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獎勵代表作報告、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楊晉龍,2014,〈臺灣地區光復前基督徒的儒家經學傳播一斑─李春生著作中的詩經學訊息〉,《文與哲》,期24,頁 。 林淑慧,2005,〈清末臺灣政經思想─以文人論述為主軸〉,《第四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思想與臺灣主體性》,頁91-108。 李明輝,2016,〈李春生論儒家與基督教〉,洪子偉(編),《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頁43-60。
- 曾在牡丹社事件後發表七篇《臺事》論營臺策略,也多次捐款資助北臺各地教會的興建。
- 張季琳(譯),2011,〈林春生、辜顯榮敘勳奏章〉,《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頁 。
- 雖已重新翻修過建築的外部面磚,但其正面特徵保存尚稱完好,彷彿人的臉龐,入口為嘴,兩個牛耳窗為眼睛。
- 李春生紀念基督長老教會為李家第三代為紀念祖父李春生所籌設,李春生為臺灣清代後期至日治時期著名的大稻埕仕商,同時也是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奠基者之一,有「臺灣茶葉之父」、「臺灣第一位思想家」等譽稱。
李春生用他的影響力,要求把品格不良的軍官調回日本,改派基督徒官員來。 把臺灣列為非軍政統治區,是以文官為主體而治理區。 日本人來臺的最有貢獻的基督徒官員,算是後藤新平。 李春生紀念2025 在他治理下,臺灣在軟體、硬體方面奠下良好的基礎,短期內成為一個有現代化制度與社會的地區。 1896年回日本時,李春生應樺山邀請到日本考察。
李春生紀念: 李春生紀念教會
臺灣大學歷史系黃俊傑教授稱李氏為臺灣第一位思想家,其思想混合著漢人的意識型態、西方的思維模式、企業理念,以及基督教的精神。 他幼年信主,自修有成,經商致富,一生橫跨三個政權,都曾積極參與,在言論上鼓吹變法,行動上支持臺灣建設。 1896年赴日訪問歸臺後,鮮少過問政壇事,專心著述,晚年致力於基督教思想的詮釋與宣揚。 除對宗教問題提出獨到見解之外,李氏也關懷各種社會、文化現象。 當時西方文化的勢力強大,多數知識份子主張全面西化,全盤否定傳統文化。
- 龍應臺、郭崇美,2002,〈李春生與大稻埕茶商發展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直字》,期142,頁1-25(收入《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頁 )。
- 李明輝,2011,〈李春生與儒家思想〉,《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頁1-24。
- 李春生信仰基督新教,奉「天道」為其思想體系之核心,而就其晚年撰寫〈孟子與墨子之較量〉也肯定墨子「兼愛」的和平觀念 ,可窺視其中心思想。
- 著名的大稻埕富商李春生,是因做洋行買辦起家而致富的大稻埕傳奇人物,他幫助英商經營臺灣北部茶葉產銷,成效甚佳,被稱為「臺灣茶葉之父」,是外銷臺灣茶到歐美各地的先驅者。
- 李春生經營事業有成;他因為臺灣茶葉與煤油致富,除了成功製銷標牌「Formosa Oolong Tea」的烏龍茶到歐美市場而譽為「臺灣茶葉之父」外,也因熟悉洋務深獲華洋公府重視,在民間有「番勢李仔春」的稱號。
李春生因做洋行買辦起家,除幫助英商經營臺灣北部茶葉產銷,也開始自製茶業外銷、經銷煤油,非常成功,被稱為「番勢~李仔春」「臺灣茶葉之父」,估計財富僅次於板橋林家。 李春生出生於清道光17年(西元1838年),15歲起跟隨英國人學習語言與商業,19歲在廈門就當上英商怡記洋行掌櫃,因此嶄露頭角,28歲來到臺灣擔任萬華寶順洋行總辦,並負責管理茶葉種植與生產。 [大正12年1月27日](收入《李春生著作集》,附冊,頁1-3). 吳文星,1995,《清季李春生的自強思想:以臺事議論為中心》。
李春生紀念: 教會前身是臺灣第一間郵局。(圖1 影片檔 /擷取自我們EYE旅行)
到臺灣後發現淡水一帶的土地肥沃,將福建泉州的烏龍茶,引到臺灣來種。 李春生紀念 李春生是臺灣第一個以獎勵投資的方式,先貸款和把茶種給農民種植,並教農人烘焙、製茶作業,交貨時無息扣掉貸款,農民因得利而勤於生產,使茶業在短期內快速發展。 當時臺北總共有十七萬人作茶業工作,可見當時茶葉的外銷生意如何旺盛(圖4)。
李長老的影響橫跨經濟、文化、社會、政治等各領域,曾協助巡撫劉銘傳建造臺灣第一條鐵路,以及建造大稻埕一帶的街道;此外,他經營茶葉產銷有成,把中國製茶技術引進臺灣,使臺灣茶成為外銷國外大宗,因此被稱為「臺灣茶葉之父」。 李春生紀念基督長老教會為李家第三代為紀念祖父李春生所籌設,李春生為臺灣清代後期至日治時期著名的大稻埕仕商,同時也是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奠基者之一,有「臺灣茶葉之父」、「臺灣第一位思想家」等譽稱。 1901年(日本明治三十四年),李春生出任大龍峒教會(今臺北市大橋長老教會)長老一職。
李春生紀念: 臺北畫刊推薦
1923〈孟子與墨子之較量〉,《臺灣日日新報》,版8 李春生紀念 [大正12年1月27日](收入《李春生著作集》,附冊,頁1-3)。 李春生褒孔教而貶釋道,在於他認為孔子有天道的信仰,並且引用《論語》、《中庸》等著述論證其立場,也因釋道偶像崇拜違逆天道而斥絕。 李春生認為,孔子後繼的儒家學人捨棄天道思想,使得黨同伐異層出不窮,釋道二教趁虛而入。 李春生紀念 他引述《詩經》、《尚書》等,說明儒家早期承襲中國神道設教,其道德觀是以基督宗教為基礎,然而在孔子刪《詩經》、《尚書》、秦朝焚書、後儒誤讀而揚人性棄天道超越性的說法後,而偏離大同為一的天道論 。 李春生對時興的西方思想幾近採取批判的態度,一方面出自於其基督宗教擁護的立場,一方面則是他對天演論、民主、共產思想的理解來自於嚴復所譯赫胥黎《天演論》、穆勒《羣己權界論》添加社會達爾文主義色彩的內容。
李春生紀念: 臺北迪化街郵局
1874 年牡丹社事件爆發時曾投書香港《中外新報》撰〈臺事〉七篇議論國事,建議與日議和、加強防務。 隔年 2 月則始擔任清廷洋藥釐紀念總局監察委員、臺灣茶葉顧問等職務。 1878 年(光緒 4 年)受臺北知府陳星聚任命為臺北城建築委員,與板橋林本源家的林維源共同督造,四年後臺北城竣工受巡撫丁日昌薦舉五品同知銜加賞戴藍翎,而後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勸請李春生與林維源於大稻埕築千秋街與建昌街,鼓勵外商投資。
李春生紀念: :李春生紀念教堂~其子孫為紀念他而成立的教會
李明輝,2011,〈李春生與儒家思想〉,《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頁1-24。 古偉瀛,2011,〈從宗教著疏來看李春生的身分認同〉,李明輝(編),《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頁93-128。 王世永、黃盧煌,2013,〈淡水河、基隆河交會處的諾亞方舟─李鏡智牧師與臺北市三角埔教會〉,《博雅教育學報》,期11,頁67-90。 臺北:日日新報(1978李超然印,收入《李春生著作集》,附冊,頁13-203)。
李春生紀念: 李春生紀念教堂
張季琳(譯),2011,〈林春生、辜顯榮敘勳奏章〉,《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頁 。 徐千惠,2002,〈日治時期臺人旅外遊記析論─以李春生、連橫、林獻堂、吳濁流遊記為分析場域〉。 何宗勳,2011,《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研究》。 臺中: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春生紀念: 李春生紀念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郵便電信支局)
清朝時期著名的大稻埕富商、被稱為臺灣茶葉之父,也是臺灣第一位思想家的李春生,過去留下不少著作言論,後來有不少學者研究他的思想以及他對臺灣茶業發展帶來的影響,然而,李瓊妮卻表示,對於李春生的信仰,很少人知道。 李春生14、15歲隨父於廈門竹樹腳禮拜堂受洗,曾在洋行做事,後來白手起家,將福建安溪優良的茶種-烏龍茶,引到臺灣種植,並透過獎勵投資方式,讓農民得利,使得臺灣茶葉外銷生意非常興旺。 他經商堅守基督徒的愛心、誠實和信用原則,而且他堅持「信仰第一」,週日一定要去教堂做禮拜,再大的生意週日也不做,因為他認為,生意沒有比主更重要。 他生前一再交代後輩要「一生要以事奉主為人生目標」,而不是當官或賺大錢,這也成為他留給後代無形的資產。
李春生紀念: 臺北旅遊網
2樓有著兩扇對稱的牛眼窗(牛眼窗:具裝飾意味的圓形窗戶,常見於牆與圓頂上),下方有經典毛莨葉作裝飾(毛莨葉: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葉呈尖形,花梗較長,多用為雕飾),搭配大門線腳樣式的平拱窗(平拱:門窗上楣使用發散式砌法,呈現水平狀)。 這兩扇牛眼窗設計,使建築也有被推測原為「電報學堂」所建一說,可方便供電報線出入。 最上方脊飾處(脊飾:屋脊端點凸起的小塔),設有十字架,表達教堂之途。
李春生紀念: 臺北李春生紀念館
李春生紀念長老教會位於清末大稻埕最繁華的街區,富商、洋行聚集。 因為在淡水河邊,河水經常氾濫成災,所以這裡的房屋地基比一般高。 雖已重新翻修過建築的外部面磚,但其正面特徵保存尚稱完好。 李春生紀念 此建築樣式為臺北市僅有,建築樣式融會中西風格,十分具有特色,列為臺北市第一百處古蹟。
李春生紀念: 臺灣茶葉之父李春生紀錄片 見證仁商信仰和經商典範
李春生與臺北的首富林維源(板橋林家)共同合作,建設大稻埕,開發了千秋與建昌兩條以洋樓的方式而建的街道,於是外商逐漸聚集在這一帶(圖4)。 劉銘傳因見臺北商務發達而興建基隆到新竹的鐵路,這兩位商人是出資最多的人。 除此之外,劉銘傳在臺灣的許多建設,很多都是由他的出資、出力幫助而成功的。 李春生紀念2025 教堂禮拜堂原為1樓,因諸多考量將禮拜堂改至2樓,加強功能性。 並將空間改採菱形,有別於一般教堂長方形之佈置,天花板則設計為風箏狀,寓意為提醒教徒以耶穌之心為心。 民國95年(西元2006年)與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各項設備更新,使教堂更顯莊嚴外也添增便利性。
李春生紀念: 著作列表
而李氏站在宗教的、傳統的、價值滲透的立場,以宗教為基礎,歸結到「無形之神」的最高信仰。 「無形之學」是李氏對演化論批判的論說基礎,他認為宇宙萬物源自於「無」,「無」是指著「無形之神」,而「無形」位階高於「有形」,所以具有優先性,又在一切無形之中,上帝為最高的「無形之神」,是一切有形之物的創造者。 李春生紀念2025 李氏反對競爭而崇尚合作,認為世界大同的基礎在於協同,而不是競爭。
著名的大稻埕富商李春生,是因做洋行買辦起家而致富的大稻埕傳奇人物,他幫助英商經營臺灣北部茶葉產銷,成效甚佳,被稱為「臺灣茶葉之父」,是外銷臺灣茶到歐美各地的先驅者。 因為他本身是基督徒、也是當地知名富商,常出面為外商與本地居民協調並解決糾紛,讓事情圓滿落幕,且為人樂善好施、熱心公益,在民間享有極高的聲望。 李春生紀念 除此之外,在劉銘傳推動現代化建設時,他亦有不少的貢獻。
李春生經營事業有成;他因為臺灣茶葉與煤油致富,除了成功製銷標牌「Formosa Oolong Tea」的烏龍茶到歐美市場而譽為「臺灣茶葉之父」外,也因熟悉洋務深獲華洋公府重視,在民間有「番勢李仔春」的稱號。 據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的調查,臺北地區有三大富豪:排名第三的是艋舺的洪騰雲有資產20萬圓,排名第二的是大稻埕的「番勢-李春生」有資產120萬圓,排名第一的就是板橋林家第四代的林維源,有資產1億1000萬圓。 一說調查中的「圓」,非日圓,而是銀圓,如此則其身家又加倍,當時一銀圓相當於一美元,可兌換約2日圓。 《臺灣通史》〈貨殖列傳〉將李春生與陳福謙、黃南球並列 ,《臺灣省通志稿》卷七〈人物誌‧歷代人物篇〉中〈貨殖〉 一節亦為之列傳 。 李春生紀念教會設立於1935年5月5日,設立人為李家第三代子孫李延旭、李延弼,其目的為紀念已故先祖李春生長老,首任牧師為鍾天枝牧師,教會屬於北部中會直屬小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