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丁巳季春之月廟宇重修,更名為先天宮,由東石港區長吳踏,及東石港支廳長義宮,合力鼓吹六莊黎民捐獻,將舊廟拆除,建新廟宇於現在位置。 東石港先民隨著鄭成功渡臺之後,在東石港定居下來,由於要追崇先賢聖神,恭塑保生大帝,在當地用簡單的草堂祭祀神明。 之後 神蹟逐漸遠播,香火也越發興盛,到了康熙六十年(辛丑年)才興建正式的廟宇,稱為福隆宮。 當時廟宇的屋頂上方生有冬青樹,經常有白鶴率領各種鳥類飛來,讓廟宇的靈驗更顯光芒。
- 神明相當的慈悲,先禮後兵,燒化金紙並度化祂們,希望祂們不要再為難村民,而一些不服管教的頑劣分子,帝爺公不再容情,操五寶、放鞭炮,驅趕這些惡鬼,保護村莊。
- 廟埕上曾有一株三百多歲的古榕樹,民國六十六年被賽洛瑪颱風吹倒。
- 本宮創建已數十寒暑,因不知累年地震而地基隱隱下陷,廟身龜裂,主柱斷裂,奉本宮主神開示限期完成整修,董事長蕭瑞煌乃緊急召開會議,遵奉神旨,整修換柱。
- 1799年(嘉慶四年),颶風襲臺,笨港溪氾濫沖毀笨港街天后宮,居民將神像文物遷至東邊的蔴園寮(今嘉義縣新港鄉)肇慶堂土地公廟。
- 先天宮最有名的祭典就是五年舉辦一次的「王船祭」,這跟廟中的主神「五年千歲十三天王」的稱謂神號有關。
- 民國101年(2012年),文化部公告指定「麥寮拱範宮」為國定古蹟,範圍包括「三川殿、前過水廊、拜殿、正殿、後過水廊、後殿」。
早期在仁武宮鼎盛時期,每天前來求籤的信眾絡繹不絕,從早上開門到晚上10點從未停歇。 嘉義保生大帝廟2025 這樣的轉變突顯先人在開拓的時候,因生活艱困,無法負擔龐大的醫療費,才轉而求助宗教信仰的力量。 今雖已不同於過往,但廟內所留下的籤筒與藥籤,成為這段歷史的見證。 民國甲辰五十三年(1964),村長周寅及爐主林永堂、頭家陳啟章、張雲錦、周枋宜、林木、林朝盈、陳神龍、高允福、周木強、周大樹、何復香等發起募捐七千餘元,加以油漆並雕畫門神,廟貌煥然一新。
嘉義保生大帝廟: 嘉義仁武宮
保生大帝爺廟例年於神前選卜頭家爐主,主持當年之祭典事務,並公選廟宇管理及財產管理各一人,而以當任村長為總董事。 裏長蕭瑞煌接任第四屆董事長,常務董事黃茂山兼總務組長,王火傳兼任會計組長。 本宮距五十一年重建後,歷近三十餘載,歲月摧蝕,廟貌斑剝,殿宇罅漏,尤礙觀瞻,乃由董事長召開董監事會決議重修,以古式廟頂配合原廟型制修建。 爾來香火日漸旺盛,而原有金爐破損不堪使用,由第五屆董監事共同決議重建,工程費壹佰參拾陸萬元正,民國八十五年(歲次丙子年)陽月完成今之美觀大方金爐。 但是,當地卻流傳一句順口溜:「暗街暗眠摸,仁武大道公」,耆老們以閩南語唸出,更有一番風味,也道出「仁武宮」與高雄仁武的淵緣。
於2009年第一次擴大舉辦8天7夜「歡喜‧會香‧迓媽祖」,遶境範圍為嘉義縣新港鄉、民雄鄉、溪口鄉、六腳鄉與雲林縣元長鄉、北港鎮,並與北港朝天宮於正月初十展開60年來首度會香的破冰之旅。 類型登錄等級:民俗公告2010年8月23日詳細登錄資料奉天宮的上元遶境活動新港廟方宣稱可追溯至古笨港天后宮時期,至少有230年以上的歷史,自清代以降從未中斷。 較正式的記載是1797年後,為了感念古笨港南堡十八莊民重建奉天宮的恩情,開始進行上元出巡十八莊的活動。 該廟會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當天依例舉行遶境活動,其出巡範圍為新港鄉市區四村。 出巡時隊伍最前方的「鑾駕旗」為1922年新港街四保所捐贈,為新港奉天宮的重要文物之一。
嘉義保生大帝廟: 新港奉天宮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臺灣臺中市廟宇大甲鎮瀾宮,於每年農曆三月間舉行、長達九天八夜的大甲媽出巡遶境,行經駐駕地點有(依時間排序)彰化南瑤宮、西螺福興宮,終點在新港奉天宮,返程則增加北斗奠安宮、彰化天后宮、清水朝興宮。 由於仁武宮為當地信仰中心,每逢祭祀慶典時,人潮湧入廟宇,廟內空間無法容納,因而於民國74年(公元1985年),經廟方管理委員會通過,購買廟前、後土地,於原廟基後方,建造地上3層、地下1層的後殿,廟前腹地則做為慶典時的活動場所,仁武宮規模再次擴張。 民國87年(公元1998年),嘉義市政府有感仁武宮創建歷史悠久,將仁武宮列為嘉義市古蹟,民國88年(公元1999年)發生九二一大地震,仁武宮廟體受損,於民國92年(公元2003年),市府撥款修繕古蹟維護,於2年後完成修復,為現存所見廟貌。 保生大帝廟昔稱「大道公廟」,三百多年前新化豐榮裏一帶原是可以通行小船的商港,昔稱「洋仔港」,當時先民搭船與當地原住民交易鹿皮,進而墾地開發,因此當地人又稱之為「洋仔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廟建於1624年,為全臺首建奉祀保生大帝之廟宇,其建廟年代之由來,根據廟方記載,乃是在民國61年廟宇重建時,於觀音佛祖神像背後,發現有:「明萬曆丙辰年弟子蔡保禎恭造」之字樣,因而推斷其創建年代。 關於大道公在洋仔的經過,有一段傳說:相傳大道公在乘船渡臺時,同舟有知縣為侶,抵臺後大道公告訴知縣要住在「埔羌村八卦宅」,而新化洋仔正好有一古名為「洋家埔埔羌村八卦宅地理」,大道公為了這塊廟地,還因而和媽祖發生爭執,後來順利獲得該廟地。
- 世居於嘉義、人稱「嘉義蕭」的蕭姓族羣屬湧山蕭氏,多數在康熙、雍正年間至臺灣。
- 仁武宮的主神為保生大帝,除了據說是康熙年間建廟時供奉的軟身神像外,還有一尊是太子太保王得祿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所贈奉的神像。
- 現今仁武廟整座廟宇都是以樟木為結構,在臺灣現存廟宇中已不多見。
- 洋仔保生大帝廟早年先稱「大道公廟」,後稱「大帝宮」,再改稱「保生大帝宮」,後改為「保生大帝廟」,曾列3級古蹟,然於1972年拆除重建後,刪除三級古蹟列管。
- 最近行經興中街、北榮街交叉口,在嘉義市最早興建祀奉「大道公」保生大帝的廟宇「仁武宮」旁,出現了一秒到日本的外帶咖啡店「Supiido」!
- 原本的廟宇建築雖因日治時期皇民化政策破壞,致使文物無法保留至今,但仁武宮建築主體,經歷300年風霜與數次整建,仍保有原始風貌與架構。
- 根據長輩的說法,是因為俗稱後莊的西安村並沒有奉祀玄天上帝,而帝級神明只有保生大帝的緣故。
位於嘉義市北榮街、興中街口的仁武宮,雖然在市區內,但因附近街道狹窄,昔日入夜之後,燈火幽暗,因此附近又被稱為「暗街」。 嘉義保生大帝廟2025 2014年王船祭的王船,廟方為了展現誠意,斥資300萬元打造嘉義縣首艘全原木王船,取代傳統竹骨紙糊王船。 有一天三帝爺降駕(當時乩身還不是筆者祖父)說祂劫數到了,說也奇怪,講完後不久神像就這樣憑空消失了,於是大家便商議雕了一尊新的保生三大帝,人稱「新三帝」,就是取筆者祖父為乩身的神靈。 嘉義保生大帝廟 看到這裡,你一定覺得很奇怪,為何這裡的人不是稱呼保生大帝為「大道公」、「吳真人」、「花橋公」呢?
嘉義保生大帝廟: 嘉義異鄉人Podcast
相信大家一般會想到玄天上帝或是東嶽大帝,但在筆者的故鄉嘉義民雄,也有一尊人稱帝爺公的醫神,祂不僅醫人無數,更是西安村的境主。 1995年12月30日,因自由路拓寬,廟身必須拆除,將神像暫厝於臨時行宮。 新廟耗資近六千萬元,經兩年興建完成,佔地一百廿坪,全部採純南式建築,於1996年4月30日舉行入火安座及落成啟用儀式,市長張文英、立委蕭萬長、曾振農、市議長蕭登旺、省議員黃永欽、國代張炳文、保安宮主任委員蕭樟根等人剪綵。 1799年(嘉慶四年),笨港溪洪水橫溢,沖毀笨港街面。 信眾遂於麻園寮(新港舊稱)現址重建新廟,至1804年(嘉慶九年)落成,由王得祿命名為「大興宮」,並敬獻一張桌案。
嘉義保生大帝廟: 先天宮
2017年7月14日至16日間則由臺中市政府與鹿港天后宮外之六間廟共同發起舉辦「臺中百年媽祖會」,六廟之媽祖依照百年前座次駐駕於臺灣體大體操館前行宮,鹿港天后宮之位置則空下。 期間並伴隨誦經祭祀、祈安遶境、文化嘉年華等活動,其中遶境係由行宮出發,行經萬春宮、臺中火車站等地,約於中午抵達樂成宮,下午再由樂成宮出發返駕行宮;文化嘉年華則包含展覽、市集、戲劇及陣頭表演、媽祖電影放映等。 第一次是1904年(明治37年)芮氏地震規模6.1的斗六大地震;第二次是1906年(明治39年)芮氏規模7.1的梅山大地震。 在兩次大地震後,奉天宮結構受到嚴重毀損,僅存神房與觀音殿。 嘉義保生大帝廟 1907年(明治40年)開始重修廟宇,1917年(大正6年)完成修建,共歷時十年。 嘉義仁武宮內設有保生大帝藥籤,初期藥籤分眼科、內科、外科及小兒科四類,後增加了婦科,每一科皆有獨立的籤筒。
嘉義保生大帝廟: 麥寮拱範宮
展覽期間《城美館》同步「Supiido」推出限定「聯名咖啡」,淺中培冰滴咖啡,搭配橙汁與少許烏梅,一口喝下酸甜橙香味,尾韻醇厚的烏梅煙燻,讓我猶如被廟宇香氣包圍的錯覺,很喜歡這樣的跨界合作。 根據在地朋友描述,過往「仁武宮」旁的畸零地是間柑仔店,孩童視角往頂上看是滿滿的驚奇,可惜才搬到嘉義五年多的異鄉人,只參拜過仁武宮,卻沒有參與過大家的過往回憶。 保生大帝吳真人,或稱大道公,本名吳本(音為ㄊㄠ),字華基,別號雪東,宋朝太平興國四年(西元979年)三月十五日生,父名吳通,母為黃氏,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人,精於醫術,死後,鄉里人士肖像建廟祀之,將其人格轉化為神格,成為道德崇高、醫術高超之神明。 從先前天地無限的《滯留結界的無辜者》就看得出來,這位身為臺灣推理作家協會監事的小說家,其野心並不僅僅限於傳統推理小說的範圍。 而在這本最新的著作《惡唸的燃點》裡,天地無限更加大展身手,故事由一宗一家三口焚屍命案開始……但這本小說卻不只是命案推理,還結合了隨機殺人案件、YouTuber生態、大數據影像分析、邪教……甚至還有激烈的槍戰與爆炸案。 《惡唸的燃點》似乎想要一口氣挑起當下隱藏在臺灣社會的各式惡念、怨念、與貪念,然後一把火燒燬殆盡。
嘉義保生大帝廟: 建築設計
同樣出自延平街「咖啡X文具店」Cafe&stationery之手,同樣溫暖人心的日系精緻,不同的是從早上八點就營業(是的,主人家這邊結束後又要回Dadala工作啊),在廟埕旁轉角,形成了非常特殊的風景。 位於嘉義縣民雄鄉西安村民族路54號的保生大帝廟,顧名思義,就是主祀保生大帝,是座歷史相當悠久的廟宇,也因此信徒眾多,香火鼎盛,是民雄地區遠近馳名的廟宇之一,更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市12日電)嘉義市仁武宮是諸羅古蹟之一,主祀俗稱「大道公」的保生大帝,廟規模雖不大,但歷史悠久,是嘉義市最早興建的大道公廟。 世居於嘉義、人稱「嘉義蕭」的蕭姓族羣屬湧山蕭氏,多數在康熙、雍正年間至臺灣。 其中蕭孟容將一尊保生大帝神像迎請隨行,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臺灣。 他將神像安在家中供信徒祭拜,後來香火日增,於是協議集資興建北社尾保安宮。
嘉義保生大帝廟: 民雄保生大帝廟
正殿供奉有開基保生大帝神像,左右兩側即為籤筒與藥籤,正殿內可看出民國50年(公元1961年)整修時以原木柱接水泥柱混用的情形。 現今仁武廟整座廟宇都是以樟木為結構,在臺灣現存廟宇中已不多見。 前殿門以木立柱,為主要框架,框內上半部用木質雕刻,透雕各式各樣的花鳥、花瓶圖案為裝飾。 下半部由腰板、裙堵及圭腳等三部分疊成,飾有石雕,龍虎邊則是泥塑中最細緻的部分。 腰板用立體凸雕,雕有各色人物,動態栩栩如生,裙堵部份的石雕面積最大,左右均雕有足踏書畫的回首麒麟,取其吉祥、升官、子秀孫賢之意,邊框上有昭和2年(公元1927年)的落款,是觀賞的重點。 另外,門前立有1對石雕門枕石,用以替代一般廟宇建築常見的石獅,亦為仁武宮裝飾藝術的一大特色。
嘉義保生大帝廟: 歷史
在這段期間又恭奉紀府千歲,於是兩神聖顯靈的事蹟更是不可勝數。 臺灣嘉義市西區保安裏自由路245號主神保生大帝建立時間雍正元年(1723年)地圖北社尾保安宮,是位於臺灣嘉義市西區保安裏的保生大帝廟,為北社尾的信仰中心,與當地的蕭姓族羣關係密切。 仁武宮的主神為保生大帝,除了據說是康熙年間建廟時供奉的軟身神像外,還有一尊是太子太保王得祿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所贈奉的神像。 民國88年(1999年),仁武宮廟體因921大地震再度受損,嘉義市政府後於民國92年(2003年)撥款修繕古蹟維護,於2年後完成修復工程,目前由寺方進行管理維護。 且笨港毀滅論為民國50年代間才突然冒出,若新港為本港正統應早在民國50年代前即有史料考證,且笨港若真的毀滅時統治者也應要有史料記載(笨港為臺南以北最大城市之一),若依格式不符且疑點百出的景端碑單獨闡述如此重大之臺灣史,可謂不符歷史精神,恐無法服眾。
嘉義保生大帝廟: 新港大興宮
該廟創建時間在《臺灣省通志》另有記載,該廟於南明永曆年間創建,日治大正八年(公元1919年)重修。 約在大正元年(公元1912年)由拷潭村,內坑村民自由樂捐重建廟宇。 皇民化運動時期,日本殖民當居四處拆除漢人廟宇,燒毀神像,拷潭村(今拷潭裏)幸有一信徒(名黃春)將保生大帝神像藏在村中一直到公元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中華民國接管臺灣。 新港奉天宮自民國50年代開始單方面堅稱,嘉慶四年(1799年)笨港溪(北港溪)暴漲,自古笨港街中將市街一分為二,沖毀大半市街及水仙宮、協天宮、天后宮三大廟,從此之後,笨港天后宮之「開臺媽祖」及另外三尊媽祖神像之下落便無確切證據,現新港奉天宮宣稱該宮持有「開臺媽祖」。
嘉義保生大帝廟: 歷史沿革
自雍正元年(1723年)創立後和當地的蕭姓族羣關係密切,為北社尾一帶(保安裏、北湖裏、竹圍裏)的信仰中心,下埤裏的鳥岫仔、竹村裏的竹仔腳的蕭姓聚落均曾自此廟分火建廟。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嘉義市的仕紳纔在民國34年(1945年)時集資將仁武宮產權買回來,並於民國三十六年正月初一(1947年1月22日)恭迎保生大帝歸廟安座。 之後從1961年進行重修前殿廟壁及廟頂,並以水泥柱新建四柱亭等工程後,多次陸續整修廟宇各處,並在民國74年(1985年)經廟方管理委員會通過,於原廟基後方擴建後殿,後殿於民國80年(1991年)完工。 嘉義保生大帝廟 2017年10月2日,湄洲媽祖來臺巡安,將駐駕新港奉天宮遶境祈安,由財團法人新港奉天宮、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與臺灣媽祖聯誼會共同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