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筆者此文討論法藏、元曉、見登的起信論釋論,也是回到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之思想史上的特殊意義來加以反省,並闡釋《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是一種對於兩種如來藏三義思想模型的融合而因此有其思想史上的特殊性,這也是此文的另一較為獨到之分析與闡釋。 由以上的討論可以見出兩種如來藏三義的思想模型的不同進路的異趨。 底下論述《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對於兩種如來藏三義模型的融合。 由此闡釋可以見出《寶性論》所論的如來藏三義具有嚴密的思想結構。 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引用了相當多的唯識論典,目的在收攝唯識說到華嚴的真心論。
- 國民黨蘇清泉以1萬多票之差敗選屏東縣長,針對開票當天計票過程疑點重重,提出選舉無效、當選無效之訴,屏東地院昨天開第一次準…
- 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
- 舊歲仲冬,值老僧六旬之誕,復領徒眾來,無一言相問,惟禮拜徑去。
- 其中如萬曆四十四年時,正好是雲棲圓寂後不久,雲棲弟子嚴印持、王季和、李長蘅等便開始向漢月問道。
- 又從犢子部比丘當中產生出法上部、賢冑部比丘,以及六城部(密林山部)和正量部。
-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
復有眾寶妙衣、冠帶、瓔珞,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樓觀欄楯,堂宇房閣,廣狹方圓,或大或小,或在虛空,或在平地。 菩提樹、聞聲、齅香、嘗其果味、觸其光影、念樹功德,皆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法藏爭議 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法藏爭議: 觀音 山 大悲 法藏 佛教 會 客服 電話在古都巡禮覺有情-我們在鳳山 – 吉祥洲的討論與評價
自宋朝以來佛教發展有逐漸世俗化、社會化的趨勢,禪宗的發展也因此而有逐漸式微的傾向。 其癥結往往是︰禪宗各家宗旨已逐漸模糊籠統,參悟者愈來愈難以辨識師承的真確性,以偽傳偽,以訛傳訛的傳法便成為禪宗發展史上最大的致命傷。 最後造成惡性循環,其結果是修道者愈來愈多,悟道者卻愈來愈少,有心的禪修者在尋師無門之餘也只有向古德參求宗旨,纔有悟道的可能。 明末尊宿紫柏真可(1543~1635)、憨山德清(1546~1623)如此;傳統宗門中的漢月法藏(1573~1635)、雪嶠圓信(1546~1647)亦然。 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阿難聞佛所說,白世尊言:法藏菩薩成菩提者,為是過去佛耶? 世尊告言: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 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
後者則是由普賢菩薩入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之中,即能觀察過、現、未三世十方諸佛,於普賢入此三昧之時,得以一時俱現。 在《華嚴經》的經文開展中,可以看到幾個明顯的主要關鍵概念:「法界」、「菩薩行」、「始成正覺」。 第二部份則是舉善財童子為例,因其發心成就佛道,故文殊指引參訪各處,而後得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即所謂的普賢願海,象徵一切菩薩行的圓滿境界。 這兩個部分,前者由佛果指向菩薩行因,而後者則是由行因向佛果,故《華嚴經》呈現著因果雙向交映的敘事架構。 兩年前,我尊敬的友人,美國天普大學教授傅偉勳先生來函,邀我為《世界哲學家叢書》撰寫《法藏》一書。
法藏爭議: 和尚尼姑產四子 後人從無加入曼華堂
佛言: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 此二菩薩,於娑婆界,修菩薩行,往生彼國。 欲至十方無量佛所,隨心則到。
- 華嚴宗對於天台宗的思想有相關的關注、吸收與批判轉化。
- 他批評漢月:口說本無實法,卻執種種名相為宗旨。
- 圓悟禪師(1566~1642),號密雲,從常州龍池山幻有正傳禪師出家。
- 五時教中最有問題的華嚴時,因其他四教大致是合乎佛教在印度的發展次第,但將《華嚴經》視佛所說的第一部經,無疑是受到經文一開頭所稱,本經於如來始成正覺,不離菩提樹本座所說之佛法,此一說法的影響。
- 雖然漢月的《五宗原》早在天啟 6 年(1626)便使行圓上人將新刻送至密雲處,據說密雲並未予以批閱。
- 武則天時期,曾入宮為武后講解《華嚴經》。
如就華嚴一乘圓教來看,則頓教境界是指第八地(不動地)以上,不再退轉的菩薩所明的境界,此一境地,同前所說的,也不再有始終前後淺深等區別。 而言十地之別,乃屬不得不說的方便說法,但從八地九地與十地菩薩(即佛)與差別來看,可以理解到,頓教和圓教的相異是極其有限的。 說法的註釋,是順著經文所述的十二緣起說而開展,但是世親當時應該並未看到集結完整的《華嚴經》,因而只依著經文,視「一心」為染法之依止,流轉十二因緣;但世親並未如華嚴宗一樣,視一心直接視為淨法(如來身土)之依止。 華嚴宗的心識思想,必須是連帶著佛法界說,因為這是《華嚴經》的特色。 但唯識學的心識思想,卻未必要依此前提來開展。
法藏爭議: 說明
筆者有鑒於此,遂不再加入此「密漢之諍」的論戰,也略去對《揀魔》一書的全面敘述,而從《揀魔》書中歸納出雍正的重要思想。 因為,批判雍正打擊漢月一派是一回事;瞭解雍正所為的動機與思想見地又是另一回事。 因此,本文以《揀魔辨異錄》為主,作為探討雍正佛學思想研究的主要範圍,著重雍正編撰此書的用意與在書中闡述的言論,俾以從中歸納《揀魔辨異錄》批判漢月及其法嗣的動機與內外因素。 法藏爭議 法藏禪師(1573~1635),字漢月,後世習以漢月法藏或三峯禪師稱之。 其於十五歲時出家,到二十九歲時,才從雲棲祩宏受沙彌戒,三十七歲受具足戒,四十歲悟道。 漢月於五十二歲時,到金粟山廣慧禪寺拜密雲圓悟為師;圓悟不僅讓漢月為「第一座」,並很快就承認漢月為嗣法弟子。
法藏爭議: 相關問答
並於第二年夏安居間於上了下一 和尚處,受天台第四十六代法卷,開始隨緣於各地領眾禮拜<法華三昧懺法>。 雪嶠是密雲的同門,但他是因為悟入「雲門大義」之後,才向龍池(當時臨濟禪師,也是密雲之師)尋求印可,而他的身份也受到臨濟門下的爭議,遂有雲濟之諍。 可參考陳垣撰《清初僧諍記》卷 3,〈新舊勢力之諍〉,一、雲門雪嶠塔諍,頁63~70。 北京︰中華書局,1989。
法藏爭議: 世界唯一玻璃媽祖廟、80公尺長金龍橋 盤點全臺特色廟宇走春拍美照
又法界無差別論中,初名染位,次名染淨位,後名純淨位,皆同此也。 二就法釋者,謂此真空雖即色等,然色從緣起,真空不生色,從緣謝,真空不滅,又隨流不染,出障非淨,又障盡非減,德滿不增。 此生滅等是有為法相,翻此以顯真空之相,故云空相也。
法藏爭議: 觀音 山 大悲 法藏 佛教 會 客服 電話在準提法門:準提菩薩準提神咒-龍德上師|結緣贈閱 – 蝦皮購物的討論與評價
雍正「自號破塵居士或圓明居士」,不僅是一位很有學問的君主,也是同佛教關係極為密切的一位帝王。 雍正在藩邸時期由於潛邸近柏林寺,故而經常與禪僧往來,講論性宗之學,對於佛教禪宗思想也頗有研究。 雍正曾撰「《破塵居士語錄》,稿凡數易,皆親筆修改。又有與圓壽、允錄、福彭、鄂爾泰、張廷玉、天申問答諸稿,具存故宮檔案箱中」,終未行世。 而刊刻發行的則有闡述佛教思想的《雲集百問》、《御選語錄》、《雍正御錄宗鏡大綱》,以及對後世禪宗影響甚大的《揀魔辨異錄》等諸書。 在歷代帝王中,信佛崇佛之「佛心天子」不在少數,但以雍正身為帝王的身分,在政務繁忙之餘,還能於佛理上卓然成家,實屬不易。 本文改寫自中華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清世宗與佛教》的第四章〈雍正的佛學思想〉之第二節──「《揀魔辨異錄》的批判重點」。
然而,頗值得注意的是,當時諸方大老多所網羅,多希望漢月承接門下的法嗣。 其中請納漢月為門下弟子的大和尚包括了憨山大師、紫柏門下首座弟子寒谷老人、以及曹洞宗湛然老和尚等等。 各界爭相延請的情形,一方面顯示出佛教道法式微,不僅明師難求,嗣法亦難以為繼的窘況;同時也顯示了漢月尋求古德風範的禪風,獲得江南佛教幾位大老相當程度的認同。 當時之臨濟宗師密雲圓悟也在見其所流傳的《漢月語錄》後,便非常讚許漢月的見地,稱讚他的聰慧可以與當時曹洞宗的大師無異元來(1575~1630)相匹敵,但美中不足之處是漢月「欠師承」。 這種對「師承」的看法也與此時的漢月相同,這也正是漢月長年以來不斷苦思尋求,卻不得其門而入的一個觀念。 這便是何以漢月最終會向臨濟宗門尋求法嗣的契機。
法藏爭議: 關於法鼓山
但是,在臨濟大師建立三玄三要之後,並沒有後繼者繼續闡揚他所發明的心要,直到宋朝慧宏覺範再作《臨濟宗旨》,而漢月便是看到覺範的《臨濟宗旨》才發願宏揚臨濟大師的「臨濟宗旨」。 又,師問︰如何是第一句,師曰︰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議擬主賓分;如何是第二句,師曰︰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如何是第三句,師曰︰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全藉裡邊人。 漢月撰《五宗原》之目的及其所論述的內容實無可諍之處,他原本是想以文字詮說以鑒學者,但是漢月在這段期間所牽涉到的人、事皆屬於江南佛教界的重要人物,故其五宗原一書的刊梓,便倍受各方的矚目。 且其話題敏感,牽連的範圍也極廣,他將受的責難是可以預期的了。
法藏爭議: 相關資訊
俗家務農,幼年的鄉居生活,使法師養成了勤儉樸素、刻苦耐勞的精神。 在教育方面,更秉持歷代住持注重佛教教育的初衷,復於寺中開設「靈峯學院」及「華文佛教學院」,幾年前由於擴充教育上的辦學設備,在軟硬體上大力擴充,故而暫時停辦,近年已恢復辦學。 晴虛法師為月眉山靈泉禪寺開山第四任住持,為開山住持善慧法師(1881~1945)的曾徒孫,一九六七年被推舉為住持。
底下就解釋這兩方面的義理。 《大乘起信論》、法藏和元曉三者對於三細的說明,簡示如下:《大乘起信論》闡釋三細為「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 《楞伽經》則將此異熟識的展開過程說成為真識、見識、分別事識,法藏認為《楞伽經》此說就是《大乘起信論》所說的三細。 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解釋三細為「業相、轉相、現相」。 元曉《大乘起信論疏記》對「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的三細之「業相、轉相、現相」進一步解釋其涵義分別為第一的「業相」是「能所未分」,第二的「轉相」是「雖有能緣而未能顯所緣境界」,第三的「現相」是「依前轉相能現境界」。 法藏以為《大乘起信論》之「生滅不生滅和合成黎耶」的理論根據在《楞伽經》。
法音雷震,覺未覺故;雨甘露法,潤眾生故;曠若虛空,大慈等故;如淨蓮華,離染污故;如尼拘樹,覆蔭大故;如金剛杵,破邪執故;如鐵圍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 法藏爭議 法藏爭議 其心正直,善巧決定;論法無厭,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內外明潔;其所言說,令眾悅服。 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癡闇。
法官雖受過司法專業訓練,但社會經驗跟一般人的社會經驗可能有差距,由人民擔任國民法官和專業法官坐在一起審判,讓法官可以發揮專業,人民可以把社會的感覺帶進法院,期望判決可以比較符合期待。 (中央社臺北20日電)人民參與刑事審判要採哪種制度,法界爭論多年,不論是「合審合判」的參審制,還是由陪審團決定被告有罪與否、由法官量刑的陪審制,或是兩制併行,司法界、朝野都有不同意見,立法院臨時會本週將陷入超過百條條文表決的焦土戰。 法藏爭議 法藏爭議 法藏爭議 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冊32,頁576中。 實叉難陀則譯為:「心生滅門者,謂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謂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復有二種義,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參見《大正藏》冊32,頁585上。 見登的《大乘起信論同異略集本》是繼承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和元曉的《大乘起信論疏記》的討論而做的調和起信論與唯識論的論書,這裡所說的唯識學指的主要是玄奘與窺基所傳的唯識學。
法藏爭議: 一、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的相關文獻問題及「如來藏緣起宗」的課題的提出
《醫療事故及爭議處理法》(簡稱《醫爭法》)於今年4月終於由行政院送立院審議,於5月9日首度在衛環委員會逐條審查時竟就踢到鐵板,審查4條就散會;直到5月24日續審後才初審通過,但仍有許多爭議條文保留到朝野協商繼續攻防。 我們來幫大家分析法案爭議點在哪裡? 醫改會有哪些條文建議….. 民國87年起接受馬來西亞檳城及關丹等佛教團體之邀請,連續三年的寒暑假都前往當地的佛教會或教師營講授佛學課程。 民國88年6月成立「法印講堂」,擔任住持一職並講授課程,講堂是一處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旨之講學道場。 同年起,陸續受到臺南女眾佛學院、妙心人間佛教研修院、弘誓學院、開元禪學院等佛學院之邀請,擔任教席至今。
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 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若有眾生得聞佛聲,慈心清淨,踊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 若聞佛號,心中狐疑,於佛經語,都無所信,皆從惡道中來。
法藏爭議: 坦承收錢了!桃園議員劉勝全涉貪 法院裁定800萬交保
簡單說,目前的司法人員雖然經過司法的專業訓練,但其社會經驗與一般人有相當程度的差距,透過一般民眾加入司法審判,就有機會讓司法判決符合社會期待。 同時,也因為有一般民眾的加入,也能夠有機會避免「法官貪汙」、「政治介入」等問題的發生。 在臺灣,司法改革的聲浪一直很高,2019年7月司法院公佈民調結果顯示,有高達66.2%受訪者不滿意當前司改成效,其中22%非常不滿意,甚至有58.1%受訪者認為法官判決不公正,56%不信任法官,更凸顯國人對於司法改革的急切需求。 開 始校、註《法華三昧懺》經年始畢,乃倡印《懺法集註》、《懺法儀軌校訂本》,從此以禮拜《法華懺》、誦持《法華經》為功課。
又無量壽佛講堂精舍,樓觀欄楯,亦皆七寶自然化成。 復有白珠摩尼以為交絡,明妙無比。 諸菩薩眾,所居宮殿,亦復如是。
法藏爭議: ( 密雲的《闢妄救略說》
擲下柱杖雲︰老僧落二去也,且一又如何舉﹖便下座。 峯以杖呈雲︰此是打盡天下人的柱杖。 法藏爭議 師接得便打雲︰先打汝一個起。 三峯問雲︰濟上門庭即不問,如何是堂奧中事﹖師曰︰汝即今在甚麼處。
法藏爭議: 觀音 山 大悲 法藏 佛教 會 客服 電話在龍德上師高雄道場地址 :: 非營利組織網的討論與評價
判教學說是法藏學說的重要方面,也是法藏創立華嚴宗的重要標誌。 本書第三章以歷史哲學的視角,認為判教論是一種佛教文獻次第觀、佛教義理深淺觀和佛教派別優劣觀,並就法藏先前的判教諸說、法藏判教的具體內容(五教、十宗、同別二教和本末二教)、哲學意義、貢獻與缺陷,盡力作出平實的敘述和論說。 法藏爭議 主管機關為辦理金融監督、管理及檢查業務,得令爭議處理機構提出業務、財務及金融消費爭議案件之相關資料。
辦學三年畢,復禮請上道下海長老至恆春四重溪青龍寺,傳授三壇大戒;並與諸道侶留住彼處三年,成立比丘僧之共學團體。 期間除繼續領導修持「法華三昧懺」外,講《僧團共住理念》建立僧團共住之核心價值,並重講《淨心誡觀法》加強大眾共住之道心,至鹿谷淨律寺講《中國佛教史》。 復分別發表論文:<持名唸佛與實相念佛的統一 法藏爭議2025 ---以天台思想為核心>及<從天台圓教之建立試論圓教止觀之實踐>。
法藏爭議: 觀音 山 大悲 法藏 佛教 會 客服 電話在龍德上師高雄道場地址、龍德上師爭議、觀音山法藏會員在PTT …的討論與評價
佛滅度後,法賴僧傳,是故法師以僧伽教育為己任,課餘之時隨機講學、參訪,使更多人對佛法生起歡喜,乃至破惡、生善、入理之益,進一步生起廣大的菩提心,同登極樂、同成佛道,是為法師自利、利人之志。 惠空法師每年在慈光禪學院舉辦兩次四十九天禪七,把永嘉禪法和參話頭這兩個最純正的禪宗法門提倡出來,希望帶引出正確的禪風,與教團佛弟子一起燻修;雖然在修行上不敢說有什麼成就,但這份對修行的堅持與尊重,便是難能可貴的了。 87年 於臺北師大舉辦第一屆兩岸禪學研討會、暨第二屆「兩岸僧伽教育交流活動」,獲兩岸教界、學界好評。 惠空法師於民國四十六年出生於屏東市空軍眷村內。 從小父親常講三國演義、嶽飛的故事,受傳統中國文化及國家民族意識的薰陶很深,形成氣質上濃厚的國家觀念。
攝論師、地論師代表中國南北朝時期所接受的唯識思想。 但除此之外,在《涅槃經》譯出的南方,當時還流行著般若性空學為主的三論學系,也有《華嚴經》相關的講述或注釋,吉藏( )的《華嚴遊意》便是一個例子。 是故華嚴宗的形成前,已有地論師、攝論師及三論宗都已進行過《華嚴經》的相關論述活動。 另個外對華嚴宗產生重要影響的宗派則是隋代的天台宗及唐代的法相唯識宗。 天台宗的圓教思想,明確地影響華嚴的圓教,而天台智顗對《華嚴經》的引用,在其著作中也是相當多的;至於法相宗的唯識思想與華嚴宗所承繼的攝、地論的唯識學也是不同的思想,所以華嚴宗的心識思想若為了與法相宗對抗則提出獨自的說明乃為必須之事。 因此,華嚴宗所處的佛學思想背景是豐富,但也極為複雜,如何在既有的思想條件中獨立出以《華嚴經》為主的宗派,且此一宗派有異於以往《華嚴經》相關的論述成果,這是華嚴宗所須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