學系,此四系於1987年組建為臺大管理學院。
臺大共設有八棟男生宿舍、九棟女生宿舍、兩棟研究生專用宿舍,以及與太子建設以BOT模式興建的太子學舍臺大長興舍區、太子學舍臺大水源舍區。 臺北帝國大學銃器倉庫:建於1931年,為帝大時期之槍械室,外牆為白色的磚造平房,原位於排球場旁,近年為興建博雅教學館而拆除。 國立介紹2025 椰林小舖:1929年3月完工,日式木造守衛室,原臺北帝大側門守衛室,後為臺大駐警隊備勤室,現為販賣校園商品的椰林小舖。
椰林大道與舊校區:「椰林大道」常成為指涉臺大同義詞,兩旁的大王椰子為帝大時期種植,惟椰林大道所呈現寬度、植栽、原端景建物「南方研究所」(約為4號館東側前)背後所象徵日治時期官方意識形態,尚待更多元歷史方面詮釋角度。 全長500餘公尺,因道側兩邊種有大王椰子樹而得名,是連接校門與總圖書館的主要幹道,早期校舍大多沿椰林大道興建,著名的傅鐘亦位於此道正中。 兩側的大王椰子樹原有兩百零一株,2021年4月遭法律系學生鋸倒一株 [來源請求],現有兩百株。 「椰林」一詞經常被用於作為臺大的代稱,例如活躍於1990年代的臺大椰林BBS站。 校樹及校花:大王椰子樹及杜鵑花,是被較多臺大學生認同的校樹與校花,臺大校園的暱稱「杜鵑花城」亦因此而來。 校徽完成於虞兆中校長任內,1981年12月展開校徽選圖競賽,於1982年校慶時公佈,共眭澔平、謝鎮源、姚克毅三位得獎人,獲選圖案經遊光義與三位得獎人修改,正式成為校徽。
1948年12月22日至12月26日,計有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320箱、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212箱、國立中央圖書館60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20箱、中華民國外交部60箱,合計772箱。 國立故宮博物院從2007年7月起,搭配故宮週末夜表演活動於夜間開放參觀,後來整體開放時間隨著參觀人數逐年攀升而拉長,2016年計有614萬2,892人次造訪為歷年新高。 除了提供專人導覽解說、弱勢社羣的視障和手語導覽、針對兒童的標準漢語及英語語音導覽,一般民眾有標準漢語、英語、日語、韓語、粵語、泰語、越南語、印度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臺語和客語等語言的語音導覽,以及配合各項展覽所建置的「帶著故宮走」與「故宮常設展」等多款APP服務可選擇。 歷來舉辦的「赫赫宗周——西周文化特展」、「明四大家特展——唐寅」和「藏鋒——陳澄波百二誕辰東亞巡迴大展」等多項專題特展均名列當年度全球最受歡迎藝術展覽。 也於1970年代挑選文物赴日本和韓國參展,華府國家藝廊率先在1991年以《豁免司法扣押法》保證借展文物於當地展出期間不受司法扣押或追訴影響來提出邀約,後續的美國、法國、德國、奧地利、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家主要博物館也在取得具有同等效力的法律保障後,進而展開雙方的合作計畫。 臺北校區位於臺北市三級古蹟臺北郵局四樓,目前設有經營管理研究所(原名管理科學研究所),有碩士班(含在職專班)及博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