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五十八年法師在妙法寺內創辦貧民施醫施藥所,廿餘年來未曾間斷,懸壺濟世,救渡無數人。 十餘年來信徒不斷增加,尤其每年的佛七法會,大殿更形擁擠不堪,於是在民國七十四年二月十日召開信徒大會,會中決議改建,七十四年冬正式動工,整個工程經過兩年餘。 民國四十八年翁謝招治居士往生,寺務曾一度乏人管理,後聘請臺南開元寺佛學院畢業之心揚尼師接任。 心揚尼師為使「保安堂」步上正軌,隨即著手整修殿宇,並將「保安堂」改稱妙法褲寺,以釋迦牟尼佛為主供,沈著老居士隨後把地基無條件贈與妙法寺。
民國三十七年國事不靖,白雲法師御下僧服轉入湖南師管區成為一名軍中的挑夫,後國共內戰輾轉來到臺灣高雄縣鳳山,軍中生活凡十年有餘,在民國四十八年除役。 明德禪寺2025 後來短暫地在高雄甲仙鄉刀耕火種,並在全省四處行腳參訪,五十三年掛錫白河關仔嶺碧雲寺。 白雲法師十分注重文教,民國六十一年住錫彰化古嚴禪寺時就開辦了「大智佛學院」,同年十二月又創辦佛印月刊,至今(八十五年七月)共出刊二百七十餘期。
明德禪寺: 明德禪寺的留言板
眾信為維護本寺權益,且按照政府法律規定,於民國四十三年成立火山碧雲寺管理委員會,由陳澄沂先生膺選為首屆主任委員,並於民國五十五年興建地藏王寶殿,由各方檀信佈施捐獻,大力支持,至五十六年竣工。 公元一七0一年,開山祖師釋應祥親從福建泉州晉江縣,恭請觀音菩薩像乙尊,渡海來臺;先提供奉於阿公店(岡山鎮),約三個月,再迎供大仙寺。 公元一七0一年,開山祖師釋應祥親從福建泉州晉江縣,恭請觀音菩薩聖像乙尊,渡海來臺;先是供奉於阿公店。 到了嘉慶元年,釋應祥祖師已在大仙寺修行三載期滿;為覓尋其。 晚年隱修之所,雲遊探勝,攀山涉水,終於發現枕頭山麓端山姿秀,寒氣不侵:乃斬荊披棘,結茅構宇,並將原供於大仙寺的觀音聖像迎移其間。
- 慈德禪寺由於前身為齋教寺院,故當地人又稱之為「蚶仔寮菜堂」慈德禪寺歷代住持頗有增築,最近一次增建是在民國八十一年二月。
- 龍潭寺建於民國三十年冬,由頌 法師與沈潔淨居士共同創建。
- 民國二十二年,開山老和尚達善法師於臺中市北區大湖仔橋頭邊租屋創設「寶善堂」,爾後負芨留學二年,東渡日本京都西本願寺,返臺後民國二十六年於臺中市北區太平路167號興建寶善堂,並在民國三十九年增建大雄寶殿,四十二年完工落成改名為「寶善寺」。
- 民國三十六年五月聘請陳筆居士為副寺,民國三十七年七月二十四日開通法師卸任,由永靜尼師繼任住持三年,民國三十八年副寺陳筆居士卸任。
- 保濟寺至目前為止,已完全成為佛教傳統的寺院,除了歷代祖師的貢獻之外,悟慈法師以前瞻的眼光、開闊的胸襟,使得保濟寺已儼然成為麻豆鎮佛寺弘法的重鎮。
- 民國四十九年四月由陳本定女土,發起重修大殿及全部佛像,並改善化堂為「善化寺」,同年九月二十九日改建完成,民國五十年信徙集資增建各堂及齋堂各一所。
- 四十六年農曆正月,適臺南市二王村有半甲果園出售,是時淨念法師因有事赴臺北,諸友人等未徵法師同意,乃先行交付定金購下,後淨念法師在多方籌措善款之後,半載有成,取名曰「東林茅蓬」。
永春宮一樓文物館經鄉公所爭取補助修建,從客家傳統大竈、木製枕頭及曬穀風車等古文物書展示,值得前往尋幽探古。 明德禪寺2025 日據時代更名為老田寮堡,臺灣光復後,依明德宮宮名更為明德村。 老和尚有感於未來發展佈教,必須增建分寺,遂於民國三十年在荒蕪的大肚山麓水堀頭(現在寺址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458號),創設簡陋土製茅草修行寺院,命名為「普濟寺」。
明德禪寺: 明德寺地理位置
民國六十九年(西元一九八○年),由第四代住持即敝師上傳下妙和尚(俗名:戴連,西元一九一九年︱一九九七年)於後院附設「私立善行幼稚園」。 承蒙真智法師、瓔慧師、果勤師、呂秀英老師等和多位熱心教育人士如黃瓔田老師、黃春樹老師、陳金胡老師等,鼎力協助,使園務蒸蒸日上,校園內充滿了溫馨和慈愛之氣份,誠感三寶之加被。 民國六十九年訪妙尼師圓寂,由開妙尼師邀請慶定法師前來主持,於七十年十月舉行晉山大典,隨後重修龍華寶塔及兩邊客廳。 七十三年農曆三月在寺中舉辦傳授在家五戒菩薩戒法會,戒師分別為淨心、菩妙、圓宗二位法師,民國七十四年婉辭住持法位。
善行堂三寶殿(由於奉祀釋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賢二位菩薩,所以信徒尊稱為「三寶殿」。)重建於道光十六年(西元一八三六年),至今已有一百 七十二年之歷史,首先屬於龍華齋教。 據『臺南縣志』記載說:「善行寺在佳里鎮建南里,道光十六年龍華齋教信徒捐建,奉祀觀音佛祖,稱善行堂……」。 水淨法師圓寂後出訪妙尼師繼任住持,訪妙尼師臺南縣人氏,清光緒二十二年生,出家於斗六引善寺,禮孝淨和尚為師,受戒於碧雲寺,民國六十九年往生。 法師有了自己的道場之後,仍然淨律雙修,後永康鄉大灣善信皈依日眾,乃應弟子之請求,於民國五十四年在東大灣現址創設新道場,即今之淨土寺。 明德禪寺2025 淨土寺初建時僅寮房數間及大殿基層,民國五十六年法師將東林茅蓬出售所得善款,始將大殿完成。
明德禪寺: 中和九玄宮
開勤尼師俗名周金葉,雲林縣人氏,民國二十年生,二十八歲時禮開通老和尚代祝髮出家,接任住持之後於同年十一用於寺後興建火葬場一座,六十五年八月申請遷建修德禪寺。 信行寺原名「信行齋堂」,民國四十七年佳里鎮的龍華派齋友丁學四等人初購地二分建堂,五十一年增建佛殿,五十五年六月寬道法師任住持時改名為「信行寺」。 民國五年九月闢設佛教佈教所,始傳佛法洪音,法雨普潤,至十六年陳清順思及佛法住持本在僧,一稟佛陀示現本懷,期創純正之僧團,俾益安僧辦道,是年十二月籌畫遷移現址,重建萬成堂。 十九年九月十九日大雄寶殿落成,內奉玉質釋迦文佛並華嚴三聖,韋陀、伽藍二護法,石雕精刻,聖像莊嚴,從此內修、外弘之功,道場規模粗貝。 是年,信徒代表召開會議,推選時已被剃之陳清順法號義常禪師為第一代第二任住持。 永錫禪師則於竣工後,即往嘉義竹崎清華山任德源禪寺住持,其後仍協理常務二一三年建靈山寶塔,以使鄉民火化,歸葬。
明德禪寺: 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市寶善寺/分寺普濟寺
民國三十九年十九村裏長雖召開會議決定重建,但直到民國五十二年才拆除前亭加以修繕。 民國二十一年秋八月六日黃孕居士謝世,由哲嗣黃信繼之,本是俗家人,遂聘請舜淨和尚任住持,惜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人緣不佳,更由經費短絀,慘淡經營,故辭任職,佛門大德鮮少蒞臨駐錫宏發者,後來日漸荒蕪僅有其名,惟有施振強清掃佛堂朝夕焚香。 民國二十三年春二月二日黃信盍然與世長辭,由黃漲、黃南繼承堂主,侯烏士掌寺務任其事,到黃玉星、黃銀貶、李旺子、洪金湖等○○,侯馬士○○○,○○○○,地方士紳之慰留,未幾七七事變勃發,烽火遍全臺綿延不斷,抗日八年才得光復。 雖得其地宜乃披荊斬棘,歷經胼手胝足,艱辛備至,遠近善信每佛誕日來寺參拜,如潮湧絡繹不絕,香火盛極一時;民國十六年冬黃德旺居士將信和堂遷移一部分在西港另建,更名信和寺。 殿內主要是木構,「大雄寶殿」的匾額是由德善堂、德化堂、化善堂一同敬獻,落款時間是「民國丙辰年陸月」,丙辰年是民國六十五年,也是會淨尼師晉山的同一年。
明德禪寺: 01-16 中和明德禪寺海濤法師晉山大典
由開妙尼師接繼住持,本定尼師從水淨法師接繼管理人一直持續著,修慧尼師佐理寺務。 民國七十八年開妙尼師圓寂,由弟子善慧尼師,接繼住持,修慧尼師為管理人,隨後改造善化寺庭園景觀等。 民國五十四年水淨法師圓寂,由訪妙尼師接繼住持,本定尼師為管理人,開妙尼師佐理寺務。 民國六十年由本定、開妙兩位尼師,第二次重建大殿,東西兩邊寮房、廚房、山門等。 目前善化禪寺住持登記為善慧尼師,管理人修慧尼師(但實際由本定尼師負責)。 本定尼師臺南縣人氏,甲年禮訪妙尼師為師,現年七十九歲(民國八十五年),十七歲來寺,民國四十九年四月發起重修大殿及全部佛像,並改善化堂為「善化寺」,同年九月二十九日改建完成。
明德禪寺: 觀音禪院
民國五十七年春創辦唸佛同修會,並曾在五十九年出版弘法季刊「善友通訊」,同年又增建「善友廳」,六十一年成立「善友會」從事慈善救濟活動,六十三年再增建寮房一棟。 溯自開山,開雲是乃第三代第七任住持,任事以來,承監院開果尼師之攜手戳力推展法化,紹繼先師志業,五十七年為成全學甲國民中學擴建標地興學之需,遷建五層靈山寶塔。 六十一年開辦法源寺託兒所,是年增置土地壹甲貳分,六十八年為追懷永錫禪師關心社會教育,提倡讀書風氣之遺志,於寺前置新式樓房兩棟,設立宏耀紀念圖書館,是年十月成立法源慈愛基金會,濟助急難貧困並設置獎助學金,嘉惠鄉民子弟。 民國四十二年永錫禪師復出住持第六任,其後增建大殿並兩廡僧寮,建置寺產土地一甲餘,五十年追思先賢,營建祖師堂,五十四年八月大殿再度擴建竣工。 民國五十五年師以年邁告退,寺務交與弟子,由開雲任住持,開果任監院,上人於翌年二月圓滿示寂。
明德禪寺: 嘉義縣朴子市佛教
民國四十九年四月由陳本定女土,發起重修大殿及全部佛像,並改善化堂為「善化寺」,同年九月二十九日改建完成,民國五十年信徙集資增建各堂及齋堂各一所。 民國六十年六月本定、開妙訪妙尼師鑑於寺堂年久失修,以及住眾增多,寮房不敷使用,經決議重建,民國六十三年底完成大雄寶殿、兩廂,並重塑佛像。 明德禪寺 明德禪寺2025 報恩櫸寺例行的法會不少,如盂蘭盆會(農曆七月),藥師法會(農曆九月)……等等。 經過整建過的淨修禪院,格局也經過調整,面對大雄寶殿的右側二樓為祖師堂,一樓為知客室,左側為二樓開山堂,大殿一樓供奉觀世音菩薩,二樓供奉釋迦牟尼佛。 接天寺的所在地,在周圓法師時期稱「玉峯山」,原舊寺塔有懺語牌寫道:「地結珠梅龜蛇迎,玉峯聳起接天成」,因此纔有「玉峯山接天寺」之名。
明德禪寺: 明德禪寺 ⭐⭐⭐⭐
民國八十年洛本仁波切到錫金昇座,閱讀自己前生的傳記,赫然發現第一世仁波切晚年曾在西藏祖普寺後山閉生死關,直到六十八歲圓寂都未出關;這個關房就是石山中的一幢石砌小屋——也就是他夢中一再哭泣的地方。 噶瑪噶居寺的住持洛本仁波切(道本)現年三十六歲,民國七十七年以前和社會的年青人沒兩樣,在俗世紅塵中追求物慾,即使出家後還是覺得自己是平凡的僧侶。 八十年初有人告訴他是轉世活佛,前兩世都是西藏喇嘛,他如夢初醒,醒來時他成為在臺漢人第一位轉世活佛。 「座落本寺地址原為屠宰場,一片淒涼寂寞,常見血水漫流於四圍溝渠,歸納於上帝廟前大堀,諸多不潔影響衛生,髒亂不堪寒令人莫敢踏足感。時幸鄉中有志二十人,熱心佛教共襄發起,復將屠宰場遷移郊外,於民國四十年鳩資草創佛堂,以便信者參拜。
心清尼師民國三十三年生,臺南人氏,早年禮臺南鹽水修德禪寺開勤尼師出家。 華嚴禪寺曾在寺院內開辦過「日光幼稚園」,但在鐘永成居士往生後,其俗家即把寺產奉獻出來,「日光幼稚園」也遷出寺外經營。 華嚴禪寺目前已完全由出家人負責,定期的法會有春節的拜千佛,七月的地藏菩薩盂蘭盆會,以及九月的藥師法會。 民國四十九年春改「明德堂」為「玉枕山華嚴禪寺」,並重建大雄寶殿基地,同年春永德居士往生,享年五十八歲。 華嚴禪寺創建於日據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原為義芳法師(一八七0~一九三七)奉佛的地方,寺為木構初名「明德堂」,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義方法師圓寂,由其俗家嗣子永德居士繼任住持,永德之堂弟永成任管理人。 現在住持白雲法師民國四年生,七歲披剃於湘益浮丘山虛因老和尚,原籍北京市人,寄籍河南益陽,據說二十一歲卒業於湖南大學,同年受具足戒於湖北漢陽歸元寺,後來四處參學,習梵密於能海法師,學因明於絳央寺。
明德禪寺: 彰化縣佛教
遷建中興的永錫法師,臺南縣人氏,學甲公學校畢業,日據明治三十一年(一八九八)生,臺南開元寺佛教講習結業,曾任竹崎德源禪寺、鹽水修德禪寺,以及法源禪寺的住持,民國五十六年二月圓寂。 悟乘法師為剋期取證,特於民國八十二年底起正式閉關三年,於八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出關,出關之日由淨心法師主持,萬人空巷爭睹法師風采。 巖晃寺相當注重兒童佛學教育,每年都有舉辦兒童冬(夏)令營及佛七,並持續與國外(如韓國)有佛教文化上的交流,成果相當不錯。 巖晃寺一年至少有四次固定法會,即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聖誕、四月八日佛陀聖誕、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聖誕,以及十一月十七日阿彌陀佛聖誕。 巖晃寺原本是悟乘法師結茅修持的地方,建成宮殿式的式樣是民國七十九年的事。 悟乘法師今年(八十六)七十五歲,臺南縣人氏,早年俗家時經營臺灣名牌球鞋牛頭牌運動鞋,就在生意蒸蒸日上時出家為僧,那年悟乘法師時年五十四歲,出家皈依師為現任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心法師。
信和禪寺大殿前右廂是藏經樓,由原來約兩層加蓋至三層,大殿後右方是西歸堂,大殿內供奉華嚴三聖,整個大殿雖是從民國六十六年重建,但卻落成於民國七十年,為今信和寺之完整寺貌。 「……本寺之淵源,溯至佳里區域蚶寮,遷建於西港現址,號曰信和堂。初代堂主黃普崇公,第二代王普鐘公,第三代黃普進公。由民國丁卯年(一九二七)移建以來,歷經五十有餘年,從茲奉佛之信徒日逐增加,堂中之法務益見進展,迨普進公歸西後改稱信和禪寺。 寬道法師約在民國七十七年左右離開信行寺,八十二年前後往生。 寬道法師往生之後由現任管理人丁博祥尊翁負責,後才由丁博梓接續。 昭和二年(一九二七)遷建於現址,陳清順(法號義常)堂主在周圓、永錫兩位法師的協助下完成遷建。 昭和五年九月十九日大雄寶殿落成,信徒推舉義常法師為重建後的首任住持,同時永錫法師亦在萬成堂遷建完成後晉任嘉義竹崎清華山德源禪寺為住持,並兼萬成堂堂務。
明德禪寺: 嘉義縣梅山鄉佛教
昭和六年(一九三一)許大厝去世乃由水淨法師(俗名江礪)聘請永道法師前來住持。 民國三十六年王棟及永道法師先後往生,水淨法師因而繼任住持,並聘訪妙尼師為當家,隨後並增建左寮房六間及整修大殿。 16淨土寺 明德禪寺 淨土寺創建於民國五十四年,為淨念法師(一九二0~一九七六)所開山。 淨念法師,河北行唐人氏,早歲皈依佛門,曾住蘇州之靈巖山寺,親近慈舟老法師精研戒律,民國三十八年春避難來臺,三十九年結茅於高雄縣阿蓮鄉大崗山麓,行修淨律,民國四十年被聘為阿蓮鄉崗復村光德寺住持。 明德禪寺 深界法師的皈依師是臺南新營興隆禪寺的微恭法師(一九一三~一九七六),剃度出家的深界法師全力投入凌瑚禪寺的建設,民國六十九年落成啟用。
整個重建工程持續了七年,約在民國七十七年左右才全部完成啟用,並由嘉義清華山德源禪寺,同時也是善德禪寺的導師惟覺(號獨峯)法師(1922~1997)題匾。 民國四十四年逾古稀之齡的堂主顏普香,募款重修木構之骨塔及佛堂的拜亭,並將之改建為鋼筋水泥的妙蓮寶塔及大雄寶殿拜亭,並增築天王殿一座,民國四十五年舉行落成典禮。 善德禪寺原名「善德堂」,創於清道光三年(一八二三),為南部齋教龍華派著名之齋堂,祖堂為福州府長樂縣之「一是堂」,同時傳入臺灣者還有臺南的德化堂及安平的化善堂。 清朝末期,在今佳里中山公園內,有一間佛教齋友共同修建之佛堂,即當時蕭瓏堡武將陳千總之後院庭園,日據時代被徵收改建日本神社,而佛堂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