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低自尊和抑鬱發作期的人,都會經常陷入過度自責裡,但事實上,他們首先也是從「自責」裡找回一些掌控感。 內疚感 所以我想,每一種症狀也都有它的功能,它在給我們痛苦的同時,也給了我們一些所需要的東西。 內疚感 過去的任何感覺都只屬於自己,尷尬的感受只存在於自己的腦中,除非你自己提起,沒有人會記得你的感受。
同時,我們也需要意識到,自己有沒有慣性這樣對待其他人。 聽到這句話時讓我恍然大悟,的確,回想起自己掉進內疚的泥沼時,我就只想著「我」──內疚觸發其他情緒像是羞愧、覺得自己很糟糕的想法…等等,這些情緒讓我想縮起來、躲起來,讓我只看到我自己,無法看見別人。 內疚感2025 內疚感 就像我掉進了內疚的深井,我的世界縮限到只有井口上的那一小片天空。
內疚感: 過度內疚者會弱化或無視對方的責任
過去,新婷每每看到兒子玻璃心飆眼淚,都會不耐煩地勸說:「你要勇敢,自己的家有什麼好怕的?走走走,快去尿尿!快!」當兒子越是畏怯退縮,她越是煩躁催促。 跟著心理諮商師留佩萱的帶領,你也可以在日常中練習如何聽見自己內在聲音,正視不安與恐懼。 內疚感2025 內疚感 在這人心惶惶、充滿未知的此刻,透過書中溫暖的呼喚,幫助自己建立好心理韌性,學會在每次跌倒後站起來,重新開始。 試著對自己的內疚感好奇,仔細檢視而不被它牽著鼻子走,就可以更自在,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他提醒我,叫我別把他逼急了,但是沒用,沒幾天,我就又控制不住我自己了。
- 我們相逢的意義,是在過眼雲煙的往事片段中,在某一瞬間,我們從對方身上所照映回來的各種情感歷程,及所能察覺的陰影傷口,從中把自己認領回
- 也有時,我們收到一些人的道歉,「真對不起,我傷害了你」。
- 這時出現的內疚感,某部分是理性的,家人確實因為我沒有讀某科系而有情緒,但讓家人感到榮耀、能和其他朋友炫耀,並不是我的義務。
- 若然給你多一次機會,你會否對她或他作同一個決定?
- 在充滿了悔恨和遺憾的「what if」中,人們仍能從「當初如果 xxx,結果就會 xxx」的假設中找到「自己並非什麼都做不了」、以及「自己理論上對事態的結果有影響力」的感受。
- 本文摘自羅伯特・紐伯格的《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
當你不是拿時間和生命能量來真正地認識自己,反而拿別人做為迴避接觸自己的藉口,以別人做為自己生命的中心,那麼,你自然就順理成章地不再費心感受自己、理解自己和接觸自己了。 內疚感2025 你要知道,內疚感不會讓你更好,也不會讓你更有勇氣承擔。 事實上,非理性及慣性的內疚感,只會讓你陷入自我譴責和自我批判的漩渦裡,讓自己遠離可以踏實幸福的岸邊。 我在這世界不是為了要實現你的期望而活,
內疚感: 然而,很多人不曾意識到的是,內疚還是一種能帶來「控制感」的情緒。
「這麼多年了⋯⋯」她說,「以前,我和我先生的感情很好。雖然我們待人的方式很不一樣(他外向,我內斂),但我們以前一直配合得很好,或者說我們曾經覺得我們相互之間是一種有益的互補。 控制是為了說服「受控者」,讓他們去接受或面對一些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棘手的、讓人痛苦的,甚至是令人震驚的情境和狀況。 昨晚(5日)一集有兩大高潮位,上回講到寶爸(李啟傑飾)擄走麥寶(區明妙飾)後,為了換取毒品竟將親生女兒交予不法之徒,肉隨砧板上的麥寶慘遭灌藥兼在失去意識的情況下被拍裸照。 麥寶雖然最終幸保清白兼獲救,但因覺得一切因Ed師兄(孔德賢飾)拒愛而起,加上擔心裸照被公開,變得空洞又失落的她對Ed師兄不瞅不睬之餘,更回復任性狀態濫藥麻醉自己。
有些人會對自己的完美有如此確信的態度和信念,導致他們身邊的人往往在某些方面對自己沒有自信。 ●對方缺乏責任感:你可能注意到對方過得並不好,但他並沒有負起責任改變自己的處境或是獲得必要的幫助。 ③如果對方覺得他比我所認為的還要聰明、還要漂亮、還要好,我會因為自己不那麼想討好他的想法,而感到內疚。 女孩是聽見的,但她沒有回頭,只是輕輕回了一句:「都過了那麼多年,沒關係了。」男孩看不見,女孩說時其實眼淚在打轉,然後女孩就繼續走應該要走的路了。 譬如你本來預計要完成一份報告,但卻花了2小時瀏覽社羣網站,你的內疚感可能會讓你重新檢視如何有效工作,或是趕緊規劃另一段時間把報告完成,交給老闆。 你可以觀察某人犯下一樁恐怖的罪行之後發生的事。
內疚感: 內疚是一種飽含控制感的情感
事情的發生往往不全是一個原因,可以提醒自己:「我可能是需要負責的其中一人,並非唯一的人」。 內疚感2025 有一個練習方式,拿張紙、把影響事情的可能原因列出來,並試著分配不同原因的影響力佔多少比例。 這樣的練習可以讓人看到是否過度承擔責任、歸咎自我。
- 然後我們可以練習去接納自己的各種面向──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都有侷限、需要界線來照顧自己。
- 我們為自己的某種行為內疚,我們通過批判這種行為,也把自己與這種行動區分開來。
- 如果這種內疚感只是為了讓自己順從或討好他人,更沒有必要。
- 如果你在之前有寫下心中的內疚感,我想邀請你花一點時間讀你寫的東西,然後想一想,這些內疚在告訴你什麼?
- 若你願意,可以花一點時間列出對你重要的價值。
- 你要知道,內疚感不會讓你更好,也不會讓你更有勇氣承擔。
我們可以練習去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我有缺點,也有侷限,沒辦法做到每件別人期待我做的事情,我也需要休息,需要建立界線。 如果你在旅遊時覺得拋下伴侶和孩子讓你很內疚,表示親密關係對你來說非常重要,你可能需要安排其他機會讓你和伴侶或孩子好好建立連結 。 然而,回顧過去,難道不是根據已知的資訊,做出了想做的事嗎? 現在只不過是在多方思考、事後諸葛之後,才開始對過去感到內疚,而且做決定的當下一定不會內疚。 簡單瞭解一下「內疚」(guilt)這個感受。 內疚感 先不談「懊悔」(remorse),雖然它和內疚有那麼一點相似,不過懊悔要用另一個角度解釋。
內疚感: 健康情報
內歸因是指,將負性事件理解為是由和自己有關的因素產生的,向外歸因(將負性事件歸因於與他人或外界環境相關的因素)是不會產生內疚情緒的。 也是因此,內疚是一種與「我做了什麼」緊密相關的情緒,也是從「我」出發的情緒 ——「我很內疚,因為『我』傷害了他」 /「我自責因為『我』沒有幫助他」。 也有時,我們收到一些人的道歉,「真對不起,我傷害了你」。
內疚感: 內疚 網路解釋
而如果我們能夠彌補過失或道歉,內疚情緒通常很快就會降低或消失。 內疚感傳遞訊息,告訴你做錯事了,但倖存者內疚與分離內疚最弔詭之處,就是我們其實「並沒有真正做錯事情」,所以也無法道歉或做出彌補行為。 這樣的內疚就像是一個壞掉的警報器,不斷嗶嗶作響,告訴你「你做錯了!」讓我們無法真正生活,或是覺得自己「不值得擁有這些、不值得過得好」,甚至認為應該懲罰自己纔是。 除了這些重大事件外,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能感到倖存者內疚──當我們發現自己比別人幸運、當他人在受苦難時自己卻過得還不錯時,內疚感就可能冒出來。
內疚感: 健康雲
甚至,在看到對方其實過得很好,或者說在他們看來像是「走出來了」時,他們還會產生出一種隱祕的失望感。 內疚感 所以,即便自戀的內疚者會在內心不斷回想那段過去,會幻想事情的另一種可能,幻想自己補償對方,卻不會真的付諸行動。 前面說到,內疚感會指使人們做出彌補的行為——直接或間接彌補受害者,或是在往後類似的對象/情境中修正自己的行為。 但,自戀的內疚者可能永遠不會對過去做出彌補性的行為,即使他們有這樣的機會。
內疚感: 內疚 (陳奕迅演唱歌曲)
在一段關係中,你會立刻對某些事情感到內疚;但在另一段關係中,對於同樣的事情卻不會那麼認真看待。 因此,在做測驗時,應該要想著某個特定的對象。 內疚感2025 如果你測驗了數次,每次都想著不同的對象,就可以比較測驗的結果。 你在測驗中檢視的這個特定對象、這個跟你的內疚感有關的人,我稱之為「對方」。 內疚感 內疚感 這個人可能會是你的男朋友、朋友、父母或同事。 事實上,這個人可以是任何你想檢測自己對其有何反應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