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默終生未嫁,二十八歲得道飛昇,莆田居民感念而加以祭祀,靈顯事跡屢現,尤以海上護航為最。 沿海地區以討海為生,崇敬海神,媽祖信仰由是而興,自福建一帶擴散,歷代朝廷屢加褒揚敕封,逐步形成媽祖奉祀榮景。 媽祖,為民間信仰之女神,傳說其姓林名默(初生至彌月皆不聞啼聲,故名為「默」),宋朝建隆年間(西元960年)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 ,幼時即顯靈異特質,通悟祕法,能言人禍福,為鄉民除災解厄,有神女之稱。 苦守半個月後,臺灣巡撫劉銘傳派援軍乘輪船趕到,事件因而平定。
- 國曆十一月十九日,籌劃三年的「鎮瀾宮誌」出版,在鎮瀾文化大樓舉行發表會。
- 澎湖天后宮後殿清風閣,為天后宮1923年改建之二層樓加護室之建築,又名公善樓。
- 轉眼間已經庇護澎湖縣民400多年,當時稱為「娘宮」、「娘娘宮」、「娘媽宮」、「媽娘宮」、「媽祖宮」等,就連船渡口也稱為「媽祖宮」,再簡稱「媽宮」。
- 2009年,高達28.8公尺的媽祖巨石像正式於馬港天后宮旁揭幕,不僅全部以花崗巖打造,而且也成功挑戰世界第一高的金氏世界紀錄,28.8公尺的高度對照馬祖的總面積28.8公頃,象徵著媽祖將守護馬祖每吋土地上的子民,更強化「媽祖在馬祖」的意涵。
- 小弟看資訊,近代以四聯境來稱呼,在清代晚期則為七合境,小弟在標題一樣都有寫上。
這使得媽祖廟和「媽祖遺跡」已經安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殆盡的湄洲島,重新迅速興建了大量豪華現代的宮殿、參道和牌樓。 媽祖樓天后宮 在臺灣,大凡歷史較為悠久的媽祖廟,都會成為鄰近地區媽祖廟和信徒自宅供奉媽祖的祖廟,層層分靈傳布出去後,形成一個蛛網密佈的信仰系統,並且透過熱鬧的進香、刈火儀式,強化信仰的深度。 信徒們也普遍相信,層級較高的媽祖廟,其神力靈感也較為強大(這個情況在其他地區則較不明顯)。 才說出請來的並非北港三媽而是糖郊媽,府城大老們大怒,將糖郊媽留在府城(民國四十五年才歸還),並另雕鎮南媽。
媽祖樓天后宮: 活動宣傳│好喫的土雞料理哪裡找?填問卷推薦土雞餐還能拿禮券
旗津為國內觀光旅遊景點前三名,有鑑於此,旗津天后宮興建一棟現代化住宿會館,服務廣大香客與遊客,回饋旗津地區的觀光旅遊發展,提供到訪的香客與遊客一個便利舒適的住宿空間。 媽祖樓天后宮 清康熙22年(1683),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進攻澎湖,打敗明鄭守軍。 媽祖樓天后宮2025 日治大正9年(1920)日本政府將媽宮澳改名為「馬公街」,從此「媽宮」成了「馬公」。 日治時期,曾在大正8年(1919)稍做整修,並且在祭磐下挖出明萬曆32年所鐫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古碑一個。 到大正11年(1922)廟貌已「頗形殘缺,實不堪為棲神之所」,因此重修之議再起。 這次的重修由臺廈郊會館及一些日本人所主導,「在街諸紳商共相議,舉董事四十五人,藉郡守竹下康之及街長上瀧宇太郎之力,申請督憲許可」,並推舉街內出身的聞人陳柱卿擔任總董事。
2003年,來臺的荷蘭人,發現「鎮門宮」正門門神赤腳無鞋可穿,便向臺南市政府請命,希望能為荷蘭門神的雙腳穿上鞋子,於是關懷門神的鞋款紛至沓來,方纔由臺南市長許添財主持儀式,擲筊請示門神,擇定一雙長統靴及兩雙短統靴,隨即火化贈送門神,當日即舉行「門神祭」,感謝門神的辛勞。 目前「鎮門宮」廟中擺放著數雙鞋子,正是當時所匯集的鞋款。 然而臺灣人為荷蘭門神穿鞋的溫馨活動,甚而引起電視臺媒體關心拍攝採訪,傳遞著臺灣人情味,已然成為地方佳話。 2008年配合「中華民國奉祀開臺聖王鄭成功聯誼會」秋季大典,鎮門宮的赤腳門神予以立體化,分置在大殿兩側,猶如順風耳、千里眼。
媽祖樓天后宮: 信仰發展
其身處於熱鬧的永樂市場內,若不仔細看,很容易就錯過它,裡頭主祀福德正神,這是臺南市裡唯一被列為古蹟的土地公廟,該地曾經是府城西定坊的五條港之一的佛頭港,因此又被稱為佛頭港土地公廟。 景福祠興建於清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當時格局狹小,但卻頗受重視。 因後來發生火災之故,附近信徒在三年後集資整建,因此留下了「重建景福祠碑記」和廟裡掛著「萬物資生」的匾額作為見證,在廟的兩旁還有「暮鼓」、「晨鐘」的字樣,頗有警示意味。 原名為北勢街的神農街,在與海安路藝術街口的交會處,有棟屋子的牆面彩繪上了一位老先生,旁邊則是繪了一座漂亮的大轎。 偶爾路過這老屋子,從打開的門扇還能看到裡頭有老師傅手裡拿著鑿刀,正仔細地敲打、雕刻著大轎裝飾的花紋,遇到好奇的民眾圍觀,還能跟老師傅聊上幾句,這是第十五屆的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得主──王永川,永川大轎更因此而得名。
南竿鄉金板境天后宮肇建於清同治年間供奉國內罕見之「少女媽祖」(少女面容)神像。 北竿鄉芹壁天后宮創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配祀鐵甲元帥為蛙神信仰。 媽祖樓天后宮2025 莒光鄉福正境天上聖母廟始建於清代民國72年軍方協助重建,設柱聯「國恨家仇誰不知消滅共匪定千秋,親恩兄義一身殉感動人心傳百世」,充滿戰地情感。 東引鄉中柳天后宮建於清末嘉慶年間相傳為大海盜蔡牽所建,供奉蔡牽封神之「犁麥大王」。 屏東天后宮的開基媽祖為來自杭州天后宮的三聖母,因香火鼎盛三聖母的臉被煙燻成赭紅色,表面雖有些許斑駁,卻不失聖母的莊嚴與慈悲,透過照片鏡頭特寫,聖母低垂的雙眼與靜默的容顏似乎在訴說著什麼。
媽祖樓天后宮: 馬祖境天后宮
由於媽祖在世時為虔誠的佛教徒,民間還相傳其為觀音菩薩化身,在閩南,禪門僧侶往往是天后宮的住持,亦持真言,施餓鬼、如伽藍,作佛誕、拜寶懺,顯現出三教合流的趨勢。 臺灣許多知名的媽祖廟,如北港朝天宮、關渡天后宮、臺南大天后宮、大甲鎮瀾宮、新港奉天宮、松山慈祐宮、豐原慈濟宮、西螺福興宮等是由以臨濟宗為主的禪師分香來臺建廟,清治時期,大多數官建、民造之媽祖廟都禮聘禪師到廟中住持。 就是時至今日,依然有許多媽祖廟還是經常以佛教禮儀展開祭典,如北港朝天宮(幾乎只用佛教儀式)、關渡宮、西門町天后宮、大甲鎮瀾宮、松山慈祐宮、新莊慈祐宮、板橋慈惠宮等。 由媽祖信仰所伴隨之祭禮規儀、民間傳說與節慶習俗等人文活動,是臺灣重要的漢民文化代表之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目前授證的國家重要民俗中,與有關媽祖信仰佔了五項,分別為:白沙屯媽祖進香、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彰化南瑤宮媽祖徒步笨港進香、北港朝天宮迎媽祖與雲林六房媽過爐。 府城「媽祖樓天后宮」,座落於臺南市忠孝街,為今成功路與海安路西南側,此地原為清代臺灣軍工道廠之出口河道,名為「哨船港」,亦是臺灣府城西坊外五條港北方河道。
媽祖樓天后宮: 天后 宮參拜
由於媽祖姓氏為林姓之緣故,臺灣各地林氏宗親都是喜稱媽祖為姑婆祖、祖姑等,藉以拉近媽祖和林姓之間的親密關係,林姓亦常自稱為媽祖的裔孫、族孫,甚至組織有大規模的共祭團體,如:臺北地區以林姓為主的「七角頭正龍社天上聖母神明會」、中部「二十四莊林祖姑天上聖母會」、雲林縣六房天上聖母。 「媽祖樓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護法千里眼、順風耳);觀音菩薩、李府千歲(範將軍與謝將軍),奉祀中壇元帥、註生娘娘、福德正神、下壇將軍(虎爺)等等神尊;宮廟建築精緻典雅,雕樑畫棟,古意盎然,正殿之銅鑄龍柱與後殿礦石龍柱皆為工藝瑰寶,正殿還有一般廟宇難得一見的「彩繪」龍柱,色彩鮮艷畫風獨特,令人驚豔不已。 此外,「媽祖樓天后宮」正門上有亮麗彩繪,正面左右上角各有一尊洋人造型的「憨番扛廟角」,與府城「開基武廟」之「憨番」造型相似,令人稱奇。
媽祖樓天后宮: 馬祖港邊夢幻晚霞
清道光16年(西元一八三六年)興建的阿猴城門,又稱朝陽門,原為民間防番匪械鬥用,由民間集資砌築而成。 城門分為城門及門洞兩部分,後因修築道路與人為破壞,僅存城的東門「朝陽門」,也是臺灣僅存兩座民間出資建造城堡之一,於民國七十四年經內政部公告為縣定古蹟。 媽祖樓天后宮2025 「鎮門宮」原先廟身歷經20餘年後日漸頹圮,廟方決議於2006年起重新整建,而附近鄭成功雕像所在的紀念公園,則一併拆移。 鎮門宮新建工程由落居當地的本土藝術家林中信執事,呼應鄭成功反清復明的壯業,以明朝建築風格為設計主軸,呈現仿明式歇山門樓的2層樓格局,以及較為特殊少見的唐式大門,整體有別於一般山門拜亭的空間配置,側面為鹿耳門港邊街屋立面意象,呈現簡潔莊重的建築格局。
媽祖樓天后宮: 臺南市-中西區
「媽祖樓天后宮」廟壁石碑也敘述道光年間建廟過程,鳩資集材,百工匠作,鉅細靡遺,讀碑之時恍若神遊古境,實值信眾參拜媽祖等神尊祈安賜福之餘,仔細參觀玩味,一窺昔日風華。 Coolanews府城電子報 以大臺南地區為主的網路媒體,希望透過多元化媒體報導,讓大眾獲得所需要的生活訊息。 建醮活動是一種隆重的醮祭祭典,組織龐大、事務繁雜,為求統一事權,而有醮局的組織,也就是籌組建醮委員會,負責建醮的籌備工作,醮祭的進行由廟宇管理委員會出面總理一切事宜。 光緒元年,清政府在後山設卑南廳,光緒十年,提督張兆連率鎮海後軍營設在今臺東市中華路。 小弟看資訊,近代以四聯境來稱呼,在清代晚期則為七合境,小弟在標題一樣都有寫上。 ▲延平郡王祠最初開基開臺聖王,在2005年到2008年之間,曾經寄祀在媽祖樓天后宮。
媽祖樓天后宮: 臺南六天五夜│懷舊中西區,中正路散步、保安路小喫推薦
全臺各地因不同起建年代、地域、背景,而有富饒地方採風、傳說的媽祖廟,早期有「南笨港、北幹豆」一說,尊崇北港朝天宮與關渡宮。 臺灣則有3000多座以上媽祖廟,因地而異,且名稱說法不一。 由於媽祖神像來自於福建省等不同地方,由於不同人們去奉請,所以名稱說法也盡不相同;來自湄洲島分香者稱湄洲媽,來自泉州三邑分香者稱溫陵媽,來自同安縣分香者稱銀同媽,來自安溪縣分香者稱清溪媽,來自漳浦縣分香者稱烏石媽;也有把來自莆田的叫大媽,來自仙遊的叫二媽,來自惠安的叫三媽。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媽祖面色分三類,金面為公家勅封,專屬官吏供奉,為「官府媽」,又稱為「大媽」;粉面(紅面),為讀書人、商人所朝拜,庇佑舉子、行商,為「士子媽」,稱為「二媽」;黑麪者主為漁農人民驅除妖邪,庇佑民眾;稱為「三媽」。
媽祖樓天后宮: 彰化鹿港》鹿港天后宮。國定古蹟殿宇,臺灣唯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媽祖神尊的廟宇
建材取向落實「綠建築」概念,為木、土、金組構工法,色調以黑、紅、白為主,屋頂採用玄天黑瓦,並融入木質建材的溫潤質樸。 廟前一對石獅盤踞廟前,十八羅漢駐守廟身周邊,每一尊的姿態神情各異其趣,而廟旁矗立「鄭成功家廟延平郡王祠」碑,則記載著鄭成功簡略生平;廟中的壁畫,亦為林中信所繪,將鄭成功的神韻,描繪得唯妙唯肖,憑添「鎮門宮」開臺聖王所象徵的信仰意義。 新建完竣的「鎮門宮」1樓為主、配祀神的所處,2樓則祀奉鄭成功母親田川氏。 廟中擺設的「鄭成功兒誕石」,是1998年鹿耳門鎮門宮管理人林忠民一行人赴日本九州平戶市千里濱所迎回,並闢建「慈恩堂」舉辦「菊花祭」,以紀念鄭成功誕生於日本,為感念鄭成功對其母田川氏的孝心。
媽祖樓天后宮: 活動盛況
該廟雖亦為承襲笨港媽祖正統,但較無參與正統之爭,規模亦較小較不為人知,直到近年因電視連續劇「黑麪媽祖」播映造成風行方較有名氣。 所以分靈的神像,並不是該神祇本人,而是該神的部屬,或者該神挑選之當地有功德的先人。 如臺中萬和宮媽祖廟奉祀的「老二媽」神像,就是當地一位廖姓少女的魂魄來附靈的媽祖。 的《平臺紀略碑記》、清康熙三十年的《靖海將軍侯施公功德碑記》、清乾隆三十三年的《重修天后宮增建更衣亭碑記》、清乾隆四十三年的《重修天后宮碑記》、清道光十年的《重興大天后宮碑記》等等,以及知府蔣元樞所贈之蔣公鼎一隻,今已從正殿移至文物館展示區。 媽祖樓天后宮2025 後殿左右兩廳則祀有註生娘娘、臨水夫人,以及福德正神、月老星君。
媽祖樓天后宮: 臺灣熱門目的地
始建於北宋987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幾乎全毀,僅神女祠和聖父母祠倖免於難,整體於1989年重建完成。 轉眼間已經庇護澎湖縣民400多年,當時稱為「娘宮」、「娘娘宮」、「娘媽宮」、「媽娘宮」、「媽祖宮」等,就連船渡口也稱為「媽祖宮」,再簡稱「媽宮」。 顯然當時禮部郎中雅虎等是賫香帛到福建湄洲天妃神祠致祭,並非到澎湖的天妃廟。
媽祖樓天后宮: 臺南市|中西區|七合境|四聯境『媽祖樓天后宮』‐‐ 天上聖母
工程由大木師傅藍木承攬,並且邀請多位唐山及本地的師傅參與,於翌年完工。 在「買廟邊店屋,移故址,築新基,增前進,造後樓」之後,廟貌才成為面闊五間,縱深三進帶天井的格局。 此後媽祖宮又歷經了數十年的風雨飄刮及戰後軍人、軍眷的佔用,以致香火日益衰微,廟貌更加殘破。 到民國68年(1979),媽祖宮的歷史價值再度受到重視後,纔在民國72年(1983)被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一級古蹟,並由政府主導,依循「殘跡保存」的原則展開修建,媽祖宮才得以恢復舊貌,並延續其香火。
媽祖樓天后宮: 美食旅遊懶人包
但時間一長,神像曾一度不知去向,直到二00五年金身才被找回來,暫時寄祀於開山王廟的交陪廟宇臺南「媽祖樓天后宮」內。 鄭成功神像金身經過半世紀的流浪,終於在二00八年由臺南市長許添財等人,迎回延平郡王祠風光安座,而鄭成功與媽祖同處一廟共享香火之事,也蔚為美談,令信眾感念不已。 〔記者林東良南市報導〕相傳建廟有二百五十五年歷史的府城「媽祖樓天后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古早時期是臺南「五條港」往來漁民、官兵信仰中心,宮廟建築精緻典雅,雕樑畫棟,古意盎然,近來更因「寄祀」開臺聖王鄭成功金身,而聲名大噪,深受廣大信眾感念,為府城著名廟宇。 故在清乾隆20年(西元1755年)眾人集資建廟,因為是媽祖香火安奉閣樓上而建此廟,故命名為「媽祖樓」,現列為歷史建築。
媽祖樓天后宮: 媽祖青年會團體
國姓爺賜封2位洋門神為「鹿耳門神」,賜華文名為「鹿風」、「耳順」,取其「鹿行似風,耳清如順」之意,即左側鹿風將軍,頭頂龍蝦,右側耳順將軍,頭頂螃蟹,手持聘書,由臺南市長許添財開光後,2門神從荷蘭歸化入臺灣籍,為全臺最早入我國籍而受封號的外籍神祇,鎮守鹿耳門。 湄洲祖廟惜已於文化大革命期間全毀,所幸許多臺灣廟宇都存有昔日的湄洲媽祖分靈金身,如鹿港天后宮、新竹長和宮、北港朝天宮、楠梓天后宮、鹽水護庇宮、旗津天后宮等。 1980年代以來,海內外信徒捐資對湄洲祖廟進行重建,臺灣信徒捐獻為最多,現有建築基本都是文革後所重建的廟貌。 媽祖樓天后宮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是一間從香火袋發展而來的媽祖廟。 該廟位於五條港北邊哨船港南岸,是附近軍工道廠與鄰近船頭行、郊商店鋪的信仰中心。
媽祖樓天后宮: 臺南旅遊網
佛頭港的港道在這裡分成「王宮港」、「媽祖港」與「關帝港」,這三條港道會延伸到府城的大天后宮與開基武廟一帶,因此景福祠為佛頭港上游的匯合處,隨著時間的推進,現在港道已經看不到。 媽祖樓天后宮2025 廟前通向海安路的道路上,若是有注意,還能發現左邊有石碑被保存得很好,只是上頭的字跡已經磨損到難以分辨,相當可惜。 媽祖樓天后宮所處之地,原為供水手休息之工寮,附近是清代臺灣軍工道廠的出口河道,名為「哨船港」。
每年農曆7月14日為鄭成功誕辰,「鎮門宮」管理委員會舉辦祝壽大典,信徒香客齊聚一堂,為平日寧靜的小廟帶來慶典歡愉氣氛。 而農曆7月13日則舉行普渡與法會時,亦會進行「國姓魚放生禮」,即放流蝨目魚魚苗的活動,一方面緬懷鄭成功登臺之後的深遠影響,一方面配合環保生態的觀念推廣,成為鎮門宮頗具特色的廟會活動。 媽祖樓天后宮 太子太保姚啟聖將「朝天閣」改為「太子殿」後,「朝天閣」不復在。 本閣至今還保存臺灣鹿港天后宮乾隆丁未年(1787年)湄洲進香文物。 根據澎湖天后宮的史料記載,漢人早在南宋時期,西元1127~1279年,移居澎湖。
國內最早的可靠史料是明神宗萬曆32年(1604),浯嶼欽依把總沈有容曾在這裡諭退荷軍將領韋麻郎,現有石碑保存在天后宮的清風閣為證,顯然當時已有天后宮了。 澎湖天后宮的歷史悠遠,歷代或同一個朝代對天后宮的稱呼多不相同。 萬曆年間稱為天妃宮,俗稱媽祖宮,明代也稱為「娘宮」、「媽娘宮」、「娘媽宮」、「媽宮」等,廟名也是地名。
鎮門宮於2008年輪值舉辦「中華民國奉祀開臺聖王鄭成功聯誼會」秋季大典,有賴「新廟會文化義工隊」與「木蘭志工隊」的協助,以人稀力薄之勢成就盛大祭典,實屬難得。 然而,「鎮門宮」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全臺獨一無二的赤腳門神。 「鎮門宮」正門和東側門的門扉,由林中信以西方油畫彩繪,呈現武將打扮的洋人形象,身態魁武高壯,面容濃眉大眼及一頭捲曲金髮,令人聯想鄭成功受降的荷蘭人,在此地由荷蘭人護衛鄭成功為主神的宮廟,饒富想像空間,似乎還帶有和平相處的意味。
媽祖樓天后宮: 府城各大廟宇聯境交陪境
2003年10月,臺南市政府進一步擴大了「四五堡漁港」的港埠專用區範圍,計畫開闢為「遊艇港」,期望日後漁港能朝休閒漁港發展使用。 雖然「四五堡漁港」規模不大,卻一直存在著嚴重的淤沙問題,以致船筏進出常觸頂毀損。 因此,如果慮及漁港的永續發展,除了應編列經常預算進行泥沙疏濬外,也必須避免在外海處興建防沙堤或延建防波堤方式,並且透過攔截工法、控制海灘法、港口沙阱(sand trap)等新式漁港整修方法,以改善漁港先天及後天的泥沙淤積問題。 清領時期,此地原本是讓水手休息的工寮,先民從中國湄洲移居此地時,攜帶媽祖香火來到本地,將香火安放在工寮閣樓上,後來離開時忘了將香火帶走,之後往來於五條港的船隻常在夜間看見微微紅光,引導船隻航行,眾人皆以為媽祖顯靈。 民間相傳,媽祖救難,多著便服,而非鳳冠霞帔的正裝,「以免遲刻(遲到)」。 水手呼救也只喊叫「媽祖」,不敢稱「天后」,蓋因相信稱「天后」,媽祖就會梳妝打扮才來救人。
新港奉天宮與北港朝天宮的爭論歷史更早,據說清朝時北港溪改道,沖毀古笨港街,也沖毀了當時的廟宇,因此在笨港街原址河道北岸重建的北港朝天宮,堅持自己為笨港媽正統。 而原本在南岸聚集的人們,後遷至現新港之處建立的新港奉天宮,則宣稱洪水將原廟宇的4尊媽祖(開臺媽、大媽、二媽、三媽)神像沖至南岸,並被其保有。 除此之外,尚有爭論兩廟持有之媽祖分別是原天后宮媽祖中的哪一尊,此一順位之爭。 因為這樣的層級觀念,臺灣許多媽祖廟對於自身在層級中的地位錙銖必較,民國四十年代(1950年代)以後,臺灣的各大媽祖廟之間開始有誰纔是「開臺媽」的爭論。 只要是規模較大的媽祖廟,無不在山門上大書「開基媽祖」或「開臺媽祖」,標榜自己的香火乃是直接從福建湄洲祖廟而來。 日昭和十二年(1937)盧溝橋事件爆發,為防止民眾藉迎媽祖來凝聚民族意識,日人遂禁止此活動,該年變成了日治時期的最後一次迎媽祖。
國曆十一月廿六日李總統登輝先生蒞宮參拜祈求國運昌隆頒賜「鎮海安瀾」木匾。 國曆十二月四日、農曆十一月一日,鎮瀾宮重建落成,恭請國策顧問蔡鴻文先生主持剪綵,並舉行慶成祈安清醮大典。 此次的建醮活動,投注了不少的人力、物力、財力,非常慎重的舉辦建醮典禮。 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喜氣洋洋,六處醮壇吸引許多人潮圍觀;民間劇場下鄉、到大甲辦民俗曲藝、建醮各項活動,規模之大,冠於全省,更使這次慶成祈安清醮由宗教信仰提升文化藝術。 翌年四月,清水、后里發生大地震,死傷無數,大甲地區卻安然無恙,民眾鹹感念媽祖神恩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