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除夕撞鐘將在21日晚間揚起108響,今年直播首度將法華鐘聲結合鋼琴琴聲,邀音樂製作人以讀完經文的感想為靈感創作「法華韻」;彈奏者說,錄製時連彈1.5小時,身心被感動氛圍包覆,完全沒有疲累感受。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會員均享有10天(含假日)的商品鑑賞期。 如果您的商品欲辦理退換貨,請在取得該商品10日內,進行退換貨作業(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 《普門品》是佛門最常課誦的經典之一,也是一般學佛者的日用功課。 千百年來,「朝誦普門品,暮念彌陀經」,幫助無數人離苦得樂,解決生死大事,正彰顯觀音法門的不可思議。 所以本品不僅是佛門的「國語」──基礎教科書,也是一扇佛法大門,通往無上莊嚴的佛國淨土。
人的煩惱都是從自我中心的意識而產生,真正發大菩提心,不為己而為眾生的人,才能以眾人苦難為苦難,這樣才能成為無我的大慈大悲,才能成立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發揮救苦救難的功用。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所以一心念《心經》也能夠「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唸的人未能徹底了悟空義,那麼災難只是暫離開,以後難保不會再來。 如觀世音菩薩的應現婦女身,乃是藉女性受苦之多以表現菩薩忍耐,藉女性的母愛以表菩薩的慈悲。
法鼓山普門品: 商品圖片
虔心恭誦《普門品》能體會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現種種身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之殊勝功德願力。 生在大火熾熱的火宅中,戰火,怒火、無明火遍地燒燃, 《法華經》的清涼智慧,能夠幫助我們火焰化紅蓮,人生步步都是清涼地。 《法華經》是開啟佛性的成佛經典, 是佛陀遺留人間最珍貴的大乘寶典之一。 不但肯定了人人皆有佛性, 並且以種種巧喻鋪設出成佛大道。 讓人體驗到眾生心即是佛心, 念念即能與佛心相應, 紛擾人間頓成佛國淨土。
1977年,聖嚴法師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住持,除承繼東初老人之志業之外,更將佛法簡化為國人能夠理解、接受與運用的觀念及其修行法門,接著展開弘法利生的大菩薩行儀。 主要的成立宗旨即為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並推動佛法、漢傳佛教精神。 目前以舉辦各種法會共修活動,如唸佛、初級禪訓班、大悲懺法會、淨土懺法會,以及皈依典禮、週日講經等活動為主。 法鼓山普門品2025 如〈普門品〉的內容,重在觀音菩薩的化跡示現,是對凡夫眾生在現實生活及實際苦難的救濟。 法鼓山普門品 《心經》則為說明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是從觀照人生宇宙的緣生空性,而證入究竟理體,發出大慈大悲的救世精神。
法鼓山普門品: 商品公告
涵括觀世音菩薩聖號,以及觀世音菩薩、諸佛菩薩不同的面相、智慧、威德與功德。 觀世音菩薩還是初地菩薩時,聽聞千光王靜住如來傳授〈大悲咒〉,立即頓超八地,並發誓弘布此咒,利益一切有情。 1989年,聖嚴法師為尋覓新的寺址,帶領四眾弟子誦持21遍〈大悲咒〉,因而覓得法鼓山之地。 正因為它的力量非常強大、靈驗不可思議,因而,被稱為〈大悲神咒〉。 1978年,時任住持的聖嚴法師開始於寺中舉辦週日講經法會;同年4月,農禪寺借予場地給原設在新竹市福嚴精舍的「美國佛教會」駐臺譯經院使用。
- 最初,共修地在勸募成員家中,隨著人數增長,於是透過當時法鼓山臺南唸佛會會長顏淨一居士的協助,借用臺南府前路的「德化堂」為共修處,此後在1991年7月1日成為法鼓山「臺南辦事處」的所在地。
- 其成立宗旨為:組織佛教教團、培養青年僧才、弘揚法鼓山理念,並以落實人間淨土之理想。
- 雲來寺雖名為寺,但不見飛簷斗栱,而其較具現代感的造型,在臺灣所登記的寺院廟中,算是比較少見的一種建築。
- 僧伽大學雖以大學為名,而且有其一定的學制,但仍為養成僧人的養成教育,與一般的大專院校體系並不相同,因此,目前並無教育部之授業認證。
- 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由聖嚴法師接掌管理時,常住眾僅有四人。
- 〈普門品〉強調,人們只要對觀世音菩薩有信心,不分好人或壞人,即使五逆十惡的人,一心持誦他的名號,觀世音菩薩立即聞聲,救苦拔難、消災解厄、有求必應。
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由此做到「動靜二相,瞭然不生」;這也就是觀察分析世間音聲之虛妄不實,而能不受所動,入於如如不動的大解脫境。 不像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以致於受外境例如讚歎或誹謗所動,生起貪、瞋、愛、惡的煩惱,促成殺、盜、淫、妄的惡業,再受輪轉生死的苦報。 觀音菩薩救苦救難,尋聲救苦,無處不現身,當有苦難,念著觀音菩薩的聖號,觀音菩薩就會來。 只要我們遇到任何困難、有任何問題,如遇到大的災難時,得不到任何人的幫助時,什麼希望都沒有了,快把問題交給觀音菩薩,勤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會幫助我們。 最初我很笨,故此師父教我拜觀音菩薩,每天至少拜五百拜,在大家尚未起牀時去拜,拜完之後正好做早課。
法鼓山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手抄本(一版一刷)
東初禪寺經常性舉辦的活動中,以「禪七」最具特色,其中多是藉此活動接引西方人親近漢傳佛法、修禪的主要管道之一。 臺南分院的成立可溯源至1990年8月17日法鼓山護法總會首度於臺南舉辦聯誼會,聖嚴法師南下慰問,在當時臺南唯一一位勸募會員楊黃玉淑,主動邀集友人加入護持,因此揭開了臺南分院涓滴成長的路程。 最初,共修地在勸募成員家中,隨著人數增長,於是透過當時法鼓山臺南唸佛會會長顏淨一居士的協助,借用臺南府前路的「德化堂」為共修處,此後在1991年7月1日成為法鼓山「臺南辦事處」的所在地。 1993年5月遷移至南門路上,1998年4月購得臺南市西門路上一處房舍,「臺南分院」自此成立。
法鼓山普門品: 網路禪修
菩薩是依德立名的,依般若觀慧而已得自在的菩薩,即名觀自在菩薩。 菩薩以甚深的般若(智慧)來觀照五蘊,知道五蘊本就是空的。 他一掃禪淨混淆、將理作事的取巧風氣,以為此際末法時代,欲出五濁惡世,除了專修西方淨土的持名唸佛,別無其他法門可依。
法鼓山普門品: 中華佛學研究所
原來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則以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羣的名稱招生,於2015年春季,完成招收首屆「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等四個碩士學位學程學生。 是年5月,「中華佛學研究所護法理事會」正式成立,由楊正、賴燕雪擔任首屆正、副理事長,是為護法總會的前身。 為護持中華佛學研究所、農禪寺的遷建工作,多位熱心的信眾於1989年3月自動發起成立「中華佛學研究所護法理事會」,推動募款事宜。 齋明寺建寺之初原名為「福份宮」,1873年(清同治12年)第二代住持黃普瑟居士改建瓦茸堂宇,更名為「齋明堂」,法脈轉承齋教龍華法脈。 1911年第三代住持胡普惠居士擴大改建殿宇及東西二廂。 1926年第四代住持江普梅居士禮福州的鼓山湧泉寺聖恩和尚為師,傳承鼓山曹洞宗的禪學法脈。
法鼓山普門品: 線上活動
老人圓寂之後,一度停擺了的文化事業,直到聖嚴法師回國後,在方甯書教授的協助下,於1980年5月成立了「東初出版社」,以承續東初老人的文化使命。 出版社成立之後,首先出版了七冊的《東初老人全集》;其他出版物為聖嚴法師編寫的基礎佛教入門書籍,如《正信的佛教》、《學佛羣疑》、《戒律學綱要》等。 此外,並出版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術論文著作,另一方面也同時出版「佛學小叢刊」與大眾結緣。
法鼓山普門品: 活動查詢
1984年文化館開始動工擴建,並於1986年4月19日舉行落成開光典禮。 法鼓山普門品 是年,並聘請護持文化館廿多年的鑑心法師擔任文化館住持。 中華佛研所另為社會人士設立了「佛學教育推廣中心」,並規劃佛學與禪修的研究課程。 2001年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第一期工程完成,中華佛研所便遷移至金山現址。
法鼓山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臺語教學佛經)-CD
《法華經》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開始,無盡意菩薩代大眾提問: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叫做觀世音? 法師在讀博士學位時生活很艱苦,東初師公說:「衣食之中無道心,道心之中有衣食。」如果一心只為了生活,那就沒有道心;如果有為佛法的菩提心,可以不必擔心喫飯穿衣的問題。 法鼓山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修持方法,受到千多年來中國佛教徒們歷久不衰的普遍奉行。 因其方法簡便,靈驗卓越,而且都是解救人間現實生活中的苦難災害。 只要會念一聲觀世音菩薩聖號,便能有求必應,沒有任何儀式供養的要求,任何人在任何時地,都可修行。
法鼓山普門品: 心靈小品
1999年提出「心五四運動」,整合了歷年來提出的重要觀念與方法,作為廿一世紀人類的生活標竿。 心五四運動是一項心靈建設工程,是法鼓山為實踐四種環保而推出的觀念與方法,它將佛法中深奧的名相與學理轉化為一般人都能的觀念與方法。 聖嚴法師承東初老和尚之遺志,於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接掌佛教弘化事務。 2006年9月2日,果東法師接任法鼓山第二任方丈住持。 法鼓山是一個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推動心靈環保,弘揚漢傳禪佛教的佛教團體。 除了海內外各寺院道場外,於國內各縣市亦設有分會,作為地區弘化的據點。
法鼓山普門品: 修行‧生活分類
聖嚴法師特別將全經要義及其特殊的思辨型式,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加以重新演繹和歸納,並列舉19個實例詳細分解,幫助您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簡要的方式,完整清楚地瞭解《金剛經》的內容。 據傳是最早的漢譯佛典,是後人摘錄自不同經典的佛陀開示選集,每一段開示自成一章。 本經內容包含原始佛教及大乘思想,著重實修的運用,可說含括了佛法的大概。 點進行回顧及總迴向,將修行功德祝福正遭逢疫病、戰爭、天災人禍而受苦受難的地區與民眾,齊心安人安己、安樂眾生。 經由共同研討聖嚴師父的著作, 輕鬆漸進認識佛法, 法鼓山普門品 並體驗佛法在生活上的運用, 讓生活更快樂, 生命有意義,生死皆自在。
法鼓山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鈔經本
然而直到1998年10月2日才得以召集了相關人員擬定了「法鼓山佛學院規劃書」,隔年3月2日於農禪寺召開第一次佛學院籌備會議。 2000年3月15日再於農禪寺舉辦一場「佛學院辦學經驗交流座談會」,邀集了當時臺灣各佛學院負責人,就僧伽教育、佛學院運作進行廣泛的交流。 經過兩年多的籌備,僧大確立了建校目標及完成各項軟硬體設備後,於2001年秋開辦,首屆招生計有男眾九名、女眾廿九名共卅八名學生報名考試,實際錄取男眾五名、女眾十八名。 其中特殊規定則是:學僧必須在第三年剃度,成為僧團的一員。 1992年10月為了因應「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的成立,「中華佛學研究所護法理事會」亦更名為「法鼓山護法會」,主要負責舉辦各項活動及籌募經費等。
法鼓山普門品: 中華佛教文化館
所以,在那段時間裡,學會了作為一個和尚所應具備的十八般武藝。 雖然損失了讀書的時間,卻在實際生活方面,學會了「凡事自己做」、「工作無貴賤」的能力和觀念。 皆從羣書資料錄出,其實歷代有關觀音靈感的例子,可謂俯首即是,多是〈普門品〉及〈大悲咒〉的影響,也有一部分則是屬於〈白衣大士神咒〉的靈驗。 在人間應現的菩薩,必定是與人類相同的形像,最多是相貌比一般人莊嚴而已,否則他便不能接近人類,或人類縱然敬仰、敬畏他,也不敢親近他了。 所以觀音應現度人的時候,被度的人往往是到事後才能發覺的,當時很難使人意識到是觀音的應現。 當他出了玉門關,晚宿沙漠中,隨從他的胡人忽起變心,拔刀指向玄奘三藏,玄奘即時誦經念觀世音菩薩,胡人見了頓失殺心,又睡了下去。
法鼓山普門品: 臺灣靈巖山寺經典梵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CD
《大集經》雲:「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行住坐臥、動靜之間,若能轉妄想亂心為聲聲佛號、念念彌陀, 當下即身處「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極樂世界。 行事曆上所列的法會、課程等各項活動,將會配合防疫政策而進行調整,各項最新消息請查閱法鼓山及各分支道場官網。 其教育目標為以漢傳佛教的理論及實踐,培養德學兼備、解行並重,具有高尚宗教情操,並能帶動社會淨化之僧才。 其次、造就因應時代潮流下的佛教僧才,推動佛教教育文化工作,落實社會關懷。
法鼓山普門品: 活動預告
該院進一步發展為「僧團」,而初期僧團運作的所在地即是在農禪寺。 農禪寺早期為一棟兩層樓的農舍:一樓為客房;二樓供奉文殊師利菩薩,稱為文殊殿。 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由聖嚴法師接掌管理時,常住眾僅有四人。 寺院周圍遍佈菜園、竹林,平日常住眾多親手種植菜蔬,以供寺內食用。
法鼓山普門品: 會員服務選單
同時,經中有言:「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婦女之身可度女人及兒童;示現美豔的婦女之身,尚可廣度男人,比如剛才所說的魚籃觀音,便是一例;示現老婦人身則可接近廣大的人眾。 禱告之後到第五夜半,忽有涼風觸身,爽快如沐寒水,全身舒暢,眼得明朗,馬兒也能起來走了,走了十多里,馬兒忽然走向岔路,制之不住,又經數裏,忽見青草數畝,並有一個水池。 法鼓山普門品 法鼓山普門品 奘師與馬,始得救濟,重保身命,此一水草絕非原有,乃是觀音菩薩慈悲變現而來。 〈大悲咒〉所以如此靈驗,主要是由於觀世音菩薩慈悲大願的護念。 而持咒者除了專心持誦之外,更要發菩提心,並且要修「慈悲心、平等心、無染著心、恭敬心、謙卑心、無雜亂心」,因為觀世音菩薩說這些心是<大悲咒>的真實相貌。 所以,持咒者必須有這些心,才能真正和<大悲咒>感應道交。
法鼓山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書法鈔經本
目前成立的精舍有:蘭陽精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基隆精舍、中山精舍、三民精舍等。 法鼓山普門品 「觀音法會」APP收錄了聖嚴法師24種文字及影音開示,引領您認識與有情眾生有深厚因緣的觀世音菩薩,如何修習觀世音菩薩慈悲的精神與介紹觀世音菩薩自利利他的七種法門。 讓身處動盪不安、煩惱困厄的我們得以親近、祈求觀世音菩薩,感受觀世音菩薩無所畏懼、無處不現的慈悲與智慧,發菩提心,時時學觀音,做觀音,漸漸達到如聖嚴法師所說:「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的境界。 1975年冬,甫於日本東京取得博士學位的聖嚴法師應美國佛教會沈家楨居士之邀,赴美擔任美國佛教會董事長兼任副會長及美國大覺寺住持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