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匾額右側紀年已模糊不清,左側亦無題寫人落款。 據張峻崚《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版門題記研究》中的記錄,此匾額爲明弘治十二年(1499)所制。 而依據碑記,文殊殿曾在弘治年間重修,則此匾正是這次重修的記錄。 八里佛光寺2025 1961年,佛光寺被列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6月26日,佛光寺連同其他五臺山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名目。 八里佛光寺 佛光寺雖然比後來發現的五臺山南禪寺大殿晚七十五年,但規模遠勝於彼,且在後世修葺中改動極少,所以國內一般都將東大殿作爲仿唐建築的範例。
(2)以佛塔爲寺院中心的佈局形式,一直到隋代,仍然沿用這種以塔爲中心的佈局。 這種形式大量見於敦煌塔廟窟和後來的考古揭露(洛陽永寧寺的考古發掘)。 中層在內外的兩圈柱網上重疊四五層木枋,形成兩圈井榦構造的方框,稱之爲槽。
八里佛光寺: 歷史
東大殿絕大部分建築構件保持了唐代初建原構,並且保留了衆多創建時期遺留下來的泥塑、壁畫和題記,整體結構完整,蘊涵豐富,完整性和真實性較高。 東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大殿面寬七間,進深四。 東大殿建在石臺基座上,平面由內外兩圈柱,就是建築上說的“金廂鬥底槽”。
雖然它承受了千年的委屈,但也正是這種穩健牢固的姿態,支撐着佛光寺千年的骨骼和歷史。 八里佛光寺2025 進入佛光寺,就好像穿越千年時空,夢迴到大唐盛世。 幾乎站在院內每一個角落都可以將寺院的全貌一覽無餘,這種佈局正是體現了開放、包容、質樸、大氣的盛唐氣象。
八里佛光寺: 佛光寺 (五臺)
此匾額右側紀年“萬曆四十六年(1618)冬月吉日”,左側落款“代州知州牛任大題”。 隨手一搜,查到這位牛知州爲河南安陽林縣人,《重修林縣誌》中載:“牛任大,字乾所,萬曆間選貢。 ”一塊匾額,可知當時五臺仍是代州所轄,亦可見寺院交遊。 從山門走進佛光寺,第一進院左手邊,坐北面南爲七開間懸山頂文殊殿。
- 殿內羣像,體態豐滿,臉呈方圓形,腮部鼓起,脖頸短壯,胸部肌肉隆起,線條平緩。
- 寺建於佛光山腰,坐東向西,東、北、南三面環山,唯有西向低下豁朗。
- 佛光寺餚檁下用大叉手,是現存木建築孤例。
- 如果可以這樣推斷,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座寺院必然是要盡最大最好的條件來完成的一座建築,那麼佛光寺大殿很大可能是代表了當時大唐王朝木構殿堂建築營造技術的最高水平。
- 隨公原爲山東薊州玉田人,原爲薊州盤山北少林寺住持,宣德四年(1429)來到佛光寺,修繕寺宇,增塑五百羅漢,添補壁畫,天順元年(1457)圓寂,時年八十四。
上置六角形塔身,正面開有扁平的拱卷門,頂上飾以蓮瓣形的火焰,室內供有禪宗的無名、慧明兩位祖師塑像。 第一層塔檐是由一層疊澀、一層磚砌斗拱,再一層疊澀和三層密排着的蓮瓣及三層疊澀構成,檐頂再用反疊澀逐層收進,整個塔檐顯得深遠重厚。 八里佛光寺2025 其上有下面爲四層疊澀和九瓣覆蓮、上面爲三重蓮瓣、中間爲仿胡牀式的束腰須彌座,承託着仿木結構的六角形小閣。 八里佛光寺2025 小閣開有火焰形的假券門,門扇相錯,猶似半開之狀;小閣上還開有直欞窗,並繪有木結構的額枋、短柱和補間輔作;小閣四角柱的上、中、下飾以捆束蓮花。 整個小閣的裝飾帶有印度風格和南北朝遺風。 塔剎的下部是兩層仰蓮承託着六瓣形的寶珠,寶珠上又覆蓮瓣兩層,頂端再冠以寶珠。
八里佛光寺: 佛光寺東大殿
從整體結構來看:大殿西向,高踞土崖,坐落在低矮的磚臺基上,長34米,寬17.66米。 殿的木構架屬於唐宋時期典型的殿閣型構架,平面柱網由內外兩圈柱組成,此形式在宋代《營造法式》中稱“殿堂”之“金廂鬥底槽”結構。 內外高相等,但柱徑有差,柱身爲圓形直柱,上端帶卷殺,最外側的檐柱有側腳(即柱身向內傾斜)和生起(檐柱自當心一間爲軸向兩側依次逐間升高,殿闊七間,共升三次。)。
八里佛光寺: 文殊殿
東大殿北梢間坎牆前有一塊《重修佛光寺補塑羅漢之碑》,明正統三年(1438)立。 碑中有言:“清涼聖境,五百方餘,佛光招提,一具地內。 八里佛光寺2025 山巒聳立,寺宇崢嶸,今有佛光真容禪寺,乃清涼後第一之勝也。 祖師塔的平面呈六角形,下層空心,西面開門;上層實心,僅假門。 塔座由逐級收分的六層青磚砌築,第六層上再起臺階三層。
八里佛光寺: 祖師塔
2019年佛壇的數據採集工作,都是在每天晚上佛光寺對外關閉之後纔開始進行。 那時候每每工作到深夜,我常感到餓,就在佛壇上慢慢地觀察佛像——主要是去看供養菩薩託着的盤子裏,有些什麼食物。 ▲2019年7月7日,從太原出發去五臺縣城,依舊按照五代以來入五臺山的路線,經古城忻州和定襄(只不過現在開通了高速,開車到五臺縣只需要一個半小時)。 一進入五臺,完全沉浸入梁先生一行1937年7月“乘馱騾入山”時所見——“峻路縈迴,沿倚崖邊,崎嶇危隘,俯瞰田疇。 八里佛光寺 塢隨山轉,林木錯綺;近山婉婉,遠巒環護,勢甚壯。 ”中午,我們得謁佛光真容禪寺,瞻仰大殿,同樣諮嗟驚喜。
八里佛光寺: 佛光寺文物保護
匾額題字提到的御馬監太監盧永壽、張然,萬曆年間常代表皇室於各地奉佛興福,向寺院頒賜大藏經,兩人姓名在全國多地寺院碑刻中出現。 如今,東大殿外槽南盡間有一尊法師像,以前研究普遍認爲可能是唐代建設東大殿的願誠法師,但根據碳14測定與碑刻記載對應分析,該尊塑像應是隨公像,明天順二年(1458)所塑。 《營造法式》“小木作制度”中有“牌”之介紹:“造殿堂樓閣門亭等牌之制,長二尺至八尺。 ”東大殿這一華帶牌,牌帶、牌首、牌舌構成的邊框呈翻卷波浪紋狀,飾以雲紋,甚爲精美。 近來偶然翻閱舊照,細看寺中諸匾額,略做記錄,僅爲拾遺。
八里佛光寺: 佛光寺拾遺|古殿華牌,流塵依稀暗金碧
佛光寺外還有六座墓塔,其中寺東山坡上三座:無垢淨光塔,唐天寶十一年建;大德方便和尚塔,唐貞元十一年建;智遠和尚塔,晚唐建。 寺西北有塔三座:解脫禪師塔,唐長慶四年建;杲公和尚塔,金泰和五年建;無名磚塔,年代不詳,疑爲明塔。 為實踐大師提倡「人間佛教」的理念,佛光山於海內外創辦了十多所佛教學院,延聘優良師資授以優質教育,培育出無數僧俗二眾弘法人才。 八里佛光寺 除僧伽教育外,本山亦致力於各項社會教育,如兒童、中學、大學、信眾教育等,以及定期為社會各階層人士舉辦之種種活動,藉此讓佛法普及社會並提升佛教徒的生活品質。 佛光教團提倡人間佛教,致力宣揚佛法與生活的融和,今日的佛光教團,是由許多默默耕耘的佛光人所凝聚而成,上承教主佛陀的真理妙諦,中循歷代祖師的遺風德範,下啟萬代子孫的幸福安樂。
八里佛光寺: 歷史淵源
王守澄何許人也:活躍於憲、穆、敬、文四朝,曾三度參與皇帝的廢立和謀殺,向唐文宗引薦鄭注李訓二人,後死於二人之手的一代權宦,中晚唐史中繞不開的一個人。 能夠在宣宗朝建寺祈福王守澄,勢必是得到了官方的允許甚至是直接授意的結果。 八里佛光寺2025 八里佛光寺2025 如果可以這樣推斷,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座寺院必然是要盡最大最好的條件來完成的一座建築,那麼佛光寺大殿很大可能是代表了當時大唐王朝木構殿堂建築營造技術的最高水平。 文殊殿西側次間匾額,題字“古今一照”,右側紀年“康熙六十年(1721)七月吉日”,左側落款爲“邑人張紘題”。 據寺中碑記,這一年佛光寺重修文殊殿,重修塑像,重繪羅漢壁畫。
八里佛光寺: 佛光寺的無界之境丨拆解中國第一國寶,裝進“元宇宙”!
唐代石雕佛像爲漢白玉石雕釋迦牟尼佛像,通高1.08米,寬0.52米。 須彌座高1.43米,束腰雕蓮瓣花卉,座上雕幔帳似平鋪下垂,褶皺清晰。 釋迦佛結跏趺坐在須彌座上,面頰圓潤豐滿,雙眼微閉,如入定靜修。
另有一幅繪於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的壁畫,畫上有七個圓光,每個圓光中有10尊佛像,圓光下的方框內還寫着各尊佛的名號。 最左一格題:“佛光莊信佛弟子劉太知……宣和四年三月初……”這些壁畫,連同佛像,梁下面的一些黑跡及東大殿建築,被人們譽爲佛光寺的“四絕”。 佛光寺內有兩座唐代石經幢,一座在前庭,爲唐乾符四年(877年)建造,高4.9米。 八里佛光寺 另一座在大殿前,爲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建造,高3.2米,幢身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寧公遇”之名,與東大殿內墨書題記可相印證,是該殿建造年代之依據。 佛光寺東大殿,這座雄樸的唐代巨構的發現,是我國現代建築史學中最具傳奇的事件,也是中國近代史中一個暗喻的符號,中日學術角力和民族情緒都因爲這座建築有了戲劇性的逆轉。 兩天後《北平晨報》刊登題爲《營造學社調查組發見唐代建築寺院,梁思成由五臺佛光寺報告,測繪故宮趕製模型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