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安全研究院8大優勢2025!(小編推薦)

繼菲律賓國防部於8月22日宣佈,該國2023年的國防預算將比2022年增加9%(約42億美元,相當1355.3億新臺幣),10月3至14日,美菲雙方舉行了新總統上任後首次的大規模聯合軍演。 因此美國尋求增加並建設在菲國的軍事基地,一方面表示美菲軍事同盟關係正處於升溫的階段,二方面顯示美軍正在為重返菲律賓做準備。 近期俄羅斯不時以「核訛詐」(nuclear blackmail),企圖威脅西方國家切勿幹預俄烏戰爭,也讓外界關注中國可能在臺海場景運用核武阻止外力介入。

在新亮相的拜登政府團隊成員中,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與旗下負責中國事務的羅森伯格(Laura 國防安全研究院 Rosenberger),在上任前也都是在智庫機構服務(ref.6)。 國防安全研究院,目前是臺灣唯一的國家級且具官方背景的國防研究智庫,負責協助政府掌握戰略情勢變化,廣納戰略人才,並成為對外交流、互動及合作的平臺。 國防院簡介影片介紹:「她的專業領域是中共黨政,以及院所辦公室外的盆栽。」簡單幾句話帶出在國家安全研究院當中智庫學者的專長領域,以及私下可愛的一面,連現任四星上將、國防院董事長霍守業也在影片中幽默演出。

國防安全研究院: 國防焦點

在當前的「新太空」時代下,陸續有越來越多中等國力國家、甚至小國投入太空產業的發展,臺灣在這波浪潮中,如何儘速找到並確保自身定位、並推動產業發展,將是未來10年非常關鍵的任務。 考量中共正在強化包含晶片在內、關鍵技術的自主能力,以避免遭美國為首之西方國家「卡脖子」的政策發展方向,此人事安排不僅切合了習近平時代中「航天夢」在其意識形態政策中的重要性,中共應也正規劃打造更加自主、且不遭箝制的技術能力以及供應鏈。 在這種脈絡之下,中國是否如與俄羅斯合作登月般、進一步拉攏他國參與,形成與西方對抗的另一太空陣營,則是未來可觀察之方向。 然而,近年由美中競逐到烏俄戰爭等,國際地緣政治環境的劇烈變化,可能會使得目前在太空領域出現的國際競逐現象,產生更進一步的變化。 就美中競逐而言,由川普至拜登時期,可見到美中之間、在高科技等關鍵領域上的脫鉤正逐步出現,同時也連帶帶動了國際供應鏈的重組。 這樣的趨勢,在烏俄戰爭爆發後,更進一步加上了民主陣營盟國對俄羅斯採取的制裁等作為,對太空領域未來的國際合作進一步產生影響。

  • 國防安全研究院,目前是臺灣唯一的國家級且具官方背景的國防研究智庫,負責協助政府掌握戰略情勢變化,廣納戰略人才,並成為對外交流、互動及合作的平臺。
  • 在美國,知名國際級智庫除了培養自己的研究員與分析師之外,也大多會聘用退休政府人士任職;其內部研究員也可能有機會入主機關要職。
  • 在這種脈絡之下,中國是否如與俄羅斯合作登月般、進一步拉攏他國參與,形成與西方對抗的另一太空陣營,則是未來可觀察之方向。

辛赫在其演講中,重申莫迪總理2018年於「香格里拉對話」上提出的「印度太平洋倡議」(Indo-Pacific Oceans Initiative)以及印度的「印太願景」。 他指出,印度支持「自由、開放、法治與具包容性的印太區域」,並指出安全與繁榮是區域內所有國家均共同追求的目標,他同時強調印度的「多向結盟」(multi-aligned policy)概念。 如曾主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及中國航天局的新疆黨委書記馬興瑞,就是中國長期耕耘太空領域的重要人物之一;除此之外,曾擔任神舟載人太空船總指揮、同樣進入政治局的袁家軍也主掌浙江,顯見航太背景的技術官僚在習近平的新任期逐漸抬頭。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可注意到近年中俄在太空領域上,持續強化其合作關係,如2021年3月9日,中俄之間簽署了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International Lunar Research Station, ILRS)的MOU。

國防安全研究院: 開箱「國防安全研究院」 4研究所接軌國際

調查顯示,約 51% 民眾主張現階段維繫國家安全最重要作法是「強化自身國防戰力」;18% 認為要「與美國緊密結盟」,23% 則選擇「對中國大陸釋出善意」。 研究指出,美臺官員、國會議員互訪行之有年,不僅有助美臺關係實質進展,對多數民眾而言,也象徵美方對臺安全承諾的一劑強心針,因此臺灣民調長期用「如果兩岸發生戰爭,請問您認為美國會不會出兵幫助臺灣?」來測量民眾對美安全承諾的信任度。 泰州艦為購自俄羅斯的現代級956EM型驅逐艦,2006年交付東海艦隊服役,16年後屆臨中期大修節點,渠與寧波艦(139)並未如前兩艘同型艦(杭州艦和福州艦)一樣進行升級加改裝工程,僅實施3個月的中繼維修,並在2022年7月完工出廠,依然維持俄羅斯造艦工藝的原汁原味。 國防安全研究院2025 泰州艦於時隔七年再度北上日本海,係維修後恢復戰備執班以來首次離開近海;惟該編隊並無綜合補給艦同行,不存在遠海長航的可能性,就近駛海參崴進行油水和糧秣補充,並於彼得大帝灣與遠東艦隊聯合操演的可能性相對較高。 近幾年,土木檢測、山區救災、小農耕作、消防偵查都開始仰賴無人機,主要原因就是AI促成無人機應用的全面爆發。 國內推動這股浪潮的重要關鍵,就是經由「AI產業實戰應用人才淬煉計畫」補助,臺灣無人機應用發展協會培育了許多AI人才,讓產業因此受惠。

  • 此外,在「新太空」(New Space) 科技與產業的蓬勃發展下,美俄中等太空強權外,各國也開始逐步投入太空領域的發展。
  • 這五個基地分別是位於馬尼拉北方的巴塞(Cesar Basa)空軍基地、位於呂宋島中部的麥格塞塞堡(Fort Magsaysay)陸軍基地、位於民答那峨島的倫比亞(Lumbia)空軍基地、位於巴拉望的包蒂斯塔(Antonio Bautista)空軍基地,以及位於宿霧的艾布恩(Mactan Benito Ebuen)空軍基地。
  • 2020年3月,前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前民進黨國際部主任、前北海道大學教授林成蔚接任國防安全研究院第二任執行長。
  • 網路與網際空間的結合可說是軍事科技驅動人類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是最明顯例子,若干商用製品與科技也具有運用於安全防衛的潛力。

結合英國《衛報》(The Guardian)11月中曾經報導,中共透過「仿冒版」的Telegram、WhatsApp間諜APP監控維吾爾族人動向,包括使用VPN翻牆上網,或在網上分享宗教相關內容,將被認定為「可能犯罪」而送往「再教育」集中營, 上述均凸顯中共藉由操控平臺轉移流量或注意力、設置陷阱、安裝間諜軟體等反擊策略另闢戰場,意圖在該事件反守為攻。 以小農來說,個別農戶所擁有的產業面積並不是很大,但運用無人機巡檢農地取得的空照資料,透過AI分析可以精準預測生產量,進而得以控制銷售數字;土木營建業也高度仰賴無人機與AI,除了可以運用無人機巡查人力不易到達的場域,也可以運用無人機取得各種影像,運用演算法識別後拼接建立AI模型加以整合,就可以用來計算每日的工程進度,也是品質管理的重要工具。 無人機搭載攝影機、雷射、超音波、紅外線、光照度、聲音感測、溫溼度計等各式感測器所蒐集到的數據及影像,是訓練AI模型的最佳材料,能夠在不同領域進行不同的應用方式。

國防安全研究院: 政治與政策

後續的交惡與對抗,是否仍會影響俄羅斯繼續參與ISS運作,尤其在2020年代後半,即ISS服役的最終階段仍繼續與西方合作,仍不無疑問。 中共官方採取擴大臨檢和抓捕機制,並在各大城市攔查民眾手機,確認是否有安裝如Twitter、Instagram和Telegram等有害防疫工作之外國APP應用程式。 而東風-17極音速飛彈經多次測試已在2020年實戰部署,將以西太平洋的軍事基地與艦隊作為主要打擊目標,未來可能搭載核彈頭。 在中遠程彈道飛彈方面,東風-21D、東風-26屬核常兼備、中遠程彈道飛彈,為「可操縱重返大氣層載具」(maneuverable reentry vehicle, MaRV),由於可精準打擊地面及航空母艦等大型目標,也是2019年「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要求加強中遠程精確打擊力量建設的主要彈型。

國防安全研究院: 韓國為何不避諱挺臺?「致命關鍵」曝光 國防院:中國只能無奈隱忍

也因為如此,加上北京採取強勢的作為,包括驅趕駛入「爭議水域」的外國船艦以及運用海上民兵的灰色地帶操作等,這使得整個南海的權力分佈狀態朝向北京傾斜,而中國則是取得對南海的事實上(de facto)主權。 然而,如果美軍能重返菲律賓,並在菲國實施常態性的駐軍,則在菲的美國軍事力量(加上菲國本身的軍隊)將有機會為已失去權力平衡的南海戰略環境做出「再平衡」(rebalancing)。 惟此事件顯示中國網民團結串聯速度極快,且依靠VPN與西方社羣媒體的工具途徑未被徹底斬斷,故在網路上形成一呼百應,獲得極大迴響與注目,證明中共近年打造的網路城牆並非固若金湯。 然根據經歷過六四民運的前清大政治學系講師吳強分析,按中共體制邏輯與習近平的個人行為模式,相信習會準備更嚴厲的壓制措施。 發現長年來一些在Twitter上處於休眠狀態的中國機器人(bot)帳號,於抗議引爆的時間前後,突然在平臺開始活躍起來,當網民搜尋如上海、北京、廣州等中國地名,試圖獲悉各地最新情況之推文時,卻只瀏覽到攸關色情、賭博等無用的海量垃圾訊息與廣告洗版,阻礙用戶獲得與抗爭相關之最新消息。 另中共中央政法委書記陳文清與有關媒體已將矛頭指向「境外敵對勢力滲透破壞」以誤導輿論, 國防安全研究院 顯見欲先發制人,為當局秋後算帳鋪陳冠冕堂皇的理由。

國防安全研究院: 全球連結

就臺灣網路安全的防禦問題,曾怡碩助理研究員指出,無論在公私部門臺灣面臨中國在網路安全威脅堪稱世界第一,目前這也是中國對臺灣進行灰色衝突與認知作戰的主要領域之一,對此臺灣目前主要採取防衛態勢,除強化國內網安基礎設施安全外,同時積極尋求國際合作特別是美國,以維護臺灣網路安全。 新加坡跨智庫代表團其他成員包括,尤索夫–伊薩克東南亞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黃河(Ms. Hoang Thi Ha)、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駐新加坡薩米爾(Dr. Samir Puri)資深研究員、拉惹樂勒國際研究院(RSIS)李鐘赫(Dr. Jonghyuk Lee)助理教授等人。 為因應影響國家安全且日趨複雜的傳統與非傳統安全議題,本院設置「國家安全研究所」,強化相關領域研究。 期望透過與相關部會及國內外學界、智庫的互動交流與對話,研提研究成果與建議,提供政府公部門與民間參考。 本所研究領域涵蓋國家安全戰略、內外部安全環境、區域安全、戰爭法與國際法、非傳統安全威脅、非戰爭軍事行動、災害防救、動員與緊急應變、國際人道救援等。

國防安全研究院: 國防安全雙週報

從習近平於2013年6月在提出之「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2016年12月提出要「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以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口號,均可看出太空發展在現今,不僅是中共的發展重點,更已與其對內統治的合法性高度連結。 目前中國不僅已於2021年開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全球服務,更朝向完備各種衛星能力的發展,以及讓人類在太空站長時間活動,甚至深太空探測等領域前進,而「天宮」太空站的初步建構,正是中國太空雄心發展的重要一步。 進入拜登(Joe Biden)時期後,現任美國政府仍延續川普時期的太空計畫,不僅進一步提升美國太空軍的預算,2022年9月美國商務部與國防部簽署的太空交通管理合作備忘錄,事實上也延續並強化川普任內簽署的《太空政策指令3》,可見美國政策的延續性。 不過,俄羅斯運用烏俄戰爭時機,加強核武演習、中斷核對話,並對烏克蘭、北約釋放使用戰術核武的訊號,顯有推翻先前承諾之疑慮。

國防安全研究院: 最新消息

今年的會議主題為「實踐印太倡議」(Operationalising the “Indo-Pacific Oceans Initiative” ),據稱超過800人與會,出席者包括各國外交官、國際組織代表、海軍高階將領、軍校生以及智庫學者等。 除此之外,中國長期以來無法參加ISS的國際合作營運,在「天宮」太空站初步完成及ISS將在10年內退役的情況下,中國可能將進一步擴大、邀請包含俄羅斯在內的其他國家參與其計畫發展,進而一定程度主導國際太空發展。 就美國而言,川普(Donald Trump)於2016年上臺後,大幅加速了美國太空計畫的重新投入。 國防院,目前是臺灣唯一的國家級且具官方背景的國防研究智庫,其研究的方向、主題跟品質當然非常重要,不但是官方在推動政策的參考,也能促進社會對相關議題的討論,其研究成果自然需要面對外界的檢視。 此外,國防院也時常與國外的智庫、學術單位與媒體進行交流,雖然新聞上的關注度較低,但對於臺灣的對外互動卻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國防安全研究院: 國家安全研究所

此次新加坡跨智庫代表團與國防院學者的討論熱烈而豐富,在時間有限下大家多有意猶未盡之感,不過雙方承諾在此次深具建設性互動基礎上,將積極保持聯絡與交流,共同為區域安全的研究與討論而努力。 國防安全研究院 就新太空而言,除了我國近年通過《太空發展法》、並規劃投入大筆預算進行太空計畫外,近10年來已有如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南非、埃及、沙烏地阿拉伯、伊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土耳其、澳洲、紐西蘭、印尼、越南、馬來西亞與韓國等多個國家,被認為是「新太空」時代值得高度注意的新興太空發展國。 事實上,其中有多個國家早已長期在太空領域有所耕耘,如印尼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其實早在1976年就開始運作,然而「新太空」的參與門檻大幅降低,更是使得太空科技早已不再是先進強權大國的專利。 日本不僅宣佈將成為繼美國後,第二個決定在2024年後繼續參與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運作至2030年的國家,也決定將進一步擴大對NASA登月計畫的參與,將參與其「月球門戶」(Lunar Gateway)太空站、並派遣太空人參與後續的「阿提米絲」計畫。 而歐洲ESA則在2022年11月22日至23日的部長級理事會上,相較上次在2019年會議,增加了多達17%太空預算,強化在氣候監測、太空探索等各方面的能力,以加強歐洲在太空領域的自主權、領導力與永續性,單是地球觀測計畫就將投入27億歐元。

9月5日,菲律賓駐美國大使羅慕德斯(Jose Manuel Romualdez)表示,如果中國發動侵臺而影響區域安全時,菲律賓願意讓美軍使用位在菲國的軍事基地。 11月21日,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於訪問菲律賓時表示,美國信守雙方於1951年所簽訂的《美菲共同防禦條約》(Mutual Defense Treaty between the U.S. and the 國防安全研究院 Philippines)。 以臺灣在國際社會的困境,過去要從事類似的交流,可以想像其方式要不是極為低調、保密,不然就是因為政治考量而直接被對方拒絕。

國防安全研究院: 越南觀光簽貴又難辦 臺灣旅客傻眼狂打退堂鼓

新加坡跨智庫代表團先就臺灣國防預算比例與自我防禦決心、臺灣在南海主權立場、中國威脅下臺灣網路安全防禦態勢等議題提出疑問。 國防院學者分析稱,臺灣對自我防禦決心極為嚴肅,因此近年國防預算有大幅提升態勢,但由於海峽兩岸綜合國力差距事實,臺灣正避免與中國進行軍備競賽,因此積極考量要如何與在何處,運用臺灣有限的國防資源,透過不對稱作戰思維,並充分與安全夥伴美國協調合作,以有效建構臺灣軍事作戰與嚇阻能力,反制日趨嚴肅的中國軍事威脅。 在南海議題上,閻鐵麟研究員表示,南海領土主權問題由於事涉憲法規定,臺灣要讓步空間有限且十分複雜;鍾志東助理研究員則表示,臺灣是南海主權聲索國之一,對北京希望透過「兩岸合作」處理南海議題持非常警覺與保留的立場,但臺北提出南海和平解決、擱置主權爭議、採取國際多邊機制、與共同開發資源的四項基本原則。

國防安全研究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事實上,不僅美國正全力重新加速其太空計畫,中國太空計畫也得到相當進展:2022年10月31日,中國在海南成功發射「夢天」實驗艙,完成「天宮」太空站的初步建構,美中在太空領域的競逐已愈發明顯。 此外,在「新太空」(New Space) 科技與產業的蓬勃發展下,美俄中等太空強權外,各國也開始逐步投入太空領域的發展。 由於人類未來的科技生活乃至於國家安全皆與太空高度相關,太空已成國際競爭中的關鍵場域。

智庫外交常被視為是第一軌外交(也就是正式的官方外交)之外的二軌外交或1.5軌外交(ref.7),前者指的是以研究交流為主的活動,而後者就是半官方的交流,所以也會有政策對話的功能、彼此的互動可能也帶有政治使命。 2018年5月1日,國防安全研究院舉行揭牌典禮及正式運作,前國防部長馮世寬出任首任董事長。 美國拜登政府於3日發布《國家安全戰略暫行指南》,內容闡述美國與國際交往的戰略願景,以及作為正式《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公佈前的指導文件。 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與經濟部智庫「資策會」近期聯合發表《激化情緒對立的口水戰:PTT八卦板COVID-19疫情輿論分析》指出,… 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近日發表《激化情緒對立的口水戰─PTT八卦版疫情輿論分析》分析報告,本報告中竟痛批批踢踢(PTT)…

在俄烏衝突進入膠著狀態之際,中俄在一年內進行兩次聯合空中戰略巡邏,兩國軍機互降對方機場;自2018年以來,解放軍不僅沒有缺席俄羅斯東部軍區的「東方」(Vostok)系列聯合戰略演習,派出參演部隊相當於三個加強營的規模;且兩國海軍於2022年內進行多次聯合操演和共同遠海長航訓練。 這些密切的軍事合作象徵中俄戰略互信程度不斷提高,反映兩國「不是同盟,勝似同盟」的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愈趨緊密,促使中俄雙邊軍事交往繼續升溫,兩國發展關係進入新的階段。 國防安全研究院 中俄海軍聯合軍演及空軍聯合巡航的動作雖有與美韓近期「警戒風暴」(Vigilant Storm)聯合軍演互別苗頭的味道,不過兵力規模遠遠無法與之匹敵。

依目前的情勢來看,由於美菲兩國外交與軍事同盟關係的提升,菲律賓未來極有可能開放更多的軍事基地供美軍使用,而這些基地將包括海軍與空軍。 美國方面的作法可能採取整理並擴建基地與相關設施;先進駐少部分的部隊,再伺機增加人員與擴大規模;研議基地的防空與飛彈部署;以及建置完善的軍備後勤保障等。 作為曾經是美國海外最大規模的海軍基地,若是美軍重返蘇比克灣,其不只是對菲律賓與南海安全,對整個印太安全而言,其戰略意義非比尋常。 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日前發布「2020中共政軍發展評估報告」,分析中國官方管道、配合外圍網軍「出征」,並以網路假訊息搭配武力恫嚇,…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8 國防安全研究院 月 2 日訪臺,中國宣佈在環繞臺灣周邊的六個海域舉行實彈射擊演習,解放軍除了發射彈道飛彈在大氣層外飛越臺灣上空,落入臺灣東部海域之外,也組織海空兵力跨越海峽中線,進行聯合海空行動演訓。

國防安全研究院: 「臺灣軍力排名更勝烏克蘭」 國防研究院籲借鏡俄烏戰事:心戰相當關鍵

由於臺灣過去沒有官方或半官方身份、以國防或安全研究為主的智庫機構,相關議題的國際交流可能也是由其它政府單位或是其周邊智庫來進行。 雖然臺灣也有諸如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等類似性質——被視為是國安體系的外圍智庫,但在定位跟議題守備範圍,與所謂的國防智庫還是有差別。 在美國,知名國際級智庫除了培養自己的研究員與分析師之外,也大多會聘用退休政府人士任職;其內部研究員也可能有機會入主機關要職。 例如川普政府的國務卿龐培歐(Mike Pompeo)在今年美國政黨輪替之後就加入智庫哈德遜研究院(Hudson Institute)(ref.5);在川普國安會負責中國政策的博明(Matthew Pottinger)也在卸任後成為使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研究員,持續在相關議題發表意見。

由此可知,中共即便佈下天羅地網般的審查法條與機制,扼緊人民網路言論,然網民仍可升級更加難以捉摸且富有創意的對策,伺機突破重圍,以吶喊發聲。 中共當局為避免網民持續分享流傳當地民眾反抗新聞影像,出動警方檢查手機內部是否裝有Twitter、Youtube、Tiktok、Telegram等APP,包括虛擬私人網路(VPN)等翻牆軟體,若有安裝上述App者,將口頭警告刪除,並標註身份資料;若不配合刪除,則可以「阻礙防疫工作」為由被強行拘留。 鑑於Twitter係目前更新緊急情況之最迅速社羣平臺,而Telegram 則是高隱私加密通訊軟體,諸多中國網友不斷上傳現場錄影,向外界傳播「牆內真相」,讓全世界知道中國民眾抗議訊息。 今年「中共軍力報告」評估中國至2030年,將有約1,000枚核彈頭,火箭軍在平時保持適度戒備狀態,按照「平戰結合、常備不懈、隨時能戰」的原則,並部署偵察衛星強化預警能力,擴大發射井建設,正逐漸朝向「預警發射」(launch-on-warning, LOW)態勢調整。 火箭軍自2016年升格以來,中國視為其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按「核常兼備、全域懾戰」的戰略要求,增強可信可靠的核威懾和核反擊能力。 習近平在2022年10月「二十大」報告表明,要打造強大戰略威懾力量體系,強調深入推進實戰化軍事訓練。

近期國防安全研究院(以下簡稱國防院)因為一篇PTT對疫情的輿論分析報告引發社會大眾的關注,也讓不少網友對這間具有官方性質的國防智庫產生好奇與討論(ref.1)。 2019年10月,國防安全研究院董事會改選,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前參謀總長霍守業出任第二任董事長。 2018年3月29日,國防部於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完成「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設立登記,國防安全研究院本部登記地址為國防部忠愛營區。 舒孝煌分析,國人自主研發的軍備產品,不僅能夠讓後勤供配無虞,並能持續積累科研技術,為下一代的武器研發奠定穩固基礎,同時能帶動國內產業鏈,擴大內需振興產業經濟發展。

2016年12月,經空軍二級上將出身國防部長馮世寬、軍政副部長海軍上將李喜明提報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而獲得指示,加速國防智庫籌設工作。 (中央社記者陳家倫河內7日專電)越南國家主席阮春福與韓國國會議長金振杓6日同意加強兩國國防產業的合作以及技術轉移。 前執行長林正義借調期滿後回任中央研究院,前國安會諮詢委員林成蔚於三月五日接任執行長。

國防安全研究院: TNL 網路沙龍守則

越南外交部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阮春福(Nguyen Xuan Phuc)以及金振杓高度評價越、韓在國防安全方面的合作,尤其是韓國支持越南加強海上執法力量的能力。 在兩岸軍事對峙中,除了船堅砲利、飛機坦克等基礎戰力外,總統蔡英文鴨子滑水地在軍官與國防智庫訓練上加重力道,甚至帶著剛上任的國防部長邱國正「… 國防院研究指出,此次民調調查對象是臺灣(不含金門、馬祖)年滿 20 歲以上者,訪問完成 1075 份樣本,樣本經加權檢定後與母體無顯著差異,足以代表全國公民意見,以 95% 之信心水準估計,最大可能隨機抽樣誤差為 ±2.99%。 民調顯示受到俄國入侵烏克蘭之後,美國沒有「直接」介入,臺灣民眾認為美國不會出兵高於會出兵;反觀,裴洛西來臺訪問、中共對臺周邊發動圍島式軍演,民調則顯示,臺灣民眾則認為美國會出兵高於不出兵。 美中在太空領域上的加緊投入,以及「新太空」的蓬勃發展,逐漸使得太空不僅是美、俄、中、歐等太空大國的兵家必爭之地,更是國際間在大國以外的行為者,所能夠參與的場域。 江炘杓,〈中俄聯合戰略巡航意圖與意涵〉,《國防安全雙週報》,第43期,2021年12月10日,頁73。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