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展結束的一個月前,北師美術館團隊成員對 NFT 的理解各有深淺,可能包括聽聞 NFT 市場面的火熱,或是身邊藝術家在其中獲利了數倍的報酬。 但對王若璇來說,一般傳媒和社會大眾對 NFT 偏向投機與炒作的討論氛圍,仍讓她無法清晰感受到 NFT 與美術館事務有價值觀交集的可能。 但在 FAB DAO 的分享之後,團隊對於 NFT 的應用有了更深層與全面的認識。 其中,因為 NFT 上鏈即不可消除的特質,讓作品能夠永久保存在區塊鏈上。 這個永久「保存」的角度,和美術館與博物館的核心價值就產生了互動連結,因為美術館與博物館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即為「典藏」,只是美術館、博物館保存的是實體物件,而 NFT 則是保存了某一種概念與圖像,在虛擬的鏈上達到永久保存的目的。 此 外,並將此次展覽的作品以彩色輸出懸吊於2、3樓挑空主展間的半空中,每一幅畫作對應於地面的歷史年表座標。
原為臺灣教育會館館藏,卻在場館轉為省參議會後,因為前衛的裸女形象而被認為「有礙觀瞻」,最終淪落在臺中火車站無人聞問,雕像陰部被潑上那近乎性羞辱的墨水污漬,彷彿戰後威權政體對臺灣本土文化的輕蔑,所幸在張鴻標家族的全力搶救下,最終得以從歷史最深沉的幽暗陰谷重見天日。 北師美術館展覽 展覽將於2021年12月18日至2022年4月24日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 此展由國美館策展人黃舒屏和南特當代藝術中心—獨特之所前後任藝術總監Patrick J. Gyger先生、Eli Commins先生共同組織策劃,展覽聚焦七位臺灣藝術家及其獨具風格的創作,包括繪畫、錄影作品、巨型模型、機械動力裝置、手繪漫畫、多媒體裝置等。
北師美術館展覽: 臺灣美術再發現!北師美術館《不朽的青春》 74件作品重新認識臺灣現代藝術
百年前,臺灣現代美術的潮流蓬勃發展,參與創作、鑑賞美術被年輕世代視為追求現代化的一環,也是實現新時代文明社會的象徵。 在「傳統與變革」區塊中,1895年臺灣從隸屬清國的邊陲省份割讓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之後,臺灣由上而下快速地邁向現代化之路。 1927年官方舉辦臺灣美術展覽會提倡現代藝術,設立的東洋畫部等同宣告寫生的東洋畫取代臨摹傳統的水墨畫,成為時代主流,傳統水墨畫承受變革與轉型的壓力。
- 以臺灣現代美術為核心,10月17日於臺北北師美術館登場的展覽《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展覽以六個子題分別帶出陳澄波、陳進 、郭雪湖、黃土水、鹽月桃甫、石川欽一郎等47名臺日藝術家共74件作品,讓我們得以回望這些優秀藝術家精采之作,看見近百年來的臺灣藝術史面貌。
- 從古代希臘羅馬到中古世紀、甚至十六到十八世紀重要的宗教、建築與雕塑經典作品,不論是建築模型或是建築物的局部雕塑,都成為翻製的重要對象。
- 但如果我們放大一點來看,可能會發現在歷史中不同的時間點,人對於美醜的想像可能可以粗略的歸納。
- 之後三人開始合作策展,第一次為2010年「機器人與藝術——機械x身體的視覺意象」展,「美少女展」則是第二次的合作,更在2019年將展覽移師臺灣。
策展團隊以林壽宇的草圖為基礎,以IKEA仍在生產線上的傢俱重現作品,而在展期結束後,傢俱將重新回歸到商品系統原本的樣態,在挑戰作品稍縱即逝的同時,該計劃開啟另一層次的跨世代對話。 另外,本展也與木漏類比團隊合作,以復古的八釐米攝影機紀錄日本修復師森純一修復《少女》胸像的過程,透過細膩的影像及聲音處理,放大修復過程中每一個微小動作和細節,讓觀者更能親臨其境。 《好日》為林之助贏得了最後一屆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府展)總督賞的殊榮,其後甚少現世,僅以參考圖片出現於畫冊中。
北師美術館展覽: 「ONE ART Taipei 2023 藝術臺北」第五屆展商名單公佈!集結全球68間畫廊參展,十大亮點作品搶先看
展覽透過六大子題:破曉的覺醒、生命的凝視、風土的踏查、傳統的變革、歲月的憶念以及旅人之眼,展出74件作品。 「我替北師美術館取了個名字,一座會呼吸的美術館。」對林曼麗而言,美術館不必雄偉龐大,但必須非常穿透與開放,並且容易與居民互動。 她說,美術館帶動起的能量,得像一個細胞有機體,能不斷地繁衍,將能量往外擴散,而不只是一棟死板板的建築物。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以「生命的恆流」、「風景的創造」、「大眾與摩登」與「自覺的現代性」四個子題出發,由內而外探討創作者如何從自我覺察的迸發進而書寫社會,勾勒個人和社會的交融與抵抗。 無論是陳植棋和倪蔣懷在1930與1933所繪《真人廟》、郭柏川《臺南祀典武廟》(1929)與陳澄波《琳瑯山閣》(1935),皆是透過尋常風景暗喻臺灣人的精神抵抗。 從文化劇傳單與劇照中,可以見到林摶秋與張維賢等先鋒如何結合文學與藝術家發展劇場運動,並使戲劇成為文協宣傳的手段。 而文協的重要成員賴和以筆作為利器拚搏,本次展出他涉入治警事件的手稿《出獄歸家》(1923),為手稿完成98年後首次正式展出。 與此同時,本展於「當代的迴響」單元與阮劇團合作,重新演繹當時的文化劇,並邀請黃邦銓、林君暱導演團隊創作《甘露水》同名紀錄片與致意王白淵《荊棘之道》(1931)的影像互動裝置,進而顯影時代。
北師美術館展覽: 臺北景點化身《今際之國的闖關者》關卡!撲克牌巨型飛船、體驗活動登場
1920年代,臺灣現代藝術開始蓬勃發展,參與創作、鑑賞美術被年輕世代視為追求現代化的一環,也是實現新時代文明社會的象徵。 他們燃燒生命致力創作,除了揭開臺灣現代美術的序幕外,他們竭盡心力創作的結晶,也超越時代的政治紛爭,成為臺灣的文化記憶寶庫。 二十世紀中葉,大都會美術館逐漸擁有世界各地的頂尖藝術品,館藏也越來越豐富,於是這批石膏模製品便漸漸地退居庫房。 2000年時,大都會美術館啟動釋出石膏藏品的計畫,世界各地的大學、博物館等典藏研究機構都成為了受贈的對象,在因緣際會與多方努力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也成為亞洲唯一取得這批藏品的學術機構。 今年8月底在北師美術館開幕的「美少女的美術史」展覽當中,將以視覺性的藝術為主軸,搜羅、整理了自浮世繪、現當代藝術、動漫文化與圖文傳播視覺設計的各種作品,以一個輕盈且不帶負擔的符號與象徵,帶領觀眾進入日本藝術史的世界。 此次研究計畫領導人顏娟英教授提到,研究的起始是由年輕學者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蔡家丘與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邱函妮發起,他們以國立臺灣博物館庫房為起點,探詢留存在公立美術館之外的藝術作品,而後研究團隊遍及各處的步伐,也成功地挖掘出許多散落民間、珍貴的文化資產。
北師美術館展覽: 焦點人物
當時稱為洋畫的「油彩畫」,在藝術領域中也成為日本近代化的象徵,不單只是平行輸入西洋繪畫的技法,更融入日本文化的精粹與東洋的世界觀,形成獨特的風格。 在100年後的今天,適逢東京藝術大學創校130週年,日本洋畫商協會60週年,在這樣特殊的時刻,加上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的鼎助,合作促成「日本近代洋畫大展」,2017年10月7日至2018年1月7日於MoNTUE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以將近100件展品爬梳明治至昭和時期100年間日本洋畫的養成與發展。 林之助《取景》,膠彩、紙,91.0 x 72.7 cm,1938,私人收藏。 新出土的藍蔭鼎《夜晚的麵攤》(1924)與《南國之夜》(1940)中,則細膩地描繪了夜晚的微光,好似現代化的革命就像光束一樣深入社會的角落無所不在,並且掀起驚天動地的轉變。 北師美術館展場上,雕塑家黃土水百年前完成的臺灣首座裸女雕像「甘露水」立於中央,少女雙手輕輕放在身後蚌殼、姿態挺直、臉龐微微仰起,綻放自信與優雅的光芒。
北師美術館展覽: 前輩畫家陳澄波愛畫1物 百年前臺灣風景很來電
二二八事件後,臺南縣長袁國清、嘉義民兵、中共地下黨都來尋求原住民部落的幫助,但鄒族並未因此在政治上投入哪個陣營,而是希望保持自身主張,也就是民族自治。 (註9)但在這詭譎的政治情境與拉扯之下,高一生仍在白色恐怖時期遭羅織貪污與叛亂等罪名入獄,最後在1954年遭到槍決。 這回礁溪寒沐酒店為了一同慶祝熱鬧的跨年夜,特別將在12月31日舉辦「泰雅情緣 熱力跨年」晚會,除了有多款種類酒直接「不醉不歸」無限喝到飽之外,還有知名「門諾漾文化藝術團」原住民舞蹈表演等多項精彩節目,陪伴賓客享受美好的跨年之夜。
北師美術館展覽: 迎接黃土水〈甘露水〉 國立臺灣美術館堅定守護臺灣藝術資產
時間資訊被實體化,參觀者得以在這些重要的畫 作間穿梭,感受畫作與畫作間隱藏的聯結。 對於早已習慣一邊閱讀各種資料一邊觀賞藝術品的參觀者來說,初次進到序曲展的空間難免會因為尋找不到那些文字訊 北師美術館展覽 息,必須赤裸裸的面對藝術品本身而感到些許不安與焦慮。 藝術欣賞本來就沒有對錯之 分,如何讓觀者不依賴被動的輔助資料而面對藝術品,同時建構自我的價值觀與知識,也是現代美術館的一個重要議題。 貫穿地下室及三樓展覽的影像互動裝置《荊棘之道—暗房與詩歌》,取自王白淵於1931年出版的臺灣第一本左翼詩集《荊棘之道》。 時年軍國主義於日本國內抬頭,殖民地運動連番受阻,自外於體制的王白淵將政治理想寄寓文字,其名「荊棘之道」無非是殖民政權底下的黑暗長路,人們匍匐前進、深信終將能瞥見洞口透入的一絲光。 由黃邦銓與林君暱導演領銜的團隊邀請觀眾藉由自己的雙手將時代顯像,並透過聲音呼喚王白淵的字句,使粒粒銀鹽將文化協會的記憶凝聚成片片風景。
北師美術館展覽: 相關
本次展覽共分為六個主題,分別為:「破曉的覺醒」、「生命的凝視」、「風土的踏查」、「傳統的變革」、「歲月的憶念」以及「旅人之眼」,我們無法否認,臺灣的藝術發展在政權更迭的外在因素之下,產生了難以言喻的斷裂,但也期待這些日治臺灣的文化元素,可以在當代的新觀念與想像中,得到脫胎換骨的機會。 北師美術館展覽 《甘露水》修護計畫由曾修復多件黃土水作品的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並預訂於2021年12月《光──臺灣文化協會百年》中現身,本展由文化部指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與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 身為臺灣首位入選日本當時最高藝術殿堂—帝國美術展覽會的藝術家,出生於1895年的黃土水,當時亦是受日本殖民統治初年,在大稻埕生長的黃土水以臺灣人的認同自豪,他將青春與血汗全力敲打灌注於不朽的作品中,疾呼藝術家們應當奮起,為故鄉的人們打造與美麗之島相襯的的精神文明。 黃土水的一生,曲折起伏,而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甘露水》如同臺灣一世紀以來的命運縮影:從展覽會中的目光焦點到隱遁於世數十年,在創作完成百年的今日重返世人眼前,交由國家永久典藏。
北師美術館展覽: 藝術家永遠在封存時間,最後達到永垂不朽。
在正式工作坊之前,FAB DAO 也協助透過其網絡祕密召集了一羣人,成為實驗工作坊的參與者,這些參與者也會獲得第一批測試版的《Kng》NFT。 這些測試內容也讓兩位導演黃邦銓、林君暱理解實際執行時會遭遇的障礙,並建立起拍攝、收集照片的 SOP,以確保成品可以使用。 而 NFT 北師美術館展覽2025 技術製作的班底,則再次邀請在光展合作互動裝置製作的吳克軍和蔣北魚,因為默契十足纔有可能在這麼緊湊的時程裡完成任務。 身障者停車優惠依「臺北市停車管理工程處身心障礙者停車優惠規範(汽車)」109年12月17日修正規定,優惠資格:身心障礙者合法持有身心障礙者專用停車位識別證(以下簡稱識別證)。
而日治臺灣的藝術創作在現今許多作品與初級資料仍有許多缺漏,且極需多元詮釋方向的狀況下,當代的臺灣藝術界,更有深入探索與研究的必要性。 今年 2 月臺北當代藝術館在「蓋婭:基因、演算、智能設計與自動機 幻我;它境」一展啟用了 NFT 門票,無獨有偶,北師美術館在 4 月《甘露水》現身的展覽「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簡稱光展)進入尾聲時,也啟動了 NFT 的相關計畫內容,讓光展在意義上有了不同層次的推進。 然而,這次序曲展的空間設計與展示方式則跳脫從歷史的研究或試圖以文獻資料的彙編和整理、流派風格的歸納與分析來論述和展示臺灣近代美術史。 將作品以外的相關資訊(如作品名稱、作者、創作年代、時代背景、作品說明等資料)全數分離,另外以「Infographics資訊圖像」的網頁方式索取,讓藝術品回歸到藝術品本身,用當代藝術展的角度,塑造出一個能讓參觀者擺脫知識性的認識習慣,而進入直觀作品的狀態。 1921年10月,黃土水以《甘露水》獲得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入選,此作以蚌殼中昂然向上的少女,宛如自黑暗中走向世界,堅強舒緩的容姿象徵著臺灣文藝復興時代的將臨。 更加可貴的是《甘露水》作品的修復計畫,可以看得出黃土水在雕塑藝術的用心,因當時環境他採用的是一般建材,質地較不受控制,他反而可以順著石紋理路去刻劃出彷彿貝殼內部的紋路,若是想了解修復過程可以參考最後面附上的網路連結。
而有趣的是,1934年臺灣本島畫家成立臺陽美術協會時,立石鐵臣是當時唯一的一位日本畫家,但1941年臺陽美術協會設立雕刻部時,身為日本人的鮫島,也與臺籍雕塑家陳夏雨、蒲添生一起成為會員。 今年 4 月,北師美術館於展覽「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進入尾聲時,啟動了 NFT 的相關計畫內容。 NFT 上鏈即不可消除的特質,讓作品能夠永久保存在區塊鏈上,而這個永久「保存」的角度,與美術館的核心價值產生了互動連結,因為美術館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即為「典藏」,只是美術館保存的是實體物件,而 北師美術館展覽 NFT 則是保存了某一種概念與圖像,在虛擬的鏈上達到永久保存的目的。 「Infographics 資訊圖像」實體化策略建構出的懸浮畫作空間不僅將臺北教育大學和東京藝術大學相關的作品、藝術家及年表加以整合並空間化,參觀者亦可從各種不同角度和高度 反覆觀看這件因為這些眾多作品而產生的大型「裝置藝術」。
同月17日,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發起人蔣渭水發表〈臨牀講義:名為臺灣的病人〉一文,診斷臺灣罹患「知識的營養不良症」,須藉由文化運動醫治,而推動文化運動的組織即是臺灣文化協會。 北師美術館展覽2025 顏娟英教授提到,研究的起始是由年輕學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蔡家丘與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助理教授邱函妮發起,他們以國立臺灣博物館庫房為起點,探詢留存在公立美術館之外的藝術作品,而後研究團隊遍及各處的步伐,也成功地挖掘出許多散落民間、珍貴的文化資產。 1920年代,臺灣現代藝術開始蓬勃發展,然而隨著時局變遷,經過紛紛擾擾,許多藝術家一度受到限制,卻也不畏限制地持續開創出時代的樣貌。
北師美術館展覽: 仿生 Termes 建築機器人 如白蟻羣體般擔當建築工作
為了讓作品重返世人眼前,林曼麗教授率領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團隊鍥而不捨地追索,而總統府和文化部更是傾全力協助,塵封近半世紀的《甘露水》終於重見天日,《甘露水》對於臺灣美術史的重要性,不只在於作品本身,更在於她的身世與經歷,承載了臺灣一百年的命運與歷史。 繼回望百年前臺灣近現代藝術的展覽「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之後,北師美術館將目光延伸向臺灣近現代至當代的藝術發展,以跨歷史的手法,啟動別具一格的策展計畫「DIALOGUES跨世代對話」。 在2021年文協百年的各種藝文活動當中,大多強調日本帝國殖民之下,以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作為指標歷史事件時,臺灣人如何走向現代性知識的啟蒙之路,進而對殖民政府提出政治訴求,與建構自我主體文化認同的經驗。 北師美術館展覽2025 壓軸展覽「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出消失半世紀後重現的「甘露水」、曾遭日本政府從臺陽展撤下的李石樵作品「橫臥裸婦」、賴和手稿「出獄歸家」等近百件展品。
藉由這些多元性質 NFT 的發行,北師美術館試圖探索未來世代美術館、藝術作品與社會大眾關係串連的多重可能,更交織出有別於過往美術館的社羣想像。 《Kng》NFT 實踐了展覽現場的保存意義,也將觀眾參與的意涵置入,讓展覽的概念更加完整。 然而能夠參與工作坊的觀眾畢竟有限,北師美術館還是希望透過 NFT 的形式跟更多觀眾建立對話的可能,最終團隊決定讓買「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覽畫冊的人成為第一批擁有北師美術館出品 NFT 的民眾。 東京藝術大學西洋畫科的畢業製作,除了一幅大型製作外,還必須包含一幅「自畫像」,其中當然也包括當年畢業自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臺灣畫家的 自畫像;此次展覽則將這批臺灣前輩畫家的自畫像聚集於地下室展間,並邀請於臺灣成名的世界級導演蔡明亮先生以這些自畫項為題,專為此序曲展拍攝了短片「化 生」。 放映室的牆面也特別與地面和天花脫開懸於空中,並以10度的旋轉角度跳脫於原本垂直水平的方型展間,形成一獨特的場域。 透過蔡明亮導演細膩且獨特的 觀點與拍攝手法,短片的聲音與光影畫面從展覽空間中滲透而出,,導演的「自畫像」和前輩畫家們的「自畫像」形成一個小宇宙、一個沒有時空的分界、一個沒有 歷史與當下區隔的小宇宙。
北師美術館展覽: 日本長崎設計旅館「Hotel Sou」!40年頹廢老屋成最美離島上綠意旅宿空間
備註購買優待票、臺北市民票或免費入場者,應出示得證明其身分之相關證件或臺北通(Taipei Pass),方得享受優惠。 於本館佈(卸)展期間、館慶活動、美術節、國際博物館日或其他與美術活動相關之特殊節日,本館得公告免票參觀。 11.於本館佈(卸)展期間、館慶活動、美術節、國際博物館日或其他與美術活動相關之特殊節日,本館得公告免票參觀。
北師美術館展覽: 焦點新聞
1925年,《臺灣民報》發行量突破一萬份,躍升為全島第三大報,民報編輯張我軍等人批判舊文學,限制了臺灣人的表述能力,並翻譯世界各國的新文學作品。 謝春木發表臺灣第一篇小說〈她要往何處去〉,賴和等人創造出臺灣話文的重要作品,提倡更能描寫現實的「言文一致」。 走入展場,二樓如同「正在發生的劇場」,藝術家們的創作融合了「展」與「演」,突破了一般展覽架;三樓為歷史回顧區,爬梳了 20 年來臺灣在國內外社會脈動之下的藝術發展;地下室則如黑盒子,特別以電影攝影棚的概念打造「特攝放映室」,闡釋錄像藝術與實驗電影之間漸漸模糊邊界與開創。 《美少女的美術史》以學術性角度策劃展覽,結合通俗文化與美少女的視覺符碼帶出當代議題,並同時回溯經典美術脈絡,跨領域地展現出當代人的生活文化風貌。 地方美術館的策展人跨出館外,集結更多館舍形成一個策展團隊,共同激盪策劃出相當有趣的展覽,這些展覽吸引更多人來到地方美術館來看展,是一個相當創新的做法,打破了現在博物館與美術館在經營管理上的封閉僵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MoNTUE 北師美術館,攜手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自 2019 年 8 月 24 日至 11 月 24 日於 MoNTUE 北師美術館盛大推出《美少女的美術史》展。
1921年10月,黃土水以《甘露水》獲得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入選,此作以蚌殼中昂然向上的少女,宛如自黑暗中走向世界,堅強舒緩的容姿象徵著臺灣文藝復興時代的將臨;同月17日,臺灣文化協會成立。 發起人蔣渭水在發表〈臨牀講義:名為臺灣的病人〉(1921)一文,診斷臺灣罹患「知識的營養不良症」,須藉由文化運動醫治,而推動文化運動的組織即是臺灣文化協會。 一次大戰後的大正民主時期,在民族自決思潮與自由民權運動的衝擊下,啟發在東京的臺灣青年,反思殖民地之下的差別待遇並組織集會,而林獻堂則領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蔡惠如在東京催生《臺灣青年》雜誌。 蔣渭水等人則是在島內成立臺灣文化協會,作為本島民間社會啟迪民智、思想解放、文化藝術啟蒙的重要開端。 隨著文化運動的深化,各式政治運動蓬勃湧現,臺灣文化協會於1927年分裂後影響生成多個團體,分佔光譜不同位置共同為臺灣未來努力。
另一方面,文協推展的文化運動則受到世界思潮影響,新時代的繪畫、雕刻、小說、新劇、電影紛紛誕生,與運動相輔相成新的藝術概念。 藝術家追索藝術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以文藝抵抗的路線繼續延伸文協精神直到戰後。 在迎接臺灣文化協會創立一百週年的2021年,北師美術館將目光著眼於時代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