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槳選用瓦茨四葉10英尺(約3米)螺旋槳,冷卻系統使用更強大的壓水冷卻系統,翼展降到33英尺9英寸(約10.28米),翼尖改成圓形,風擋玻璃改用競速專用。 1938年He 100 V2降記錄改寫為394.6英里(約635.0 km/h),這很接近尚未試飛的高速型噴火的極限速度。 1938年11月11日,高速噴火開始試飛,1939年2月下旬,測試最高速度為3,000英尺(約910米)408英里/小時(約657 km/h)。 超級馬林噴火(Supermarine Spitfir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皇家空軍及部分同盟國使用的單座位戰鬥機。 它是由維克斯(Vickers)擁有的超級馬林(Supermarine)公司設計。 首部噴火戰鬥機(原型機)在1936年3月5日於英國南部的南安普敦試飛。
之後,預定製造的版本,也稱之為FR Mk XIV,有無背機身和氣泡艙蓋以及向左的機身相機。 噴火XII因為單級機械增壓格里風引擎在高空的表現而受到詬病,於是勞斯萊斯於1943年始研製新一代格里風引擎:兩速兩速機械增壓格里風61系列。 儘管最初是以標準型噴火VIII的機身為基礎,但是隨後的生產型號則採用了常見的後期改進:無背機身、氣泡座艙和E型機翼裝備著新武裝。 超級馬林324、325和327:這三個是以噴火的製造方法和翼型設計的雙發戰鬥機。 發動機首選為灰背隼,備選為布里斯托金牛座(布里斯托公司設計的以天鷹座為基礎設計的發動機,當時布里斯托兩款發動機為天鷹座和英仙座,前者改進為金牛座,後者改進為武仙座/大力神)。
噴火式: 瀏覽 985 項 噴火式戰鬥機 照片檔及圖像,或開展全新搜尋,發掘更多照片檔及圖像。
第一批25架(389型)下線後,後期的型號使用了噴火X的增壓座艙,燃料箱增加到256英制加侖,這是普通噴火燃料箱的三倍半,這個型號就是390型。 噴火XIV一共製造了957架,其中430多架都是FR型號。 戰後這些二手飛機被出口到其他國家裝備空軍,132架給了比利時,70架給了印度,還有30架偵察型給了泰國。 它從海平面爬升到20,000英尺(約6,100米)只需要5分鐘,在25,400英尺上最高速度為446英里/小時(即7,700米718 km/h)。
- C型翼:為了減少工時和原料浪費而設計的通用機翼,三種武裝可用:和A型一樣的8挺機槍;和B型一樣的2門機炮加4挺機槍;全新的4門機炮。
- 與同期德國主力機種Bfl09E戰鬥機相比,除航程和裝甲等略有不及外,在最大飛行速度、火力,尤其是機動性方面均略勝一籌。
- 1943年10月,第一批共3個飛行大隊的”噴火”飛機開始進駐遠東地區的印度。
- JF321採用了羅託同軸反轉六葉槳(雙層三葉槳),儘管它是為了消除起飛的偏航,但實際效果並不好,改良後類似的同軸反轉螺旋槳被海火Mk 46和47採用。
- MK IID於北非戰場執行反坦克任務,在沒有防空炮火和敵方戰鬥機幹擾下,颶風MK IID均能精確有效地打擊裝甲車輛和其他地面車輛。
- 據瞭解,根據遞交民航局的飛行計劃書,飛機預計23日上午10點至12點之間降落臺中,而不是臺北松山機場,只待一天就離開。
從中期的Vb和全部的Vc開始採用了由噴火III繼承而來的新型風擋。 各種噴火V使用了不同的螺旋槳,超級馬林和威斯特蘭採用的德哈維蘭三葉槳,布朗維奇堡生產的則採用羅託螺旋槳。 相比之下,羅託的軸更長也讓它在高空速度和實用升限上勝過德哈維蘭版。
噴火式: 機翼類型
但是駕駛員在這種高度若不使用增壓座艙則不能長時間而不受生理反應影響。 噴火式 F Mk VIII的最高速度為25,000英尺(約合7,200米)408英里/小時(約657 km/h),實用升限為43,000英尺(13,000米)。 機身自帶的兩個油箱共裝載90英制加侖(約410升)的燃油,可以讓噴VIII不使用副油箱最遠飛行660英里(約1,060公里),掛載90英制加侖可丟棄式副油箱最遠飛行1,180英里(約1,900公里)。 噴VIII可掛載的「拖鞋」可丟棄副油箱共三種:30英制加侖(約136升)、90英制加侖和170英制加侖(約773升)。 當掛載170英制加侖副油箱時最遠可飛行超過1,500英里(約2,400公里)。
- 1938年8月,歐洲戰爭爆發,英國皇家空軍已有957架噴火式戰鬥機在11個飛行大隊中服役,是當時盟軍中唯一能與德軍的Bf-l09戰鬥機對抗的機種。
- PR Mk XI(365型為標準型,370型為熱帶型)結合了噴VII、噴VIII和噴IX的特點,是第一款可以選擇在後機身使用兩架垂直安置的36英寸焦距F52航空相機的PR型號。
- 先後總共有166架原屬於空軍的噴火Mark VB型戰鬥機被改裝為海噴火Mark IB,這些改裝主要包括加裝着艦鈎、對機身後部進行強化、加裝海軍標準的無線電、用於飛機彈射器的設備和摺疊式機翼(僅限於海噴火的部分型號)。
- 同時安裝了新型無線電,使飛行員能夠更清晰地聽到指揮以保持編隊。
- 土耳其和羅馬尼亞於1939年購入颶風戰鬥機,其他重要使用者包括澳洲、希臘、埃及、印度、伊朗和葡萄牙。
Mk Vb和Vb熱帶型(349和352型):Vb以灰背隼45和B型機翼為標準成為了噴火V系列的主力。 1941年初,圓形排氣口被要求改為魚尾型,這樣可以改進排氣推力。 所以後期生產的Vb和Vc都安裝了一邊六個短排氣口,同樣的設計也出現在噴火Mk IX和海火Mk III上。 噴火式 由於Mk I型冷卻器的問題,左翼下改成了更大的圓形冷卻器。
高速型噴火是爲了打破世界陸上飛機高速記錄而改進的,儘管噴火I最大速度362邁(約合583千米/小時),但那是節流閥全開時在16800英尺(約合5100米)。 而世界記錄的要求是在245英尺(約合75米)高度以下飛行1.86英里(約合2.99千米)。 而原型噴火在超低空的飛行速度只有290邁(約合470千米/小時),而1937年11月11日,特裝型Bf-109 V13將世界記錄提高到369邁(約合610千米/小時)。 當K9834號噴火I下線之後,立刻進行爲了打破世界紀錄爲目的的改裝,所有軍用裝備全部移除,機槍座、無線電門等設置成可移除裝備。 使用特殊的衝刺型灰背隼Ⅱ發動機和特殊的“競速燃料”(汽油、芳香烴和甲醇的混合物,其中加入少量四乙基鉛能夠讓功率短時暴漲到2100馬力)。
噴火式: 瀏覽 3,738 項 噴火式戰鬥機 照片檔及圖像,或開展全新搜尋,發掘更多照片檔及圖像。
這個就是噴火23的基礎原型機,之後被命名為超級馬林-勇士,這些改進旨在提高飛行員飛行的前向視野、高速和俯衝性能,不過操縱性進一步降低了,所以翻新自噴22的噴23並未量產。 雖然在戰時有一架隸屬皇家空軍261中隊的噴火Vc被一次性改造和另一架蘇聯使用的噴火IX被轉用作教練機,但教練機計劃主要是戰後進行的。 1946年一架噴火VIII MT818作為第一架維克斯制教練機被用作驗證機,1948年,10架噴火T Mk IX被出口到印度,到了1951年,又有6架從標準噴火IX改裝的TR噴火9交付給愛爾蘭空軍用以訓練他們的海火駕駛員。 這些噴火被用來做過渡訓練,由於兩邊機翼各安裝了一挺.303白朗寧機槍,也可以用來訓練射術。 之後大部分TR噴火9被送到了巴爾多內爾(位於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在那裡成為了空軍機校的教材,4架留下來並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被編入作戰序列。 1942年初,由於福克-沃爾夫Fw 190戰鬥機性能壓倒噴火VB,噴火系列急需一種能搭載兩級兩速機械增壓發動機的型號。
噴火式: 高速型噴火(323型)
早期的G型由噴火Mk I改進,將灰背隼II換成了灰背隼45。 所有的G型都全部安裝了8挺.303白朗寧機槍、防彈玻璃和槍瞄。 海噴火不僅裝備了英國皇家海軍,它還被部分英聯邦國家和其他國家使用。 在1946年3月14日到1954年4月29日期間,共有數量爲35架的海噴火服役於加拿大皇家海軍的803中隊和883中隊。 法國艦隊航空兵也曾經分別於1947年和1948年4月接收過一架海噴火Mark II和3架海噴火Mark III。 美國海軍從1944年開始曾經對兩架海噴火Mark IIC型戰鬥機進行了飛行測試,該項目持續到了1945年的歐戰勝利日。
噴火式: 英國噴火式戰鬥機精心設計
螺旋槳選用瓦茨四葉10英尺(約合3米)螺旋槳,冷卻系統使用更強大的壓水冷卻系統,翼展降到33英尺9英寸(約合10.28米),翼尖改成圓形,風擋玻璃改用競速專用,改造完成的高速噴火要比1938年最新的噴火稍重。 1938年He -100 V2將記錄改寫爲394.6邁(約合635千米/小時),這很接近尚未試飛的高速型噴火的極限速度。 1938年11月11日,高速噴火開始試飛,1939年2月下旬,測試最高速度爲3000英尺(約合910米)爲408邁(約合657千米/小時)。
噴火式: 噴火式戰鬥機武器系統
當K9834號噴火I下線之後,立刻進行為了打破世界紀錄為目的的改裝,所有軍用裝備全部移除,機槍座、無線電門等設置成可移除裝備。 使用特殊的衝刺型灰背隼Ⅱ發動機和特殊的“競速燃料”(汽油、芳香烴和甲醇的混合物,其中加入少量四乙基鉛能夠讓功率短時暴漲到2100馬力)。 螺旋槳選用瓦茨四葉10英尺(約合3米)螺旋槳,冷卻系統使用更強大的壓水冷卻系統,翼展降到33英尺9英寸(約合10.28米),翼尖改成圓形,風擋玻璃改用競速專用,改造完成的高速噴火要比1938年最新的噴火稍重。 噴火式 1938年He -100 V2將記錄改寫為394.6邁(約合635千米/小時),這很接近尚未試飛的高速型噴火的極限速度。 1938年11月11日,高速噴火開始試飛,1939年2月下旬,測試最高速度為3000英尺(約合910米)為408邁(約合657千米/小時)。 噴火式早期型繼續改進即為Mark I型,德哈維蘭和陸道生產的螺旋槳被改進稱為“通用”螺旋槳,於第175架噴火開始裝備。
噴火式: 個 噴火式戰鬥機 插畫檔及美工圖案
年底,英國海軍已擁有6箇中隊的海噴火飛機,其中大多數為海噴火Mark IIC。 噴火式 在北非,英國空軍原先使用的“戰斧“和“英俊戰士“等戰鬥機,其性能裝備不如對方,已顯得力不從心。 直到1942年4月,大批噴火式戰鬥機投入,才使局勢發生變化。 二戰英國皇家空軍傳奇「銀翼噴火式戰機」Silver Spitfire ,原本預定18日抵臺,但因天候不佳因素一延再延,終於在今天中午12時30分順利降落臺中國際機場,預計停留1個晚上後,明天啟程飛往香港。 由於不對外開放參觀,大批軍事迷為爭睹戰機風采,早已架起專業攝影機在機場外圍卡位,希望能捕捉到難得一見的精彩畫面。
噴火式: 噴火式戰鬥機武器系統
海噴火Mark 46是在海噴火Mark 45的基礎上加裝了水滴型座艙蓋的變型,它的後期型號還採用了類似怨恨式戰鬥機的機尾。 裝備反轉螺旋槳和液壓摺疊機翼的的海噴火Mark 47增加了機載燃油攜帶量,並參加了朝鮮戰爭,部分海噴火Mark 46和Mark 47還被改裝為偵察機。 該型號又分為海噴火Mark F.III型和海噴火Mark L.III型。海噴火Mark III型是海噴火系列中第一次裝備了可摺疊機翼的艦載戰鬥機。 出於皇家海軍艦隊航空兵對艦載偵察機的需要,一定數量的海噴火Mark L.IIC和Mark F.III型還加裝了2臺f.24航空照相機改作偵察機。改裝後他們的編號變為海噴火Mark L.R.IIC和Mark F.R.III。 1942年2月10日,第一架海噴火Mark IB型戰鬥機成功降落在光輝號航空母艦的甲板上,這標誌着海噴火正式服役的開始。
噴火式: ‧ 二戰傳奇飛機「容克老姑媽」墜毀瑞士阿爾卑斯山 20人全部罹難
香港輔助空軍曾於1951年至1955年裝備噴火式18型及24型作爲主要空戰機型。 從1946年服役時,噴火24已經在各個方面都和一開始的噴火I有很大的差別:兩倍的重量,將近兩倍的功率,提升了80%的爬升率。 這些顯著的增強主要是因為將原先的灰背隼換成了新型兩級機械增壓2050馬力的格里風引擎,12缸V型發動機的格里風61賦予了噴火早期型號所不具備的絕佳高空高速性能。 噴火23是噴火22加裝新機翼的型號,這種機翼最先安裝在噴火VIII JG204上,但是效果並不理想,超級馬林討論之後在噴火21原型PP139上重新安裝了改進版。
噴火式: 噴火式戰鬥機建造沿革
翼展減小到30英尺6英寸(約合9.3米),翼幅減小到220平方英尺(約合20.4平方米),總長度則增加到30英尺4英寸(約合9.2米)。 襟翼完全打開時可以括住輪子,尾輪也可以完全收縮,風擋完全重新設計。 由於高空會讓暴露在外的機炮受凍,C型沒有空間安裝炮管加熱系統,所以實際上絕大多數飛機還是採用裝120發西斯帕諾兩門加上350發7.7毫米口徑機槍四挺的配置,有的飛機先安裝四炮之後又改回兩炮四槍的配置。 另外儘管早期的噴火型號也掛過炸彈,但是真正定位爲戰鬥轟炸機的要從噴火IX開始。
一共生產2萬多架,二戰期間曾在歐洲、北非、東南亞與澳洲等戰場作戰,二戰結束後還到中東參加以阿戰爭。 與同期德國主力機種Bfl09E戰鬥機相比,除航程和裝甲等略有不及外,在最大飛行速度、火力,尤其是機動性方面均略勝一籌。 由於”噴火”的翼載荷比較低,因此與常採用”高速接近,一擊就跑”戰術的德國戰鬥機格鬥時,可通過機動性好的優勢奪取攻擊主動權。 “噴火”飛機的設計成功之處在於採用了大功率的活塞式發動機(如梅林63型的功率為1710馬力)和良好的氣動外形設計。
噴火式: 噴火式戰鬥機氣動結構
計劃速度為15,000英尺315英里/小時(即4,572米507 km/h)。 在專注於開發灰背隼61驅動的PR噴火(Mk XI)之前,至少有三架PR Mk IX(BS338, BS339和BS473)從生產線上下來在後部機身內安裝兩架垂直安放的航空相機。 一開始,這些飛機於1942年11月30日被配屬到RAF本森(位於南牛津郡本森市)基地的541中隊。
1941年9月,經過之前不斷的協調,空軍同意海軍定購了首批250架基於噴火Mark VA和VB型的戰鬥機,但是在雙方簽訂訂單時,皇家海軍依舊沒有確定究竟要在這些飛機上作何修改以適應艦隊航空兵的需要。 在這些新生產戰鬥機可以服役以前,皇家空軍先期借給皇家海軍110架原屬於空軍的噴火Mark VA和VB,以及3架Mark IIB型戰鬥機用於訓練。 在這113架戰鬥機中有59架(包括3架Mark IIB)加裝了着艦鉤,這是首批在皇家海軍中服役的噴火系列戰鬥機。 根據訓練中的經驗教訓,此後部分由空軍劃歸海軍的噴火Mark VB型戰鬥機和原來已在訓練中已經使用過的噴火進行了更徹底的改裝,並首次擁有了“SeaSpitfire”的稱呼,即“海噴火”,並被編爲海噴火Mark IB。 1940年8月15日,在不列顛空戰中,英軍出動974架戰鬥機與2000架敵機交戰,結果以少勝多,使德軍損失飛機數百架,損失率高達20%。 進入9月之後,重點轉入首都倫敦的防空作戰,在近50個晝夜的艱苦戰鬥中,有一大批德軍的He111和Ju87飛機被擊落在防區之外,這其中噴火式戰鬥機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瞭解,根據遞交民航局的飛行計劃書,飛機預計23日上午10點至12點之間降落臺中,而不是臺北松山機場,只待一天就離開。 這次噴火式環球飛行引發軍事航空迷引頸期盼,由瑞士萬國錶(IWC)、英國電訊報等贊助,預計8月5日從英國出發,向西飛行,途經冰島、格陵蘭飛越北大西洋,抵達加拿大、美國後,再經阿拉斯加、西伯利亞到日本。 在整個第二次大戰期間,”噴火”戰鬥機始終戰鬥在戰爭的最前線。 它參加過無數次重要戰役,建立了不朽的功績,成為世人公認的歐洲最優秀的活塞式戰鬥機和二戰名機。
但是在戰爭初期面對性能上佳的德國的梅塞斯密特和福克戰機時,管鼻燕式戰鬥機的性能就已經不適應艦隊防空的要求。 噴火式2025 噴火式 於是海軍部不得不向空軍部求援,要求獲得使用當時已經大獲成功的噴火式戰鬥機的許可。 雖然空軍部拒絕了這一要求,但最後還是同意調撥給海軍一定數量的噴火式Mark I型,然而海軍卻要求空調撥最新型的噴火式Mark V供海軍改裝使用。 鈎或加強起落架而成,直到”海噴火”Mk3才採用可人工摺疊機翼,改裝梅林55M型發動機(1585馬力),後又改用功率更大的格里豐15型發動機,而成力二戰後期主力艦載戰鬥機。 其中產量最大的有”噴火”Mk5和Mk9兩種型別,均超過5000架。 “噴火”Mk5於1941年問世,細部改進頗多,裝一臺1140馬力的梅林型發動機,火力加強。
噴火式: 使用國家和地區
南非空軍也曾經對一架編號爲LR783的海噴火Mark FIII進行過測試。 1951年海噴火正式從皇家海軍艦隊航空兵中退役,但是直到1954年還有部分海噴火在英國皇家海軍志願後備隊服役。 海噴火不是非常理想的艦載戰鬥機,這主要是因爲其在航空母艦降落時存在一定困難並且航程較短。
驅動飛機的是11英尺五葉螺旋槳,比以前用的直徑大了7英寸,為了空出離地淨高,起落架增長了4.5英寸,起落架主輪寬了7.75英寸可以增強地面操控。 之後又縮短了收起起落架時的長度,因為不縮短的話,收起起落架的時候沒有空間安置了,而放下的時候長度則一樣(類似伸縮腿)。 大直徑寬幅四輻輪更重了,為了在瀝青和乾性混凝土路面上起降,戰後這些換成了更寬更堅固的三輻輪。 Mk IV DP845首飛是在1941年11月27日,使用的是標準C型機翼,小尾翼和可收放尾輪,還配有外置鉸鏈可以放下減速襟翼(不是剎車襟翼)。 這架飛機之後被重命名為Mk XX,為了不和專用的照相偵察機版本混淆,又重新命名為Mk XII。
隨後根據駕駛員的反饋,將原本的平滑式座艙蓋改為吹滴式座艙蓋(一種介於水滴式和平滑式之間的艙蓋形式,噴火上非常常見)以改善頭頂空間和視野,同時將手泵式起落架改為液壓式。 駕駛員座位後方的11號框架處安裝了一個穩壓器,從N30XX號開始這個安裝位置被提高了,因此影響了後方通透性,從N32XX開始穩壓器直接安裝在駕駛員座位頭靠正後方。 其他的改進和颶風式戰鬥機一樣,包括安裝防彈玻璃和輕型合金裝甲板以及後來被自封油箱取代的油箱防火套件。 超級馬林305:使用了部分和博爾頓保羅無畏戰鬥機(博爾頓-保羅公司設計的一款單發雙人戰鬥機)和霍克莽漢戰鬥機(霍克公司生產的一款單發雙人戰鬥機,是無畏的競爭對手)一樣的部件。 使用了標準的噴火機翼和起落架,但是用了新型機身,這種機身可以為一名機槍手和一個電動遙控炮塔(標準武裝為四挺.303白朗寧機槍,後期改成路易士機槍)提供足夠的空間。
),是英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戰鬥機之一,也是最主要的單發動機戰鬥機。 從1936年第一架原型機試飛開始不斷地改良,期間並且使用兩種不同的液冷式發動機,不僅擔負英國維持空權的重大責任,轉戰歐洲、北非與亞洲等戰區,提供其他盟國使用,戰後還到中東地區參與當地的衝突。 噴火式 噴火與德國空軍Bf 109並列為歐洲戰區最重要的兩大機種,也是兩款從大戰初期較勁到結束的敵人。
噴火式: 噴火式戰鬥機
這些海噴火Mark XV與美製F4U和F6F共同組成了這一時期皇家海軍艦隊航空兵的戰鬥機主力。 海噴火Mark XV結合了海噴火Mark III型的機翼、噴火Mark V型的機身和Mark XII型的發動機罩與螺旋槳。 由於兀鷲發動機的旋轉方向與灰背隼正好相反,所以海噴火Mark XV在起飛時會發生一定程度的偏轉。 海噴火Mark XV服役時二戰已經接近結束,但是由於它具有良好的低空特性,所以在在進攻日本本土時主要擔任攔截日軍神風飛機的任務,該型號共製造了390架。 由於亞洲戰場開打,這個計劃在1942年初又被拿出來,一架噴火V W3760在懸臂架上安裝了一對25英尺7英寸(約7.8米)的浮筒。 這架飛機使用灰背隼45發動機,沃克斯過濾器裝載在化油器進氣口前,尾舵下方增加了一個尾翼。
飛機還能當戰鬥轟炸機使用,能攜帶一顆500磅和兩顆250磅航空炸彈,火箭彈發射軌道則作為標準裝備安裝。 噴火式 後期生產型改用了更輕更短管的電動擊發式西斯潘諾Mk.V機炮。 1939年12月4日,超級馬林公司內部小冊子設定了一個噴火裝勞斯萊斯格里風發動機的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