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慈聖宮2025必看攻略!(小編推薦)

這裡還有排骨湯、炸蚵仔酥炸豬肝等等配菜,本來要點吻仔魚炒飯一盤50元,怕喫不完,總之好多喫的但是太熱了喫不下那麼多。 大稻埕慈聖宮2025 不過這間有很多竹製品,多到看不完,如果你對竹製器具有興趣,在迪化街這裡可以找到喜歡的款式,也有其它做竹製品的店家喔。 慈聖宮於1853年(鹹豐三年)頂下郊拼後,1855年大稻埕開基人物林右藻等初籌建於中街(今迪化街中段),1866年林等募得萬餘元大幅整建擴修。

  • 葉家肉粥的粥跟市面的粥不太一樣,米粒不稠不黏,每顆都有點爆開樣、粒粒分明,倒是有點像是泡飯,第三代老闆說,粥是用生米直接煮成後,多了米的香氣,而且裡面還有肉羹,一碗只賣25元。
  • 隔壁的「山本米粉湯」也是同一位老闆所有,座位通用,米粉湯清香有古早味,炸物類表現不俗。
  • 這除了綠豆紅豆甜品之外,很少有機會可以喫到杏仁露,杏仁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的味道,正巧我就喜歡杏仁,只是沒有喫過杏仁露,原來喫起來像是果凍的感覺,不好不壞的口感有點小碗,經過不用特地前往。
  • 廟最早位在中街與南街的交界處,也就是現在的迪化街與民生西路口,早期的建街發展,即與此廟跟大稻埕霞海城隍廟息息相關。
  • 如果第一次來,老闆建議可以點綜合四神湯,一次可以喫到多種配料,不過如果有不敢喫的部位,也可以跟老闆說,他就不會加。
  • 在榕樹下,來這點碗鹹粥或滷肉飯配排骨湯、中午來幾盤熱炒配啤酒已是老一輩的日常。

前幾個月,天氣還比較熱的時候,跑去大稻埕慈聖宮喫小喫,車停在甘州街附近,往慈聖宮方向走的時候,發現一家排隊排到夭壽的米苔目店“呷二嘴”,主要是賣甜鹹米苔目,好多人點冰品呀! 不過那時候因為人太多沒有跟著排,今天又跑去慈聖宮覓食,經過這家呷二嘴,可能平日天氣又沒那麼熱了,人不多,立馬進去點一碗綜合冰喫看看再說。 在一旁剛好看到一間無店名的賣著甜品,我喫東西都是看到就進去點,所以很少會當下查有什麼店好喫的,老闆說先點餐才能坐,其實位置真的不多。 這除了綠豆紅豆甜品之外,很少有機會可以喫到杏仁露,杏仁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的味道,正巧我就喜歡杏仁,只是沒有喫過杏仁露,原來喫起來像是果凍的感覺,不好不壞的口感有點小碗,經過不用特地前往。 迪化207號房子建於1962年,前身為「廣和堂藥舖」,目前1-2樓是展覽空間、3樓則是藝廊,而頂樓觀景區還是工作人員提醒要上去看看,這才發現上面看下去的一整排紅色石磚建築如此整齊,尤其是屋頂和現代化的住家當然很不一樣,天氣再好一點,這裡發呆都覺得視野不錯,而且也不用門票。 來來來,你一定要去看一下不管你喝不喝咖啡,我要介紹你去看那古色古香的星巴克到底有多美,而且整個紅磚建築物非常的大,即便是住在臺北的朋友也不知道有這個地方,就算沒有喝咖啡也要進去看上幾眼,它內部裝潢比起現代版的星巴克,還是更令人看上幾眼。

這裡除了排骨湯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美食可以喫,像是肉粥與炸物、豬腳麵線、鯊魚煙,豬腳麵線也是非常人氣的店家,我這一天沒喫豬腳麵線,改天去喫的時候再補拍照片給大家看。 這座中國傳統廟宇建築前後各有六進兩殿,石雕、雕刻、剪黏都非常細緻華美。 如今慈聖宮依然香火鼎盛,信眾絡繹不絕,祈求媽祖保佑居安平安,事事順利。 來到迪化街可以選擇搭捷運到北門站或者大橋頭站,頭跟尾的差別而已,一路上沿著迪化街可以看到很多特色店家,不妨也走出去看一下外觀建築,會發現很多小細節,很有趣的臺北一日遊可以這樣安排。 老臺北有什麼味道我也不知道,因為我資歷不夠不知老臺北以前早餐都喫什麼。 大白天很熱的天氣算是來體驗,在樹下好多人喫著早午餐,這裡的早午餐不是西式漢堡,而是中式的,很多九點開始營業店家我們選擇近十點半後來,畢竟沒有習慣一大早就喫飯食。

大稻埕慈聖宮: 大稻埕慈聖宮美食-廟前廣場坐位區

再看駕前兩將軍金身,因為被玻璃隔著,所以不僅難以窺探,也難以拍照。 正殿兩旁有數尊神將,除了千順將軍,這裡竟然還有範謝將軍,這在以媽祖為主祀神的廟堂上出現,似乎有些不符。 新北市長侯友宜今日出席111年12月份治安會報媒體聯訪記者詢問侯市長最近求職打工詐騙很多,市府是否有新的防範,與人力銀行合作? 阿桂姨原汁排骨湯是用整塊肋排下去熬煮的,客人點餐後再剪成小塊小塊,所以有排骨、有肥肉、有瘦肉,跟一般喫到的排骨湯不太一樣,也是他們家特別的地方。

許仔豬腳麵線只賣豬腳與麵線,這裡的豬腳不屬於紅燒豬腳,而是清燉手法,這在臺北市很少見,不過清燉卻沒有豬騷味,部位以中段肉及腿庫肉為主,中段肉有Q彈的筋、滿滿膠質的皮,還有肉能喫。 早上9點,慈聖宮媽祖廟前的廟埕開始有人擺放桌椅,廟口前的一排小喫店也一家家開張營業,許多上了年紀的老客人也出現在攤位前,準備享用今天的第一餐。 這裡的小喫攤都是有數十年的歷史,有些攤位還已經傳到第三代了,慈聖宮媽祖廟前小喫攤賣的是簡單的美食,但也是屬於臺北的老味道。

大稻埕慈聖宮: 臺灣料理研習所

傳承至第四代的葉家肉粥是廟口美食老字號,一早營業就有不少客人。 攤家供應肉粥與各式炸物,餐牌手寫的”沒有綜合”字樣令人莞爾,或許大家都想點綜合炸物吧? 略為清淡的肉粥作為早餐還挺合適,粥以生米直接煮成,顆粒感分明偏向米湯,說不上獨特卻是老一輩心中懷舊的味道。

  • 大稻埕慈聖宮俗稱大稻埕媽祖宮,座落於臺北市大同區保安街49巷17號,為一主祀天上聖母媽祖之在地廟宇,與附近的法主公廟、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共稱大稻埕三大廟宇。
  • 鹹豐三年(1853年)頂下郊拚後,同安人的首領林佑藻在鹹豐五年(1855年)於大稻埕籌建媽祖廟。
  • 雖然很多地方都喝得到四神湯,但相對多數的四神湯只配豬小腸,這家媽祖宮口四神湯還有豬肚、小肚、粉腸、肝連及綜合可以選。
  • 比起阿桂姨原汁排骨湯、許仔豬腳麵線,曾聽過的遂是葉家肉粥;甚至聽聞炸物類比肉粥還要厲害!
  • (OS.要是我也有這麼大一棟的房子在臺北市,我跟本不想送政府耶)……..果然是大器之人,所以我們現在纔能有機會進去一瞧老房子的榮景。
  • 1996年代後期屈臣氏大藥房發生火災,內部裝備完全毀損,只剩下外牆,在2005年列為市定古蹟,並在李家後人李永崇建築師主持修復,重回昔日華麗建築外觀,是大稻埕迪化街的招牌景點。
  • 這裡的小喫攤都是有數十年的歷史,有些攤位還已經傳到第三代了,慈聖宮媽祖廟前小喫攤賣的是簡單的美食,但也是屬於臺北的老味道。

年,是「慈聖宮」美食街的元老之一,早年以賣毛蟹出名,近年毛蟹不易取得,轉型為熱炒店。 隔壁的「山本米粉湯」也是同一位老闆所有,座位通用,米粉湯清香有古早味,炸物類表現不俗。 在美食街後方廟埕擺有座位區(並非全部攤商,從7號魷魚標開始),坐在大榕樹下喫飯,伴隨徐徐清風,頗為愜意。 桌椅都是專屬某店家的(桌面上有寫),有在該店家消費就可以另外去別攤叫菜來喫。

大稻埕慈聖宮: 推薦閱讀

葉家肉粥的粥跟市面的粥不太一樣,米粒不稠不黏,每顆都有點爆開樣、粒粒分明,倒是有點像是泡飯,第三代老闆說,粥是用生米直接煮成後,多了米的香氣,而且裡面還有肉羹,一碗只賣25元。 ,由稻江樂平社員一同敬獻的「恵澤覃敷」匾,「恵」是惠的異體字,「覃」為廣布的意思,因此用此匾讚頌媽祖恩澤廣布天下,無所不包。 而回望門神彩繪,這裡的畫風或許沒有府城名家的靈動,但也有樸素可愛的一面,龍邊是一組手持劍、印的宦官,而虎邊則一對宮娥,這樣的搭配正是主祀女神的規格。 面朝正殿的兩枝金柱上,安有兩隻可愛的倒拋獅子,再往前的天井空間,和其他北部的廟宇一樣,這部分也被挪作擺設供品的地方。

大稻埕慈聖宮: 日本超人氣草莓懶人包!必看草莓小知識,甘王、栃木少女、紅臉頰誰是第一?

這就像是臺灣人出國去日本的寺廟一樣,可能會對他們的文化有些好奇,會想拍什麼看什麼,但對當地人而言還是有自己的文化禁忌,好比我看過有外國人在廟裡拿著博杯在嬉笑玩弄著,文化上的差異性。 位於迪化街一段僅46坪大的三級古蹟,有的人可能不知道這間廟對日本觀光客來說相當熱門,也可以說迪化街商圈跟本就是日本人或者香港外國人等等特別多,而霞海城隍廟或許在國外的名聲特別旺,如果你想要遇到另一伴是外國人的,說不定來這裡還能遇到很多日本單身的人。 位於民生西路上的這棟老房子建於西元1934年,於2009年指定為市定古蹟。 從室內空間來看也算是臺北市不小的房子,歷經了四年時間修復,而原屋主將這棟洋樓贈與臺北市政府。 (OS.要是我也有這麼大一棟的房子在臺北市,我跟本不想送政府耶)……..果然是大器之人,所以我們現在纔能有機會進去一瞧老房子的榮景。 肉粥25元,不算是粥,而是加了湯的白飯,所以飯是比較紮實的,燒肉沒有很多所以一個人喫的完。

大稻埕慈聖宮: 媽祖宮口黃記四神湯

擅長在地咖啡廳與美食挖掘、美食與人像商業攝影、規劃主題性旅遊、地方文化研究、街道日常拍攝,我希望在每趟旅程開始前,都可以想到來這裡找找適合自己的目的地。 廟口前的一排小喫店各有擁護者,但有幾家人氣特別高,像是許多美食節目都介紹過的葉家肉粥,是很多人來朝聖時必喫的一家店。 葉家肉粥目前是第二代跟第三代一起經營,採訪當天剛好第二代老闆出去玩,由第三代老闆來開店,不過因為老老闆不在、忙不過來,那天只供應肉粥、紅燒肉及隱藏版菜「炸豆腐」。

大稻埕慈聖宮: 原汁排骨湯 $70

臺北慈聖宮與霞海城隍廟、法主公廟被稱為大稻埕一帶的三大廟宇,建於 1864 年。 後來經過多次搬遷纔在 1910 年遷至現址,並在1914年重建完成,最著名的特色就是廟口廣場那幾十家各具特色的傳統美食! 在榕樹下,來這點碗鹹粥或滷肉飯配排骨湯、中午來幾盤熱炒配啤酒已是老一輩的日常。 大稻埕有三大廟宇-霞海城隍廟、慈聖宮、法主公廟,其中慈聖宮主要供奉媽祖,在臺灣廟宇前有攤販美食的相當多,在高雄就知道不少廟口美食,不過像是慈聖宮這樣規模且整齊的倒是初次,我想也許跟政府規劃有些關聯。

大稻埕慈聖宮: 臺北旅遊網

許仔豬腳麵線也是慈聖宮的高人氣店家,11點開始營業後就會慢慢湧現人潮,雖然攤子有4個人手在忙,但尖峯時間還是有點忙不過來。 許仔豬腳麵線只賣豬腳與麵線,這裡的豬腳不屬於紅燒豬腳,而是清燉手法,嚐起來沒有豬騷味,部位以中段肉及腿庫肉為主,中段肉有Q彈的筋、滿滿膠質的皮,還有肉能喫。 慈聖宮前美食一條街,每個看似不起眼的攤位總是排滿長長人龍,像是阿桂姨原汁排骨湯、媽祖宮口黃記四神湯、賴記雞捲、許仔豬腳麵線等都是老饕們的口袋名單,其中「葉家肉粥」更因韓國美食家白鐘元介紹而聲名大噪,雖然營業時間到下午3點,但常常到午餐時段許多東西便已售罄。 慈聖宮算是我很常會來的地方,大概一個月來一次,這裡真的是臺北市少數可以坐在榕樹下用餐的美食小天地,如果你自認是臺北的老饕客,但沒來慈聖宮喫過美食,那就真的很遜!

大稻埕慈聖宮: 【臺北】。大稻埕路線 迪化街散步地圖!慈聖宮早午餐、古蹟老房子臺北旅行

而炸物就相當出色,特別推薦豬肝炸,裹粉油炸的皮脆內粉嫩、無腥味且不油膩,絕佳滋味讓我十分驚豔。 這一帶頗為老舊,並沒有大規模改建,是臺北市內最像鄉下的地方,也因此保留了老臺北的樣貌,逛到這裡仿彿進入時光隧道,回到數十年前的老臺北。 廟前則是一排老牌的小喫攤,如魩仔魚炒飯、原汁排骨湯、鯊魚煙(煙薰鯊魚肉)、毛蟹、汕頭包子、四神湯。 大清同治三年(1864年)地圖大稻埕慈聖宮,又稱大稻埕媽祖廟、稻江媽祖廟,是位於臺灣臺北市大同區慈聖裏的媽祖廟,為頂下郊拚後遷移的同安人所建立,今為臺北市市定古蹟,與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大稻埕法主真君廟並列大稻埕三大廟宇。 戲苑就位在霞海城隍廟旁邊不遠而已,樓下是永樂市場,有不少的布料店家集中在這裡,這棟重新整修之後樓上會有布袋戲和歌仔戲等喜歡戲曲的交流場所。 朋友說她有一次來這裡拜拜,遇到有個外國人問:廟裡的金紙能不能帶回國,他覺得很漂亮…………雖然第一個反應覺得很奇怪,但也覺得好像還好,有時家庭會放一些金紙備份著,所以能不能帶回自己的國家,我還真不知道能不能。

來到廟口你可以選擇在店家的屋簷下內用,但如果想體會廟口美食的沈浸感,可以選擇露天的座位~每攤雖然都有自己的露天桌椅,但你只要有點他們家的料理,就能再外帶其他店家的食物一起享用。 大稻埕慈聖宮 來到這個充滿老臺北意象的早餐一條街,有各式各樣的料理可以選擇,大多都是市場會看到的「午飯」,60年代清晨攤販就會開始聚集,填飽大家的肚子,而現在這裡則是早上9點到下午都有營業。 想要追尋臺北的老味道,就一定要來一趟大稻埕,尤其是「慈聖宮」這一帶頗為老舊,來這裡逛廟前的美食街,就彷彿進入時光隧道,不但可以喫到數10年前的老味道,更可以感受老臺北的風情。

滿滿排骨肉、白蘿蔔的排骨湯,一碗60塊還可以續湯,也許這價格在中南部算普通,但在什麼都貴的臺北市,真的像在做善事。 大稻埕慈聖宮 原本店家是在傳統市場擺盤賣湯圓和粉條,後來到寧夏夜市擺攤一陣子,最後輾轉來到這裡落腳,所以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感覺像是在試營運當中。 【愛傳媒黃珊珊專欄】跟林珍羽回到慈聖宮,看到滿桌佳餚讓人食指大動。 廟口前、榕樹下,這裡是臺北內行老饕們不能錯過的美食聖地,更象徵了老臺北的回憶。

大稻埕慈聖宮: 大稻埕慈聖宮必喫美食!在榕樹下喝排骨湯喫豬腳麵線,大稻埕保安街小喫

另外,每年七夕情人節,大稻埕都會舉辦煙火節,吸引了不少市民遊客前來欣賞,也有很多攝影師提早來卡位,只求一幀幀美麗的煙火照片。 臺北霞海城隍廟是最多遊客前來拜月老求姻緣的廟宇,每年西曆2月14日情人節、農曆7月7日七夕及8月15日月下老人生日都吸引很多信徒前來拜拜,希望月老可以幫自己牽到紅線。 大稻埕慈聖宮2025 由於霞海城隍廟的月老非常靈驗,不少人來這裡求「馭夫鞋」(幸福鞋)。

阿桂姨原汁排骨湯位在大稻埕慈聖宮前,是在地超過50年的古早味排骨湯,也是慈聖宮美食推薦。 說到大稻埕的排骨湯很多人都會推薦阿桂姨原汁排骨湯,光慈聖宮前面這一條街就有非常多老店美食喫不完,像是葉家肉粥、許仔豬腳麵線…等,很多人是從早餐就直接在這裡解決了,短短一條巷子像是歷史的縮影,將所有人的美食記憶都短暫停了在這裡。 (圖/連宜方攝)慈聖宮前的美食攤販每天早上便開始擺桌做生意,當我們喫著早餐店的蛋餅、三明治或漢堡時,有那麼一羣老臺北人仍習慣天天散步、騎腳踏車到廟埕前喫滷肉飯、炸蝦捲和排骨湯,儘管這裡沒有冷氣、沒有電視,有時候還會有麻雀來對你的餐點虎視眈眈,但這裡喫的是傳承百年的美食口味。 從捷運大橋頭站1號出口步行過來大約10分鐘左右,在早期大稻埕慈聖宮前的小喫,都是給當時碼頭工作用餐之處,而現在與延三夜市成老臺北的美食寶庫。 另外,許仔豬腳麵線也是慈聖宮的高人氣店家,11點開始營業後就會慢慢湧現人潮,雖然攤子有4個人手在忙,但尖峯時間還是有點忙不過來。 但整碗滿滿豬腳與麵線的只賣80元,其實在臺北市也不常見了。

有空就來慈聖宮陪媽祖用餐吧,就當是遊子回家陪媽媽喫飯一樣,思鄉之情總是那麼溫馨,那麼令人懷念,原來思念一定要有個去處,才能緊緊繫住雙方,不致於飄盪落空,臺北大稻埕有慈聖宮真好。 三川殿的門神彩繪,也是北臺灣彩繪名司許連成的大作之一,來到這裡沒有進來參拜走走,是一件相當可惜的事情,開頭所提的「巷內藏大廟」,並不是指寺廟建築本體宏偉,也不是說它的成立歷史久遠。 除了南北行貨及農曆新年前的年貨大街,其實大稻埕/迪化街也有不少逛街小店及體驗館,都是售賣文創小物、生活雜貨或臺灣文化體驗,也有知名的伴手禮專賣門市,一邊散步一邊振興經濟。 大稻埕碼頭是拍攝夕陽的熱點,很多攝影愛好者都喜歡來這邊,加上2018年新開的Pier 5大稻埕碼頭河岸特區貨櫃市集,多間新潮小喫店進駐大稻埕碼頭,如港式雞蛋仔及酒吧,遊客可以邊吹海風邊看日落邊用美酒美食。 大稻埕碼頭也有渡輪開到淡水 (藍色水路),有些行程安排還會搭配大稻埕古蹟導覽。

大稻埕慈聖宮俗稱大稻埕媽祖宮,座落於臺北市大同區保安街49巷17號,為一主祀天上聖母媽祖之在地廟宇,與附近的法主公廟、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共稱大稻埕三大廟宇。 慈聖宮本為大稻埕地區之福建同安移民所信仰的媽祖廟,向來是該地區移民的信仰中心。 臺灣許多熱鬧的地方,都由廟口開始發展,是聚落發展成信仰中心,還是信仰凝聚眾人成了聚落,無法簡單的去推斷,但這裡也有著媽祖給我們的教育,飲食與信仰文化的共存,訴說著要談修道,也要把自己和家裡人事物的生活安頓好。 大同區還有許多像慈聖宮一樣的歷史景點,這裡是臺北最早發展的地方,但建物也最為老舊,而前些日子的地震,更是提醒我們都更刻不容緩。 接下來,我的艋大大計畫透過容積獎勵,來加速淡水河沿岸的地區都市更新,讓艋舺、大稻埕與大龍峒,能夠風華再現。

以下是《路線二》各點介紹:迪化街十連棟、滋養製菓、高建桶店、屈臣氏大藥房、大稻埕慈聖宮、星巴克、迪化207博物館、新芳春茶行、臺北霞海城隍廟、大稻埕戲苑。 尤其鯊魚煙 大稻埕慈聖宮 ,勾起老臺北的中底層飲酒記憶,真是絕美的人文風景。 西元1853年,艋舺頂郊的三邑人因為想要穿越池沼,偷偷燒毀當時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艋舺祖師廟,還偷襲了住在下郊的同安移民,這就是歷史上的「頂下拼郊」事件。 同安人為了保命只好遷徙至大稻埕,媽祖神像也隨同安人一同遷移,西元1866年,於廟前碼頭重建廟宇。

「慈聖宮」廟前有一整排小喫攤,以「慈聖宮」為中心分為左右兩翼,形成一條小喫美食街。 商家大多是老店,許多附近人士會來這邊用餐,中午尖峯時刻頗為熱鬧。 在地老大哥們喜歡揪一桌,叫幾道菜、配著啤酒,把酒言歡,因此這邊的菜色以下酒菜為主。 從剖面就可以看出內容有五花肉、洋蔥和蔥白,無論滋味和口感都令人驚艷,難怪附近鄉親一喫多年不會膩。

兩側迴廊上方的木雕尚未上色,而水車堵的交趾陶像看來也是新的,感覺慈聖宮似乎正在進行整修,因此許多裝飾尚未完成。 湯頭看起來很清透,第一口喝下去感覺是清甜型,跟我想像中的濃鬱湯頭不太一樣,但是卻非常順口,會讓妳忍不住一口接一口,完全沒有負擔的喝完,然後忍不住想再去加湯。 阿桂姨原汁排骨湯走的是細水長流型的味道,不是非常突出,但卻會讓妳懷念很久,喝多都不會覺得膩。

尤其好多日本人在這選購,這就像是我們去國外一樣,會想挑個當地特色的伴手禮,比較吸引的都是外國人而不是在地人。 大稻埕慈聖宮 (圖/連宜方攝)許多網友分享到慈聖宮前除了喫美食,也是喫記憶,尤其是這裡濃濃的人情味,更是讓人一試就上癮! 網友分享假日時到慈聖宮前常會一位難求,跟其他陌生人一同併桌喫飯時,常會發生被隔壁陌生人邀請一起喫他們點的魚頭火鍋、花枝炸等美食的狀況,看來信徒們都被慈聖宮媽祖的慈威影響得很深,懂得分享、對大家友善。 (圖/連宜方攝)慈聖宮前的美食攤販就連價格都很佛心,根本就是「佛系價格」!

慈聖宮的排骨湯有兩家,我平常都喫「廟口原汁排骨湯」,人潮比較多的也是這家,不過在Google Map上評論數與評分較高的則是另外一家「阿桂姨原汁排骨」,其實兩家賣的東西一模一樣,喫起來也差不多味道,但我每次還是會優先選人潮較多的「廟口原汁排骨湯」。 每一家店都有各自的饕客,有人氣的美食其實不是隻有我這篇文章推薦的三家,只不過這三家是我個人最常喫的。 貓大爺,興趣廣泛,愛好美食、旅遊與歷史,曾任職電玩雜誌主編、電視臺記者、軍事雜誌特約撰述、旅遊雜誌特約作者、在線遊戲公司營運長、大學講師(有教育部講師證),現為專職部落客及電視談話來賓。 大稻埕當地人稱這條美食街叫「媽祖宮口」,有9家店名都是「阿」字輩(計12攤),展現了這裡親切的庶民氛圍(老闆綽號叫阿X)。

主祀媽祖,因此又稱為媽祖廟,目前已有100多年歷史,在廟口前廣場上有一整條的美食小攤販,皆是老字號的,羅列整齊而自成一區,每一攤都見絡繹不絕的客人,讓人無法根據人潮判斷誰是必喫,事實上每攤都很厲害,並且攤位種類幾乎不太重複。 大稻埕慈聖宮 正中午,廣場上的大榕樹已坐滿人潮,幸好還剩下零星幾張位子,饕客們完全不敵陽光的曝曬,美食當前,再熱再爆汗也不能抱憾啊,必須大喫一波。 不難喫但也沒有特別好喫,滷汁的鹹甜度都屬於中間偏低,配排骨湯剛剛好,完全不會搶走排骨湯的主角風采。

大稻埕慈聖宮: 臺北大稻埕慈聖宮美食「許仔豬腳麵線」~近50年的好味道,連韓國人都愛!

不過太早來排隊也未必是好事,因為招牌菜之一的紅燒肉可能晚一點出爐,沒喫到會很可惜,所以,水金在11點多前來,竟然只要等數分鐘就入座了。 大稻埕慈聖宮 大多數人點的也都是綜合居多,吳媽媽豬血湯的林老闆,每一位客人都會問你能不能加蒜頭,但是許仔豬腳不會問,麵線送過來的時候,就是滿滿的蒜末。 這沒有什麼服務的問題,這是一種小喫的哲學,其實兩種我都挺欣賞的,一種是貼心的客製服務能力,另一種則是店家對於口味的自信。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