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吉嶼好唔好2025!(持續更新)

澎湖南方四島是由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嶼、西嶼坪嶼,這四個較大島嶼及周圍小型島嶼與海域組成,生態資源珍貴且物種多樣性高,海域珊瑚礁生長茂密,媲美國際水準,瑰麗的珊瑚礁叢林是浮潛者的天堂。 東吉嶼戰略位置相當重要,自古即為臺澎海運貿易的轉運站,曾經繁華一時。 日治時代為確保臺澎佔領權,分別在島上南北兩端興建軍營及燈塔,並派兵駐守,控制鄰近海域。

年,藉臺灣第九 座國家公園的成立,將澎湖南方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嶼與西嶼坪嶼等四島納內所轄範圍,面積最大的東吉嶼始為旅客所注目。 坐落望安島的東南側的東吉嶼,是早期從澎湖坐船到臺灣的中繼站,因為海面兇險故以黑水溝著稱,因此島上有燈塔一座其塔身黑白兩色交錯,佇立在岸邊與四周景觀搭配合宜。 東吉嶼海岸幾乎為陡峭玄武岩所圍繞,僅在東、西、南岸有沙灘分佈。 其中東南岸沙灘能保有較為原生的棲地狀態,優勢植物為海埔姜及馬尼拉芝。 北端海崖因飽受季風吹襲,地表裸露程度較嚴重,植被為低矮草本,南端海崖及島嶼南半部的方山平臺因居避風處,遂能發育成銀合歡灌叢林地。

東吉嶼: 建築設計

東吉嶼位於八罩島東南方約20.5公里的海域,與大山嶼相距約36公里,附近有著名的黑水溝,全島南北長約2公里,東西最寬處約1.3公里(島嶼北端),是澎湖羣島第9大島嶼,本鄉第3大島嶼。 東吉嶼 東吉嶼南北兩端為方山地形地勢較高,島上最高點位於西北角。 島嶼的南北兩端海岸大多為海蝕崖包圍,東北及東南隅在退潮時能露出海蝕平臺,西岸的中央部位有一海灣,是碼頭所在,其北側有沙灘分佈,島嶼的東南及西南亦有以珊瑚及貝殼碎屑為主的沙灘,其他海崖下大多為玄武岩礫灘。

  • 東吉嶼燈塔是日人在澎湖羣島所興建的第二座燈塔,塔身最初為圓筒狀鐵塔。
  • 虎頭山下巖層剖面的層理清晰可見,由上而下依序為柱狀玄武岩、砂岩層及微輝長巖的柱狀玄武岩層,部分巖塊因風化而崩落成碎石坡。
  • 鋤頭嶼,位在東吉嶼西北方的方山小島,主要為柱狀玄武岩及火山角礫巖所組成,島周圍海岸皆為壯麗的海崖及受到強勁海流侵襲形成海蝕洞景觀,北側的海蝕平臺,冬季盛產紫菜是鋤頭嶼重要的生態資源。
  • 東吉嶼位於八罩島東南方約20.5公里的海域,與大山嶼相距約36公里,附近有著名的黑水溝,全島南北長約2公里,東西最寬處約1.3公里(島嶼北端),是澎湖羣島第9大島嶼,本鄉第3大島嶼。
  • 此外,島嶼中央有一河谷地型,走向為北向南再轉東南,其下游開闊地,是較為濕潤的環境,羽狀穗磚子苗以幾近純林的方式在此蓬勃的生長。
  • 只有釣客與老人的東吉,這看似無聊卻處處充滿驚奇與故事的小島。

後於1911年8月13日正式啟用,不過周圍海域航道安全仍然不見改善。 1930年代,為加強燈塔的守護功能,在1937年將原本的鐵造燈塔拆除,重新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圓塔,並改漆為黑白相間條紋,以加強船隻注意。 魚藤坪斷橋又名龍騰斷橋,原名魚藤坪橋,位於臺灣苗栗縣三義鄉龍騰村,為縱貫線鐵路(後屬臺中線)全線開通前一年(1907年)所興建完成的磚造橋墩、鋼鈑梁及桁架樑混合型式之橋樑。 1999年921大地震後,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今文化部前身)於2000年將魚藤坪斷橋指定為震災紀念物,苗栗縣政府於2003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三級古蹟)。 經小玄武岩區下到全島唯一的白色沙灘區,這裡也是浮潛區,一般住在這兒的遊客會由民宿主人帶領到漁港或是這兒浮潛。

東吉嶼: 臺南旅遊

1935年4月21日發生新竹臺中大地震,新竹州、臺中州震災嚴重,此區隧道、橋樑、鐵軌損毀至鉅,此橋亦被震毀,造就此一斷橋之景象。 接水泥產業道路,可看到前下方的聚落及右側的電信局,左側山頭上有座塔的就是虎頭山,取左側田園強上虎頭山(沒路徑)。 東吉燈塔建於東吉嶼北方的尖礁上方,標高47公尺的高地,也是全島最高點,是船隻行經黑水溝的重要指標。

東吉嶼北端海崖設有東吉燈塔(1911年),氣象局為加強臺灣海峽預報需求,亦在此設立東吉島氣象站。 東吉嶼位於望安鄉的東南方,面積1.771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最高點約47公尺。 因島嶼位置靠近臺灣(臺南),航程僅約2小時30分,早年島上漁獲多送往臺南販售,島上日常生活用品亦購自臺南。 長期接觸府城文化關係,島上的婦女穿洋裝、抹粉,打扮得比澎湖婦女時髦,所以澎湖有一句「東吉查某、西吉菜脯」的諺語,說明瞭當時東吉嶼的富庶景象。

東吉嶼: 東吉嶼燈塔

明末清初臺灣與福建廈門往來頻繁,依據前人航海經驗,船隻由大陸出發向東行,需靠目視依序定位紅水溝及黑水溝,並經西嶼和花嶼方能平安抵達東吉嶼。 心室欣賞夕陽落入海中風茹餅我在左心室 東吉的美個人覺得要細心去看,如只是參加跳島行程時間太短沒法看到最美好的點,日出日落晚上的點點星空皆無法看到,太可惜了! 來這就該是來放鬆的,島上也有幾間民宿,最好安排住宿過夜,纔不會錯過美景。 ;不像馬公本島可藉觀光產業而能夠稍微平衡人口減少問題,東吉這座被稱為遺忘之島,美麗之餘卻藏著令人心酸的隱憂。

東吉嶼碼頭南側,可攀至標高34公尺的虎頭山,由海上眺望,其山勢如一隻小虎伏在大虎身上,因而得名。 虎頭山下巖層剖面的層理清晰可見,由上而下依序為柱狀玄武岩、砂岩層及微輝長巖的柱狀玄武岩層,部分巖塊因風化而崩落成碎石坡。 站在虎頭山上,柱狀玄武岩與沉積巖交錯形成的南方海崖景觀一覽無遺,玄武岩上層風化作用劇烈,因此色澤較下層偏黃,海崖延伸處則為一處海蝕平臺。 東吉嶼南北兩端海岸多為海崖地形及玄武岩礫灘,往東吉燈塔下方望去,此處因長期受到海水沖刷侵蝕,相連的海崖呈現別具律動感的弧狀曲線,質地鬆軟處則因石塊崩落形成海蝕洞。 取水泥產業道路左上,一路都是黑色的山羊便便,也許日後觀光客多了以後,山羊飲食店開立,這些野放山羊就不見了,聽島上居民說,這裡的山羊沒有羊騷味咧! 路右就是大草原,咕咾石圍成的田地除了避風也是各田的界線。

東吉嶼: 西吉藍洞

可惜早上的雲層稍嫌過多,日出拍起來怎有夕陽的感覺,燒起來嚕。 東吉嶼2025 趁著太陽剛剛加溫,趁著還不熱的時候,準備開始我們的徒步環島。 只不過這環島公路,好像是山羊專用的,沿途的屎很多,最後雪白的水泥產業道路也在日軍駐守遺址結束了。 大概兩個小時的船程,在太陽剛下沉的那一刻,海的盡頭出現了香草天空的那刻,我們登島嚕。

東吉嶼: 燈塔行政諸元

啟明宮→ 聚落 → 八卦山與東吉之眼(海蝕平臺)→ 東吉燈塔 → 日軍遺跡 → 菜宅 → 虎頭山(塔)→ 巡航北方地質賞。 東吉嶼雖屬澎湖縣,但距本島之臺南市僅約40公里、與縣治馬公市距離相差不遠,昔日即已往來密切。 2002年東吉嶼居民曾一度爭取改歸臺南市管轄,臺南市市長許添財表示樂觀其成,但當時遭澎湖縣政府反對,全案無下文。 外海有一小島是鋤頭嶼, 距東吉島不遠,冬天島上滿佈海菜,其品質是澎湖之最。 聚落大多以澎湖咕咾石建造,也有幾間洋房型的建築,但大多已破舊毀壞,近年因遊客漸增,也有數間房子開始整修,有電、有冷氣。 位於東吉嶼碼頭的北側處的八卦山,巖層為狹長型的玄武岩,其左側處有一圓形狀的岩石,當地居民認為像顆「眼睛」,因此又稱作「東吉之眼」。

東吉嶼: 【澎湖景點】望安鄉。東吉嶼 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遊客少的超美島嶼 (交通說明)

2001年,東吉嶼燈塔於中華民國各縣市所舉行的「歷史建築十景徵選活動」中,獲選為澎湖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 東吉嶼南北兩端海岸多為海崖地形及玄武岩礫灘,往東吉燈塔下方望去,此處因長期受到海水沖刷侵蝕,相連的海崖呈現別具律動感的弧狀曲線,質地鬆軟…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範圍內各島嶼資源有限,請遊客珍惜各項資源,並隨手將垃圾帶離島上,不增加島嶼負擔。

東吉嶼: 臺南三井OUTLET

位於澎湖南方的東嶼坪嶼、西嶼坪嶼、東吉嶼、西吉嶼合稱澎湖南方四島,東吉嶼位於望安鄉的東南方,面積1.7712平方公里,海拔高度最高點約47公尺。 東吉嶼,隸屬澎湖縣望安鄉(東吉村),位於臺澎海道重要據點,由於轄控大陸出入臺灣海運門戶,戰略位置相當重要,自古即是臺澎海運貿易的轉運站,曾繁華一時,有「小上海」之稱。 日據時代為確保臺澎佔領權,分別在島上南北端興建營舍及燈塔,並屯兵駐所,加強防禦工事,扼控鄰近黑水溝海域,成為臺澎間第一道海上屏障,過往商船、貨船一目瞭然。 ),又名東吉島,臺灣澎湖羣島的一個島嶼,為臺澎航道上的重要據點,行政區屬於澎湖縣望安鄉東吉村。 至於島嶼部分,至2009年已有約1.34平方公里土地劃入澎湖南海玄武岩自然保留區,2014年成立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而東吉嶼的東邊海域劃歸臺江國家公園。 東吉嶼,又名東吉島,臺灣澎湖羣島的一個島嶼,為臺澎航道上的重要據點,行政區屬於澎湖縣望安鄉東吉村。

東吉嶼: 東吉嶼交通

由目前所殘留的防備空襲的防空壕、依地形挖掘的防空洞、軍事瞭望臺以及木質宿舍殘留的建築基座,可窺探其當時的盛況。 東吉港口-在此除了本地的船隻,帆船等,還常可看見來自臺南安平或亞果遊艇碼頭開來的小型遊艇。 東吉嶼2025 東吉嶼的景點很多由港灣內可看到的東吉之眼,往山後走去可達的東吉燈塔,菜宅,草原,往八卦山上走去氣象站那往下可鳥瞰整個東吉港灣全景。 若以東吉嶼中央部位的低平鞍部作為分野,可將東吉嶼的方山平臺頂區分成南、北兩小方山,北方山再依東高西低之地勢,劃出東、西兩臺地。 南、北兩方山的植被構成明顯有異,北方山以狗尾草、光高梁及馬尼拉芝為最優勢,岐穗臭根子草、臺灣虎尾草、卵形飄拂草、臺灣灰毛豆、合萌等族羣亦常見。 南方山的絹毛馬唐是最強勢的物種,其次為白花牽牛、紅花黃細心、澎湖決明、海埔姜、四生臂形草、狗尾草。

東吉嶼: 啟明宮

啓明宮在碼頭旁往海裡看,時間對時便能看到不少魚兒在海水中在東吉常有一種被監視的感覺,走在小路上山頭上的羊,草叢旁的羊,常常會伸出頭來看著你,沒錯是被羊監視著! 東吉的羊都是放養的,據說全島的羊都屬一家人的,若你抓的到可賣給你,但不幫你宰也不幫你料理,但前題是你要抓得到。 但島上極盡「荒涼之美」卻是令人著迷,尤其在褐色草原中奔跑的羊羣、潔白傲立的東吉燈塔,原來臺灣也有這樣的景色。 飛機殘骸是1987年臺航班機,從高雄飛往望安在東吉島上空因機械故障而墜落,機上11人員平安。 西方約4.5公里處有西吉嶼,原本有人居住,並設有一分校,但目前已成無人島。 本島漲潮時面積為1.5423平方公里,退潮時面積為1.9045平方公里。

1968年,澎湖縣成立澎湖縣立望安國民中學時,一併設立將軍分部(今將澳國中)、七美分部(今七美國中)與「東吉分部」,當時東吉島上約有一千多人。 1987年4月15日,臺灣航空從高雄小港機場飛往澎湖望安機場的六六一次班機因操縱器故障而迫降於望安國中東吉分部,人員全數倖存。 東吉嶼戰略位置特殊,自古即為澎湖赴往臺南的海運貿易的轉運站,曾經繁華一時。

東吉嶼: 澎湖南方四島及七美之跳島旅遊

秒的大會討論,我們決定切西瓜,準備來個東吉島越嶺大進擊。 沒想道沿途的景觀真是太美了,這條路線就讓飯糰稱他做東吉版能高安東軍。 東吉嶼2025 由目前所殘留的防備空襲的防空壕、依地形挖掘的防空洞、軍事瞭望臺… 東吉嶼的信仰中心是啟明宮,供奉徐府王爺,王爺誕辰為農曆十一月廿七日。

東吉嶼: 臺灣國家公園

拖釣客的福,島上其實還算有不少間民宿,其實都是島上居民的空房。 雖然現在的東吉嶼居民外移但過去的繁華留下的那些古厝依然別有一番風味。 位於東吉嶼碼頭的北側處的八卦山,巖層為狹長型的玄武岩,其左側處有一圓形狀的岩石,當地居民認為像顆「眼睛」,因此又稱作「東吉之眼」… 東吉嶼聚落建築羣多數以背山面海的姿態分佈在鄰近港口較低坳處,道路因住宅、聚落興建而順沿發展,交錯的巷弄小徑穿插聚落中,另因信仰逐漸衍生出… 魚藤坪橋震毀後,鐵道部將舊橋破損斷裂部分敲除後再搭起支架,以利工程列車運行,進行沿線隧道及橋梁重建。

東吉之眼是屬於圓管狀微輝長巖體的圓形斷面,其周圍黑色岩石則是鹼性玄武岩,由兩種巖體排列一起,在顏色對比下突顯此圓形斷面,像顆朝向村莊望去的眼睛,守護著島上每位村民。 早年發生於望安海域的船難事件,地點幾乎都在東吉嶼的四周,由於海難事件發生頻率最高,使得不少船員和漁民聞之喪膽。 所以日本人在明治44年(西元1911年)興建燈塔,希望可以改善當地海域之航行安全。 為加強燈塔的守護功能,經過了歷次更換設備、翻修,繼續發光指引行駛船隻。 島嶼北側座落著坐北朝南,與碼頭旁的華娘廟分居北南的土地公廟,用來鎮守北方煞氣,避邪庇護村莊,土地公廟旁的海岸景觀可見火山角礫巖組成的地質及遠眺頭巾與鐵砧。 東吉嶼東北方有一處日治時期日軍登島所建的砲兵房舍遺址,當地人稱為「兵厝」。

東吉嶼: 景點快搜

至於島嶼部分,至2009年已有約1.34平方公里土地劃入澎湖南海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東吉嶼2025 隨著產業結構改變,東吉人口逐漸外移,島民多遷居於澎湖馬公或臺南安平,至1991年望安國中東吉分部因已無學生而廢校。 2014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成立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由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管理),海管處將原望安國中東吉分部校舍改為東吉遊客服務中心,2015年東吉遊客服務中心改建工程完工啟用。

至於南北端之橋臺翼牆,則採用灰色石塊砌築,有別於整座斷橋的紅磚結構意象。 重建新橋期間為了運送建材,工程單位將舊橋龜裂及有安全顧慮的結構敲除,搭上施工鷹架,方便工程列車運送建材。 新橋(第二代魚藤坪橋)於1938年竣工,通車後取代原來的第一代魚藤坪橋(即魚藤坪斷橋)。 抵東吉島漁港,左側白色二層洋房是島上唯一的醫務室,其上方就是氣象站,右側山頂有座塔的就是虎頭山。 每逢日出或黃昏時分,變幻萬千的光彩閃耀在波光粼粼的海面,瞬息萬變的天光雲影令人沉醉。 通往虎頭山的路途中,除可看到大量的銀合歡外,還有許多植物如馬櫻丹、白茅等,以及臺灣特有種─澎湖決明。

東吉嶼: 日軍遺址

此外,島嶼中央有一河谷地型,走向為北向南再轉東南,其下游開闊地,是較為濕潤的環境,羽狀穗磚子苗以幾近純林的方式在此蓬勃的生長。 東吉嶼2025 總覺得每個地方都很美,沒有被太多觀光客發現的島嶼,真的多了幾分悠哉和清靜。 真的是沙灘,而且乾淨的不得了,美到讓我們一整個大開心。

東吉嶼: 澎湖忘憂島-東吉嶼

由廟內刻有「高山聖吉」的牌匾可推測其約在清嘉慶年間(西元1808年至… 注意:本表僅包含中華民國政府實際控制與目前主權聲稱之島嶼,關於其他由北京政府控制的島嶼請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島嶼列表。 西方約4.5公里處有西吉嶼,本島漲潮時面積為1.5423平方公里,退潮時面積為1.9045平方公里。

點,加快腳步回到民宿喫早餐,接下來還要去另外一邊探險。 我們在島的另外一邊,發現了一個美麗的沙灘,山崖邊開滿了像牽牛花的花,還有像侏儸紀時期的鳳梨頭。 但是天氣真的很熱,受不了熱氣的大牛吵著要去玩水,那就趕緊著裝,去看看傳說中的浮潛點吧。 據傳當年在鯉魚潭中有鯉魚精作祟,當地居民便到處種植有毒的魚藤,並將東面狀似青龍偃月刀刀背的山命名為關刀山,用意是以關刀斬斷魚藤毒殺鯉魚精之意,即「關刀斬魚藤,魚藤毒鯉魚」。 後來當地居民認為魚藤名稱不雅而將地名改為「龍騰」,因此魚藤坪斷橋也被稱為龍騰斷橋。 斷橋拱橋橋體之紅磚採丁順砌法疊砌,圓拱拱圈以六層紅磚砌拱,拱橋最上端原軌道面兩旁設有類似女兒牆之矮牆,形成道碴槽,以防止石碴掉落橋下。

東吉嶼: 臺版「摩西分大海」 澎湖夢幻美景暴紅

日治時代分別在島上南北兩端興建軍營及燈塔,並派兵駐守,控制鄰近海域。 當地居民放牧羊羣,從北方的山頭俯眺,紅瓦白牆的古厝襯託著青草及黑白相間的羊羣,景色頗為怡人。 東吉嶼自古為臺灣與澎湖羣島間之海運貿易轉運站,島嶼周圍為澎湖水道海域,早期因受到暗礁影響,導致時常發生船難事件,1911年日人選定東吉嶼興建燈塔,希望可以改善當地海域航行安全。 東吉嶼燈塔是日人在澎湖羣島所興建的第二座燈塔,塔身最初為圓筒狀鐵塔。

在東岸的海崖斜坡,絹毛馬唐是最為優勢的物種,白茅族羣為次優勢,絹毛馬唐優勢的伴生植物有小葉括根、卵形飄拂草、煉莢豆、光高梁、島薊、臺灣灰毛豆、舖地蝙蝠草。 1620日軍遺址,位於島的東北端,也是水泥產業道路東線的終點,此地人稱呼『兵厝』,有日治時代日人興建的砲兵房舍遺址,可看到瞭望臺、防空洞、營舍和廚房等。 1525東吉燈塔,是澎湖極東之燈塔,民國前1年(西元1911年)興建,位於澎湖縣東吉嶼北角崖頂,原為鐵造圓筒形燈塔,民國27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圓塔,外表漆黑白相間的平行橫條紋。 鋤頭嶼,位在東吉嶼西北方的方山小島,主要為柱狀玄武岩及火山角礫巖所組成,島周圍海岸皆為壯麗的海崖及受到強勁海流侵襲形成海蝕洞景觀,北側的海蝕平臺,冬季盛產紫菜是鋤頭嶼重要的生態資源。 八卦山前方的沙灘由珊瑚及貝殼碎屑所組成,綿延超過100公尺,退潮時可在淺灘處悠遊漫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受到空襲因素影響停止發光,惟燈器並無重大損害,戰後隨即修復放光,並經過了歷次更換設備、翻修,繼續發光至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