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潮州鎮總共有三座三山國王廟,除了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同榮裏忠主宮外,還有四春裏的三山國王廟、三星裏的三山宮,所以,三不五時有人會爭論起「創始廟」的問題。 還有個有趣的現象是,講潮州話的潮州人,在清代時候為了跟漳州、泉州的閩人拚輸贏,於是與同是粵系出身的客家人結盟;到了日治時期,潮州人卻因為口音與漳州、泉州人的口音類似,被歸類為福佬人。 三位神明拮据住在六坪房子的日子,又過了十年,信徒們終於看不下去,紛紛提議要興建新廟,潮州鎮民們慷慨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歷經了四年時間,終於在在民國五十三年完成並舉行安座儀式。 進入民國之後,廟產因收歸國有而缺乏管理,直到五十三年(1964年)申請宗教團體登記後,該廟才由臺南市潮汕同鄉會管理,十年後(1974年4月2日)才又成立了廟宇管理委員會。 新興莊三山國王廟 而因這段期間廟宇外貌殘破,遂於五十八年(1969年)進行整修,之後廟方、信眾又進行數次維修。 而在八十三年(1994年)時,由政府出資進行大規模維修,工程從該年4月20日持續到八十五年(1996年)11月26日方告竣工,而成今貌。
2018年12月,昭平客家三山國王廟會被列為第七批廣西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興莊三山國王廟 廣福宮現存之乾隆15年(公元1750年)所立的〈奉兩憲示禁碑〉,是研究閩、粵移民之間矛盾的重要史料。 碑文訴說了潮州移民領袖等人不甘被地保勒派(強行派捐或派遣),自乾隆11年(公元1746年)起,再三向淡水同知請願,一再立碑禁止的故事。 閩、粵移民因戶稅而產生矛盾,爭來的示禁碑又因立於土地祠中而遭毀損,羣體意識抬頭和需要奉祀原籍福神寺廟的要求也由此顯現。 廣福宮便在羣體意識高張和水利設施完備、生產力倍增等社會和經濟條件下興築。
新興莊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
和閩式廟宇建築常見的磚紅色屋瓦不同,屬於粵東建築的三山國王廟,屋頂是由灰黑色的仰板瓦覆蓋,給人穩重沈著的感覺。 新興莊三山國王廟2025 但在屋頂的末端,又巧妙地由翠綠色的瓦當、滴水點綴,使得建築整體輕盈了起來。 三山國王廟為粵東潮州派的建築,特色之一就是裝飾在屋脊上五顏六色的「嵌瓷」。 所謂的「嵌瓷」是以灰泥為底,先塑出基本雛型,再將陶瓷片拼貼在上面,塑造出各種動植物的造型,閩式建築則稱這樣的工法為「剪黏」。 「名人居2-B區」基地位於宜蘭縣礁溪鄉龍潭湖段355地號,由政安建設有限公司投資興建,壯碩營造有限公司營造,張宗祺建築師事務所建築設計,基地面積144.74坪、建蔽率60。
據民國48年(公元1959年)和49年(公元1960年)間的調查,當時全臺的三山國王廟有124座。 泮坑公王廟 泮坑公王廟,又稱三山國王廟,是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的寺廟。 始建於明代,幾經風霜,依然燭光放亮,香菸裊裊,香火鼎盛,一年四季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三山國王祖廟,位於揭西縣城西南3公里處的玉峯(又稱大廟山)東北麓。 三山指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獨山、西南面的明山和東面的巾山。
新興莊三山國王廟: 歷史的新莊「三山國王廟」三山國王廟又稱「廣福宮」在神像前地上擺放「米龍」/三山國王廟於清乾隆建廟,見證新莊客家聚落興衰
有的村寨,遊神,唱大戲,兼有舞獅、舞龍,遊燈籠等娛樂活動,場面壯觀,盛極一時,熱鬧非凡,老幼皆樂。 大埕三山國王廟 大埕三山國王廟,位於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大埕鎮程南村東側。 鴻程大廟是潮汕地區重要的三山國王廟,有較珍貴的文物價值,也是臺灣海峽兩岸人民… 員林的廣安宮是明永曆年間所建;永曆年間創建的尚有高雄市楠梓區的三山國王廟、高雄縣橋頭的義安宮、屏東縣九如的三山國王廟。
- 三山國王廟的數量,前三名依序為宜蘭縣、彰化縣與屏東縣,在新竹縣內陸地區與臺中縣(註 3)豐原、東勢地區也常見分佈。
- 且整段側立面高低有緻、主從分明,是街屋式廟宇外觀上最引人注意的特點。
- 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五是“國王生”臺灣各地三山國王廟香火特隆,男女信徒跪拜甚多,那裏的漁民和潮汕的漁民一樣,稱二月二十五為“王公滾”,這一天絕不出海。
- 三山國王祖廟 三山國王是粵東本地神中最古老、最有影響的一個。
- 對於童身(類似於藏傳佛教的活佛)老人去世後會新的童身出現,類似於活佛轉身。
- 元朝,三山神的影響和地位,較唐、宋時期更加顯赫。
- 陳春聲:《三山國王信仰與臺灣移民社會》,(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80期(1995年春季)。
三山國王發源於今中國大陸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的巾山、明山、獨山的三山信仰,是潮州的地方性信仰。 相傳源起於隋朝,有神3人從巾山的石穴出現,受命於天,分鎮三山。 另有陳姓鄉民,看見3位神人,招喚他為侍從,不久便跟著羽化。 位於臺灣府小北門內鎮北坊,為祀奉獨山、明山、中山三山大王的廟宇。 該廟建於清乾隆七年 (1742年),由臺灣縣令楊允璽等人率廣東籍移民所建,後經過多次擴建和改建。 現存建築是清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擴建的模式,1976年又進行了一次大的修繕,為一座廣東風格的官觀建築。
新興莊三山國王廟: 臺灣熱門目的地
1997年3月16日,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在此廟召開第一屆第一次全國信徒聯誼大會,共一百三十六間的三山國王廟宇派代表參加。 廟方也參加以宜蘭縣大興振安宮為首、1988年創立的臺灣三山國王宮廟聯誼會。 廟方希望向文化部申請將作福儀式列為屏東縣文化資產,期讓此文化永流傳。 新興莊三山國王廟2025 九如三山國王廟、海豐三山國王廟也有這類習俗,但舉行時間不同。 大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地圖六根莊三山國王廟,舊名千山公侯宮,是位於臺灣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的三山國王廟,在元宵節前有迎男孫丁的習俗。
新興莊三山國王廟: 高雄中正高中2新住民子女拚上臺大 家長會與企業攜手贊助獎學金
四點金柱繪有紅色底漆青色盤龍,有別於一般立於正堂外側的石雕龍柱。 三山國王廟的柱,由木、石兩種構材組成,石柱與樑用搭接,木柱與樑用榫接。 這是因為石柱本身截面較小,鑿榫不易,與其像閩系建築用接柱來處理構架榫接,不如直接頂至樑下搭接,因而形成潮系建築檐口挑尖樑伸出的特殊作法。 臺南三山國王廟大木作雕飾,也大致保存了潮州地區以精緻鏤雕取勝的風格。 右昌三山國王府主祀 巾山王 大王爺公、明山王 二王爺公、獨山王三王爺公,左龕:奉祀 福德正神,右龕:奉祀 中壇元帥。 在 大王爺公、二王爺公、三王爺公永此坐鎮雄州之下,庇護四境,神光普照,萬代馨香。
新興莊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廟
傳說:護國庇民三兄弟 關於三山神起源的傳說眾說紛紜,歸納起來主要有“神明說”和“英靈說”兩種說法。 如:韓愈刺潮,淫雨害稼,命人致祭後就老天放晴,蠶谷豐收,宋太祖開基,因劉鋹拒命,求於神,即風雷相助,南海以平。 後因宋太宗徵太原時得巾山、明山、獨山三山神相助獲勝,封三神為“三山國王”。
新興莊三山國王廟: 宜蘭縣礁溪鄉龍潭三皇宮
也有講古、傳奇稱連傑、趙軒,喬俊結拜三兄弟,曾幫助隋朝建國,功成身退,後因保駕皇泰君,皆受封為大總管,又因保護代王侑,封護國公,唐朝興起後隱居於三山,死後在三山各自顯聖,被視為山神。 新興莊三山國王廟 不久之後,陳姓村民仙逝,居然降駕到村中乩童身上,說自己已經羽化登仙,而三兄弟是連傑、趙軒,喬俊,就是巾山、明山、獨山三山之神。 小廟因為相當靈驗而香名遠播,無論是久旱不雨還是爆發疫疾,附近村民都會到小廟祈求三兄弟能顯靈救世。
新興莊三山國王廟: 臺灣
臺南三山國王廟也是目前臺灣唯一完整地保存潮州建築風格的廟宇,尤其精緻細膩的大木作,以及平直的屋脊與屋面曲線特徵,與閩南建築截然不同。 潮州三山國王廟,位於潮州鎮同榮裏,宮名「忠主宮」,主祀三山國王,同榮裏位置較鎮內中央,臺灣光復後取同享繁榮之意定名為「同榮裏」,一般大都稱為「舊街」,今為潮州鎮最繁榮的商業區域。 在民國二十六年的日治時期,日本人厲行皇民化政策,要臺灣人完全變成日本人,不僅要說日語、穿和服,連信仰也得跟日本一樣,因此,嚴禁崇拜偶像,還把廟拆光光,這間三山國王廟就被強制拆除了… 當然,三山國王並非原本居民所信奉的神明,因此,一開始來屏東潮州的三山國王沒有廟,而是掛在田寮、供奉於入厝、起居室等,就近保佑著潮州人。
新興莊三山國王廟: 客莊佳冬「做福拜新丁」元宵真團圓 新丁接力父親來傳承
只要祈求過後狀況都會日漸轉好,因此小廟的香火一天比一天還要旺。 就連韓文公韓愈在擔任潮州刺使期間,也曾為了停不了的暴雨來到小廟祈禱,暴雨果真在幾天後停了,韓愈遂備牲禮來感謝三位兄弟,而且大文豪韓愈還特地寫作歌頌三位。 在臺灣,臺南市西門路上的三山國王廟,廟內還設有韓文公祠,主祀韓愈,是相當少見的組合。 臺南市之所以有座三山國王廟,在當年臺南是與大陸之間的商貿港口,由潮汕人士在此地建廟奉祀,一則為守護神,一則為潮汕人下船後,暫時歇息的「潮汕會館」。
其建材均由潮州運來,並僱潮州匠師營建,故呈現與臺灣廟宇常見之閩南式建築不同的潮州式風格。 例如廟牆是以磚疊砌,再塗以白灰,無牆堵裝飾;屋瓦是黑色,且屋脊平直無翹起等。 新興莊三山國王廟2025 粵東建築風格的三山國王廟,內部的木構件為潮州匠師的作品,而潮州匠師最為人稱道的,就是精雕細琢的木雕技術,特別講究物件的尺寸與細節,值得好好欣賞。
而三山國王廟之左殿為天后聖母祠,供奉媽祖、註生娘娘及福德正神。 新興莊三山國王廟2025 其門口宮女左持鼎爐代表香火綿延右持花瓶牡丹則表示平安富貴。 這三座山一為「巾山」,另一為「明山」及「獨山」,簡稱為「巾明獨」三山,故巾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明山為助改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弘應豐國王。
只是後來因漳泉械鬥的關係,客家人不得不離開鹿港,而留下來的「三山國王廟」,也一度被改為「三仙國王廟」被當做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來祭拜。 三山國王廟的很多傳說, 或者記載的歷史,都跟隨書 所敘的這段歷史很吻合.這些數千人被隋軍擄獲並隨軍帶到潮州的流球居民,後來與隋軍一起在潮州居住並鎮守隋朝之潮州. 為紀念其祖先, 他們便建立的三山國王廟(以紀念其來自流球三山之地). 其後代後來遠播潮州各地,臺灣,閩南,東南亞,也在所居之地建立三山國王廟.潮州三山國王廟有很多輔助朝廷皇帝的傳說,跟隋軍流球徵航 及後來鎮守潮州這段歷史不無關係. 陳春聲:《三山國王信仰與臺灣移民社會》,(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80期(1995年春季)。 陳春聲:《地方神明正統性的創造與認知–三山國王來歷故事分析》,《潮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臺灣的潮汕人客家人,常常將三山國王廟看成是當地有潮汕人客家人開墾的標誌,潮汕移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潮汕文化,臺南市西北隅(今為北區立人街)的三山國王廟,也是由潮州人“佩爐香過臺”而立的。 新莊是雍正、乾隆年間,北臺最重要的港口,可以說是當時北臺的政治、社會、經濟中心。 廣福宮的興建資金與其信仰人口,源自新莊地區廣東省潮籍移民雄厚的社會、經濟勢力。 新莊地區的水圳主要有2條,其中1條是泉州人所開鑿的張厝圳,又稱永安陂;另1條便是由潮州人劉姓家族開鑿的劉厝圳,也稱萬安陂,於乾隆28年(公元1763年)完成。 劉厝圳的開墾使得新莊北部的生產力大增,也使得潮州移民有足夠財力興建廟宇,供奉其福神三山國王。 但潮人劉厝圳的開鑿分享了泉州人的水源,纏訟數年,使得閩、粵之間形成難以彌補的裂痕。
新興莊三山國王廟: 位置
宋太宗徵太原時,在城下見金甲神三人,操戈駛馬,衝鋒在前。 宋太宗即詔封明山神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巾山神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神為惠威宏應豐國王。 元兵壓境時,張世傑奉帝南奔潮州,至揭陽縣境,又被圍。 情勢危急之中,忽見天氣驟變,風雷晝晦,有兵馬三支,從三面山中,由三位將軍率領,衝殺而出,驅退元兵,斯圍即解。 新興莊三山國王廟2025 新興莊三山國王廟2025 帝與眾臣正欲向三支兵馬致謝,兵馬迅速按原路退去,頃刻間不見蹤影。 風雷過後,細視周圍,三面環山,一為綠樹蒼蒼,一為白石峨峨,一為土色赭赭。
廟內也有許多富有歷史的匾額,正殿有乾隆皇帝賜的「褒忠」,韓文公祠內則有光緒皇帝賜的匾額。 也就是說,我們無意尋找的國定古蹟——三山國王廟是一間潮州廟宇,是臺灣僅有的廣東式廟宇,這裡的一磚一木都是由潮州運來的。 臺灣的三山國王廟,有些建材、聘請的匠師不全然來自廣東省潮州,甚至和漢廟結合,而這座廟全由潮州來的,與臺灣當地融合閩式建築的其他三山國王廟宇,更具粵式風格,非常低調風。 文史記載凡是有三山國王廟的附近,大都有客家人居住,然臺南市非客家人聚居之城市,所以三山國王廟是否為客家人獨有之信仰? 本研究就三山國王廟之祖廟廣東揭揚縣所在之附近,瞭解廣東福建地區沒有客家人的地區有三山國王廟,有三山國王廟的不一定有客家人居住,該地區居民有客家人、福佬人、潮州人及其他族羣等,三山國王廟乃是該地區人奉祀的廟宇之一。
新興莊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廟
民國85年(西元1996年),經內政部審查通過,成為國家三級古蹟。 隨着潮汕人客家人向海內外播遷,也把三山國王信仰帶到各地。 在中國臺灣省和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有潮汕人客家人聚居的地方,都有三山國王廟。 僅在臺灣,據不完全統計,就有三山國王廟410多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