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明末清初,安溪先民即將香火帶入臺灣,嗣後分爐到臺北、臺南、高雄,直至全島各地。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臺灣各地共有自安溪城隍廟分爐222座。 新加坡亦有韭菜芭城隍廟和楊桃園城隍廟等分爐。 自清代起,安溪城隍廟在晉江、南安、泉州、石獅等地有70多處分爐分別立廟供奉,在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亦建有諸多分爐。
晉江沿海一帶,至今還流傳着一則“清溪城隍顯聖保佑漁民”的民間故事。 傳說約百餘年前的一天,晉江有200多艘漁船出海捕魚,忽然迎面來了一隻小船,船中站立一位老漢,大聲疾呼:“我乃清溪顯佑伯主,特來指點汝寺,即刮颱風,漁船須從速調頭返航。 ”當漁船全部進港內後,大暴風雨突至,漁船安然無恙。 爲此,漁民中廣泛傳着“清溪城隍顯威靈,警報臺風事是真。 自此,泉州、晉江、石獅、南安等沿海的民衆除設壇崇祀清溪城隍伯主神位外,不少人還時常到安溪城隍廟焚香敬奉,祈求平安獲福。
安溪城隍廟: 安溪城隍廟
傳説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中國,派出飛機轟炸安溪縣城。 飛機投擲諸多炸彈,縣城羣眾卻無一傷亡。 安溪城隍廟 消息傳出後,各街頭羣眾自發舉行“犒眾”之儀,敬獻黃豆,寓意為神兵提供子彈,或讓神明灑豆成兵,抵禦外侵。
- 五代後周顯德三年(956年)首任縣令詹敦仁於清溪縣(今安溪)建造廟宇奉祀。
- 早在明末清初,安溪先民即將香火帶入臺灣,嗣後分爐到臺北、臺南、高雄,直至全島各地。
-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臺灣各地共有自安溪城隍廟分爐 222座。
- 城隍新廟的拜亭有一副古聯:“寵錫袍冠八閩第一;褒封伯爵五邑無雙。
- 警方經過詳細查看相關視頻監控,並未發現網傳所謂“有人要抓小學生”的情況。
-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1980年代臺灣,即是指 ,(民國69年至民國78年),這10年間在臺灣歷史上佔有一個重要的地位。
凡春秋厲祭以神主之,祭日迎神至壇,所有輿從,務整且齊,顯赫與王侯等。 安獨簡陋,一切未備,我賢侯莊公目睹憮然。 安溪城隍廟2025 乾隆二十年九月,首先捐制鑾駕執事,維時學、尉、駐防俱各樂輸,而諸生龔從龍、書吏林綸等踴躍從事。
安溪城隍廟: 安溪城隍廟簡介
大門外有水井一口,泉甘水洌,供民汲用。 大門內一進左右有連接蓋頂的兩房,中留人行通道,如果兩房間鋪以木板,則可作爲朝北內向的戲臺。 安溪城隍廟2025 步過大門,即達廟內大埕,埕兩邊各有古榕一株,交遮成陰,讓人感受清涼爽氣。 二進爲兩廂,分立塑像,其左廂爲稽查、考功、賞善三司,右廂爲速報、地獄、罰惡三司,其塑像魁梧雄偉,令人敬畏。
- 城隍出巡路線為:從東門出,沿河溝、山邊到祥雲渡,行至鳳山黃氏祖墓(俗稱狀元墓),再按原路回到祥雲渡鳳池庵設帷幕安奉(注:今路線為:東出山門→鳳山路→八三一路→祥雲路→深內→縣製藥有限公司→鳳山黃氏祖墓→返回→深內→鳳池庵)。
-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因出生於土地廟,所以對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崇敬,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詔加封天下城隍,並嚴格規定了城隍的等級,共分為都、府、州、縣四級,於是全國各地的城隍廟便如雨後春筍般一下子修了起來。
- 城隍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多由有功於地方民衆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 1999年 1月,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新城隍廟豎立文物保護標誌。
- 全廟紅牆綠瓦,金碧輝煌;飛簷翹脊,飛金走彩;雕龍刻鳳,巧奪天工,其勢更勝舊觀。
- 廈門公安同安分局官微“平安同安警方在線”昨日也發佈了闢謠信息。
-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臺灣各地共有自安溪城隍廟分爐222座。
越南城隍信仰有廉京城城隍信仰以及鄉村城隍信仰之分。 約在唐穆宗之時城隍信仰傳入,然供奉的城隍其意義並不等同於中國的城隍。 越南的亭(Ðình)是村社中最重要的精神象徵,除了供奉村社的保護神,舉行祭典之外,也是村社的公會所與議事廳,是越南村社的重心。 周朝天子祭祀“八蜡”中的“水庸”,被認為是祭祀城隍之始,但與後世城隍信仰情況不太相同。 古往今來,風流名士有感於安溪城隍廟之靈秀,大發豪性詩情,留下不少名匾佳聯。 有明張瑞圖題的“陰騭下民”,清知縣葉紹芬題的“燮理陰陽”,黃宅中題的“是夢覺關”,李鈺題的“保我黎民”,莊成題的“真英靈”等古匾;有明進士 秦鍾震作的“為惡不滅,祖宗有餘德德盡必滅;為善不昌,祖宗有餘殃殃盡必昌。
安溪城隍廟: 安溪城隍廟簡介
(圖/翻攝自中寮安溪城隍廟書專頁)安溪是古代泉州府轄下的五縣之一,五縣分別為安溪、南安、晉江、同安、惠安,安溪城隍就是安溪移民的守護神。 安溪城隍廟歷史悠久,現存有諸多文物古蹟。 珍藏廟內的城隍伯主之印,據傳系宋代皇帝所賜,玉質方形,邊長7.5釐米,高5釐米,印文為“敕封清溪顯佑伯印”繁體篆書,印座上雕有一頭上有“王”字紋的臥蟾蜍,寓贊安溪城隍解理陰陽、靈顯威赫之意。
安溪城隍廟: 安溪(清溪)城隍
而兩地城隍廟每年組團到安溪城隍廟尋根,謁祖進香,祈求安溪城隍庇佑之舉也成慣例。 安溪城隍廟 民國30年(1941年),國民兵團副團長邱秋星派兵進駐安溪城隍廟,城隍伯主正、副身塑像被遷出,暫奉祀於縣城北街隘子頭民舍,其餘諸神塑像被拆毀。 民國32年(1943年),因官方基建,隘子頭城隍臨時廟宇需拆遷,由承建者另行擇地於北門橋邊建一廳兩房及下落作為廟宇,並於同年遷入。
安溪城隍廟: 中國大陸
殿堂外翼有東西兩廂,各有寬闊走廊,其東廂吊掛大鐘一口,鐘下塑直符使者,後立護法韋馱、陽判官;西廂安架大鼓一面,旁立值日使者、主簿、陰判官。 兩廊有門通第四進大埕,廳上奉城隍伯主及夫人並坐塑像,俗稱城隍媽廳。 整座殿宇莊嚴大方,綠瓦蓋頂,屋檐翹脊裝飾以雙龍搶珠,襯以人物、花草,五彩鮮豔。 廟中掛滿溢美楹聯和匾額,更顯殿宇之古樸,令人崇尚。 廟宇宏敞,建築巍峨,古樸壯觀,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
安溪城隍廟: 城隍廟
後人將始建日為安溪城隍爺祭典紀念,竣工日為安溪城隍夫人祭典紀念,每年清明節前後舉行春巡迎儺盛會,海內外善信近萬人參加,盛況空前。 信仰城隍是一種以傳統歷史文化為深刻社會背景的文化現象。 安溪城隍廟在閩南、閩臺、東南亞均有分爐廟宇,在弘揚傳統文化及對臺、對海外文化交流中起着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增進兩岸中國人的民族文化認同意識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等均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安溪城隍廟: 安溪城隍廟
1990年1月16日,在旅居新加坡僑親陳美英女士倡議及在縣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擇地於東嶽寺東側,依照原廟規制,興建安溪城隍新廟,並由陳美英女士獨資興建一至三殿。 新廟重建工程於1992年1月5日完工。 此後,新加坡韭菜芭、楊桃園兩地僑親捐資續建四、五殿,繼而又有諸多分爐及信衆陸續捐建配套設施。 記者就此事向安溪公安覈實,民警稱,安溪全縣近期未接到此類報警,視頻中的小區並非安溪陽光城,而是在廈門同安,真實情況需當地警方進一步覈實。
安溪城隍廟: 城隍廟
清代,恭迎城隍,設醮(一種禱神的祭禮,後專指僧道爲禳除災祟而設的道場)盛典,熱鬧非凡。 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二月,安溪知縣夏以槐特立“示諭”碑。 安溪城隍廟 歷年設醮之日,規定在上年臘月十六日在神前擲杯奉準,翌年二月初二日貼出文告,把日期昭示全縣,規定不論晴雨都要設醮,次日迎儺(古時驅逐疫鬼的儀式)。
安溪城隍廟: 安溪城隍
退隱後的縣官並沒有閒著,而是以自己的精湛醫術行走天下,為許多窮苦百姓解決疑難雜症,因為忙於救治病人,所以穿衣時不修邊幅。 當時皇太后久病未癒,皇帝找來御醫卻束手無策,後來聽聞江湖上有一位醫術通天的神醫,就將之聘請入宮為皇太后治病。 退休的縣官奉旨入宮,憑著精湛醫術治好了皇太后,皇帝大喜給予賞賜,卻看到退休縣官的衣服都很破舊,剛好此時皇帝有一件剛換下來的舊龍袍,遂將之贈與退休縣官。 清乾隆四十年,依照安溪二城隍爺神諭,擇地建廟,主祀大城隍爺金身,安溪迎來此正身二城隍爺、三城隍爺,再依安溪之祀奉,加塑四城隍爺、五城隍爺、城隍夫人(城隍媽)之金身,而成一完整的城隍廟。
”《造船碑記》碑長210釐米,寬110釐米,記載當年爲解決每年春齋醮迎儺之資,置造溪船兩條,自泉州運鹽至安溪,並免收稅費,“取其餘息以爲醮費”。 民國30年(1941年),國民兵團副團長邱秋星派兵進駐安溪城隍廟,城隍伯主正、副身塑像被遷出,暫奉祀於縣城北街隘子頭民舍,其餘諸神塑像被拆毀。 安溪城隍廟 民國32年(1943年),因官方基建,隘子頭城隍臨時廟宇需拆遷,由承建者另行擇地於北門橋邊建一廳兩房及下落作爲廟宇,並於同年遷入。
惠安警方通過調取視頻監控,迅速鎖定該學生所說的麪包車。 經查,車主陳某(男,1986年生,惠安人,裝修泥水工)當天下午在塗寨鎮瑞東村工作結束後,送工友柯某、莊某回家。 當其車輛行駛至溪南路段時,柯某下車自行回家,陳某繼續駕駛車輛與莊某一同回到螺陽鎮村下村。 警方經過詳細查看相關視頻監控,並未發現網傳所謂“有人要抓小學生”的情況。 記者看到,在網傳的視頻畫面中,有羣衆用閩南語說,“有人偷小孩,被抓住了”,現場還有一名中年男子被“捉”,視頻上方還備註“安溪陽光城”等字眼,該視頻在不少微信羣和朋友圈傳播,引發關注。
安溪城隍廟: 祭祀
大門外有水井一口,泉甘水洌,供民汲用。 安溪城隍廟 大門內一進左右有連接蓋頂的兩房,中留人行通道,如果兩房間鋪以木板,則可作為朝北內向的戲臺。 步過大門,即達廟內大埕,埕兩邊各有古榕一株,交遮成陰,讓人感受清涼爽氣。 二進為兩廂,分立塑像,其左廂為稽查、考功、賞善三司,右廂為速報、地獄、罰惡三司,其塑像魁梧雄偉,令人敬畏。 三進為正殿,前含拜亭,後連寢舍,面寬五間,進深三間,重檐式,抬樑架,徹上露明造;殿外有盤龍石柱,雕琢精巧,靈活壯觀。 殿正中有穹窿藻井,外向為透孔金飾圓形欞窗,雕樑畫棟,莊嚴瑰麗;殿中供奉城隍伯主正身,座後則立有高大的城隍伯主鎮殿塑像,黃袍金冠,端莊嚴肅,令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