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蓮座山觀音寺12大好處2025!專家建議咁做…

國道三號下大溪交流道,往大溪方向,經臺3線接臺四線往兩蔣文化園區方向,過崁津大橋後300公尺右轉即抵。 第五個香爐在敬聖亭(惜字亭)旁,敬聖亭名曰「奎星樓」。臺灣有很多類似的建築,例如龍潭聖蹟亭,或是美濃敬字亭。 其實之前在復興鄉後山工作時,每次從66快速道路到大溪,我總是會經過崁津大橋,每次蓮座山觀音寺都很多人。 其 次,其具有「鬥八藻井」的構造特色:在大木作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四點金柱上營造的「鬥八藻井」,在正方形的壽樑上搭放正八邊形的枋材,用二十四組鬥 栱,層層內挑,三挑後轉成十六組斗栱,再三跳後達到網心,以一個八卦符天花板做為中心的收頭。 此藻井的作法在螭虎栱的風格近於漳州風格,下層第二跳八個轉 角使用「回頭看」的螭虎栱;但在每跳出一層斗栱後就用天花板封住可節省栱材,又似受溪底派作法的影響。 ↓蓮座山觀音寺右側10餘公尺處的敬聖亭,初建造年代已不可考,相傳應約等同於觀音寺建廟時間,後於日治時期昭和11年(公元1936年)重修,約與中壢市區仁海宮旁聖蹟亭重修時間接近,兩者卻分別呈現一中、一西的迴異風格。

觀音寺一條龍的建築,和前方的拜亭構成臺灣罕見的「一進式廟宇三川殿前築軒」的形制和格局。 歇山重簷式(即四面屋坡的屋頂上,再加上一層屋頂的建築方法,以象徵尊貴)的拜亭,一般信眾均敬稱為「觀音亭」,原建於日治時期明治37年(公元1904年),昭和9年(公元1934年)重建時,將舊有四角拜亭改為八柱式歇山重簷。 大溪蓮座山觀音寺 拜亭前端兩側各置一隻石獅,彩繪優美具有高度裝飾性,古意盎然的仙人吊筒也是日治昭和時期重修時的作品。 大溪的漢文詩社崁津吟社為紀念大溪橋完工在1934年選出「大溪八景」,其中「蓮寺曉鐘」指的就是此寺。

大溪蓮座山觀音寺: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原建於廟埕前方道路邊,為避免遭車輛撞擊破壞,經報請桃園縣政府同意後,於2005年三月遷移至五福宮左側新的金爐旁公園內,座向亦照原方位安置。 敬字亭旁有一石碑,記載遷移過程及各界捐款情形,原來敬字亭位置並埋立「聖蹟亭遺址」碑以為後世流傳。 1977年(民國66年),可惜的是,把後殿改建為兩層的混凝土建築,使後殿大失原來的風格,原本的後殿格局不可考,目前建築平面格局在日治時期大正年代重建,為面闊三間深三進狹長型,上為觀音殿,下為餐廳。 2005年(民國94年),3月進行第八次修建,因聖蹟亭位於道路邊,為避免招到車輛撞擊破壞,請示後,遷移至五福宮左側新的金爐旁五福一路公園內,座向亦照原方位安置,原來聖蹟亭位置立「聖蹟亭遺址」一碑,於原處以為後世流傳。 1997年(民國86年),因文建會斥資修建古蹟,進行第七次修建,2月間動工修繕,於1999年(民國88年)竣工。

其中血食嘗是人類學家經常關懷的主題,而本研究所討論的「新觀音祀」則是屬於神明嘗的類型。 這種神明嘗在臺灣的客家社會中普遍存在,但是這種類型的嘗會與客家社會之間的關連性卻缺乏足夠的討論。 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透過「新觀音祀」,瞭解神明嘗與客家地域社會有著怎樣的關係。 推薦心得:普濟堂是大溪在地人的主要信仰之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關聖帝君聖誕,更是全鎮熱鬧,愛伯特身為在地人當然會私心推薦。

大溪蓮座山觀音寺: 桃園66支水巡隊 首獲寺廟捐巡護車

陪祀神明有觀世音菩薩、註生娘娘、文昌帝君、月老、地藏王菩薩、武財神、福德正神(土地公)等,對於信徒來說,無論何種困難都能尋求協助、解答。 香火鼎盛的蓮座山觀音寺建築設計成「一條龍」建築,主要是因受限於蓮座山小丘陵上地形縱深不足,故只能做橫向發展。 日治時期昭和9年(公元1934年)重建時,廟宇規模改成五門單殿式,但仍只維持一進(一條龍),廟內部分構件移轉位置外,正殿屋頂也改為「三川」,讓觀音寺由簡樸的小型廟宇,變為九開間「五門」式的中型廟宇。

  • 指揮中心預期中國大陸隨元旦、春節連假返鄉人流將增加傳播風險,疫情將自城市向農村地區擴散,推估整體疫情可能持續逾3個月。
  • 為修復,所有權人自籌近新臺幣370萬元,並透過在當地文化局、及地方人士爭取,文化部文資局補助1,700萬元、桃園縣政府配合1,700萬元。
  • 每年觀音聖誕農曆2月19日,寺方都會舉辦大型祭祀活動,此時許多鄉鎮村裏都會組團來寺進香,信眾亦會帶著香旗回到寺中「謁祖」,寺廟人潮絡繹不絕,形成1個春遊迎神的浩大場面。
  • 從大溪武嶺橋上往大漢溪南望,可見到東岸溪濱有一座獨立山頭,被喚作「蓮座山」、或「一品名山」。
  • 由於觀音寺座落在觀音山上,所以一開始必須由「百步雲梯」拾階而上,穿過仿古的坊門才能到達寺廟,這是一座坐東南朝西北的單殿式廟宇,廟宇前可以俯瞰大嵙崁溪寬闊蜿蜒的河階,廟宇正殿重修後由「三門」擴大為「五門」,但仍只維持一進。
  • 開漳聖王原為漳州人守護神,在臺灣拓墾時期護佑地方民眾、成為地方信仰中心。
  • 觀音寺香火鼎盛,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聖誕日,香客絡繹不絕,向來是桃竹苗客籍人士的信仰中心,而其建築形式獨特,木作彩繪及雕工細緻,是建築工藝與文化資產價值兼具的市定古蹟。

亭身大致保持完整,設計結構為中空的方柱型,上中下共3層,以紅磚砌成,高度約5公尺。 亭頂設計採歇山重簷式,最上方有橫批「奎星樓」,供奉中國古代掌管文書、考試之運的文昌帝君,並塑有讀書士子守護神「魁星」神像在內;亭身龍吟虎嘯石刻栩栩如生,並雕塑風鳥、蓮花,兩旁有對聯「奎垣呈士氣、星斗射文光」。 中層爐口上書寫「敬聖亭」3字,主要為古人用來焚燒字紙之用,基臺砌有八卦欄杆。 正殿的前方的八柱式重簷拜亭,是蓮座山觀音寺建築上的最大特色,屋頂上的剪黏、泥塑有神龍盤柱及鳳凰展態等各類傳說故事。 寺方長年經營發展,信眾與日俱增,於私下組成民間宗教信仰的社團「觀音會」,此社團除了俱備凝聚社會力量功能外,更能讓信眾於其中相互關心關懷,互助有需要之人,成了藉由宗教信仰結合社會力量的特有現象,也讓蓮座山觀音寺除了在中教信仰庇佑人民外,增添了整合社會力量功能。

大溪蓮座山觀音寺: 大溪-蓮座山觀音寺

寺前拜亭上方,有一罕見的「鬥八藻井」,造型別緻、繁複又具均衡之美。 日治時期昭和9年(公元1934年)重建時,廟宇規模改成五門單殿式,但仍只維持一進(一條龍),是罕見的廟宇形式。 前有景觀秀麗的迴廊噴池與觀音池、後有步道及親子遊憩設施,每年都有豐富宗教活動,包含農曆正月14日求平安龜、農曆2月19日觀世音菩薩聖誕及農曆6月19日觀世音菩薩成道等慶典。 農曆2月19日觀世音菩薩聖誕日前,來自各地香客,及客家社區紛紛組團進香、謁祖,是蓮座山觀音寺一年一度的盛事。 大溪蓮座山觀音寺 蓮座山觀音寺右側10餘公尺處的敬聖亭,初建造年代已不可考,相傳應約等同於觀音寺建廟時間,後於日治時期昭和11年(公元1936年)重修,約與中壢市區仁海宮旁聖蹟亭重修時間接近,兩者卻分別呈現一中、一西的迴異風格。 過去寶山鄉五化、仙鎮與寶山、油田以及新城地區的客家人會挑著竹筍、柑桔等農產品,由寶山出發,過竹東的鷄油林,再北行到芎林的山豬湖,上鹿寮坑,再到關西沿牛欄河往龍潭,最後到古稱「大科崁」的大溪販售。

大溪蓮座山觀音寺: 大溪蓮座山觀音寺相關資訊?

200餘年來,蓮座山觀音寺為桃園、新竹、苗栗地客家族羣信仰中心之一,並有恭迎觀音佛祖的「香旗」(代表神明與神兵神將法力的旗子)回家敬奉的習俗,也是桃園知名的靈驗廟宇。 蓮座山觀音寺右側10餘公尺處的敬聖亭,供奉中國古代掌管文書、考試之運的文昌帝君,並塑有讀書士子守護神「魁星」神像在內。 大溪蓮座山觀音寺2025 另外這間廟宇是桃園、新竹、苗栗等三縣市的宗教信仰中心,這三縣市的客家籍人士,大約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家庭,均於本寺恭迎觀音佛祖「香旗」回家供奉,所以每到過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聖誕前夕,各鄉鎮、各村裏均先後組團來本寺進香,同時將「香旗」迎回本寺「謁祖」(或稱過爐)。

大溪蓮座山觀音寺: 寺廟簡介

蓮座山觀音寺是桃園、新竹、苗栗等三縣市的宗教信仰中心,這三縣市的客家籍人士,大約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家庭,均於該寺恭迎觀音佛祖香旗回家供奉,所以每到過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聖誕前夕,各鄉鎮、各村裏均先後組團來進香,同時將香旗迎回該寺謁祖。 最近於民國八十七年(一九九八年)進行古蹟修護,寺廟已恢復早期原貌,為本省北部十分珍責的古蹟之一亦可謂為桃園縣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 開漳聖王原為漳州人守護神,在臺灣拓墾時期護佑地方民眾、成為地方信仰中心。 農曆2月15日為開漳聖王生日,亦有戲劇演出等一系列祝壽酬神活動,長達數十日、場面浩大。 大溪蓮座山觀音寺 因南崁溪船運之便,為桃園市最早開發的地方,傳承了明鄭軍隊自大陸奉請來臺的玄壇元帥香火,成為桃園市最早興建的廟宇。

大溪蓮座山觀音寺: 桃園地區靈驗的廟宇有哪些?

百餘年來,蓮座山觀音寺一直是桃園、新竹、苗栗等三縣市客籍人士的宗教信仰中心,大約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家庭,均恭請觀音佛祖「香旗」回家供奉,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聖誕前夕,客屬各鄉鎮村裏絡繹不絕組團來寺進香,也同時將「香旗」迎回本寺「謁祖」(或稱過爐)。 鄭文燦指出,大溪不僅有老街、慈湖、石門水庫等傳統景點,目前也劃設月眉、康莊及桃園市復興區暨大溪區臺七桃花源休閒農業區等3座休閒農業區,未來將持續拓展休閒農業區,提供更多旅遊熱點。 桃園蓮座山觀音寺,位在今桃園縣大溪鎮康安裏下崁四十九號,地處蓮座山上,主祀觀音佛祖,附祀三官大帝,故稱「觀音寺」,又稱「觀音亭」。 觀音寺座落在觀音山上,由「百步雲梯」拾階而上,穿過仿古的坊門方能到達,為一座坐東南朝西北的單殿式廟宇,寺前老榕蒼勁、枝葉扶疏,可俯瞰大嵙崁溪寬闊蜿蜒的河階,遠眺層疊起伏的山巒。 大溪蓮座山觀音寺2025 正殿前的歇山重檐八柱拜亭,為觀音寺建築上的最大特色,其屋頂為黃琉璃綠色剪邊,屋脊漏空,剪黏脊飾細緻,翼角龍塑與捲草生動活潑。 寺之右方建有惜字亭一座,高三層,上題「奎星樓」,外圍環以八邊石欄。

大溪蓮座山觀音寺: 景點照片

1989年報導,由曾獲薪傳獎、高齡九旬的陳專琳負責廟宇樑柱、木雕設計等修護工程。 從大溪武嶺橋上往大漢溪南望,可見到東岸溪濱有一座獨立山頭,被喚作「蓮座山」、或「一品名山」。 山上的蓮座山觀音寺寺名又稱為「大溪觀音亭」,一說建於嘉慶三年(1798年),一說為嘉慶六年(1801年)。 清治時期,該地康安裏為大溪山城的外圍村落,由清軍、義勇兵架設柵欄戌守,稱為「內柵」,負責監控復興與大溪之間的交通瓶頸,以防原住民或盜匪來犯,保護木材、樟腦油的運輸,並以該寺為信仰中心。 大溪蓮座山觀音寺 1866年(清同治5年),進行第三次修建、並進行第一次擴建,於次年完成。

大溪蓮座山觀音寺: 桃園什麼廟靈驗?見證六座信仰中心的歷史,來場宗教之旅、有拜有保庇!

壽山巖觀音寺光明燈有:平安燈(保平安)、元辰燈(求健康)、文昌燈(學業運)、招財燈(求財)、婚姻燈(婚姻順遂)、添丁燈(求子求女)、貴人燈(招貴人)等七種,一切幾乎全都涵蓋在內。 主殿供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亦有供奉地藏王菩薩、關聖帝君,走春時節人聲鼎沸、拜拜人潮絡繹不絕,是桃園重要的廟宇。 」座落於大溪老街南方的大漢溪畔,有一座青翠獨立的小山峯,形如出水蓮花,故稱為「蓮座山」,清嘉慶二年(公元一七九七年),地方士紳以其風景奇特,乃建一寺廟於此山巔,供奉觀世音菩薩,雖寺名稱為「觀音寺」,但一般居民仍稱「蓮座山」或「觀音亭」,屬於桃園縣第三級古蹟。

1年當中,從上元(元宵)、中元到下元的3個節慶時序來看,是客家人在農業社會對於自然及大地的1套從祈求到回饋的機制,也可以說是客家人利用大自然的時序變化,以「春祈、夏耘、秋收、冬藏」的觀念,來調整1整年的作息與生息的生活方式。 觀音寺會於每年秋收時程舉辦「謝平安」活動,「謝平安」在過去農業社會的客家莊,是每個莊中一年一度的大事。 除了所有信眾必須準備三牲到所屬的主神廟祭拜之外,更需演出「平安戲」,一方面是以戲來酬謝神明1年來的眷顧與恩賜平安,同時也讓辛苦1整年的村民們犒賞自己,以戲同樂。

大溪的漢文詩社崁津吟社為紀念大溪橋完工在西元1934年選出「大溪八景」,其中「蓮寺曉鐘」指的就是此寺。 大溪蓮座山觀音寺 西元1989年報導,由曾獲薪傳獎、高齡九旬的陳專琳負責廟宇樑柱、木雕設計等修護工程。 寺廟的右側10餘公尺林蔭處設有敬聖亭(惜字亭),該亭亦為重要的古建築,名為「奎星樓」,內奉文曲星君。

大溪蓮座山觀音寺: 桃園-大溪蓮座山觀音寺-觀世音菩薩

蓮座山觀音寺為臺灣非常罕見的單進(一條龍)橫展、正殿前帶拜亭的廟宇建築,雖歷經多次重建,但整座廟宇幾乎是拆平後再重新組裝,保留大部分清代的木構件、石構件,相當難得。 除主祀觀音佛祖,並配祀粵籍移民特別信仰的三官大帝,因此信眾同時包括大溪閩南人以及桃竹苗的客家聚落。 寺廟最初亦據說是由閩粵人士合作興建,因此,在清代閩粵雙方不合、械鬥頻傳的背景下,蓮座山觀音寺的信仰生態充分反映了臺灣開拓史中的族羣競合關係。 臺灣桃園市大溪區康安裏瑞安路二段48巷28號主神觀世音菩薩建立時間嘉慶年間地圖蓮座山觀音寺,是位於臺灣桃園市大溪區康安裏的觀音寺,建築為市定古蹟。 環保局長沈志修表示,為擴大推動寺廟環保,已經和桃園市30家寺廟接洽,並協助設置PM2.5自動預警設備,並於八德三元宮、大溪仁和宮兩座示範寺廟完成設置。

大溪蓮座山觀音寺: 大溪蓮座觀音寺之神明嘗-「新觀音祀」調查研究

這座敬聖亭,亭身呈中空的方柱形,共有三層,以紅磚砌成,總高度一丈五,亭頂採重簷歇山式,亭體塑有風鳥、蓮花,臺基砌有八掛型欄杆,造型華麗典雅。 最上層橫批「奎星樓」三字,供奉文曲星君,塑有魁星神像在內,兩旁對聯是「奎垣呈士氣,星斗射文光」。 中層正面焚燒字紙的爐口,上書「敬聖亭」三字,左右也有一幅對聯:「敬承教澤沾時雨,聖化清夷仰唑風」。 清嘉慶二年(公元一七九七年),地方士紳以其風景奇特,乃建一寺廟於此山顛,供奉觀世音菩薩,雖寺名為『觀音亭』,但一般人們仍稱為『蓮座山』或『觀音亭』。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 新竹市音樂展演空間彌聲Mixing studio負責人林冠宇向媒體投訴,指日前在展演空間進行不插電類型音樂演唱會時,遭員警帶隊盤查、刁難。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