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皮影戲5大著數2025!(持續更新)

張叫(1892-1962),與四個弟弟自小就跟隨父親張川學戲,兄弟們各自擅長後場的各項技藝,使張家的「新德興班」成為日據時期最具聲勢的皮戲班。 張叫勤於整理劇本和演義故事,並且汲取民間文學的精華,奠定日後劇本編作的深厚基礎。 此外,張叫還潛心研究彩色皮偶的製作,是臺灣第一位以彩色戲偶演出皮影戲的改良者。 除此,張叫也是以電燈取代油燈作為演出光源的開創者。

致其可進一步地展開技藝傳授工作,其執行經費由教育部負責撥款,並讓高雄縣立文化中心協助擔負傳藝推廣。 東華皮影戲 也由於如此,讓張家第六代傳人張榑國,能在長期奮鬥努力中,於1993年,得到專家的青睞,榮獲第二屆青年薪傳獎。 東華皮戲團因此亦成為日治末期以來,首位將戲團知名度推向國際舞臺。

東華皮影戲: 臺灣皮影戲復興閣皮影戲團

北影以驢皮和羊皮為主要材料,南影則以牛皮為主;北影操縱桿用菽秫,南影則用竹棍。 〈臺灣皮影戲歷史分期初探〉, 《Fiction and Drama》( 《小說與戲劇》),臺南:成功大學外文系。 (五)百餘年前,從廣東潮州一帶傳到臺灣南部,盛行於岡山和鳳山一帶,在北二層溪以南、下淡水溪以東的村落中,擁有廣大的農民羣眾。

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淨、末、丑角色齊全。 製成的皮影高的達55釐米,低的僅有10釐米左右。 演員在半透明的白布後,貼近幕布熟練地操縱皮人活動,並有説唱、樂隊伴之,有聲有色地表演劇情故事。 尤其表演民間神話故事、武打片、古人,可以騰雲駕霧,做出各種高難動作,變幻莫測,這是其他戲劇難以做到的,因此深愛觀眾喜愛,尤其是兒童百看不厭。

東華皮影戲: 臺灣皮影戲影戲發展

張天寶於十三歲隨父張古樹習藝,擅唱曲與口白;並以看風水及理髮為業。 張天寶於一九九一年辭世後,由其子張福丁主持團務,其叔張春天負責前場,另聘林清長與林連標兄弟為後場樂師。 (二)皮影戲是兩百多年前,從大陸北方經廣州,許陀、馬達、黃索等人由潮州傳到臺灣南部,在鳳山、岡山一帶廣為流行,北限是北二層溪,南限於下淡水溪。 東華皮影戲2025 近代中國影戲大致有北影與南影之分,北影以灤州影戲為代表,南影則以四川影戲為首。

  • ”為使戲偶能自由活動,全身須分頭、胸、腰、手、腿及臀等部分,分別製作,再系以鐵絲或麻絲。
  • 臺灣皮影戲其實保存了很多元、明南戲的劇目,現存劇本大約有叄百本左右,是非常有價值的文化資產。
  • 就名稱言,除“影戲”及“皮影”外,尚有稱羊皮戲者(山西、河南影戲);有稱紙影戲或皮猴戲者(如廣東潮州、福建漳州);還有稱燈影者(青海)。
  • 榮獲文建會舉辦的第一屆民族藝術藝師薪傳獎所頒發其薪傳獎之獎項。
  • 皮影戲隨先民傳入臺灣之後,歷經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逐漸成為民俗藝術的環節。
  • 張德成(1920年-1995年),臺灣東華皮影劇團(第五任)承接者,自十二歲起,投入皮影戲偶的相關製作工作,歷經五十多年的皮影戲偶之雕製歲月,於1984年,經專家學者之評定。

第六代傳人為張德成之三子張榑國, 1987年接任團長,繼承父志,發揚皮影戲,1994年獲得中華民國資深青商總會頒贈「十大傑出青年薪傳獎」。 目前東華皮影戲團的成員包括張建國、張義國,以及後場樂師張姜、張能傑、張能凱等人。 早年臺灣的皮影戲從中國沿海的潮州地區,隨著移民流傳至南臺灣的高雄、臺南、屏東一帶,尤其盛行於高雄彌陀地區(現今的彌陀、茄萣、永安與梓官),又被稱為「皮戲窟」,屬於潮州流派。 但目前皮影戲劇團為節省人力,一般僅使用單皮鼓、鑼、鐃鈸與椰胡等樂器,後場甚至精簡至鑼、鼓與弦等三人。

東華皮影戲: 皮影戲改良

〔記者葛祐豪/高雄報導〕位於大社的東華皮影戲團,是臺灣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皮影戲團,至今傳承180年,目前由第6代接手,仍持續演出,並首度應邀到飯店展覽,繼續推廣這項傳統技藝。 張德成(1920年-1995年),臺灣東華皮影劇團(第五任)承接者,自十二歲起,投入皮影戲偶的相關製作工作,歷經五十多年的皮影戲偶之雕製歲月,於1984年,經專家學者之評定。 榮獲文建會舉辦的第一屆民族藝術藝師薪傳獎所頒發其薪傳獎之獎項。 據説,鄭成功軍隊中有一位廣東潮州兵,名叫“阿萬師”,在軍中表演皮影戲,後來,阿萬師定居高雄縣,組班在喜慶活動或迎神賽會上演出,皮影戲逐漸流傳開來,成為臺灣民眾喜聞樂見的戲曲之一。 皮影戲是利用影子和光影效果來表演的一戲劇,是民眾調劑身心的娛樂,也常出現於寺廟慶典、節令祭祀的儀式中。 皮影戲隨先民傳入臺灣之後,歷經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逐漸成為民俗藝術的環節。

東華皮影戲: 高雄6月1日廣發免費試劑 約72萬人可得2支試劑

東華皮影戲團為家族代代相傳,是臺灣歷史最久的皮影戲團。 與眾不同之處即是配合時宜,不只侷限於表演古老傳統技藝,而能作各方面改良,例如影窗加大、影偶尺寸亦增加,色彩更鮮豔,各關節操縱自如,並能作出高難度技巧及隨時可變幻製造畫面特殊效果的燈光等。 東華皮影戲2025 東華皮影戲團除了名滿南部地區外,民國四十至五十五年代是皮影戲業當中,唯一走遍全省各戲院俱能叫座的戲團。 更由於第五代團長張德成先生對皮影戲的貢獻甚鉅,於民國七十四年榮獲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並於民國七十八年當選全國首位重要民族藝術藝師。

東華皮影戲: 傳統表演藝術列表

日據之後,皮影戲與其它劇種一樣,不得正式演出,僅大社“三奶壇皮戲團”因參加當時日人控制的臺灣演劇協會,演出“皇民劇”,始能繼續演出。 先將羊皮、驢皮或其他獸皮的毛、血去淨,然後經藥物處理,使皮革變薄,呈半透明,塗上桐油,然後把皮革鏤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 皮人的頭、四肢、軀幹等各自獨立,而又用線連成一體,分別以連槓由演員操縱,令其活動。 雕刻時,一般都用陽刻,有也用陰刻,雕工細緻,刀法多變。 繪畫染色也有一定的講究,女性發飾及衣飾多以花、草、雲、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多用龍、虎、水、雲等紋樣為圖案。

東華皮影戲: 臺灣皮影史縮影 高雄皮影戲館「虎年特展」展至明年

本書深入淺出介紹臺灣皮影戲的源流、發展、表演形式、皮影戲神,以及目前各皮影戲團的組織,同時比較臺灣與中國皮影戲的異同,最後討論皮影戲的現況與未來,為皮影戲的發展提供一個可能的思考方向。 高市皮影戲館「虎年特展」今舉辦開幕式,邀請東華皮影劇團第六代兼團長張榑國,與第七代同臺演出新劇「武松愛老虎」。 東華皮影戲2025 東華皮影戲2025 高雄歷史博物館代理館長李旭騏表示,高市皮影戲館成立28年,皮影戲是高雄特殊文化藝術,特別感謝東華皮影劇團提供展出珍貴文物及老照片等,特展期間也將舉辦親子體驗、講座等,歡迎感興趣民眾關注皮影戲館及東華皮影劇團臉書粉專。 1988年,教育部遴選民族藝師,張德成亦被挑選出來。

東華皮影戲: 臺灣皮影戲戲曲劇目

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東華皮影戲: 歷史

此外,尚須加上操縱桿,俗稱“尪仔筷”,數目視腳色而定,如女性腳色為表示其婀娜多姿之形態,需使用三支操縱桿,可見皮影戲之戲偶製作過程相當繁瑣。 目前,臺灣省還有6個專業皮影戲劇團,其中5個在高雄縣,高雄縣由此成為臺灣著名的皮影戲縣。 東華皮影戲 1993年,高雄縣岡山鎮成立了皮影戲館,負責皮影戲的宣傳推廣工作,戲館組織戲團巡迴演出,開設皮影戲研習班,把影偶製作引入小學生的手工課,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它起源於唐、五代,繁榮於宋、元、明、清,延續至今,成為一種集繪畫、雕刻、音樂、歌唱與表演等多項藝術之傳統戲曲。 張榑國的製偶技術在2020年獲高雄市政府登錄為「皮影戲偶製作技術保存者」。

東華皮影戲: 臺灣皮影戲介紹

皮影戲也叫“紙影戲”、“燈影戲”,是我國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戲曲。 傳統的偶頭多是側面,單眼造型的“五分臉”,顏色只有紅、綠、白、黑四色,如今,臺灣藝術家將影偶改為雙目,側面的“七分臉”,甚至十分臉的正面戲偶,顏色也增加到十種,使影偶更加秀麗,效果更加逼真。 東華皮影戲2025 在臺灣,皮影戲又稱“皮猴戲”,相傳,它是隨鄭成功的軍隊傳到臺灣的。 據老藝人估計,清末臺灣南部一帶至少在百團以上,可見清代臺灣南部皮影戲之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