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臺北市長郝龍斌曾表示:「臺北市的第一個肺是大安森林公園,第二個肺是內湖垃圾山舊址、未來的復育公園。市府和市民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將此地從『都市之瘤』變成『都市之肺』」。 福德祠位於中南路與福 德路交叉口上,在中南路上有一棚架為平日祭祀空間,並在廟前對面於民國65年建 有一戲檯。 廟前廣場每星期一、四晚有夜市,為平日莊頭村民晚間聚會場所。 最初,三十六人結盟的「武身開漳聖王神明會」,是以爐主輪值方式,奉祀神像於民宅內;此尊神像經常出駕為信眾「治病」,驅魔趕邪。 日治中期,日人趨以嚴格管理臺灣民間宗教信仰,導致該信仰組織,由盛轉衰,組織縮編,再以「十份內公字號(為林朝棟、林仲記、林漳興、林興記、黃合興、林鶴興、林興茂、林阿頭、林德勝、周永記)」結盟,輪流祭拜。 莊武身開漳聖王的誕辰慶典日,信眾們虔誠的慶祝一番;開漳聖王出巡遶境,街道兩側商家、住戶,皆備妥牲禮,鳴炮相迎;遶境、過火場面,盛況非常。
- 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福德祠的右邊店家是蓋得比福德祠還高的,並且當時眾鋪戶可能遇到了一些不順心之事,信眾不禁聯想到是否因建築高於廟而對神明不敬,導致災難,於是大家一起出資來把這些店家拆低,並擬出廟前店家的高度都不得高於福德祠,否則爐主需出來阻止;若再不聽,則可報官。
- 建築形式屬日治時期典型演武場,為臺中市僅存之演武場,歷史原貌保存完整,極具保存、再利用及建築研究價值。
- 2003年報導,管委會主委林垣輝表示估計全鎮至少有五分之一孩童作石母的契子。
- 編按:臺北市的內湖,百年來內重要津渡包括「五分渡、羊稠渡、上洲尾渡、下洲尾渡、粉寮渡、港墘渡、北勢湖渡」等7個,其中又以港墘渡船口最為重要。
- 這些神明並無固定的廟宇安頓,而是六個聚落依序輪流,以爐主家作為供奉處所;目前,以「內湖莊六角頭神明會」祭祀組織管理。
- 於民國四、五十年代,民生較為艱困時期,該寺年年舉辦冬令救濟;六、七十年代,改辦理獎助學金、捐助醫療基金和捐贈救護車;近期,更配合政府推動終身學習政策,積極參與社區改造工作,期能提升社區文化素質。
頭角,二、頂番仔陂角,三、港墘角,四、新陂尾角,五、下番仔陂角,六、山腳角。 媽祖「起馬」和「下馬」兩個角頭交接日,是在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二日舉行。 在四、五十年前的內湖,是一個典型農村社會,傳統宗教係以「民間信仰」為主;而「民間信仰」是一種庶民文化現象。 民間信仰的「神明觀」(神明的世界),乃以中國傳統的帝王政治背景為架構;其至尊者為玉皇上帝(即宇宙帝王,或稱天公),統率三官大帝(或稱三界公;民間以堯、舜、禹帝為天、地、水三官),暨文武眾神明「治理」天下百姓。 目前,已在區公所辦理登記手續的寺廟,分別為佛教四座:峯碧山圓覺寺、財團法人金龍院(即是金龍禪寺)、恆光禪寺、竹月寺。
埤頭福德祠: 土地公「頭牙」慶生 盧秀燕祈求俄烏戰爭早日結束
百年來內湖地區重要的津渡包括「五分渡、羊稠渡、上洲尾渡、下洲尾渡、粉寮渡、港墘渡、北勢湖渡」等7個,其中又以港墘渡船口最為重要。 張春財說,去年本土疫情嚴重,他也不幸被傳染,但治療8天就已痊癒,而當地快篩結果也都陰性,沒有造成擴散,是不幸中大幸,今年他接任福德祠新主委,認為應該答謝土地公庇佑,便提出這構想,也獲得眾人認同。
內湖莊長郭華讓、松山莊長陳復禮、內湖郭氏古宅(郭子儀紀念堂)建造者郭華溪、臺北市前市長遊彌堅家族、南港闕家、松山徐家與礦業經營許家、基隆李家、樹林賴家、大稻埕稻江信用組合、大龍峒陳悅記、南港煉瓦工場、汐止益興炭礦,以及許多內湖莊協議會議員。 而1920至1930年代間,陸續闢建由莊役場到洲尾的「內湖至松山道」(今成功路3段、2段與新明路),以及可從梘頭經後湖仔越嶺,通十四份的「五分道路」。 埤頭福德祠 至於1913年闢建的「宮前町至梘頭道」(今江南街),則能夠從梘頭到港墘老街,經基隆河船渡到對岸的上塔悠,再接道路至下埤頭、西新莊子、宮前町通往大稻埕。
埤頭福德祠: 資源連結
埤頭花園夜市(彰化縣) 地圖: 根據人氣榜、價格或空房,針對埤頭花園夜市尋找彰化 縣的飯店,然後查看TripAdvisor 評論、照片和優惠。 天公的由來 民間習俗信仰中,天公又稱呼為「玉皇上帝」、天公伯、上帝、老天爺,是神界帝皇、天庭之主,各路神明之首,代表著「天」,因此「玉皇上帝」地位崇高,統領著各路與居民生活各方面息息相關之神明… 因是當地重要信仰中心,每逢初一、十五或重要節慶時,祠內香煙彌漫,於是廟方配合環保局裝設細懸浮微粒監測設施,當PM2.5超過濃度值75ppm螢幕即會亮紅燈警示。
- 張春財說,去年本土疫情嚴重,他也不幸被傳染,但治療8天就已痊癒,而當地快篩結果也都陰性,沒有造成擴散,是不幸中大幸,今年他接任福德祠新主委,認為應該答謝土地公庇佑,便提出這構想,也獲得眾人認同。
- 佛頭港景福祠創立於清乾隆十五年,是由此地民家讓出屋宇改建為祠,主祀福德正神,配祀觀音佛祖及火德星君。
- 該宮的創立,相傳清雍正末年,有一福建泉州籍行腳僧,由福建湄州攜帶媽祖分靈金身,渡海來臺,在乾隆元(西元1736)年,行抵松山;因本地士紳多屬泉州籍,遂提議立廟奉祀。
- ,由總督府官房營繕課設計,建築整體呈英國哥德復興風格近代樓房校舍,三層樓長形屋,二端有實驗教室,正面門廊及二側入口均有山牆飾,以淡色面磚及洗石構成仿石造牆面,平頂,女牆做碉堡雉堞狀。
- 三十餘個基督教會,則是隨著新住民的增加而紛紛設立,每週均有定期的團契時間與傳播福音工作。
福德祠也有一個深具傳統民俗色彩的「土地公陣」,這個象徵賀喜納福與招財進寶的陣頭,在迎神廟會或慶典活動上的熱場表演,非常受歡迎。 另一個習俗是「擲土地公錢」,在「頭牙」那天以擲茭方式向土地公借錢,討個年初好彩頭,祈願新的一年生意興隆發大財,爾後再帶利分紅還給土地公,答謝庇佑之恩。 ,由總督府官房營繕課設計,建築整體呈英國哥德復興風格近代樓房校舍,三層樓長形屋,二端有實驗教室,正面門廊及二側入口均有山牆飾,以淡色面磚及洗石構成仿石造牆面,平頂,女牆做碉堡雉堞狀。
埤頭福德祠: 埤頭鄉
堂址位於碧山路二號;碧山路入口百公尺處,左邊拾級而上的太陽堂,係於民國二十四年,從五常街遷建到此;當時,重建內湖太陽堂,是經過申請、爭辯後,由日治時期的臺北州知事破例同意。 民國七十一年間,因祠堂上方的屋瓦破舊不堪,信眾集資重建燕尾式屋脊新廟。 八十七年十月二十六日,神龕裡的百年石雕土地公神像「不翼而飛」;兩個月後的某一天,被住在大直北安路的傅先生晨跑時,無意中在路旁踢到該尊神像;事後,從媒體得知尋找的消息,主動聯繫廟方領回。 八十八年底,由於該祠後方新建高樓住宅之故,將福德祠地基升高約五十公分整修工程,隔年元月十八日舉行入祠安座;當今,已呈現出一番新的祠貌。 埤頭福德祠2025 在清末期間,此地每逢上元節,流傳著投擲爆竹「攻炮臺」民俗活動;此「攻炮臺」一直流傳到民國十年前後,才改邀請土地公「出巡」,接受信徒的「答謝」。
埤頭福德祠: 廟宇簡介
由於當年只採簡單的覆土倒棄法,導致後來成為堆積如山且環境惡臭的「垃圾山」。 這個佔地15.5公頃的垃圾場,其垃圾堆置面積高達14.3公頃、體積有429萬立方公尺、高度最高曾超過60公尺。 至1985年因新穎的福德坑垃圾掩埋場完工後,市府就關閉內湖的垃圾山。 但歷經十多年的就地直接掩埋的垃圾山,除佔用基隆河行水區外,也嚴重影響附近的空氣、土壤、水源的乾淨。 所以市府在中央的要求下,2006年開始清運垃圾山,前後花了8年時間,終於清完所有垃圾並規劃設計成今日可見的「內湖復育園區」。 園區內有享譽國際的珍古德博士以及扶輪社所捐贈的臺灣原生植物外,也規劃設計諸如「裝置藝術、復育林區、陽光草坪、活動廣場、景觀廣場、觀景平臺、遊憩區、高灘地」等設施。
埤頭福德祠: *Are you the owner of 埤頭福德祠?
其中臺灣戲曲學院緊鄰16公頃的內湖大埤與碧湖公園旁,不僅校園風光優美,也是全臺第一所12年一貫制的傳統戲曲人才養成學府。 此外莊內南邊屬於今日南港地區,則因有縱貫鐵路通過,尤其1899年7月南港乘降場(火車站)完工後,此地對外交通運輸以鐵道為主。 內湖最早的一條對外陸路交通,是1907年所闢建的「內湖至圓山道(今內湖路1段)」,可由內湖山腳經北勢湖、大直、劍潭到圓山,是內湖莊內最早一條免渡河的聯外道路。 至1913年闢建的「宮前町至梘頭道」(今江南街),可由梘頭到港墘老街,再經基隆河船渡到對岸的上塔悠,再接道路至下埤頭、西新莊子、宮前町通往大稻埕。 1920至1930年代間,陸續再闢建由莊役場到洲尾的「內湖至松山道」(今成功路3段、2段與新明路),以及可從梘頭經後湖仔越嶺,通十四份的「五分道路」。
埤頭福德祠: 祭祀
高市林園區知名老廟東林福德廟第2年發放「發財金」,人數從去年的1300人,今年暴增為1800人,反映景氣不佳,人們尋求心靈慰藉,廟方表示,如此活動很有意義,將繼續舉辦。 古址居廟後約300公尺 處,清乾隆14年(1749)葉文賓建所建;嘉慶年間遇大水災,被洪水沖毀;光緒9年易地現址重建;1997年重建現廟宇。 田中夜市、二水夜市、田尾夜市、田尾海豐崙夜市、田尾公路花園觀光夜市、埤頭夜市、北斗夜市、溪州夜市、二林王子夜市、二林人文觀光夜市、永靖 … 結構及樑、柱、屋頂 等皆以RC為材料,不夠造型則依廟宇之建築制式。 最初該廟寬約1公尺、深約0.9公尺,屋頂為燕尾式屬觀音石建材,民國89年才拆除重建為現貌(主要建材鋼筋混凝土造,牆貼險刻花崗石,莊嚴華麗)。
埤頭福德祠: 宗教
內湖天主教堂的設立是先行租屋傳教,兩三年之後,購地興建教堂;再經歷數年,透過比利時方濟會母會的經濟奧援,在本地創辦教育事業而設立方濟中學和文德女中。 「財團法人長虹教育基金會」,是長虹建設公司為回饋社會,做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特別關懷百年樹人的教育大業,藉由環境守護、建築教育、生活美學(奉茶文化)及閱讀推廣等慈善服務,以親子為核心,發展跨世代的價值傳承及美善分享,達成幸福共享的同(童)心生活圈。 ◆再行經至江南路與瑞光路一帶,品嚐與見證臺灣最多元與生命力的騎樓早餐店,藉此來看見一早,就前往臺灣產值最大的內湖科學園區裡的忙碌上班族。 最後再前往港墘路與堤防外,憑弔已消失的百年內湖吊橋與港墘渡船口之所在地。
埤頭福德祠: 埤頭福德祠—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為了配合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於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宮廟拆除;原宮址,現在已經變成「堤頂大道」二段了。 八十四年十一月八日,暫時遷移到今天座落的地址;每年例行的媽祖生日慶典,是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碧山巖位於碧山路二四號;奉祀主神是「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字廷炬,號龍湖,是唐代福建漳州府首任刺史(官職名,地方首長職位);生於唐高宗顯慶二(西元657)年,卒於睿宗景雲二(西元711)年,得年五十五歲。 唐朝敕封為「威惠聖王」,宋高宗加封「靈著順應照烈廣濟王」。 埤頭福德祠2025 昔日,為在地漳州籍人信仰的主要廟宇,屬於地方「莊頭廟」設置。
埤頭福德祠: BonCity-棒城市:臺灣好喫好玩好生活
屬臺灣日治時期高等學校校舍之代表作品,規模宏大保存狀況甚佳,極具保存及建築研究價值。 平方公尺,是臺灣平地最老也最大的茄苳樹,被譽為「臺中之寶」。 系萌生第二代木和第三代木,形成三代同堂的畫面,當地人還為祂成立了茄苳樹王公廟,茄苳樹王文化生態公園。 該廟管委會去年仿南投縣竹山鎮紫南宮發財金制度,在福德正神聖誕農曆2月2日發放發財金;第一次擲筊成功最高可借600元,第2次500元、第3次300元,若3次失敗表示神明不允許,發財金限1年內歸還。 福德廟前沿福興街兩旁為 熱鬧的市集,廟宇老舊,前為小喫攤。 廟內僅奉祀福德正神,現在所看到的福德廟,乃民國38年有人捐獻廟地而建築的,最初廟宇在別處,較小,因附近建屋,而 遷於此,有一辛卯年(民國40年)之廟匾。
埤頭福德祠: 埤頭福德祠
該堂的教友活動是較頻繁且具多樣化,有成人職工、松齡會、青年會、兒童道理班、傳協會、互助社、讀書會、讀經小組、慕道班、聖母軍和基督活力運動。 天主教與基督教在信仰上,大致是相同的,共奉一個「天主,基督耶穌」和一本「聖經」;基督教是從天主教分支出來的,在彼此的教規中,有一些的差別。 主體建築物為二層樓高,上層設「西方三聖佛」;底層大雄寶殿內,供奉三寶佛祖--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如來佛;其兩側各有禪房。 埤頭福德祠2025 壯麗的寶殿,配合清幽的環境、悅耳的梵音,置身其中,可洗滌凡心之功效。 大雄寶殿內,奉祀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等三寶佛,係以土塑貼金箔方式,完成塑像。
埤頭福德祠: 臺灣寺廟
該宮建築巍峨,金碧輝煌,香火鼎盛,媽祖誕辰慶典日期,是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 依據碧山巖開漳聖王廟,廟方所稱:「開基祖廟(石室)…是清乾隆十六年(西元一七五一年)建築。」其石室體積為一四○ × 一七○ 埤頭福德祠 × 一六八公分,內供奉三塊「神石」(開漳聖王與兩位隨從之化身)。 「開漳聖王」、「開臺聖王」、「天上聖母」和「福德正神」,是善男信女心目中的「守護」之神,也是平日祈安求福的主要對象;此類信仰,正是反映出早期的臺灣移民社會現象。 「自然崇拜」係對自然界日月星辰之變幻,風雲雷雨的諸象,以及山川樹石等萬物,為其崇拜對象,具有人類的「原始性」、「草根性」信仰。 早期的基督教湖光教會是協助貧困鄉民,處理精神病患送醫等工作,不定期提供美援物資,如麵粉、奶粉、包榖粉等,作為親近鄉民的媒介,慢慢建立起情誼,進而傳播福音;其中的辛酸過程,非局外人所能體會的!
埤頭福德祠: 內湖百年來的聯外交通
至1939年闢建的內湖至汐止道(今大湖街),起點從內湖老街出發,可往北通往五指山區(今汐止長青路一帶)。 由上可知,日治時期,內湖莊內的陸路交通,以莊役場(區公所前身)為中心,呈放射線狀路網。 1.1 基隆市; 1.2 臺北市; 1.3 新北市; 1.4 桃園市; 1.5 新竹市; 1.6 新竹縣. 2.1 苗栗縣; 2.2 臺中市; 2.3 彰化縣; 2.4 南投縣; 2.5 雲林縣. 3.1 嘉義市; 3.2 嘉義縣; 3.3 臺南市; 3.4 高雄市; 3.5 屏東 縣; 3.6 澎湖縣.
南北門福德祠的發展,從清領至今,見證了頭圍老街的發展歷史,今因港口的淤塞與交通的便利性,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已大不如過往,但民眾仍可以從南北街福德祠隔和平街相望的距離,理解到當時頭圍街商業發展極盛的相關地理位置,以及和平街上當年的繁華景象。 麻園頭福德祠 麻園頭福德祠位於西區忠明裏長春街27號,即在長春街與中美街交叉口的中美公園內,本聚落位居麻園頭溪前方位置,故稱麻園頭。 麻園頭福德祠建祠歷史已經百年,早在日治時期明治42年〈1909〉,地方人士遂有倡建福德祠之議,以原有鴨母埤南側浮出之地,首築小祠以供莊民膜拜。 臺灣苗栗縣頭份市仁愛裏中山路139號主神土地公建立時間1967年地圖 頭份福德祠,是位於臺灣苗栗縣頭份市仁愛裏的土地祠,其土地神稱為「頭份大伯公」。
1988至1996年重劃階段時,由當年陳水扁、馬英九前市長團隊規劃設計,以無污染性,且適宜臺北市未來可永續發展的輕工業用地為主,園區透過市地重劃方式來整體開發,面積高達143公頃,約5.5個大安森林公園,其中可作為建築用地的面積達96公頃。 埤頭福德祠2025 前臺北市長郝龍斌曾表示「臺北市的第一個肺是大安森林公園,第二個肺是內湖垃圾山舊址、未來的復育公園。市府和市民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將此地從『都市之瘤』變成『都市之肺』」。 埤頭福德祠 園區內有享譽國際的保育專家,也是聯合國和平使者珍古德博士,以及扶輪社所捐贈的臺灣原生植物,並設置「裝置藝術、復育林區、陽光草坪、活動廣場、景觀廣場、觀景平臺、遊憩區、高灘地」等設施。 所以市府在中央要求下,2006年開始清運垃圾山,前後花了8年時間,終於清完所有垃圾,並規劃設計成今日可見的「內湖復育園區」。 其中臺灣戲曲學院,緊鄰16公頃的內湖大埤與碧湖公園,校園風光優美,是全臺第一所12年一貫制的傳統戲曲人才養成學府。
埤頭福德祠: 埤頭四武宮
據說南門福德祠在早期經重建過程中將座落土地公廟旁的神龜石雕搬移,從此消失神蹤,常引發居民們的想念,因此南門福德祠管委會於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重建財神龜於廟旁,讓居民勾起過往回憶。 另每年舉辦的「千龜來朝」活動是1種以各式食材製作神龜以敬拜土地公的競賽。 會選擇以龜來做為主題,其中主要取幾個吉祥意涵:一、烏龜代表長壽,適合祝壽,二、烏龜重心低,走路四平八穩,代表平安,三、龜屬於五行中的「北玄武」,北方屬水,水代表財,拜烏龜除了祝壽求平安,也代表求財。 「千龜來朝」的活動獎項包括由學者專家評選出的「最佳造型獎」、由所有參觀民眾票選的「最佳人氣獎」,以及透過「擲筊」,由土地公欽定的「土地公賞」,此活動在慶祝土地公聖誕之時,同時也藉由舉辦活動凝聚社區居民的向心力,結合宗教信仰與當地居民生活。 如果以傳統祭祀圈而言,內湖區因早期漢墾移民而形成日後的三大地方宗教繞境,包括漳州籍的「碧山巖開漳聖王」,以及泉州籍的北勢湖莊「保安宮保生大帝」、洲尾莊「松山十三街莊慈祐宮媽祖」。 如果以一年日期而言,內湖區最盛名的宗教民俗活動,就是在元宵節夜晚的「夜弄土地公」與「攻炮臺」。
此外,農曆2月有內湖碧山巖的「開漳聖王達境」;農曆3月有「頂番陂、梘頭、港墘、新陂尾、下番陂、山腳」等地方傳統莊頭的「迎媽祖繞境與過火演戲」;農曆5月基隆河畔的「扒龍舟」;農曆8月有內湖老街上百年土地公廟恭祝福德正神千秋等。 埤頭福德祠 南北福德祠雖約於同時興建,但當時南北街生活文化並不相同,此差異也表現在南北門福德祠的建造上。 其形制為單殿單開間,有簡單之馬背屋頂,山牆脊墜裝飾泥塑獅頭、磬牌露窗皆為當時的工藝建築特色,現存廟內神龕供桌則是大正5年(公元1916年)時所保存下來,正面木門與屋頂因長期受雨水而腐朽,經換修已非原貌。 廟外屋簷下設有清同治年間的1對石獅,保存完整,不常見於其他土地公廟,主因該廟為漢人墾殖宜蘭、在頭圍地區所蓋的第1間土地公廟,所以特別裝飾2隻石獅子,以象徵不同於一般土地公廟的地位。
南街在宗教祭祀上較為著重,因此有飛簷式屋脊、黃色琉璃瓦與雙龍搶珠的華麗裝飾,且現存廟貌為民國64年(公元1975年)2次重建時奠定,原貌不復存在,因此古蹟本體以北門福德祠為主。 埤頭福德祠2025 頭角、新陂尾角、頂番仔陂角、下番仔陂角、港墘角和山腳角六個聚落。 埤頭福德祠2025 清代,拓荒先民共同信仰的神明,計有福德正神、天上聖母、五穀大帝、三官大帝和開漳聖王五尊。 這些神明並無固定的廟宇安頓,而是六個聚落依序輪流,以爐主家作為供奉處所;目前,以「內湖莊六角頭神明會」祭祀組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