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樹》或《盆栽》系列,他為不再具有生命的樹木賦予新靈魂,形式上,枝椏伸展成人與樹的共生體,內在的細微姿態中有著一股靜謐而強韌的生命力,吸引著觀者凝視,自其中尋找自然的詩意。 加力畫廊2025 陳熹出生於 1985 年,創作以繪畫與動畫實驗性地解構、剖析、重組社會價值觀。 動畫是 種無極限的敘事手法,撇開學術與哲學化的制式窠臼,身處其中有如對既有體制的逃避, 能夠自在地陶醉、迷失於真實與虛幻交織的樂園中。 本次展覽以無限大「∞」為概念,將 作品間交互作用作為佈展的組織形式,反映出陳熹創作過程中產生的特殊行為。 電腦由建 模至生成動畫往往需要數十小時運算,其中產生的閒置時間往往被挪用於其它作品繪製, 同時創作多件作品的奇特習慣與癖好,組成錯綜複雜的時間軸線,使得作品之間的關係如 同「∞」符號上相互反應、影響的兩個圈圈,扭扯出無限大的鬼馬幻境。 1991『身體印記』畫作與雕塑展,delle 加力畫廊 Arti藝廊,義大利,皮特拉桑塔市,La Compagnia。
- 1987年8月與妻子張金催女士偕同赴美,進入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藝術研究所,1989年獲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藝術研究所藝術創作碩士。
- 陳熹出生於 1985 年,創作以繪畫與動畫實驗性地解構、剖析、重組社會價值觀。
- 特殊的畫廊空間營造出歷史紋理與當代藝術並置的趣味性。
- 該藝術家網站隸屬於北京雅昌藝術網有限公司,主要作爲藝術信息、藝術展示、藝術文化推廣的專業藝術網站。
- ”及“非營利藝術機構、替代空間、和合作畫廊”爲1990年代臺灣新興的藝術行政領域帶入新視野。
此次“雙個展”意圖呈現兩位年輕藝術家運用不同思考路徑而發展出新的創作方式。 陳熹個展以無限大“∞”爲概念,將作品間交互作用作爲布展的組織形式,反映出藝術家創作過程中產生的特殊行爲。 彭奕軒個展“非永久性的標記”中,藝術家以一抹即逝的白板筆勾勒歷年的災難畫面,交織的影像聚合成個人影像歷史,更成爲深植於每個個體的共同經驗。 1975年畢業於花蓮高中,同年底於花蓮市民衆服務中心,舉行“告別十七 加力畫廊2025 ─ 十八歲個展”。 1977年國立藝專肄業,1981年自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畢業。 加力畫廊 該藝術家網站隸屬於北京雅昌藝術網有限公司,主要作爲藝術信息、藝術展示、藝術文化推廣的專業藝術網站。
加力畫廊: 藝術簡介
藝術家將自身置於白板的位置,觀看不屬於自身經驗 的影像,回溯往年災難場景並進行挪移,尋覓能投擲自身經驗的切入點,島國的不安定性 亦反復在畫面中隱隱作痛,但媒介的易逝特質舒緩瞭如影隨形的焦慮。 嫁接的影像最終被 投影於白板上,如實標記的動作取代了繪畫性的編排,抽離後的影像只剩下繁複的線條。 彭奕軒像是紀錄般的行為過程,將混沌的記憶轉化成一種近似大眾經驗的程式設計。
其作品從靜物主題的“獨白”系列至“風景‧臺灣”,都是創作者的心情記錄,寫實而帶有隱喻的象徵,充滿了一種豐富的個人情懷,風格強烈而獨特。 1982年年底加入中華民國現代畫學會,他熱情發起並組織“101現代藝術羣”,1983年5月底“一○一現代藝術羣”第一次聯展,他展出軍人主題的寫實畫作,同年6月底自軍中退役,設立個人畫室,以教畫爲生。 1987年,“成長的傳奇”個展於美國文化中心,主題以“家人”與“成長”爲主,從個人的成長到家國的遷異,作歷史性的探索和紀錄。 「加力畫廊」位於臺南市的巷弄裡,為老建築所改建。 特殊的畫廊空間營造出歷史紋理與當代藝術並置的趣味性。
加力畫廊: 藝術風格
從種子到嫩草,再從嫩草開枝散葉成大樹,樹木的生命終結在被砍伐的剎那,然而卻就此展開了承載人類文明和歷史的木質家俬。 A+ Contemporary 加力畫廊2025 亞洲當代藝術空間榮幸地宣佈,我們即將於2016年5月21日下午4點舉行陳熹“∞”與彭奕軒“非永久性的標記”雙個展,展期將持續至7月4日。 ),祖籍廣東梅縣,於臺灣花蓮縣玉里鎮出生,中華民國畫家,曾多次於國內外拍賣市場中打破臺灣當代寫實繪畫的最高價紀錄。 『爵士臉孔』畫作展,爵士皮諾丘俱樂部Pinocchio Jazz Club,義大利,翡冷翠。 『Outsider』繪本雕塑與畫作展,Die Orgel Fabrick藝廊,德國,杜拉赫, 卡爾斯魯厄市,由卡爾斯魯厄市贊助,。
張金催女士則進入紐約大學“視覺藝術-美術館行政”攻讀碩士、1997年五月獲得“藝術教育”博士學位。 紐約期間曾任“雄獅美術”與“藝術家”雜誌紐約通訊,其中兩篇文章“甚麼是藝術行政? ”及“非營利藝術機構、替代空間、和合作畫廊”爲1990年代臺灣新興的藝術行政領域帶入新視野。 「加力畫廊」以推動當代藝術為主旨。 伴隨著臺南古都與老房子特有的步調與思維,希望為當代藝術提供一個多面向的空間,也致力於推廣臺灣年輕藝術家。 更期望讓臺灣當代藝術在這個有故事的老房子裡隨時代一同邁進。
加力畫廊: 個展
范姜明道,1955年生於臺北。 美國加州歐蒂斯藝術學院藝術碩士,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環境設計碩士,美國加州伍德貝利大學室內設計學士。 加力畫廊2025 彭奕軒出生於 1990 加力畫廊2025 年,本次個展「非永久性的標記」中,作品取樣自藝術家出生以來歷 年的災難畫面,以一抹即逝的白板筆勾勒其輪廓,交織的影像處在隨時消逝的不穩定中, 但這些破碎的片段早已聚合成個人影像歷史,更成為深植於每個個體的共同經驗。 1987年8月與妻子張金催女士偕同赴美,進入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學院藝術研究所,1989年獲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布魯克林藝術研究所藝術創作碩士。
加力畫廊: 時刻 石課 – 周珠旺 個展
以世界文藝爲核心,促進我國文藝的發展與交流。 旨在傳播藝術,創造藝術,運用藝術,推動中國文化藝術的全面發展。 90 年代普及於大眾的白板,其基底隨時能歸零並具有承載任何影像文本的特性,如同電 加力畫廊2025 腦的虛擬畫布,有著此世代獨有的數碼語彙。 而白板一般作為過渡性的工具,用來傳遞大 量暫存的資訊,與當代影像權力下放的狀態不謀而合。 當媒體影像的生產變得唾手可得, 任何人皆可任意參照及編排圖像,經驗往往以殘缺甚至突如其來的方式建構,這些影像的 作用因資訊更迭而變的短如掠影。 在新聞的敘事機制中,災難事件的場景再現尤能衝擊大 眾感知,並激發出社會的集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