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一系列授課、演講及參訪活動安排,幫助同學建立理論基礎並擴展設計面向,同時以實際設計操作應用,檢視議題之可行性及後續發展性,於學期末擬定多元性且具有前瞻性的設計議題。 學生作為組織核心,針對個人設計議題需求,主動媒合設計指導老師及研究指導老師各一名。 設計指導老師以建築系設計理論與運算組老師擔任,研究指導老師除了繫上其他組(結構、工程、環控、規劃、歷史保存)老師以外,也能選擇外系不同研究領域老師擔任,必要時還可以尋求校外專業顧問,甚至是產業代表及廠商的幫助。 薛老師表示,成大建築系蒐藏的歷史圖說共計二千多幅,在傅老師以作品的作者不重複為挑選原則下,本次第一主題「建築前輩的青澀歲月—從臺灣省立工學院到成功大學的建築學生作品」參展的歷史圖說約有四百幅。
博士班則以培養都市生活環境相關領域的研究人才為目標,目前以供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教師進修為主。 九十年八月成立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提供建築相關公務員及 業界良好進修管道。 本系學士班修 業四至五年,碩士班二至四年,博士班二至七年。 本系系友遍佈建築、營造相關領域,不論在 設計、管理、營造、行政、教育、研究部門都有卓越的貢獻。
成大建築: 臺灣綜合大學系統
1971年改制為「國立成功大學」至今,並由倪超博士接任校長;同年增購建國校區。 1980年夏漢民博士接任校長;同年將商學院更名為管理學院。 1987年原陸軍八0四總醫院於1987年遷桃園改名國軍桃園總醫院,土地及地上建物於2000年撥成大使用為力行校區。 1993年增購臺南市「文大五」用地,闢為該校安南校區。 2000年翁校長出任國科會主委,由副校長翁鴻山博士代理校長。 本組原隸屬於工程組,有鑒於與營建工程、工程管理及結構上的不同,乃於民國七十八年獨立。
- 結構組之研究重視現場調查、大型試驗或現地試驗之實證性,並強調結構理論於建築實務上的應用。
- 本組的研究領域包括建築物理環境、建築環境控制系統,以及生態規劃等面向。
- 根據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國立成功大學位列全球第234名,全臺第3,國立成功大學雖然是綜合大學,但是以理工、醫學及規劃設計等領域最著名,成就也最高。
- 建築設計的學習的壓力很大,但是設計思考的訓練以及統合各種知識的能力,不只適用在建築專業上,也可以應用在許多其他的事物或工作上。
- 除了學校的專業學習之外,也會鼓勵同學們參加國內外各種學生競圖,以增加實戰經驗,並檢驗學習成果,每一年都有許多同學獲獎。
相關課程除由專兼任教師開設建築歷史與保存之相關課程外,亦結合他組(如建築結構、都市設計、建築構造等教師)共同開設相關課程,以提供碩、博士班學生在建築歷史與保存專業上全盤且具深度的課程。 之後,鑑於文化資產保存已形成一門專業,於民國2001 年將建築歷史與理論組的名額撥出一半,成立「文化資產保存」組。 成大建築2025 然於施行一年之後,經由檢討,自2002 成大建築 年年起將此兩組結合為「建築歷史與保存組」,並延續「建築歷史與理論組」原有的目標。
成大建築: 研究成果
目前本組師資關心的重點大致在都市及都市設計的歷史與理論、永續環境經營、都市生態、社區營造、公共領域研究、都市設計管制 、建築及環境計畫。 近期研究包括:以行為觀點探討社區活動中心之空間訴求及其使用狀況,綠色居住生活科技之研發,地球環境危機時代永續居住環境之設計基準,帆船航行技術對早期臺灣土地開發之影響,歷史性區域居住環境特性,臺灣製鹽工廠社區及其聚落空間變遷等。 專任教師除了前述教學研究之外,也透過專案的審査及各種委員曾參與地方都市設計相關事務,目前三位老師分別擔任臺南縣市、高雄縣市都市計畫、都市設計、公共藝術委員會之委員 。 本組除了提供必修課程之外,鼓勵同學選修本系其他組的相關課程,如都市與建築理論專題、都市保存與再生、城郷生態等;也鼓勵同學選修都市計畫、交通管理等系的相關課程,如都市社會學特論、都市計畫體制與開發管制特論、都市發展分析、規劃法令分析等。 成大建築 未來也鼓勵部分同學做規劃論文,一方面使碩士班的研究工作更多元;一方面專力培養處理實質都市設計問題的能力。
本次論壇邀請國內建築史相關學者專家,安排本會創會理事長徐明福教授之紀念論壇,邀請曾受其指導之學生進行學術發表。 關於這些圖說史料,在本次的策展人傅朝卿老師的帶領下,策展前期已經開始許多蒐藏及保存等作業,並定期邀請博物館蒐藏的專家來協助校正並確認蒐藏這些史料設備的情況,必要的話會提供專業上協助。 在未來成大建築系新建的系館裡,也會有規劃專屬的典藏空間。 成大建築系自 1944 年創系以來,已為國家、社會培育許多優質建築工程與規劃設計人才,在臺灣國內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社會轉型,均有非常積極的參與及貢獻。 國立成功大學原設有附屬技術型進修學校,稱為「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高級工業職業進修學校」,為夜間上課性質的補校。 預計2022年8月起,為早期著名八大省工之一的升學型高職「國立臺南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將改隸為成功大學,預定校名為「國立成功大學附屬臺南工業高級中等學校」,原成大附工將併入南工進修部。
成大建築: 學習方法
專業必修學分要求,則各組有異:設計理論與運算組、環境與都市規劃組核心必修 8 學分;建築歷史與文化資產保存組核心必修 7 學分;建築結構組核心必修 10 學分;建築工程組、建築環境計畫與控制組則無核心必修。 2002年入選中華民國教育部最初7所重點研究型大學之一。 2003年增設電機資訊學院、規劃與設計學院 、法律學系。 2005年配合國軍斗六醫院精實案,接管該院營運權,設置為雲林縣斗六校區,並改制為該校醫學院附設醫院斗六分院;增設生物科學與科技學院。 10月,得到教育部的肯定,獲選為「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的兩所重點大學之一。
成大建築: 專業選修課程
成大校本部地理位置處於市中心地段,與臺南市後火車站僅有一路之隔。 成大的官方校門在大學路上,有高大的羅望子、小葉欖仁為羅列兩旁,令人感到濃濃的大學氛圍。 走進校區,區內植被廣佈,有由桃花心木、黑板樹、大葉桉、銀樺和檸檬桉所組成的工學院大道與理學院大道;格致堂以茄苳、樟樹、榕樹,以及其他多種植物圍繞著。
成大建築: 活動
基本教學目標為培養建築歷史與理論之專業研究人員,提升建築專業者在文化資產保存理論與實務之專業知識,及強化建築歷史、文化資產保存理論與建築設計專業之連結。 本組課程架構以實驗性之設計創作為核心,尺度從空間、建築、都市、材料、工具、介面設計等實驗性探討,議題涵蓋參數化設計、數位製造、設計運算理論、永續智慧城市、循環經濟、人工智慧、建築資訊模型等跨領域前瞻性議題。 三個學期的規劃,第一學期以核心設計課程搭配設計研究導論,第二學期是設計整合研究搭配國際工作營,第三學期則為設計論文及最後的展覽與出版。 透過此課程安排,學生會不斷在設計與研究之間反覆檢視並找到平衡點。 擔任這次展場規劃設計之一的薛丞倫老師表示,這次成大建築系「邁向七十 / 成大建築系學生暨系友作品特展」展場、網頁等平面視覺,均係由95級的校友龔柏閔負責統籌,並帶領著研究所及大學部的學生一同執行,這次的佈展也讓學生們有「動手實作」的機會。 6、臺綜大「國際工作圈」整合4校資源,實際以英語授課(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共同招收海內外學生來臺修習專業課程,體驗臺灣文化、精進華語學習。
成大建築: 數位設計工具對於建築設計課程影響之研究
戰後本校的校慶凡有三:1946年,王石安校長宣佈以12月27日「工學院展」的慶典首日為校慶;1953年,改以法定昇格的10月15日為校慶;1965年,再改以11月11日為校慶,延用迄今。 請仔細閱讀有關媒體文件合理使用的方針和指引,並協助改正違反規定的使用,然後移除此消息框。 建築從業人員的工作不是隻有建築師光鮮亮麗的一面,也有許多面對建築營造過程的辛苦,面對業主及使用者的不同要求的糾結,或是面對營造預算有限的困難。
傳統的建築教育方式,多針對「新建工程」之規劃設計與施工技術,鮮少針對建築用後之修補、更新以及再利用策略與技術做有系統地探究。 從永續建築觀點切入,舊建築如何滿足未來需求,達成老而彌堅之永續建築課題將日益受到重視,因此,擁有技術整合能力與永續環境觀念是為領導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素。 隨著建築產業型態的變動與發展,國際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未來將以本土關懷以及國際化為目標,積極拓展國際學術合作並逐步落實網路教學。 成大建築「國際化、永續化、數位化」的主軸思想將與未來臺灣整體環境的發展緊密契合。 博士班研究領域分為設計理論與運算、環境與都市規劃、建築歷史與文化資產保存、建築結構、建築工程、建築環境計畫與控制等六大分組。 畢業學分規定 36 學分:包括專業必、選修課目至少 30 學分,以及碩士論文 6 學分。
成大建築: 成大建築百十三
位於臺灣本島西北方的馬祖列島,有著與臺灣閩南系漢人建築不同的閩東建築文化。 在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後,褪去其相對神祕之面紗,展現其被譽為「閩江口外天上撒下的一串珍珠」之自然美景。 成大建築2025 期待可藉由跨領域的學術能量,結合地方特性與需求,共同合作以解決島與所面臨的真實問題。
成大建築: 教學與研究成果
未來除了各研究室積累經驗、凸顯專業方向、回應當前及未來都市設計相關議題之外,將加強團隊內的合作、跨領域合作、學校與社區及地方政府的合作,以及國內、國際交流。 個人論文發展,定期進度報告,學期末評圖、展覽、出版相關事務討論分工。 幫助學生於研究基礎上發展建築設計並順利完成設計論文,以學生為主透過組織分工,共同規劃學期末成果發表方式,同時更瞭解彼此設計內容。 規定科目共 20 門課程,包含:概論與歷史類課程;力學、材料、結構類課程;物理環境與環境控制類課程;建築設計系列課程;構造與施工類課程;以及都市設計與規劃類課程。 初期掛牌成立「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微奈米研究中心」及「海洋政策研究中心」三個跨校整合的研究單位,並以生命科學、海洋科學、能源與前瞻科技(Advanced Research)為主要合作項目。
成大建築: 國立成功大學
2008 年「建築歷史與保存組」於碩士班與「設計理論與運算組」及「建築與環境規劃組」為「泛設計組」,博士班仍為獨立之「建築歷史與保存組」。 2014 年「建築歷史與保存領域」於碩士班與及「設計理論與運算領域」為「設計組」,而在博士班仍為獨立之「建築歷史與保存組」。 考量當前建築史論與文化資產保存未來的發展趨勢,2017 年起將「建築歷史與保存領域」獨立設組,成立「建築歷史與文化資產保存組」碩士班與博士班。
目前每年招收大學部學生約60人、碩士班70人、在職進修碩士班20人、博士班20人。 本系系友遍佈建築、營造相關領域,不論在設計、管理、營造、行政、教育、研究部門都有卓越的貢獻。 本系的教育目標為培育建築界的領導人才;大學部設定為建築的通才教育,並分為四年制(課程偏重建築工程相關)及五年制(課程偏重建築設計)。 本系所現有學域規劃共分成以下方向:設計、理論與運算,建築與環境規劃,建築歷史與保存,建築結構,建築工程,建築環境控制等六個領域,加上藝術與通識教育等課程,完整涵括建築教育從人文與藝術出發的建築設計、規劃創作與工程專業知識的內容。
成大建築: 研究中心
九大學院以勝利路作區別,東邊的成功與自強校區為理學院、工學院、生物科學與科技學院及電機資訊學院所在地。 西邊的光復校區有文學院、管理學院、規劃與設計學院。 社會科學院設立於力行校區,醫學院及附設醫院則是在成杏校區及力行校區。 體育場所有光復田徑場、室內運動場館、體適能中心,各種球場等分佈於校區內。 宿舍區位於光復、敬業、勝利、東寧等校區內,未來規劃集中於敬業、東寧、勝利三個校區內。
根據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國立成功大學位列全球第234名,全臺第3,國立成功大學雖然是綜合大學,但是以理工、醫學及規劃設計等領域最著名,成就也最高。 另外,校方也積極推動人文與藝術教育,期望能建立人文與科學兼備之學術環境。 國立成功大學於100學年度通過「國立成功大學院級中心設置暨管理原則」,而文學院的閩南文化中心為依其辦法第一個設立的院級中心,後更名為多元文化研究中心。 2007年賴明詔院士接任校長2008年教育部公佈「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第二梯次的審議結果,繼續獲得教育部的肯定與補助,積極朝國際一流大學的目標邁進;購歸仁校區北側臺糖土地(正式登記為該校管有)。 、臺灣綜合大學系統和中華民國科技部國際產業聯盟的成員。 其中,商學院通過AACSB認證,工學院之部分系所課程亦通過中華工程教育學會認證。
引文分析與學術評鑑研討會論文集(臺北,2004), 。 德慶溪:為臺南府城舊城區內主要的兩條河流之一,發源於臺南市大學裏,約今日自強校區內,並流經勝利校區勝一舍後方,目前部分河牀改建為機車停車場。 位於臺南市歸仁區,主要為航太中心、航太實驗所所用,面積約26公頃,同時並為福爾摩沙衛星二號、福爾摩沙衛星三號的控制場,以及國家太空中心的南部分處與遙傳追蹤指令站之設置所在,也是國家地震中心的南部分處的設置所在。 大學網為幫各校招到優秀學生,並吸引年輕人歡聚的平臺,特採公開分享的社羣經營。 林財富進一步指出 TEP 另一特色為,只要是任何可以實現「earthshot」貢獻的單位,無論是個人、團隊、協作組織,亦包含科學家、倡議者、經濟學家、社區、領導人、政府單位、金融單位、企業,甚至是城市和國家皆有機會獲獎。 作為官方提名單位,成大研發長林財富表示,成大是來自全球 300 多個提名組織之一,非常榮幸能夠三度受邀擔任提名單位,這對於成大永續發展上的努力是非常隆重且感動的肯定。
鳳凰劇展「鳳凰劇展」是由中文系日夜間部八個班級,各自推出一齣劇碼參演,原為每年舉辦,後改為每兩年舉辦一次,屬於中文系的年度盛事,創始於1978年,目前已邁入第22屆。 成大藝文季成大藝文季自2000年開始舉辦,由成大藝術中心規劃並籌辦,並獲得臺積電文教基金會常年贊助。 成大藝文季內容包括演唱會、音樂會、戲劇、相聲、畫展、講座等,並邀請國內外知名錶演團體前來演出參展,今年已邁入第十屆。
成大建築: 大學環境
本系有相當多關於建築結構測試,物理環境實驗,建築材料測試,音響實驗,風洞實驗等設備,配合相關課程,協助同學們深化學習的內容,並與建築實務接軌。 本組的研究領域包括建築物理環境、建築環境控制系統,以及生態規劃等面向。 研究課題從室內環境到街區、社區與都市尺度,從室內環境品質到綠色都市與永續生態環境,創造舒適、健康、低碳、節能、生態的建築與都市環境。 不過後來由於整個座標系統過於繁雜,加上佈展期短,故最後係於地面上,以建築圖常見的剖面符號來作為年代標註,以及光箱上的時間刻度來轉化與呈現。
專業必修科目包含:概論與歷史系列課程;微積分、力學、材料、結構系列課程;物理環境與環境控制系列課程;建築設計系列課程;圖學與敘事系列課程;構造與施工系列課程;都市設計與規劃系列課程;實務與實習系列課程;以及國際工作營。 國立成功大學學士部的大部分學系課程設計為4年,少部分例外。 成大建築 關於學制方面,另有各種跨領域的學程、輔系與雙主修可供選擇,如情況需要可以延長最多2年的修習年限。 成大建築 碩士部的修習年限以兩年為主,必要時可以延長,以兩年為限。 學生社團成大的社團分成綜合性社團、學藝性社團、康樂性社團、服務性社團、體能性社團、聯誼性社團等六個性質,目前約有100多個社團。
成大建築: 國家與國際研究中心
位於臺南市安南區,鄰近臺南科技工業園區、臺江國家公園。 校區面積達72.2283公頃,最具特色為東南亞最大水工試驗場,規劃作為水工、生物科技、綠能生態等領域之使用。 4月,獲得教育部第二期頂尖大學計畫補助,持續朝國際一流大學的目標邁進。 省立臺南工業專科學校於1946年10月15日升格為省立工學院,當年年底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蒞臨了為慶祝升格而舉辦的展覽會,在慶典中,王石安校長當場宣佈,陳儀來訪的12月27日,往後皆為校慶日期。 建築設計的學習的壓力很大,但是設計思考的訓練以及統合各種知識的能力,不只適用在建築專業上,也可以應用在許多其他的事物或工作上。
成大建築: 成功校園指南 – 以人為主體的當代校園空間思考
期望透過此機會,能從基層到企業等所有領域裡,提名出最具影響力之解決方案。 一進展場,迎面而來的大量圖說等歷史文件,讓人在感官有所震撼! 註1:本表依據2017年教育部之學科標準分類架構(第5次修正)作編排,僅列入醫藥衛生學門四年制(含)以上學士班學系,學士後學系以及二年制、五專相關學科不列入。 成大建築 成大建築2025 位於雲林縣斗六市,係配合國軍斗六醫院精實後,由成大於2005年7月1日接管,改制為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斗六分院繼續營運,將延續國軍斗六醫院對國軍、眷屬、雲林民眾所扮演的醫療服務角色及負擔任務,並貫徹中央、地方衛生政策,彌補雲林區域醫療資源之不足。 院區土地面積共4.6456公頃,區內建築物除原有之日式建築外,甫興建完成之醫療大樓於2009年1月15日啓用。
成大建築: 相關連結
成功大學建築系(簡稱成大建築)創立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為成功大學最早創立的系所之一,也是國內大學建築相關科系中歷史最悠久者。 其歷史可朔自成功大學前身,即光復前臺南高等工業學校,光復後省立臺南工業專科學校、以及臺南工學院等。 當初建築 系館設於成功校區,與土木、化工、機械、電機等系齊列於工學路上,堪稱成大工學院之元老。
正副會長與六性質主席共同組成主席團會議,負責審議社團相關事務與社聯會運作方針。 2002年成立了社團審議委員會,目前由社聯會會長會同六性質主席、系聯會長、學生會長共九名學生代表、校內師長及行政人員共九人、校外專家一人組成,任何與學生社團的重要決定都必須由此委員會通過。 系學會聯合會系聯會全名為「系學會聯合會」,顧名思義就是以全校四十二個系之系學會系會長為代表而組成的聯合會。 系聯會之架構是由系聯會會長、副會長、九個學院的院理事以及其餘系學會會長所組成。 系聯會組成之主要目的是建立起各系會長間彼此交流的平臺,進而增加各系會之間合作的機會。 其他學生組織學生活動中心及芸青軒設有管理委員會,由學生負責管理兩處學生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