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東華管理學院與美國普渡大學交通運輸研究中心、美國運輸部進行學術合作,共同研究城市物流與跨國運籌系統。 隔年,整合全院英語師資成立「管理科學與財金國際學士班」,為東臺灣首座全英語授課的管理學士班,也是東華管理學院第一座院級國際學士班。 1999年,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獨立出全臺灣第一座環境政策研究所、觀光遊憩管理研究所,並與德國羅斯托克大學在城鄉規畫、生態環境保護建立學術合作關係。 2001年,東華管理學院成立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班,頒授東臺灣首位企業管理博士學位(PhD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同時成立東臺灣第一座資訊管理學系,並與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在人工智慧與電子商務領域進行合作。 隔年,成立東臺灣首座財務金融學系,先後有中華民國中央銀行溫英幹理事、林金龍理事,以及中華經濟研究院吳中書院長等頂尖學者任教於此。
別稱西灣人的大學生皆具有「標準蛙式25公尺」的畢業門檻,相當於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的「塾生皆泳」以及國立成功大學的「3000公尺長跑」傳統。 臺灣人工智能學校南部分校國立中山大學與臺灣人工智能學校(Taiwan AI Academy)共同組建「AI軍師聯盟」,並在校內成立「臺灣人工智能學校南部分校」,共同舉辦人工智能產業論壇以互享技術與產業資訊。 ,為臺綜大系統、EUTW、PACIBER成員,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特許金融分析師認證,西子灣校園享有豐富生態,鄰近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另於東沙羣島、斯里蘭卡共和國設有科研中心與研究站。 在QS世界大學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的綜合排名中,國立中山大學皆位居全臺前7名。 早期或細部排名、認證等,請參閱國立中山大學之院系所。 該校的海洋政策研究中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是臺灣最早的海權智庫。
國立中山: 招生專區
雖然李眉蓁於2020年7月23日自行宣佈放棄該碩士學位,但校方還是於8月決議撤銷處分。 2022年1月13日,臺灣橋頭地方檢察署依違反《著作權法》將李眉蓁提起公訴。 國民黨前立委邱毅指出,蘇嘉全就讀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期間,論文抄襲陳永森發表的文章,但是經中山大學判定,認定蘇嘉全沒有抄襲。 而高雄市前市長陳菊的碩士論文《植基於勞動人權與勞動競爭力之臺灣外勞政策》由吳濟華教授指導,該名教授也被陳菊內定為為市府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後來接手高雄捷運董座,疑似透過包庇之嫌,中山大學亂象多,遭諷「洗學歷」首選。 有人指出,民主進步黨背景的「焦糖哥哥」陳嘉行僅以高職學歷,沒有讀過大學,也沒經過任何考試,但依據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第七條,獲得「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入學資格,原因在於「臉書追蹤達10萬人」。 雖然李眉蓁於2020年7月23日自行宣佈放棄該碩士學位,但校方還是於8月決議撤銷處分。
- 該校使用廣州的原國立中山大學的校訓、校歌,也長期在自述校史中申明本校為1924年成立的國立廣東大學及隨後廣州的原國立中山大學的延續。
- 按照早期校領導人的想法,力圖將國立中大醫科辦爲德國式,把農科辦爲美國式,把文科辦成北大式。
- 全校被山海環繞,地形封閉,包括西子灣隧道(人行專用道)在內僅有4條連外道路。
- 行政院召集相關部會鬆綁法規並制訂「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以補足臺灣重點產業發展所需科技人才缺口進而提升國際競爭力。
- 然而,該復校敘述該校現已經罕為採用,且該校建立以來一直以1980年為校齡計算之起點,未曾舉行過囊括廣州時期校齡的週年校慶,而校徽、校旗與主要行政教研人員亦皆未繼承廣州的原國立中山大學,其復校之名實,相較於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等校,仍有待商榷。
- 同年,啟動「南星計劃」,招收低收入戶、原住民子女和外籍配偶子女學生入學。
- 1971年,臺灣省議會提議,在將臺灣省立中興大學升格為國立時,同時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最終改名之議未果。
國立中山大學餘部則由中國共產黨接管,後經改組成為當今中國大陸廣東的中山大學。 特殊官方智庫「中山美國中心」、「中山歐盟中心」、「日本研究中心」,分別由美國在臺協會、歐洲聯盟執委會、財團法人交流協會資助設立。 「智慧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歐盟第七期科研架構計畫(7th Framework Programme, FP7)社會經濟人文領域國家聯絡據點(SSH-NCP),「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及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城灣盃」以西元紀年,偶數年為成大主辦,奇數年則是中山主辦,2006年為首屆。 國立中山大學位於西子灣風景區,可在校內從事衝浪、滑浪風帆運動,觀覽船舶進出、乘船來往旗津。 這是一個自主建立個人學習藍圖的學士學位學程,你可以接觸到科技發展、人文社會、創新設計或創業的最新議題與趨勢,透過人文藝術、社會實踐、科技、海洋、商管的跨領域課程學習,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客製化跨領域專業能力。
國立中山: 校園文化
主辦「第四屆山海論壇」,並於年末兩個月內,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鈴木章、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天野浩相繼蒞校演講。 1999年,行政院同意將臺南縣山上鄉一筆國有土地(面積66公頃)撥交本校管理,並規劃成立臺南分部。 1965年1月,教育部部長黃季陸陸續勘查各縣市提供的復校校地,同年11月12日宣佈籌備復校,旋即取消。 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戰爭的影響,遷至雲南澄江,1940年遷回粵北坪石,1945年初又緊急疏散至粵北梅縣、連縣等地。 洞內四通八達,有獨立的水電、盥洗衛浴及住宿區,日治時期是日軍重要的作戰指揮中心,後亦作為高雄港務局的辦公場所。
城灣盃名稱是經由兩校學生過投票,選出中山大學學生吳昆庭的命名方案所確定的。 「城」代表成大,取名臺南府「城」,又與「成」大諧音;「灣」意指中山的西子「灣」。 「城灣盃」以西元紀年,偶數年為成大主辦,奇數年則是中山主辦,2006年為首屆。 2009年,因應興大加入第二年,第四屆的比賽改名為「興城灣盃」。 2011年納入國立中正大學的參與,更名為「正興城灣盃」。 國立中山 廣州淪陷前夕,部分師生員工隨同政府疏散至重慶,後輾轉撤退來臺。
國立中山: 南臺灣半導體人才培育重鎮 國立中山大學產學無縫接軌
該校入選教育部指定重點研究型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劃及高等教育深耕計劃,,設有美國、歐洲聯盟、日本官方辦公室及韓國研究中心。 中山大學圖書館與臺大、陽明交大並列為臺灣3所大學寄存圖書館之一,西文圖書佔總館藏的41.86%,韓國學研究圖資為全臺之冠。 2015年開南臺灣首例(全臺第15例),開放大學生、研究生出席校務行政會議。 2010年,成立「校友服務中心」,並成為「高高屏教學資源中心」中心學校,發揮區域教學資源整合、分享之效益。 管理學院獲得「AACSB」世界級商管學院再認證,成為臺灣第一所通過該協會再認證之商管學院。
國立中山: 招生公告
2008年,入選第二梯次「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並與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共組「T3大學聯盟」,兩岸中山大學亦締結姊妹校。 同年,啟動「南星計劃」,招收低收入戶、原住民子女和外籍配偶子女學生入學。 而歷經號稱「臺灣新大學教育運動」的多年發展後,該校明定核心價值為 「至於至善」指導研究,總體目標為「培育社會菁英與領導人才」指導教學。 同年,啟動「南星計畫」,招收低收入戶、原住民子女和外籍配偶子女學生入學。
國立中山: 大學系統:臺灣綜合大學系統
2012年,與高雄醫學大學達成多方面合作協議並簽約共組「攻頂大學聯盟」。 國立中山 當年亦結合高雄市政府海洋局、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臺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及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等單位共同組成「海洋策略聯盟」。 10月19日,教育部通過「第二校區案」,預定於2016年完成前置開始動工,2020年前完成相關軟硬件設備開始招生。 國立中山2025 國立中山2025 10月19日,教育部通過「第二校區案」,預定於2016年完成前置開始動工,2020年前完成相關軟硬體設備開始招生。
國立中山: 學生專區
),簡稱東華管理學院、東大管院,一所座落於臺灣花東縱谷的研究型管理學院,為國立東華大學創校學院暨八大學院之一,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管理科學特聘教授李少如擔任創院院長,並與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日本東北大學、法國雷恩高等商學院合作開辦碩士雙聯學位計畫。 國立中山2025 國立中山 2011年,與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共組「臺灣綜合大學系統」,再與標竿學校聖地牙哥加州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 同年,主辦「第一屆山海論壇」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及廈門大學三校共同參與)及「第七屆世界華人物理學大會」。
國立中山: 招生最新消息
另外,學生宿舍自治委員會亦屬於學生會架構下,但經費、運作均獨立,僅須將年度計劃書送學生會備查。 國立中山2025 關於與「國立中山大學」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中山大學_(消歧義)」。 2021年,增設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社會創新研究所、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海洋科學與科技全英語博士學位學程。 2007年,與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簽訂「合作意願書」,共同推動招收國際博士生之學術合作。
國立中山: 學術
全校現設有8個學院(含1個博雅學院、籌設中之醫學院)、2個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其中有1個純學士班(政治經濟學系)。 此外,中山管院AACSB認證、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協會課程認證。 復校後首任校長李煥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聖地牙哥加州大學為藍本,將國立中山大學設計為一所規模中等、以研究所為重點、重視實用科技且建物抵抗海風侵蝕的大學。 1970年,教育部計畫將請求在臺復校的國立中山大學、國立暨南大學及國立北洋大學三校,合併在高雄市成立國立東南聯合大學。
國立中山: 海洋精神
2月1日,高雄縣政府無償劃出仁武鄉24公頃土地,替換1969年計劃的36.63公頃鳥松鄉縣有地。 1964年11月,教育部著手國立中山大學復校事宜,同年12月成立了有著三十七位籌備委員的「國立中山大學重建委員會」,並預定明年開始招生。 1924年,孫中山下達大元帥令,將位於廣州的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政大學、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三校合併,升格國立廣東大學。 學校於9月19日開始上課,當年11月11日補行成立典禮,孫中山親臨典禮現場講話,並題寫校訓。 根據《國立廣東大學規程》,學校宗旨爲「以灌輸及研究高深學理與技術,並因應國情,爲圖推廣其應用爲宗旨」。 另外,學生宿舍自治委員會亦屬於學生會架構下,但經費、運作均獨立,僅須將年度計畫書送學生會備查。
國立中山: 教學品質
主辦「第四屆山海論壇」,並於年末兩個月內,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鈴木章、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天野浩相繼蒞校演講。 1965年1月,教育部部長黃季陸陸續勘查各縣市提供的復校校地,同年11月12日宣佈籌備復校,旋即取消。 黑幫人物演講邀請,2020年4月,該校助理教授陳世嶽邀請統促黨總裁—「白狼」張安樂蒞校演講(題目為「與年輕人談統一促進黨」)。
國立中山: 博士班(Ph.D Program)
1925年,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廣東公立工業專門學校併入,分別改為國立廣東大學醫學院、工學部。 同年3月孫中山逝世,廖仲愷提議將學校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以茲紀念,10月獲國民政府批准。 「智慧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歐盟第七期科研架構計劃(7th Framework Programme, FP7)社會經濟人文領域國家聯絡據點(SSH-NCP),「邁向頂尖大學計劃」及高等教育深耕計劃。 正興城灣盃城灣盃是國立成功大學與國立中山大學兩校之間的校際競賽,類似國立清華大學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所辦的「梅竹賽」。
2010–2019年,東華會計所碩士班畢業生錄取四大國際事務所高達100%;2019年,學士班也有高達84%畢業生取得至少一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工作機會。 僑生清寒獎助學金每年新臺幣3萬6千元、優秀馬來西亞僑生獎學金NT300,000元、傑出香港學生獎勵計劃、臺港教育獎助學金港幣1萬元、文學院僑外生獎學金總額新臺幣10萬元,校內外各項獎助學金近400種等獎助扶助、西灣僑星優秀僑生就讀本校獎學金等。 「西子樓」、「西灣講座」、「西灣學風」、「西灣開學祭」皆依此定名,猶如東京都內的小地名-早稻田之為大學校名的前例。 資安入侵事件,2019年11月,境外不明人士利用跨網站指令碼攻擊(XSS)方法,長期入侵監看近百名社會科學院、海洋科學院教職員的電子郵件信箱。 鑑於主要被害目標(政治學、兩岸關係、公共政策學者)具有政府智庫性質,入侵事件可能有害國家安全。 2017年,舉辦與聖地牙哥加州大學之雙邊學術研討會,同年再主辦「2017年APAIE年會暨教育展」。
國立中山: 學士班
2006年,與美國賓州大學啟動「雙聯學位學程Dual Degree Program」,並與國立成功大學舉辦首屆「城灣盃」交流競賽。 主辦「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總統嚴家淦出席並致詞。 校徽:整體為梅花樣式,中央書寫「中山」校名,形似政大校徽。 1997年開始使用識別標誌(LOGO),以壽山、臺灣海峽構成主要造型。 負責校長行程、會議紀錄、貴賓接待、公文審閱、信函回覆、文稿撰擬、媒體公關、新聞行銷、社羣媒體經營等相關事務。
聚焦封測電子零組件 中山半導體學院揭牌
2019年,與國立高雄大學達成共識,將以「國立中山大學」的校名下合併高雄大學,但是目前不了了之,兩校尚未實際進行合併。 1971年,臺灣省議會提議,在將臺灣省立中興大學升格為國立時,同時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最終改名之議未果。 1927年8月,國民政府仿效法國「大學區」制度,在全國各地設立「中山大學」,該校更名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 中山與UCSD同為校史較短、海洋學特長、位於風景區又毗鄰港口的公立研究型大學,21世紀以來維持特殊緊密合作關係。 全校被山海環繞,地形封閉,包括西子灣隧道(人行專用道)在內僅有4條連外道路。 校園主體東依壽山,西臨臺灣海峽,南通高雄港,北靠柴山。
該校入選教育部指定重點研究型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及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設有美國、歐洲聯盟、日本官方辦公室及韓國研究中心。 中山大學圖書館與臺大、陽明交大並列為臺灣3所大學寄存圖書館之一,西文圖書佔總館藏的41.86%,韓國學研究圖資為全臺之冠。 此外,中山管院AACSB認證、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協會課程認證。 東華管理學院以高度國際化、高全英語課程比例、超過50%為留洋博士等表現,名列全國八大獲選公立商學院之一,也是東臺灣唯一獲選之商學院,勝過國立中興大學管理學院、國立中正大學管理學院、國立高雄大學管理學院、國立嘉義大學管理學院、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管理學院等未入選西部公立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