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東隆宮2025詳細攻略!(小編貼心推薦)

自古都是以抽籤方式決定,但民國四十七年因有角頭反映,一直抽不到擔任大千歲轎班,所以將大千歲擔任的轎班改為輪任,其他照常以抽籤方式決定,直到八十六年丁丑正科才告結束,從八十九年庚辰正科又恢復抽籤方式。 歲月更替,外貌隨著風雨侵蝕而班駁古舊,極需重建;民六十六年〈丁巳年〉,在全體信徒的共識下成立重建委員會,全權負責重建事宜,承蒙各界善信大德慷慨捐輸,熱誠參與,使得這項歷時七年的浩大工程得以順利於民國七十三年〈甲子年〉竣工落成,仲秋時節隆重舉行入廟登龕平安祭典。 相傳二戰時期,日本軍在中國與東南亞諸國戰事喫緊,國內與殖民地的資源日漸匱乏,乃向民眾徵收金屬器物以作戰略之用,此口銅鐘也無可倖免。

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東港發生海嘯,濤天巨浪, 淹沒太監府,東隆宮淪陷滾滾駭浪中,險象環生,當時,避難他處的莊民皆欲搶救王爺金身,士紳林合於是發動信眾,駕筏劈開廟殿後壁,及時搶救王爺神像,剎時之間,神廟坍塌瓦解,沖逝無遺。 歷經大變的東港亟待重建,溫王爺適時諭示,擇定「浮水蓮花」穴地新廟址,信眾集腋成裘,匯流成海,終於完成嶄新的東隆宮。 東港東隆宮 得風水之賜,每逢颱風海水倒灌或山洪急泄期,低窪地區常有淹水之苦,然東隆宮卻絲毫未受影響,誠乃一大奇蹟。

東港東隆宮: 東港漁港漁產品直銷中心(原華僑市場)

因為神威顯赫,信徒日增,經過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臺灣(西元1945年)以來的多次重建、整修,東隆宮以新修巍峨正殿與俗稱「黃金牌樓」的金製轅門,威震東港。 清治康熙四十五年(西元1706年),東港海岸上發現大批寫有「東港溫記」字樣的木材漂來,神靈顯示溫府千歲欲在此地建廟,於是鄉民為之立廟,取名「東隆宮」,意為「東港興隆」。

祀王是由大總理率同各級總理跪拜進食,所進獻的食品皆為素宴,如茶、糕餅、水果,每樣物品由內司茶房準備五盤,以供五位千歲爺享用;祀王的典禮,在悠揚的古樂中進行,借莊嚴的儒門禮儀,來表達全鎮庶民對代天巡狩千歲爺的尊崇與信賴,進而祈求神佑賜福。 繞境隊伍每日在指定地點集合,鳴炮三響立刻出發,照著規畫路線依序行進,參加遶境之神轎,陣頭經各大小廟宇,依交情深淺分大小禮參拜,而各廟宇施放煙火,淨香相迎,備馬草、水果、清水供王馬進食,紅綢舖地等候王駕,當大千歲神轎到達時,各寺廟、居家無不燒香金放炮,跪迎大千歲王駕的蒞臨,而有些廟宇亦會獻花、進香,一時到處煙霧迷漫,而民眾的心卻是興奮激動。 三年一科的「迎王祭典」(本地稱之迎王),聞名全省,其盛況規模為全省之最,故在學術界有「北西港,南東港」之稱,東隆宮的迎王祭典除了壯觀的王船,及參與的寺廟、陣頭眾多,而受媒體民眾矚目外,最主要是其祭典科儀一直保持著清代祀典禮儀,並嚴格遵守老一輩所傳留下來的規矩,帶者一份神祕莊嚴的氣氛,令學者及民俗工作者為之動情,想一窺究竟。 在豐隆堂主任委員吳勝發出面協調及奔走下,許姓族人決定捐出所有兩百多坪土地,擴建為「豐隆宮」,於2011年1月11日舉行動土儀式。

東港東隆宮: 服務設施

王府內擺置了一百零八盤的「滿漢全席」,前案設席謂之「西階席」,所排之供品乃平日祀王之祭品,前案設「東階席」,所置之菜餚上至宮廷佳餚、下至民間小酌,全豬全羊、茗酒清茶、紅龜金帛,一一齊備,燭火高照,沉香裊繞,整個儀式在莊嚴古樂演奏下進行,內司們將一道道菜餚轉遞大總理,呈請眾千歲享用盛筵,以表全鎮崇聖之意,素宴後恭讀祝文,文中再度感謝千歲爺為地方消災解厄、賜福降祥。 當夜王船回到東隆宮廣場,每戶會前來交替身仔並添載品(米包、豆包、天庫),而典務科人員於稍晚開始為王船添載物品,而這些物品有辦公用品、餐具、炊具、日常用品及柴、米、油、鹽、醬、醋茶及出港菜食物等,每項物品按舊例安置於規定所擺置的地方,不可隨意亂放,而這些添載物品其用意,希望好讓千歲爺迴天庭繳旨的旅途中,三餐無虞,但另一意義,代表東港子弟感謝代天巡狩王駕,為東港帶來委境安域之小小心意,更期望未來三年東港地區合境平安、信眾豐衣足食。 據清代各縣志的記載,迎王建醮必定設宴祀王,東港亦然,本地祀王自王駕蒞臨安座,早晚朝各一次,直到恭送王駕離去為止,須舉行祀王儀式的有王府,中軍府、溫王爺臨時行館、王船廠王船公等。 東港的迎王祭典第二天至第五天,都是繞境的活動,前三天為鎮內,分南、北、中三區,每科年輪流優先順序遶境,第四天為農莊繞境。 民國五十年農村的繞境區域,曾遠達南州鄉的牛埔濫頭,民國六十八年,南州鄉的羅家莊及番仔厝尚有到達,之後再也沒有繞巡外鄉裏;當每日千歲爺出巡繞境時,代天府的三川門會由內司用封條封住,直到當晚大千歲回駕,再撕起封條,恭請千歲爺王駕入內安座。

  • 東隆宮,東港人慣稱為「王爺廟」,主祀溫府千歲,是每三年一科迎王平安祭典的主廟。
  • 自古都是以抽籤方式決定,但民國四十七年因有角頭反映,一直抽不到擔任大千歲轎班,所以將大千歲擔任的轎班改為輪任,其他照常以抽籤方式決定,直到八十六年丁丑正科才告結束,從八十九年庚辰正科又恢復抽籤方式。
  • 清康熙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九四年),東港地區設置巡檢署,漳、泉移民陸續前來定居。
  • 昔日參加的隊伍少,所有隊伍皆可過火,而今隊伍眾多,怕影響入廟安座時間,及安全問題,所以只限七角頭過火,但亦可發現有民眾抱著自家的神像過火,藉以沾些靈氣,本宮在進行過火時,按舊例嚴禁婦女、家有喪事、進月子房者、身體不淨者參與過火。
  • 清治康熙四十五年(西元1706年),東港海岸上發現大批寫有「東港溫記」字樣的木材漂來,神靈顯示溫府千歲欲在此地建廟,於是鄉民為之立廟,取名「東隆宮」,意為「東港興隆」。
  • 請王本地又稱「請水」,是整個迎王祭典的開場,代天巡狩千歲爺既是乘船而去,亦是乘船而來,參與祭典的前賢根據前人所傳留下來的前例,按例也必須到海邊恭請千歲爺王駕到來,請王當日中午前,七角頭已在本宮廣場前集合,大總理、副總理進入王府內,恭請尚未開光的千歲爺王令乘坐神轎,所有人員準備至鎮海里海邊,恭候王駕的到來,時辰一到立即出發。
  • 之後內司帶領大總理與各級總理、參事、助理至代天府外,將金帛與祝文當著蒼天望燎化吉,繞行三圈,眾人再回王府內簡單行禮,宴王儀式終於完成,王府內之宴席開始撤宴,眾人稍作休息,午夜兩點準時恭送王駕。
  • 祀王是由大總理率同各級總理跪拜進食,所進獻的食品皆為素宴,如茶、糕餅、水果,每樣物品由內司茶房準備五盤,以供五位千歲爺享用;祀王的典禮,在悠揚的古樂中進行,借莊嚴的儒門禮儀,來表達全鎮庶民對代天巡狩千歲爺的尊崇與信賴,進而祈求神佑賜福。

若有運勢不佳的信眾,到廟中擲筊請示神明獲允後,由廟方振武堂(班頭團的堂號)老一輩的班頭人員於神前(溫王爺或中軍府前)責打該信眾。 於溫王爺神尊前擲茭,必須是擲到聖茭纔算數,第一次擲到聖茭時,打十下。 東港迎王祭典在坊間流傳所謂「千歲爺遲到」的趣聞軼事,據稱在民國83年(公元1994年、農曆甲戌年)甲戌正科迎王祭典最後之送王儀式有照片顯示:有兩位分別穿著紅、綠色唐朝官袍之人,在王船火化歸天時盡速登船,官袍之紅、綠色分別為二千歲與四千歲的代表色,有人說兩王遲到、差點來不及登船,又另有人戲稱兩王熱衷東港名產,在最後時刻享用之餘差點遲到、來不及登船,但此消息至今,還是一個讓屏南地區所有民間信仰信徒難以稽考的謎。 王駕離境後,各寺廟、角頭皆偃旗息鼓,各自離去,除了人的交談聲,鑼鼓八音不再響起,人人帶著疲累的倦容離去。 舊例規定,王駕離去七天中,鎮內不得有鐘鼓聲、戲曲聲、鞭炮聲、免得千歲爺誤以地方信眾再度歡迎回駕,但主要的是防止瘟神疫鬼尋跡而回;而今因七天時間過長,恐會影響漁民生計(因送王之後,必須禁海捕漁七天,以避免漁船和無形的王船相撞),而改為三天。 東港東隆宮 當王船在添載時,廣場的另一端也正舉行「和瘟押煞」的儀式,不論那個時代,大陸或本省任何地區,所舉行的王醮、迎王祭典、送瘟等習俗,不論名稱為何,即造王船,必有舉行和瘟押煞的科儀;為求淨域安境,除了恭請代天巡狩千歲爺臨境出巡收祟除疫外,亦得借重道士的道法、經文,奉請仙界高真,勸阻五瘟使者,十二值年瘟神,及各類瘟神疫役,能高抬貴手,念在上蒼天有好生之德,屆時與千歲爺同乘王船離去,在雙管齊下可確保「合境平安」。

東港東隆宮: 東港東隆宮

雖然王駕已離去多日,但鎮民尚沈醉在祭典的熱鬧氣氛中,所言事物皆是祭典的點滴,對迎王的種種事物回味無窮,而耳中的鑼鼓聲彷彿尚未停息,東港的迎王平安祭典雖是民間迎神賽會的一種,但在其內涵中,呈現了傳承、認宗、敬神、尊道的民風,此祭典文化亦是由角頭、寺廟、居民所凝聚而成,經百年的演變,而成為東港迎王的自我文化,今年亦逢己丑正科,歡迎各位撥駕蒞臨東港看熱鬧,共同體會東港漁村風俗文化,東港東隆宮三年一科東港迎王祭典,歡迎各地鄉親信眾前來熱情參與。 代天巡狩千歲爺奉旨按察,臨時駐蹕的行館稱為「代天府」,凡舉行迎奉承旨巡狩千歲爺之廟宇必設之,東港亦然,當本宮開始佈置代天府時,即是迎王祭典正式的揭幕,代天府的佈置時間為請王的前三天,分內外進行。 禮儀行至一半跪拜呈文,由大總理與各總理代表全鎮鎮民,恭請居於天河宮代天巡狩千歲爺屆時駕臨,能為地方淨域除疫,讓魍魎潛形、農業豐收、商業繁榮、漁業滿載、閤境平安;當表文恭讀完畢,祭祀科儀如從繼續進行,三獻爵、進牲禮、獻金帛,三跪九叩首,後振文堂內司帶領大總理等,將邀請文疏放置於金爐內焚化,燒金燃炮,進表儀式即告完成。

東港東隆宮: 東港豐隆宮

2、國道三號:至最尾端林邊交流道下,沿臺17線往東港鎮方向行駛,接187線道沿船頭路、中山路行駛至東隆街,即可到達東隆宮。 所謂大改就是信眾自認業障深,需擲筊請示王爺賜與責杖或鞭打以消罪業。 自從代天巡狩王駕駐蹕東津巡視,早晚祀王皆以素筵為主,在恭送千歲爺回駕的前夜,在代天府內大設宴席,大總理主祭,副總理陪祭,各內外總理、參事、助理與祭,代表全鎮士農工商,感謝眾千歲八天的辛勞。

東港東隆宮: 臺灣熱門目的地

以海為生的東港居民因此相信,只要虔誠膜拜,海神溫王爺一定會保佑東港合境平安。 東隆宮採三殿五門、重簷式翹脊屋頂的建築格式,廟殿前方有一座金碧輝煌、雕工細緻的三川式牌樓,乍見之下有一股雄偉非凡的氣勢;雖然廟宇曾經重建過,不過仍保存下許多古蹟文物,像是有百年歷史的匾額、青鬥石龍柱、保佑出航平安的舊溫王船、一座聽說熱熔多次都無法熔化的古銅鐘等,皆值得停步欣賞。 東隆宮每三年一科的迎王平安祭典王船祭,主要追溯自東港的開發歷史,由於肩負祈福去煞、消災解厄的任務,所以謹恪遵清領時期所流傳下來的祭典禮儀,整場祭典共有十三道儀式,重要儀式包括造王船、請王、過火、遶境、遷船、送王等,最後在焚燒王船、偃旗息鼓下圓滿落幕。

東港東隆宮: 景點資訊

太極金之涵義為太極定分一繫上中樑即分內外,五榖包內裝少量錢幣、釘子、五榖豆、錫炭,此亦有五榖豐登、添丁進財、生生不息之義,而糉子高掛意徵東港子弟金榜高中,代天府府衙是設置在東隆宮正殿,佈置工作由內司與祭典人員共同完成,正殿內除了鎮殿王爺金身外,其餘金身暫時請到後殿二、三樓,水僊尊王廂殿作為溫府千歲臨時公館,讓信徒膜拜。 東港東隆宮 東港迎王祭典,七角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亦是迎王的主要動力,由於不計辛勞的付出,因而特別獲準進入王府謁駕敬王,在舊制的規定下是項殊榮(以前除了各級總理、內司、班頭、轎班等可入王府敬王,其餘人員、寺廟皆不得進入王府)。 在東港迎王祭典中,有七個重要單位共同擔負繞境任務,與產生祭典總理人選,若無這七個單位的參與,迎王祭典亦無法成為東港地方大事,這七個單位原為東港開墾角頭、商業角頭,之後因祭典的需求而成為祭祀角頭,這七角頭為頂頭角、埔仔角、頂中街、下中街、安海街、下頭角、崙仔頂。

東港東隆宮: 東港迎王

請王本地又稱「請水」,是整個迎王祭典的開場,代天巡狩千歲爺既是乘船而去,亦是乘船而來,參與祭典的前賢根據前人所傳留下來的前例,按例也必須到海邊恭請千歲爺王駕到來,請王當日中午前,七角頭已在本宮廣場前集合,大總理、副總理進入王府內,恭請尚未開光的千歲爺王令乘坐神轎,所有人員準備至鎮海里海邊,恭候王駕的到來,時辰一到立即出發。 本宮的迎王祭典最可貴的是,保留著清代祀典科儀,進表即是其中之一,進表的時間是在大科年的前一月,典務科主事者先向溫府千歲擲筊訂期時辰,日期一到本宮即在廟埕擺設天案,大總理迎請溫府千歲金身,各級總理跟隨於後,當溫府千歲聖安奉天案後,隨即進行祭祀科儀,上香叩首、獻茶進糕,一切進獻按舊制依序行禮。 中軍府可說是代天巡狩千歲爺的前鋒部隊,中軍府的安座亦是代表神界已進入迎王祭典的準備階段,中軍府的到來,王船亦可正式建造,中軍府安座時間,約在大科年的前一年農曆八月,而今為提早建造王船,東隆宮會在王船「豎舟參」前,先恭請值年中軍府安座,以便督視王船的建造。

東港東隆宮: 景點資訊

若和瘟對於較頑劣的瘟煞疫鬼無所作用時,則必須再做一場押煞的武場,就是在廣場擺設兩張長凳,凳椅下置一火爐,爐上放著鐵鍋,長凳上放著畫八卦的米篩,旁邊放著一桶水,長凳前放著火爐,火爐上放油鍋等物,道長們各執五方押煞旗、草蓆、鍋蓋、掃帚,及法器如劍、牛角等,舞動著道教科法的專業動作,來押逐不淨之物,將各方界的煞神疫鬼一一押上法船,以達舉行平安祭典的最終目的。 在東隆宮廣場,道長們先做安五營儀式,將廟埕做一五方結界,以防外邪亂魔入侵,再來是作和瘟科儀中的「關祝五雷神燈」儀式,其作用為以祝燈功德,五行順遂,以祈地方平安、人物康阜;三做請神和瘟科儀,唸經懺獻禮儀,以求魍魎潛行、四時無災。 七角頭總理敬王之祭品比祀王祭品項目較多,進獻的項目自然的亦眾,故時間上較為冗長,不論是祀王或敬王,皆以舊制科儀禮俗,崇祀代天巡狩千歲爺,崇敬之心謹從禮教焉敢怠忽。 在本省的寺廟宗教活動中,繞境出巡是必有的活動,繞境的目的,是借著神明的威儀與神力,清除地方的邪祟、疫疾,使地方能潔淨不受外力幹擾,讓百姓過著「四時無災」、「合境平安」的生活。 過火完畢,千歲爺入廟安座時,在過火的場地,道長必須關火門,收回五營兵馬,過火儀式即告結束;以前過火後,會有許多信徒爭相撿拾炭火取回家中,放在水缸、米缸內,借著沾有千歲爺的靈氣的火炭和水、米放在一起,屆時食用可保平安。

「過火」儀式是在千歲爺的引領下走過火堆,被認為可以潔淨與消除民眾的厄運;而第二天開始的「繞境」活動則代表著代天巡狩五府千歲在境內各地巡視,驅除邪祟,保佑合境平安;在這段期間每天早晚都會依循古禮來「祀王」及「敬王」,當然也有充滿神祕色彩的「放告」及「和瘟押煞」等儀式。 第七天的「遷船」繞境會將全臺灣最具規模且最精緻的木造王船以「陸上行舟」方式繞行於東港境內,但見家家戶戶門前擺著香案,祈求千歲爺除厄賜福。 東港東隆宮 整個迎王祭典的最高潮則是在第八天凌晨的「送王」儀式中,七角頭合力護送這一艘木造王船回到了第一天千歲爺所駕臨的海灘,以民眾所奉獻的金紙、天庫、米包、豆包及「替身」固定船身,最後在熊熊火焰中將代天巡狩五府千歲送回天庭,祈求帶走瘟疫邪祟,保佑在地居民的平安。 東港東隆宮建築於1706年,至今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當地香火鼎盛的宮廟。

東港東隆宮: 東港東隆宮

王船祭不僅耗時長、規模大,並始終瀰漫著莊嚴肅穆的宗教氣氛,在全臺王船祭當中,因而纔有「北西港,南東港」的美譽。 迎王平安祭典聞名臺灣,每三年舉行一次,會於祭典前第二年建造豪華又威嚴的王船,透過繁複的宗教儀式,最後在祭典最後的壓軸好戲:『送王』,將王船火化,希望五位千歲爺與中軍府回駕天庭繳旨時,能帶走鄉裏中的不幸、邪氣、還有惡鬼。 除此之外,在東港地區的迎王信仰又有另一層含義,迎接奉玉旨代天巡狩千歲爺也視為迎接同為東隆宮主神溫王爺的義結金蘭兄弟,這也就是俗稱的東港溪流域『三十六進士』迎王系統,在迎王期間東港鎮內處處可見家家戶戶辦桌請客,正所謂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東港東隆宮2025 除此之外尚有具傳說性的程序及慣例習俗,如:溫王安館、迎接田中央中隆宮與恆春鎮恆隆宮、請王後繞行至新街、升帥旗帥燈、嘉蓮宮迎請大千歲過夜、大總理依古禮敬王、中隆宮割香當科大王香火、王府內執事嚴格『舉案齊眉、跪進酒食』、溫王爺查夜、溫王爺看大戲、班頭作紙、放告、三十六省燈、七隻涼傘、七角頭拜王等等,不勝枚舉。 在民國97年(公元2008年)十一月十二日以「東港王船祭」被指定為「臺灣文化資產」之民俗類,經地方人士努力,到民國99年(公元2010年)五月時正名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且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十一月時東港東隆宮的迎王平安祭典,被文建會列為國家無形文化資產。 這些儀式包括第一天在鎮海公園海灘上舉行的“請水”儀式,目的是在海邊迎接天庭派來的代天巡狩五府千歲。

東港東隆宮: 東港豐隆宮

逢太平盛世時,為宣揚大唐德威而奉旨巡行天下,不料卻與其他義結金蘭的救駕有功進士共36人一起遇海難身亡,被貞觀皇帝追封為「代天巡狩」。 東港迎王,全名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主要以祭拜溫府千歲為藍圖,即成為臺灣西濱地區極富盛名的宗教盛事與觀光慶典,2010年被列為國家重要民俗。 漳、泉二州人民因溫王爺常顯靈護佑往來閩浙沿海船隻平安而十分崇敬之。 東港東隆宮2025 康熙45年(西元1706年)東港海邊發現有大批木材隨潮水沖上岸,木材上寫有「東港溫記」字樣,信徒有感於溫王爺旨意,將這些所賜木材興建溫王爺廟。

正殿內懸掛黃色綾幔,上書「代天巡狩」,置案桌、五王椅、案桌上擺設筆、筆架、硯臺、墨、案簿、水火籤筒、皇旨、手銬腳鍊、花瓶、香爐、洗臉架等物品,並掛著繡有代天府之桌裙,拜殿兩旁迴廊左掛祭典大總理、各級總理、參事、助理、爐主、內司、班頭等等之銜頭燈,又廊掛祭典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各科科長、顧問等等之銜頭燈,中門及龍虎門用班頭的板杯交叉,就此閒雜人等不得進入。 在中軍府職務上分值年、與正科,一般值年中軍府令座背後只書寫「代天巡狩值年中軍府」,而正科則是寫著「奉玉旨代天巡狩中軍府」,昔日中軍府安座時,全鎮鎮民會家中擺設香案,迎接中軍府蒞臨,但現今因工商時代,居民大都外出工作,家中設置香案的已逐漸減少中,因應於此故今科年當正負中軍府開光後,特繞行東港七角頭區域,正式告知鎮民,回宮安座後由大總理率各級總理、角頭爐主,以敬王科儀崇祀之。 根據參與祭典的耆老的說法,中軍府不只監造科年王船,亦在代天巡狩千歲爺尚未到達時,紀錄信眾所許的心願與還願之各項供品,每日巡察巡狩區域,於神界在千歲爺到達時,負責各項軍品糧食之採買…等等。 澎湖、臺南、東港的王船造形各有各的款式文化,本地王船依照傳統南澳古船(本宮二樓兩艘兩百多年小船)形狀,及實際設施而建,王船組組員義務的共同為王船建造而盡心盡力,也因此為東港的王船文化,奠定了自我的文化基礎。 一艘王船從龍骨的開斧至彩繪完成,當中過程較複雜,以簡單述訴方法相信較為易懂,以下為建造過程:擲筊決定尺寸採購木材擇日龍骨開斧打版裁製各部位木料安裝支骨仔擇日「豎舟參」組裝船身、隔艙製作船桅、房舍、各類器物釘甲板補土磨砂打光擇日安龍目糊紗布補土磨砂打光上漆白描、上色彩繪安裝水手及各配備器物擇日開光。 東港迎王所恭請的代天巡狩千歲爺有五位,加上中軍府、溫府千歲共七位神祇,其七位千歲爺的神轎及王船船具,由東港七角頭轎班負責,而七角頭每科擔任那位千歲的神轎任務皆稍有不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