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女高與師大附中合辦臺大、清大、交大、政大、成大、北醫附中山六校聯合傳情活動。 中山女高星象館於民國76年(西元1987年)落成啟用,圓頂直徑8公尺,座位數52人,目前為全臺第五大、全國中小學第二大星象館,亦為全國學校教育場域中設立的第一座星象儀。 配有一套日製GOTOGS-T光學星象儀與一套日製數位星象儀。 中山女高星象館於民國76年(西元1987年)落成啟用,圓頂直徑8公尺,座位數52人,目前為全臺第五大、全國中小學第二大星象館,亦為全國學校教育場域中設立的第一座星象儀。
- 其中未公佈的北市和平高中、北市內湖高中、高市的瑞祥高中、高雄師大附中等校的成績應有270分左右的最低錄取門檻。
- 國立臺灣大學中山校友會與師大附中校友會合辦年度迎新宿營、舞會、出遊、聚餐等各項活動。
-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Taipei Municipal Zhong Shan Girls High School,ROC,TZSG),簡稱中山女高或中山女中,舊稱臺北第三高女、北二女,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中山區的女子高中。
- 19、 279分(男)-278分(女)-臺北市立麗山高中。
- 通常學姊會在新生訓練或開學一段時間內主動認領學妹,並贈送飲料、卡片、小禮物等,訂外食時,通常也會給學姊學妹準備一份,另有些社團也有會社團直屬學姊。
- 其中高二、高三之仁、樂班,過去曾為一、三類之樂旗班,現已改為普通班;禮班原為人文與社會科學資優班,現為普通班,人社班改採分散式;廉班為數理資優班,三年不分班。
其中未公佈的北市和平高中、北市內湖高中、高市的瑞祥高中、高雄師大附中等校的成績應有270分左右的最低錄取門檻。 中山女中說,感謝家長們對孩子的關懷與付出,並適時反映,讓我們能知悉不足及尚須改進之處。 學校已與家長聯繫說明並通盤檢討表演服裝等相關事宜,在方便行動及保暖上取得平衡,以避免類似情形再發生。
市立中山女中: 學生團體
早期的北一女制服是白衣黑裙,但是由於北一女的地理環境靠近總統府,基於空襲安全上的考量,學校要求學生上學時攜帶一塊綠色的布,後來為了減少同學帶綠布上課的麻煩,而將上衣襯衫改為綠色。 該校現有制服款式約有近20年歷史,但近年制服裙花紋部分近年常有變動,而冬季與夏季之制服裙花色也有差異,由原本的藍/白配色小改為灰藍/灰配色,而格紋的密度也較大。 2003年(民國92年)之入學學生制裙之顏色及格紋則有大變動,改為棕/深灰/深黃樣式。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Taipei Municipal Zhong Shan Girls High School,縮寫ZSGH),簡稱中山女高或中山女中,舊稱臺北第三高女、北二女,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中山區的女子高中。 曾為北市六省中之一、臺 北市公立三大女子高中之一(另外兩所為北一女中、景美女中)。 創立於1897年,是臺灣第一所公立女子學校,為臺灣女子菁英中學之一。 西元 1896 年,日本政府在臺北芝山岩創立學堂,開啟臺灣新式教育。 隔年,日本政府在昔日文風鼎盛且重視教育的士林設置「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女子分教場」。 1898年,根據「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規程」將第一附屬女子分校,更名為「臺灣總督府國 (日) 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又稱為士林女子學校。
市立中山女中: 北市10教師獲師鐸獎 中山女中李淑雲帶領學生海外服務
1945年(昭和二十年,民國三十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華民國代表盟軍接管臺澎後,改制為「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子中學」,12月8日正式接收,定是日為校慶日。 ,縮寫ZSGH),簡稱中山女高或中山女中,舊稱臺北第三高女、北二女中,創立於1897年,是一所位於臺北市中山區的女子高中北市六省中之一,亦為臺北市三所公立女子高中之一(另外兩所為北一女中、景美女中)。 市立中山女中 1955年(民國44年),設立汐止分部(今新北市立秀峯高級中學國中部),1964年(民國53年)脫離。
第12任楊世瑞,2010年8月—2014年7月,由市立大直高中轉任中山女中,現任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校長。 1937年(昭和十二年),校址遷至朱厝崙與上埤頭交界附近(長安東路現址),原木造本館「榮光樓」一併遷至新校區,原址改設「臺北第四高女」(臺灣光復後併入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參見舊制高等女學校 市立中山女中 (日本))。 於 1967 年更名為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簡稱中山女高。 本校置身於東區繁華商圈裡,歷經百年文化薰陶,將一脈相承的教育理念:誠、篤、敏、慧作為校訓。 市立中山女中2025 塑造出淳樸優雅的校風,敏學知恥的學風,認真育澤的教風,期望培育出具有合作、創新、終身學習、解決問題、應用與生活、適應挑戰與變遷能力的中山人。 市立中山女中2025 第12任楊世瑞,2010年8月—2014年7月,由市立大直高中轉任中山女高,卸任後轉任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校長,現已退休。
市立中山女中: 第一校歌
1945年(昭和二十年,民國三十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光復,改制為「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子中學」。 國立政治大學中山校友會與師大附中校友會合辦年度迎新宿營、聯合迎新、參觀營、晚會、巧克力會鍋等各項活動。 1958年(民國四十七年),與北一女中、建國高中、師大附中、成功高中合辦臺北五省中聯招。
市立中山女中: 新生入學
1967年(民國五十六年),因應臺北市改制直轄市,改隸臺北市政府,更名為「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3、293分(男)-291分(女)-臺北市國立師大附中。 5、288分-臺中市國立臺中女中6、287分-臺北市立成功高中、高雄市立高學中學、桃園國立武陵高中、新竹國立新竹實驗中學。 11、285分(男)-283分(女)-臺北市立松山高中。 12、285分(男)-280分(女)-臺中市國立文華高中。 市立中山女中 16、282分(男)-280分(女)-臺北市立大同高中。
市立中山女中: 師大附中 中山女中該選哪所?
大禮堂:為修澤蘭設計,2022年登錄為臺北市歷史建築。 臺前大字:「以國家興亡為己任 置個人死生於度外」一、二樓為禮堂座位;四、五樓為體育館,為桌球、羽球上課地點,也有籃球場和排球場,另外五樓一設有一間韻律教室。 科學館:地下一樓為星象館;一樓為自然科教師辦公室、設備組辦公室;二樓為生物實驗室;三樓為化學實驗室;四樓為物理實驗室、階梯教室;五樓為地科實驗室。 逸仙樓:建造於西元1937年,並於1997年公告指定為第三級古蹟。 目前一樓為校長室、總務處、教務處、簡報室、教官室、與教師辦公室;二樓、三樓為三年級教室。
市立中山女中: 大同區
這正是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的前身,創校初期教學內容以技藝、實用類別為主,包括:日語、造花、編織和裁縫。 臺灣光復後,本校更名為 「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子高級中學」,並於 12 月 8 日正式接收,同時將該日定為校慶日。 本校除了知識技能培育之外,亦重視體育教育,1950 年碧濤籃球隊聞名全國,培育優秀的國手人才。
市立中山女中: 「中山國中行事曆」-簡版
1937年(昭和十二年),校址遷至朱厝崙與上埤頭交界附近(長安東路現址),原木造本館「榮光樓」一併遷至新校區,原址改由臺北家政女學校於1939年遷入。 1942年4月成立「臺北第四高女」並於1943年3月遷入此處校舍,臺北家政女學校則於隔年遷往新生南路新校址(臺北第四高女於戰後併入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參見舊制高等女學校 (日本))。 1937年(昭和12年),遷至朱厝崙與上埤頭交界一帶(今長安東路現址),原艋舺木造本館「榮光樓」亦一併搬遷至新校區,原址改設「臺北第四高女」(戰後併入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參見舊制高等女學校 (日本))。 國立臺灣大學中山校友會與師大附中校友會合辦年度迎新宿營、舞會、出遊、聚餐等各項活動。 市立中山女中 自2011年起已經全然消失於臺灣大學中,2014年復會。
市立中山女中: 校友
18、280分(男)-277分(女)-臺北市立中崙高中。 19、 279分(男)-278分(女)-臺北市立麗山高中。 20、277分(女)-274分(男)-臺中市國立臺中二中。 21、276分-臺北縣國立板橋高中、高雄縣國立鳳山高中。 西元 1902年,改名為 「臺灣總督府國(日)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是當時日本政府提供臺籍女子唯一的公立「高等教育」的學校。
市立中山女中: 校友及校友團體
中山女高排球的風氣極為盛行,球場上不時可見學生身影。 每年的班排比賽都是校園一大盛事,比賽當天皆能吸引大批學生到場觀賽、高舉加油看板,熱鬧程度更勝大隊接力決賽。 第13任吳麗卿,2014年8月—2022年7月,由市立百齡高中轉任中山女高,2022年兩任屆滿後將退休。
市立中山女中: 市立大直國小
第11任黃鬱宜,2006年8月—2010年7月,2006年由市立景美女中轉任中山女高,卸任後轉任義大國際高中校長。 高一入學後各班會由同學自願加入班排行列,由高二直屬班班排學姊指導,為高一下的比賽做準備。 練球時間包含每天早上7點至7點30分、12點00分至12點30分午餐時間及放學16點10分至18點,三個排球場(甲、乙、丙場)由學校分配輪流使用,假日亦有排場。
市立中山女中: 活動競賽
北區高中職聯合攝影社成員之一,另外11社為:建中攝影、北一攝影、附中攝影、景美攝影、大安高工攝影、永春攝影、中和攝影、新莊攝影、大同攝影、成功攝影、淞霧攝影。 學校於民國48年成立了樂隊,78年加入了國內第一支旗隊;多年前,中山樂旗隊在師生共同努力下,歷屆比賽、表演皆獲得各界讚許及佳績,並多次參與國慶演出。 1922年(大正十一年),改制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簡稱「第三高女」;因應「改正臺灣教育令」發佈,實施臺日共學制。 1922年(大正11年),改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改正臺灣教育令」發布,實施臺、日共學制,簡稱「第三高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