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特色2025必看攻略!內含端午節特色絕密資料

各地每逢端午都習慣供端午帖子,即在門壁上粘貼各種紀念詩作,尤以嶽陽、汨羅、長沙地區最為盛行。 攸縣端午時孕婦會供奉龍舟祈求安產,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把供品供於龍首前。 嶽州除了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外,又會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湖北秭歸縣為屈原的故鄉,當地重視端午節更甚於過年,從農曆四月底就開始籌備,五月初五過「頭端午」,五月十五過「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過「末端午」。 當地每年端午節都會有盛大的祭典,除龍舟競渡外,還有端午詩會、遊江招魂等活動,屈氏後人還會舉行隆重的祭屈原儀式。

自從中國端午節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後,又有了蛟龍懼怕五彩絲,在祭屈原的糉子上繫上五彩絲,投進江中就能避免蛟龍竊食[66][7][67]。 人們多趁酷暑蟲疫瘟生之前,即端午節期間,於房子四周灑上雄黃酒,用以殺蟲解毒。 雖然如此,因現今人們瞭解到雄黃含有致癌的物質,即使喝少量也對人體有害,故現時這種做法不再被提倡,如以黃酒取代「五黃」中的雄黃酒,但部份地區仍然很常見[59][54][16][11][17][53][18][63]。 除了雄黃酒,五茄酒、菖蒲酒等也是端午節常喝的酒類,五茄酒是把五茄皮混進酒中飲用,氣香味苦,能預防俗稱「風鬼病」的風濕痿痺症狀。

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習俗#1 避邪

也有些人把香草和雄黃、硃砂等香藥製成各種形狀的香囊,佩帶在身上,也有加上其他植物者。 端午節特色2025 造型玲瓏可愛的香囊也常常是給小孩佩戴的飾物,心靈手巧的母親還會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黃瓜、胖娃娃、小紗燈和小糉子等各式各樣的小玩物,掛在孩子的身上,據說也是為了驅除瘟疫。 也有裝一些芳香馥郁的藥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氣具有驅蚊闢穢的功效。 亦有些人會焚燒艾草、白芷、蒼朮等草藥,以其氣味和灰燼來驅瘟[55][56][42][43][16][57][19][58]。

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鹹鴨蛋黃、雄黃酒,而現代有些人會以黃酒取代雄黃酒。 端午節特色2025 黃魚、黃鱔補中益氣,用於脾胃虛弱;黃瓜清熱解毒,生津止渴;黃酒驅寒祛濕,用薑絲煮黃酒更增強暖胃效果。 端午節特色 由於黃色食物大都具有養護脾胃的功效,因此民間有黃色可以解毒制煞的說法並不完全是迷信,也包含了按節令保健養生的意識[18][59][54]。 此外江南部份地區又有喫「五紅」的習俗,各地的「五紅」並不完全相同,但都是夏季的時令食品。 而根據中醫學,五色豆有清熱解毒、健脾胃之效[108]。 江西有早餐喫「五子」的習俗,即糉子、包子、雞子(雞蛋)、菓子(藠頭)、蒜子,亦有「五子登科」之寓意[109][89]。

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由來與起源?端午節禁忌、習俗有哪些?

糉子是端午節最重要的食物,它代表著祝福和健康。 揮舞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投江自盡,象徵勇氣和堅毅。 貼詩紙是為了祝福孩子們,抄經是為了祝福家人,放鞭炮是為了驅趕邪惡。

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喫餾米,餾米即黃米(黍)蒸製的米飯[65]。 [113][114]在合肥地區端午要喫鱔鱉,叫 「箭桿黃鱔馬蹄鱉」,懷寧一帶要喫用精麵粉和酒釀,放青桐葉或荷葉上,經過發酵後蒸熟的「端午粑」,就是,甜美清香。 和縣一帶把端午節午飯要喝麥酒,喫鰣魚、幹鵝等,稱為「賞午」[104]。 端午節特色 由於夏季是五毒肆虐的日子,驅五毒也是端午節的常見習俗。

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源流

在北京,端午節忌打井水,剛好與部份地區專門於端午打水的習俗相反。 又因為缺少大江大河,所以北京端午節期間不流行賽龍舟[11][118]。 端午紀念屈原體現了中國傳統價值觀裏對於愛國憂民、清高自守、卓爾不羣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而中國近代以來屢被侵略、被壓迫,社會就格外提倡屈原的這種愛國精神,民國以來屈原的詩詞一直散見於中小學教科書,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意義在大中華地區也就深入民心。 五四運動之後,端午節、屈原傳說、愛國精神三位一體的組合形態相當長時期一直佔據了主流,中國在抗日戰爭期間開始把端午節定為詩人節也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而於港澳、臺灣及海外華人地區,則是沿襲南朝以降的思想,把屈原視為歷史上的偉人及悲劇人物來紀念[49][56][20]。

  • 根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賢臣。
  • 南方地區端午節習俗保存較完善,也較北方地區氣氛濃厚,各地紛紛舉辦各種規模的賽龍舟活動,家庭也都包糉子全家同喫,雖然不一定代表紀念屈原的意義,但這種習俗一直保留著[125]。
  • 湖北秭歸縣為屈原的故鄉,當地重視端午節更甚於過年,從農曆四月底就開始籌備,五月初五過“頭端午”,五月十五過“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過“末端午”。
  • 人們多趁酷暑蟲疫瘟生之前,即端午節期間,於房子四周灑上雄黃酒,用以殺蟲解毒。
  • 端午節原先的寫法是意指農歷五月初五的「端五」,五月被視為「惡月」,五月初五則是「九毒之首」,古人為求平安度過百病易侵之日,就會於家中插上植物如蒲子艾葉及拜祭五瘟使者,以達軀邪、消毒及避疫之效。

與其他華人地區一樣許多人會在端午節穿紅色的東西以代表幸運的東西,臺灣端午節賽龍舟和繫五彩縷的習俗,當地人把劃龍舟稱為「扒龍船」,把五彩縷稱為「神煉」。 臺中市南屯區的犁頭店有端午穿木屐躦鯪鯉的習俗,現在已發展成一種趣味競賽。 臺灣端午節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認為端午當天「中晝」(中午)是全年陽氣最盛的時刻飲用午時水可強身健體、驅除百病,加入了香茅、艾草、菖蒲等驅邪植物,另外當天以午時水洗艾草水稱為「沐午時水」,同樣也有防毒健身的效果。

端午節特色: 習俗6:喝雄黃酒

宋穎認爲,端午節本不是爲了紀念屈原而起,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端午節逐漸與屈原和愛國主義緊密聯繫在一起,併成爲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旅遊發展局對本文所述資料,包括商店、餐館、貨品及服務等概不負責,並對此等資料,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包括其商業適用性、準確性、足夠性及可靠性等。 龍舟衝線的一剎那固然緊張刺激,但其實起步階段更為關鍵,比賽中的首五槳是團隊精神的最大指標。 團員們「槳頻」一致、同步加速向前,是龍舟競賽中最引人入勝的畫面。 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的賽事,分為標準龍及小龍賽:前者每艘龍舟可坐20名選手,比賽距離為500公尺;後者每艘龍舟可坐12名選手,比賽距離為200公尺,最快到達終點的比賽隊伍勝出。

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考證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端午節特色 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元、湘流域。 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樂章。 來到香港這個喫貨天堂,各種傳統與創新口味的月餅多得讓你發狂。

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文學記述

傳統龍舟材質原為木質,近年來多半轉為玻璃纖維,而用於體育競技的競賽龍舟則為玻璃纖維。 雄黃酒含有劇毒[2],傳統雄黃用於宗教行事或午時水沐浴淨身避邪,各地習慣不同、但未有飲用之俗。 「飲雄黃酒」與屈原傳說一樣,多為戰後的附會與訛傳。 祭拜神佛、祖先與地基主的供品、時間與方式略有差異,但流程大致為擺供、點燭、獻茶酒、焚香祝禱、捧金紙祝禱、祭酒三巡、焚香、撤供等。

端午節特色: 龍舟

蘇州滄浪區有祭伍子胥的習俗,2006年蘇州端午節紀念伍子胥之俗以“蘇州端午習俗”之名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産[130][129]。 端午節特色 浙江省桐盧縣有學童在端午節送禮給師長的習俗,稱之「衣絲」;當地又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醫家會於午時採藥。 江南、吳越地區水鄉保留了許多獨具地方特色的風俗,江浙一帶較盛行紀念伍子胥和曹娥的活動。

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鬥石」是一種由兩個村莊相互擲石為戲的傳統活動習俗,原是村內的娛樂活動,後來慢慢發展成東北人過端午節的重要習俗。 又有端午紀念介子推之俗,流行於山西,《琴操》記載介子推於五月五日抱木焚死,晉文公為了哀悼他,就下令五月五日不得舉火[92]。 近代又因為清末革命烈士秋瑾於五月五日就義,端午節又被賦予紀念秋瑾的意義[93][10]。 漢代端午節依然以保健、避疫為主,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記載當時五月,人們會製作黃連丸、霍亂丸等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見疾病的藥物[28]。

端午節特色: 習俗2:劃龍舟

這一天也是日本的兒童日(男孩節),為國定假日。 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掛鯉魚旗,豎鯉魚旗是希望孩子像鯉魚那樣健康成長,有中國「鯉躍龍門」的意思。 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特色 從下面看鯉魚旗,浮現在藍天下的鯉魚很像在水中健壯地遊。

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人物紀念說

都發局預定於19日辦理兩場座談會,盼提高地方居民參與意願並到場表達意見,以利此案後續規劃內容符合居民期盼及地方未來發展需求。 端午節特色 切記不要送整串糉子給人,因為習俗上「吊肉糉」有上吊輕生的意味。 系列節目創新表達方式,讓歷史故事與現代生活深度融合,彰顯中華文化之美,引發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關注;節目取景地,則以諸多城市特色景觀爲載體,傳播區域形象,客觀上促進了地方文旅的發展。

端午節特色: 端午連假首日南投風景區冷清 日月潭掀「搭船筏除虎」新風潮

祭拜神佛約於上午十點開始,供品基本上須備妥鮮花、素果、敬杯、五牲禮、糉子(肉糉、鹼糉、粿糉)、芋頭粿、白飯、米酒與雄黃酒等[1]。 神明的金紙為「壽金」、「刈金」,祖先則為「刈金」、「銀紙」。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華人四大節日之一,並於200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講述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但原來日本也會過端午!

自此之後,每年的端午節,大家都用劃龍舟來紀念屈原。 希望藉着龍舟及其大鼓大鳴,可以嚇走江中魚,以免它們喫掉屈原的身體。 傳統賽龍舟前,要請龍、祭神,劃龍船時,還要唱歌助興。 日本端午節在明治維新之後從農曆的五月初五日改為每年陽曆5月5日。 由於在日語中“菖蒲”和“尚武”是諧音,因此日本端午節又漸漸地變成了男孩子的節日。

端午節特色: 各地特色

在端午節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和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相傳可以保佑小朋友安康。 端午節清晨,大人們起牀便會為小孩於手腕、腳腕、頸部掛上五色絲線。 注意五色線不能隨意丟棄,只可以於夏季第一次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丟斷,便拋到河裡。 在英國倫敦、曼徹斯特的唐人街,有由當地華人社團舉辦的陸上龍舟比賽慶祝華人端午節[160],還有舞獅、中國武術、中國舞等中國傳統技藝表演[161]。

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特色飲食

新興縣人過端午會從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以法水、貼符驅邪。 石城縣端午的小孩會放風箏,稱為「放殃」[11]。 廣州傳統上在五月初二至初四就開始端午節慶活動,已婚婦女會用六個或四個全盒盛以糉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孃家向長輩賀節。 又有「洗龍舟水」的習俗,帶孩子到江邊「浸浸」龍舟水的習俗,據說可以辟邪和使小孩子身體健康,快高長大,其中南方大廈對面建起的親水堤就有很多戲水的市民在「洗龍舟水」。 端午節特色 番禺人有遊鳳船的風俗,是在船的兩側裝配上能展能收、運動自如的鳳翹,鳳背上搭起亭臺,設有神座。

端午節特色: 祭祀

成都市區端午節晚上,人們會到錦江和合江亭附近放河燈和孔明燈祈福。 徽州巖寺鎮附近,端午節有跳鍾馗的民俗表演來藉此除害降福。 端午節特色2025 舒城一帶端午節流行“喫水果”,當地民諺說:“端午喫個杏,到老不害病;端午喫個桃到老不用愁”。 淮北、蚌埠一帶的小孩在端午節要在手腕、腳腕和脖子上“縛花線”,據說可以辟邪、防溺水,屬楚國故地的環巢湖一帶也有躲午習俗,在端午節正午,家家戶戶不舉火,帶着糉子等食品到野外進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